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035篇“ 输血反应“的相关文章
711名儿童患者输血反应回顾性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儿童患者输血反应的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应对和预防输血反应提供依据。方法以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9—2023年接受输血治疗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研究期间输血反应发生率、反应类型、发生时间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2019—2023年本院共计输血69926人次,发生输血反应711例,输血反应发生率为1.02%。2019年(1.89%)至2022年(0.50%),输血反应发生率在逐年降低。按输注的血液成分来看,输注单采血小板、冰冻血浆、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和冷沉淀凝血因子的输血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16%(551/25565)、0.50%(92/18277)、0.25%(65/25679)和0.74%(3/405),且相比于其他血液成分,输注单采血小板有更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输血反应类型来看,过敏反应占比86.22%(613/71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ebrile non-h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FNHTR)占比13.08%(93/711),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占比0.70%(5/711),且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输注单采血小板是发生过敏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输注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是发生FNHTR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按输血反应发生时间来看,相比于单采血小板和冰冻血浆,输注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引发的输血反应的发生时间更晚(单采血小板P<0.05,冰冻血浆P<0.05)。结论输注的血液成分是患儿输血反应特征的重要影响因素,可以影响输血反应的发生率、反应类型和发生时间,为临床应对和预防输血反应提供了案例参考与理论指导。
付宏煜朱志宸冯立高雨晴凌婧
关键词:儿童输血反应影响因素过敏反应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辐照血小板保存时间对输血反应的影响
2024年
目的研究辐照血小板保存时间对输血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方便选择2020年1月—2023年8月东台市人民医院输血的105例血液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保存时间分组,n1组(35例)保存时间1 d,n2组(35例)保存时间3 d,n3组(35例)保存时间5 d,比较3组患者输血后的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输血前、后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的变化。结果n1组输血后的有效率为90.77%(59/65),高于n2组的84.13%(53/63)和n3组的74.60%(47/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64,P<0.05)。n1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2/35),低于n2组的14.29%(5/35)和n3组的22.86%(8/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1,P<0.05)。输血前,3组IgG、IgM、IgA、CRP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输血后,3组IgG、IgM、IgA、CRP均高于输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免疫及炎症反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注辐照血小板在保存期内,储存时间越短,效果越好,输血反应的发生率越低。
李继东夏和凤韩霜袁圆李婷纪蓉
关键词:输血反应免疫球蛋白
一种引发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RHCE血型系统变异基因型
本发明提供一种引发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RHCE血型系统变异基因型,该RHCE基因型是Exon1、Exon10正常表达,Exon2被RHD基因Exon2取代,Exon3‑9完全缺失。该等位基因无法编码RhC、c、E和e四个...
周继勇段翌刘秀香冯智慧
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鉴定分析及输血相容性检测分析
2024年
分析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鉴定分析及输血相容性检测,保证临床患者输血安全。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2月~2023年3月收治的输血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为患者实施PCR-SSP方法为患者进行血型检测,然后针对患者的血液血清标本进行吸收放散实验,并且通过谱细胞对患者的血清和放散液的不规则抗体实施鉴定。结果 在本文研究的68例患者中,大部分患者为肿瘤、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等疾病,Rh抗体反应的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占比为81%,Kidd系统造成的输血反应占比为12%,患者直抗阳性持续超过8周。结论 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会导致患者发生溶血的问题,严重的会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在本文研究中大部分患者均为Rh系统抗体,因此输注同型的Rh血液可以有效减少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而且由于引发溶血的抗体较弱,因此临床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极易发生漏检,造成反复输入无法融合的红细胞,从而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影响患者输血的相容性。Kidd系统造成的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检出率也明显提高,Rh系统抗体引发的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相比Kidd系统抗体引发的更高,因此我国的输血反应检验技术还需要不断进行研究和发展。
卢虹雨袁碧和
溶血性输血反应中heme直接损伤肝细胞的效应与机制研究
吴晓双
一种引发溶血性输血反应的类孟买表型的SNP位点、应用及试剂
本发明涉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引发溶血性输血反应的类孟买表型的SNP位点、应用及试剂。本发明发现了一种可引发溶血性输血反应的H血型系统血型基因的新的SNP突变位点,产生了该血型系统的一种新的等位基因,可...
