搜索到178篇“ 远程缺血预处理“的相关文章
- 远程缺血预处理对运动表现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 2024年
- 远程缺血预处理(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RIPC)通过反复局部缺血和再灌注刺激,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增强运动表现。本研究深入探讨了RIPC对运动表现的影响及其潜在生理机制。研究发现,1) RIPC对有氧和无氧等运动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速度和爆发力的影响较小且存在争议。2) RIPC联合运动干预可能通过提供额外的生理刺激引发更显著的适应性变化,从而在增强运动表现方面具有潜在优势。然而,其增益效果背后的生理机制尚不明确。3)内源性保护机制作为调控途径可能引发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感知系统、代谢反应和恢复系统产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如增强心脏泵血能力、改善血液循环、提升氧气输送效率、降低主观疲劳感、促进代谢产物清除和加强神经肌肉募集等,从而有助于运动表现的提升。4) RIPC对运动表现存在“双窗口期”的延迟性增强效果。“第一窗口期”对运动表现的增强效果优于“第二窗口期”。总之,RIPC作为一种安全和易于操作的训练策略,有望在提升运动表现方面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未来需要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以揭示其对不同项目的适用性,并优化其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 苏玉莹李卫
- 关键词:远程缺血预处理
- 远程缺血预处理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远程缺血预处理(RIPC)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IRI)的保护作用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夹闭腹主动脉30 min后再灌注方法建立SCIRI模型,将日本大耳白兔36只随机均分为假手术(S)组、SCIRI组及SCIRI+RIPC组各12只。除S组不阻断腹主动脉,SCIRI组和SCIRI+RIPC组均建立SCIRI模型,SCIRI+RIPC组于模型建立前1 h实施RIPC,灌注后第5天处死所有实验动物。行后肢神经功能评分后取脊髓组织,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Naslund分级评分法评估各组病理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GSH-Px)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法检测脊髓组织BDNF、含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9和Caspase-3 mRNA含量;Western印迹检测脊髓组织中BDNF、酶切的(Cleaved)-caspase-3、Cleaved-caspase-9蛋白表达。结果同一时间点,与SCIRI组相比,SCIRI+RIPC组后肢神经功能评分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组织HE染色及病理切片分级明显改善(P<0.05);与SCIRI组相比,SCIRI+RIPC组MDA水平明显降低,SOD和GSH-Px活性显著升高(P<0.05);脊髓组织中BDNF蛋白及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Cleaved-caspase-3、Cleaved-caspase-9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RIPC对兔SCIRI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其作用机制与RIPC降低Cleaved-caspase-3/9的表达,同时上调脊髓损伤区域BDNF蛋白的表达有关。
- 秦洋倪锦萍康利仲志栋王立仁尹述洲
- 关键词:远程缺血预处理脊髓缺血再灌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 远程缺血预处理在提升运动表现中的应用效果及作用机制被引量:2
- 2023年
- 远程缺血预处理(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是指对某一器官(或组织)进行短暂非致死性缺血处理后,可对后发生缺血事件的远隔器官(或组织)产生保护作用或功能激活的现象。近年来,RIPC作为一种无创、简易、经济、安全的方法,在运动训练领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国内鲜见对于其应用效果和作用机制的研究。梳理前期研究表明,运动前进行RIPC可一定程度提高机体有氧能力、无氧能力、骨骼肌抗疲劳能力和促进抗阻训练早期力量增长。RIPC产生效果的主要机制包括调节血管收缩、降低运动中疲劳感或疼痛感、提高骨骼肌的代谢效率等。RIPC可诱导机体产生一氧化氮、腺苷、缓激肽、阿片类物质等内源性因子,并通过调节神经反射通路对提升运动表现产生积极影响。目前,对RIPC的研究仍存在争议,其发挥积极作用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缺血预处理干预方案、干预部位、干预组织体积、重复次数、与运动开始间隔时间等。RIPC作为提升运动表现的一种新方法,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相关作用途径和靶点仍需要深入挖掘,同时应注重探讨RIPC在运动科学领域和临床医学应用中的异同点,结合不同运动专项特点提高RIPC的实践应用价值。
- 范紫菡石丽君吴迎
- 关键词:远程缺血预处理有氧能力爆发力无氧耐力骨骼肌
- 心率变异性与心脏瓣膜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关系及远程缺血预处理的干预作用
- 研究目的:(1)探讨术前心率变异性能否预测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手术患术后新发心房颤动(postoperative new-onset atrial fibrillation,POAF);(2)探讨远程缺血预处理(remot...
- 郭志鹏
- 关键词:远程缺血预处理心脏瓣膜手术心率变异性
- 远程缺血预处理联合经皮迷走神经刺激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 2023年
- 目的探讨远程缺血预处理(RIPC)联合经皮迷走神经刺激(tVNS)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STEMI患者132例,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随机分为对照组、tVNS组和联合组(RIPC联合tVNS)。132例患者共9例患者被排除,最终对照组纳入42例,tVNS组40例,联合组41例。比较3组72 h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曲线下面积(AUC),再灌注后24 h内室性心律失常(VAs)情况。比较3组入院时及再灌注后24 h的白细胞介素-6(IL-6)、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和再灌注后7 d心脏彩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联合组72 h内CK-MB的AUC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VNS组及联合组再灌注后24 h内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再灌注后24 h的IL-6、HMGB1、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再灌注后7 d LVEF高于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VNS可显著降低STEMI患者行PCI治疗后VAs的发生率,但对再灌注炎症标志物水平、心肌梗死面积以及急性期左室收缩功能方面的改善效果不显著。tVNS联合RICP治疗在上述指标方面均能产生明显获益。
