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53篇“ 载瘤动脉“的相关文章
- 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术中载瘤动脉控制的策略
- 2024年
-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夹闭术中载瘤动脉(大脑中动脉M1)暴露的策略及对应的外侧裂开放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显微手术治疗的112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影像学结果及手术方法等。结果:本组患者平均年龄51.2(36~81)岁。女性发病多见,女∶男=1.87∶1。动脉瘤位于左侧者49例,右侧者6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2例,占37.5%。脑血管造影前后位和(或)颅脑CT血管造影(CTA)冠状位上患侧大脑中动脉M1段为上凸型的病例最多,有77例(68.8%),其次为直线型24例(21.4%),下凸型有11例(9.8%)。术中从背侧控制M1有75例(67.0%),从腹侧控制M1有37例(33.0%)。上凸型中有63例(81.8%)从背侧控制M1;直线型和下凸型中分别有15例(62.5%)和8例(72.7%)需从腹侧控制M1。本组无手术操作导致的静脉梗塞及未成熟动脉瘤破裂。结论:在上凸型中,大多数病例从背侧控制M1是安全的。在远端外侧裂入路暴露载瘤动脉(M1)困难的情况下,追加近端外侧裂的开放,可以从腹侧控制M1。
- 邵灵敏简志宏刘仁忠熊晓星
- 关键词:脑动脉瘤大脑中动脉显微手术外侧裂
- 颅内动脉瘤及载瘤动脉内血流动力学参数评估方法及系统
- 本发明公开了颅内动脉瘤及载瘤动脉内血流动力学评估方法参数及系统,涉及生物流体力学及人工智能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获取待评估患者的临床多模态影像数据,使用影像分割神经网络模型对评估影像进行自动分割及自动三维重建,获得颅内动...
- 朱光宇罗雪琪杨婷婷颜格杨健
- Neuroform Atlas与LVIS Jr支架在小直径载瘤动脉颅内动脉瘤应用的临床比较
- 徐洪章
- 一种基于4D磁共振血流分析的“创新性”颅外-颅内搭桥术联合延迟闭塞载瘤动脉策略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36例多中心试验报告
- 目的:对于复杂的颅内动脉瘤(CIAs),颅外-颅内(EC-IC)搭桥联合术中闭塞载瘤动脉是一种公认的策略,但术后脑梗死发生率高达近10%。笔者尝试采用"分阶段"策略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即第一阶段颅外-颅内直接搭桥和第二阶...
- 石志勇杨咏波杭春华张东
- 关键词:复杂颅内动脉瘤
- 国内应用载瘤动脉内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最新进展被引量:2
- 2023年
-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其破裂后致死致残率极高;血管内介入治疗因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发展迅速并被临床广泛应用,已成为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式。但传统的血管内治疗手段已不能提高复杂动脉瘤的治疗效果,伴随技术和材料进步,血流导向装置出现,使得此类疾病的治疗进入载瘤动脉重建时代。近几年来血流导向装置发展迅速,其疗效得到证实,适应证不断扩展,装置得到完善并更迭换代,新品种逐一上市,围手术期并发症研究也趋于完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归纳研究则为病人提供了安全保障,尽管部分超适应证治疗仍存在争议,但为病人及术者提供了更多的手术方案选择。以下将对国内应用载瘤动脉内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 王诗良李一星季金璀赵秀豪郭锋于建军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并发症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 载瘤动脉几何形态对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影响的研究进展
- 2023年
- 综述颅内动脉瘤载瘤动脉几何形态对颅内动脉廇破裂风险的影响研究进展。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蛛网膜下腔出血常伴有血管痉挛,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血流动力学在颅内动脉瘤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而这取决于载瘤动脉的几何形态,因此,筛选特定载瘤动脉几何形态参数作为评估动脉瘤破裂风险的指标,有利于指导临床有动脉瘤破裂风险病人治疗方案的选择。
- 李泽辉高刘民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载瘤动脉
- 颅内动脉瘤及载瘤动脉内血流动力学参数评估方法及系统
- 本发明公开了颅内动脉瘤及载瘤动脉内血流动力学评估方法参数及系统,涉及生物流体力学及人工智能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获取待评估患者的临床多模态影像数据,使用影像分割神经网络模型对评估影像进行自动分割及自动三维重建,获得颅内动...