朱发明应燕玲洪小珍张晶晶许先国黄新宇
骨折手术输血后发生输血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及输血反应预测模型构建
2024年
目的:探讨骨折手术后输血反应的相关影响因素,并构建输血反应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在本院实施骨折手术治疗后,发生输血反应的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组.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骨折手术,但未发生输血反应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s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响输血反应发生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二元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方法分析结果显示,输血史、变态反应史、发血至输血时间>0.5h、C反应性蛋白(CRP)水平≥9.065mg/L,均是影响骨折手术患者输血后发生输血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根据该回归分析结果构建输血反应发生风险预测模型,对发生输血反应风险的预测效果良好.结论:骨折手术后输血治疗患者发生输血反应与多方面因素有关,临床可提前有针对性地对患者采取个体化预防措施,降低患者的输血反应发生风险.
李彩彩孙小召
关键词:骨折手术骨折输血反应
肿瘤患者血小板输注致迟发性血清学输血反应的临床特征及输血策略
2024年
目的分析肿瘤患者血小板输注后发生迟发性血清学输血反应(delayed serologic transfusion reactions,DSTR)的临床表现,并探讨其输血策略。方法对本院2015年1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期间所有输注血小板后,抗体筛查阳性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统计DSTR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输血策略。结果本研究共查阅2553名患者6057例次血小板输注。8名患者发生了DSTR,共接受血小板21个治疗量,5名患者后续输注红细胞。检测到Rh系统抗体7名(抗-E 4名,抗-c、E 1名,抗-C 1名和抗-c 1名)和Kell系统抗体1名。结论肿瘤患者输注血小板后也可能发生DSTR,产生红细胞抗体,再次输血时需密切关注抗体情况,进行匹配性输注。
刘敏彭涛于晶晶赵瑞娟房伟伟蔡鹃陈思梦李喜莹
关键词:肿瘤患者血小板输注
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在大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输血反应的影响
2024年
目的:分析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在大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输血反应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医院收治的160例大出血患者,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纳入80例患者,施行常规输血治疗;研究组同样纳入80例患者,采用少白细胞输血技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研究组输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止血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再出血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凝血指标均改善,且研究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治疗期间,研究组输血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少白细胞输血技术的应用能够降低输血反应发生率,改善大出血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再出血率和死亡率,值得推广和应用。
刘丽娟
关键词:大出血输血反应凝血功能
抗-M、抗-Jk^(a)序贯产生致2次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及应对策略
2024年
目的 通过追踪1例因输血后回忆反应连续产生意外抗体导致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患者,探讨有输血史、妊娠史患者群体的输血管理措施及应对策略。方法 对1例连续发生迟发性溶血反应患者进行ABO、Rh、MN及Kidd血型鉴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意外抗体筛查及抗体鉴定,鉴定后用相应红细胞检测其抗体效价,同时筛选合适的红细胞供患者后续治疗使用。结果 患者血型为B型RhD(+)、CCDee,第1次输血前抗筛阴性,交叉配血相合,输血后d8患者血红蛋白降至57 g/L,抗筛阳性,抗体鉴定结果为抗-M,患者输入的血液表型为M+N+,实验室结果表明患者发生了迟发性溶血。患者在输入M抗原阴性血液后,实验室检查结果仍提示有迟发性血清学输血反应发生,抗体鉴定显示患者产生了新的抗-Jka,而输入的红细胞表型为M-N+、Jk(a+b-)。此后选择B型、RhD(+)、M-N+、Jk(a-b+)的红细胞输注有效。结论 患者输血后初次检测出的同种抗体大多数会在几年内消失,当患者再次输血,则可能发生迟发性溶血反应,为已产生同种抗体输血患者建立输血管理档案、制作卡片供患者保存,在下次需要输血时告知医生和输血科人员,可大大减少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
龙红惠牛迎迎王丹婷黄春妍
关键词: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回忆反应

相关作者

向东
作品数:195被引量:1,368H指数:20
供职机构:上海市血液中心
研究主题:红细胞 血型 抗体 ABO亚型 不规则抗体
陈忠
作品数:79被引量:356H指数:12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
研究主题:输血 血型 红细胞 输血反应 抗体
沈伟
作品数:86被引量:910H指数:17
供职机构:上海市血液中心
研究主题:血型 红细胞 输血反应 血型血清学 ABO亚型
张献清
作品数:279被引量:768H指数:11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研究主题:输血 Γ射线 Γ射线辐照 红细胞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赵树铭
作品数:220被引量:921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
研究主题:血小板 输血 红细胞 浓缩血小板 血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