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64篇“ 过冷沸腾“的相关文章
竖直肋柱通道氟碳工质过冷沸腾实验研究
2024年
为改进大功率电子设备冷却系统,对竖直五边形肋柱通道进行了氟碳工质过冷沸腾实验,热流密度、进口流速、过冷度分别为50~400 k W·m^(-2)、0.1~0.9 m·s^(-1)、14~29℃。研究发现:随着热流密度的增大,平均传热系数和压降总体上增大,传热因子在进口流速大于0.5 m·s^(-1)时增大;随着进口流速的增大,平均传热系数在中高热流密度下先减小后增大,传热因子均减小;随着过冷度的增大,加热壁面均温总体上降低,平均传热系数均减小,传热因子在进口流速大于0.5 m·s^(-1)时减小。
王爽齐迪林梅
过冷沸腾近壁面温度和速度分布特性研究
2024年
本文对25~40 K过冷度下核态沸腾和气泡微细化沸腾时近壁面液体温度和速度分布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核态沸腾区域,加热面附近液体热量通过气泡生长、脱离和浮升带离;高温区主要集中在加热面上方。在MEB区域,无气泡脱离发生,近壁面液体热量通过气膜剧烈振荡引入的对流过程向远端传递,以维持局部过冷度;此时加热面上方和边缘区域液体平均温度比远端液体温度约高4 K,且随时间剧烈波动。上述结果表明,核态沸腾和MEB时近壁面热量输运过程存在显著差异。
徐铃淼李晓刘洪涛唐继国
关键词:过冷沸腾温度分布气泡行为
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过冷沸腾传热特性研究
2024年
小型核电厂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PRS)冷却水过冷沸腾会引起流动不稳定问题,从而影响反应堆安全性。通过静态传热分析,获取流动状态下避免净蒸汽产生的传热管外壁温度限值,并通过提高冷却水出口管出口位置标高和冷却水管内径的方法提高PRS系统冷却水的自然循环流量。研究结果表明,改进方案实施后,冷却水自然循环能力提升,系统排热能力有所提升,可以有效降低冷却水沸腾强度,避免产生过多蒸汽,使PRS系统稳定运行。
汪宇卢庆陈志辉郝承明赵京严思伟
关键词:过冷沸腾自然循环
过冷沸腾模拟研究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过冷沸腾模拟研究的方法,包括观察气泡的生成、生长、脱离、上升和气泡在流体中如何运动等重要过程,通过数值计算手段研究相变过程,利用icem创建粗糙度为0的光管模型并划分网格,将cfd绘制网格数据的导入fluent...
谢晶孙宇航王金锋雷可
高压矩形窄缝通道过冷沸腾传热系数预测模型研究
2024年
为了有效预测高压条件下矩形窄缝通道内的过冷沸腾传热系数,基于试验数据对现有传热模型进行了评估,分析影响其预测效果的原因。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提出一个区分高低过冷度区间的壁面过热度模型。该模型的适用范围包括:压力p为10~16 MPa,质量流速G为500~1500 kg/(m^(2)·s),热流密度q为100~300 kW/m^(2),流体过冷度Δtsub为0~37℃。研究结果表明:充分发展沸腾的壁面过热度模型与本文的传热系数吻合较好,但大部分预测关联式会低估高压时的传热系数,同时在接近饱和点的低过冷区域,预测偏差也较大;强化类型传热关联式的预测效果不佳,影响预测偏差的主要因素为应用工况和通道条件。
刘璐陈梦淑王腾毕勤成
关键词:矩形窄缝通道过冷沸腾传热系数
基于压力测量的过冷沸腾状态及汽弹频率检测装置及方法
一种基于压力测量的过冷沸腾状态及汽弹频率检测装置及方法,包括:设置于实验装置上的压力传感器、高速相机、与实验装置相连的控制模块以及计算模块,其中:计算模块采集压力传感器输出的压力信号,判断实验装置内的沸腾状态,控制模块输...