- 朱光宇罗雪琪杨婷婷颜格杨健
- 载瘤动脉双向流固耦合动力学数值模拟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本文针对血液流动与载瘤动脉壁间的双向耦合作用,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并探讨了不同弯曲度、不同瘤高因素下,载瘤动脉在单个心动周期内血液的流动状态,以及影响血管壁的应力、应力分布及破裂的动力学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弯曲度的载瘤动脉,在1/4周期时刻动脉瘤内的血流量较小,变形达到最大;在近1/3周期时刻,动脉瘤底部出现较为紊乱的流动;在整个心动周期的最后时刻(t=0.6 s),动脉内血液流动趋于稳定。随着弯曲度的增加,动脉瘤内应力梯度增大,变形程度也增大,更容易发生形变;当弯曲度较小时,动脉瘤内血液流动相对紊乱,但其内部的应力分布较为均匀。随着瘤高的增高,动脉瘤下半部的应力增大,同时动脉瘤的变形也增大。
- 王得辰张俊婷樊佳伟
- 关键词:动脉瘤血流动力学
- 一种不阻断载瘤动脉的动脉瘤辅助栓塞球囊导管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不阻断载瘤动脉的动脉瘤辅助栓塞球囊导管,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包括导管和球囊,球囊套设在导管上,导管的左端设有导管座,导管内开设有导丝通道,球囊的上开设有多个贯穿球囊左右两侧的溢流通道,溢流通道围绕轴线均...
- 吴有林梁世福祝秀蓉赵洪吴文斌
- MRA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预测效能及评估术后载瘤动脉通畅性的价值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探究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预测效能及评估术后载瘤动脉通畅性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12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根据动脉瘤破裂出血情况将其分为破裂组(动脉瘤破裂出血,n=45)和未破裂组(动脉瘤未破裂,n=76)。比较两组MRA技术参数[剪切力震荡指数(OSI)、平均壁面剪切力(WSSA)、平均壁面剪切力梯度(WSSGA)、标准化表面最大剪切力(NWSSM)、低剪切力面积比值(LSAR)、标准化收缩期动脉瘤的表面平均压力(NPA)、标准化一个心动周期内的动脉瘤表面最大压力(NPM)],分析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影响因素、MRA技术参数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预测价值,并随访1年,以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标准,评价MRA技术对术后载瘤动脉通畅性的评估价值。【结果】两组WSSA、NPA、NP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破裂组瘤体长度、宽度、动脉瘤体颈比值(AR)、高度与载瘤动脉直径比值(SR)、OSI、WSSGA、LSAR高于未破裂组,NWSSM低于未破裂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OSI、WSSGA、LSAR、NWSSM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重要影响因素(P<0.05);OSI、WSSGA、LSAR、NWSSM联合预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61,敏感度为80.49%,特异度为84.21%,明显高于四者单独预测;Kappa一致性分析,MRA技术与DSA检查评估术后载瘤动脉通畅性一致性较高(P<0.05)。【结论】MRA技术测定OSI、WSSGA、LSAR、NWSSM等参数联合预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价值较高,且可较好评估术后载瘤动脉通畅性。
- 王红娟丁萌王市伟张伟红
- 关键词:脑出血
相关作者
- 吴中学

- 作品数:298被引量:1,874H指数:23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动脉瘤 栓塞 颈动脉海绵窦瘘
- 王大明

- 作品数:225被引量:1,229H指数:17
- 供职机构:北京医院
-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脑动静脉畸形 颈动脉狭窄 栓塞
- 李佑祥

- 作品数:217被引量:1,001H指数:16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动脉瘤 栓塞 脑动静脉畸形
- 陆军

- 作品数:79被引量:331H指数:10
- 供职机构:北京医院
- 研究主题:血管内治疗 颈动脉狭窄 血管成形术 颅内动脉瘤 症状性
- 姜除寒

- 作品数:126被引量:659H指数:13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 研究主题:血管内治疗 颅内动脉瘤 硬脑膜动静脉瘘 栓塞 动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