- 王凌庄志川吴茵茵杨金涛柳丽丽
-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远程缺血预处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再灌注损伤
- 基于RNA-seq的远程缺血预处理在围术期心保护作用机制研究
- 法洛四联症是一种严重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性手术为针对其有效的治疗方式,但是手术不可避免地带来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远程缺血预处理,即通过远端肢体或器官的缺血和再灌注,继而产生对靶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是一项较...
- 熊悦
- 关键词:远程缺血预处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法洛四联症高通量测序心肌保护
- 渐阻断与远程缺血预处理对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血清CK⁃MB、cTnI的影响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渐阻断与远程缺血预处理对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30只SD大鼠分为渐阻断组(G组)、远程缺血预处理组(R组)和对照组(C组),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其中G组5 min内缓慢阻断冠状动脉血流直至血流完全中断。随后三组再灌注180 min时,检测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肌钙蛋白I(cTnI)水平。结果:CK⁃MB和cTnI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与C组相比,R组和G组血清CK⁃MB和cTnI明显降低。结论:渐阻断和远程缺血预处理均可降低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心肌保护作用。
- 李凌欧阳辉旺邓运香杨璐李引群
- 关键词:远程缺血预处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CTNI
- 微小RNA-31-5p调控蛋白激酶Cε通路在远程缺血预处理保护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 2022年
- 目的探讨微小RNA-31-5p(miR-31-5p)在远程缺血预处理(RIPC)保护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IRI)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60只日本大耳白兔分为假手术(sham)组、缺血再灌注(I/R)组、RIPC组、RIPC+miR-NC组、RIPC+miR-31-5p mimic组,每组12只。采用夹闭腹主动脉30 min建立SCIRI模型,通过鞘内注射miR-31-5p mimic质粒构建miR-31-5p过表达模型,除sham组和I/R组外,其余各组于闭腹主动脉前1 h实施RIPC。再灌注48 h后,对动物进行后肢运动功能评分和血-脊髓屏障(BSCB)通透性检测;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形态学变化;TUNEL检测脊髓组织神经元凋亡情况;逆转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脊髓组织miR-31-5p和蛋白激酶Cε(PKCε)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脊髓组织PKCε、BDNF蛋白表达。结果与sham组相比,I/R组后肢运动功能评分降低,伊文思蓝(EB)含量、神经元凋亡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脊髓神经元数量减少,空泡化明显,胞核固缩;与I/R组相比,RIPC组后肢运动功能评分、PKCε和BDNF的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EB含量、神经元凋亡率、miR-31-5p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正常神经元明显增多,少数细胞空泡变性,核仁明显;使用miR-31-5p mimic上调miR-31-5p的表达可显著减弱RIPC对兔SCIRI的保护作用(P<0.05)。结论 miR-31-5p的表达在RIPC后降低,并可通过激活PKCε蛋白,上调脊髓组织中BDNF的表达,减轻SCIRI。
- 秦洋倪锦萍康利仲志栋王立仁尹述洲
- 关键词:远程缺血预处理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蛋白激酶CΕ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 远程缺血预处理减轻经皮肾镜术后肾脏损伤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 目的:已有临床研究报道了远程缺血预处理(RIPC)对于多种原因所致的肾脏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然而RIPC是否可以缓解经皮肾镜碎石(PCNL)手术造成的肾脏损伤仍不清楚,其机制亦亟需进一步探索。本研究拟通过观察RIPC对肾结...
- 孙思
- 关键词:远程缺血预处理经皮肾镜碎石术肾组织损伤
- 远程缺血预处理-减轻心肌再灌注损伤的机制被引量:14
- 2021年
- 目前有关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的经典方法是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即通过对心脏进行反复多次短暂的缺血刺激,来提高心肌本身对随后较长时间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耐受力。IPC已经应用于如冠状动脉球囊血管成形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等一些临床情况中,通过多个简短的球囊起伏或冠状动脉结扎来实现缺血预处理,可是这些IPC操作创伤大、风险高,因此其临床应用受到了限制。1993年PRZYKLENK等提出远程缺血预处(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的概念,即对某一器官进行短暂非致死性缺血预处理后,可对随后发生缺血事件的远隔器官产生保护作用的现象。RIPC较之IPC具有方便安全、临床操作简便易行、经济成本较低、对靶器官损伤小等优点,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将重点对RIPC减轻心肌IRI的相关机制进行探讨。
- 陈玲胡阳王煜邓洁
- 关键词:心肌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远程缺血预处理
相关作者
- 余奇劲

- 作品数:122被引量:598H指数:13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丙泊酚 脊髓缺血性损伤 脊髓 全身麻醉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
- 刘国锋

- 作品数:32被引量:89H指数:5
-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体外循环 体外循环后 心内直视术 远程缺血预处理 内关穴
- 韦秋英

- 作品数:39被引量:212H指数:7
-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体外循环 体外循环后 内关穴 电针内关穴 远程缺血预处理
- 刘菊梅

- 作品数:24被引量:95H指数:5
-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体外循环后 体外循环 远程缺血预处理 内关穴 电针内关穴
- 董海龙

- 作品数:164被引量:814H指数:15
-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 研究主题:再灌注损伤 神经保护 麻醉 脊髓 脑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