龚圣捷董世昌吴逸恺张波涛熊珍琴
低压工况下环形通道内过冷沸腾起始点实验研究
2024年
在实验段进口压力为0.17~0.3 MPa,质量流速为100~300 kg·m^(-2)·s^(-1)实验条件下,采用去离子水,对单根电加热棒开展了过冷沸腾起始点(onset of nucleate boiling,ONB)实验研究。在实验中,通过逐步增加加热棒功率,研究了不同质量流速、进口温度和进口压力对ONB的影响,获得了流体从单相到过冷沸腾流动的转变点。实验研究表明,在实验段出口位置附近最先出现过冷沸腾,随着热流密度的增大,实验段出口位置下部逐渐出现ONB;ONB随着质量流速和压力的增大而增大,随着进口温度的增大而减小。最后基于实验数据,建立了适用于低压工况下环形通道内的过冷沸腾起始点热流密度的经验关系式,结果表明,本文关系式的计算值与实验数据的相对偏差在±15%以内,符合良好,可用于低压工况下的环形通道内过冷沸腾起始点分析计算。
陈森罗小飞石磊太李伟通康小亚田晓艳李达苏春磊李华琪朱磊陈立新
水平柱群通道全氟己酮过冷沸腾传热特性研究
2023年
为提升散热量不断增加的电力电子器件冷却系统的高效换热能力,提出采用全氟己酮为工质的水平双直角五边形肋柱通道流动沸腾换热系统对其进行冷却。通过实验的方法制作了入口当量直径为3.81 mm的五边形柱群通道结构,对通道内流动沸腾的平均及沿程换热特性展开了研究,实验工况如下:壁面热流密度为50~400 kW·m^(-2),入口流速为0.1~0.9 m·s^(-1),入口过冷度为15~35℃。结果表明:当热流密度低于100 kW·m-2时,单相对流占主导,增加流速与过冷度能够明显促进壁温降低;当热流密度高于200 kW·m^(-2)时,沸腾吸热占主导,增加流速与过冷度时壁温的降低幅度不明显;在热流密度为400 kW·m^(-2)、过冷度为15℃的工况下,柱群通道的平均传热系数最高;通道沿流向的局部传热系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随着热流密度的增大、流速与过冷度的降低,通道出口传热系数相比进口的增长更加显著,此时通道内流体沿流向的沸腾剧烈程度发展速度更快、通道出口的沸腾程度更剧烈。该研究可为水平柱群通道内流动沸腾传热的最佳工况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胡斌齐迪徐永生林梅
关键词:过冷沸腾传热特性
5×5花瓣形燃料棒组件内过冷沸腾流动与换热特性数值研究
2023年
使用欧拉两流体模型和伦斯勒理工学院(RPI)壁面沸腾模型并考虑燃料棒组件内流固耦合传热,探究了5×5花瓣形燃料棒组件在均匀体积热源条件下的过冷沸腾流动与换热特性,分析了不同子通道内的速度场、温度场、空泡份额分布以及换热系数分布规律等。研究发现,棒束通道内二次流强度沿轴向呈周期性波动变化;过冷沸腾工况下花瓣形燃料组件内空泡份额峰值出现在靠近出口处,汽泡主要在燃料棒内凹弧处产生,呈逆时针偏心分布,且角子通道的汽相体积份额明显大于中心子通道;在本文模拟工况下,芯块最高温度达到657.9 K,沿轴向燃料棒芯块高温区面积逐渐增大,且角子通道的冷却剂温度高于边子通道,中心子通道冷却剂平均温度最低,各子通道的换热系数沿轴向呈周期性波动。
蔡伟华黄泽全张文超韦徵圣崔军金光远
关键词:过冷沸腾
矩形通道过冷沸腾可视化实验研究
2023年
板状燃料组件冷却剂通道狭窄,与常规圆管通道内的气泡生长不同,其受限流道将引发气泡形变、局部湍流变化等问题,对气泡的聚合、破碎、形变等造成严重影响。为了解矩形窄缝通道内的气泡生长行为和两相流型变化,文章以去离子水为工质,对一面加热三面可视的长宽为0.5 mm × 2.0 mm的矩形窄缝通道内气泡生长过程进行可视化实验研究,给出了在系统压力0.5~1.0 MPa,入口流量50~200 kg/(m2∙s),过冷度低于40 K,沸腾段壁面热流密度100~500 kW/m2条件下的局部空泡份额变化特性,得到了过冷沸腾工况下的气泡生长行为和泡状流到弹状流动区域的流型转变特性,并给出了经可视化图像后处理程序测得的时均空泡份额。
黄家坚钟明君袁园周源王丽
关键词:过冷沸腾泡状流弹状流可视化方法

相关作者

杨瑞昌
作品数:112被引量:298H指数:10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
研究主题:自然循环 两相流 过冷沸腾 可吸入颗粒物 热泳
潘良明
作品数:211被引量:321H指数:10
供职机构:重庆大学
研究主题:数值模拟 流道 两相流 过冷沸腾 汽泡
徐建军
作品数:293被引量:144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研究主题:反应堆 棒束 热工 蒸汽发生器 汽泡
黄彦平
作品数:918被引量:768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研究主题:超临界二氧化碳 流道 换热器 反应堆 自然循环
彭晓峰
作品数:383被引量:1,394H指数:19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
研究主题:传热 核化 核态沸腾 多孔介质 汽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