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23篇“ 转移性胃癌“的相关文章
- 转移性胃癌干细胞单抗6H6靶向治疗胃癌的实验研究
- 2024年
- 目的:研究一株识别转移性胃癌干细胞的单克隆抗体6H6的体外功能实验,为靶向治疗胃癌提供候选抗体药物。方法:流式细胞术分选胃癌细胞系SNU-16中CD44(+)细胞,双色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CD44与6H6单抗识别的抗原蛋白在SNU-16细胞中的表达。无血清悬浮培养检测流式分选SNU-16中CD44(+)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及6H6单抗对CD44(+)细胞自我更新能力的影响。Transwell小室法检测SNU-16中CD44(+)细胞的侵袭能力及6H6单抗对CD44(+)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CCK8法检测单抗6H6对SNU-16中CD44(+)细胞顺铂耐药性的影响。裸鼠体内治疗实验分析6H6单抗联合顺铂对SNU-16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免疫荧光显示单抗6H6识别的抗原能与CD44在SNU-16细胞上共定位。与CD44(-)细胞相比较,成球实验和Transwell实验证明SNU-16中CD44(+)细胞具有更强的自我更新和侵袭能力。抗体的体外功能研究发现,单抗6H6能显著抑制SNU-16中CD44(+)细胞的成球率和侵袭率,抑制率分别达35.8%(P<0.01)和31.6%(P<0.01)。单抗6H6能够有效降低SNU-16中CD44(+)细胞顺铂耐药性,实验组与对照组的IC 50分别为0.76μg/mL和1.98μg/mL。此外,体内治疗实验发现单抗6H6可明显抑制SNU-16移植瘤的生长,当高浓度(40 mg/kg)时,其抑制作用高达81.9%,抗体抑制作用存在剂量依赖关系。结论:单抗6H6体外能够显著抑制转移性胃癌干细胞的干性特征,为胃癌靶向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候选靶向药物。
- 张弢李建周马小军郑蕊王淼舟舒雄
- 关键词:单克隆抗体CD44
- 血清乳酸脱氢酶与转移性胃癌预后关系的Meta分析
- 2024年
- 目的:系统评价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在转移性胃癌患者预后作用中的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WanFang Data、VIP和CBM数据库,搜集从建库至2021年9月1日发表的关于LDH对转移性胃癌患者预后影响的国内外文献;由两位研究者独立对文献进行筛选,并提取资料、评价偏移风险后,运用Rev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入选8篇文献,累计转移性胃癌患者313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LDH水平升高的转移性胃癌患者的总生存期(OS)短于LDH水平正常患者[HR=1.46,95%CI(1.09,1.9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按照治疗方式、样本量、发表时间、研究区域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对照组是化疗+手术、样本量≥300、发表时间≥2015、国外的研究中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DH水平升高可能是转移性胃癌的预后不良因素,检测LDH有助于进行合理的预后评估,可以协助临床决策。
- 罗旭王千千党会芬王玉凤李志虎周霞东闵建平田迎霞
- 关键词:乳酸脱氢酶转移性胃癌预后META分析
- 伊立替康与阿帕替尼联合辅助治疗对术后转移性胃癌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的改善效果
- 2024年
- 分析术后转移性胃癌患者采用单药及联合用药方案分别进行治疗后,对其肿瘤标志物水平的改善效果。方法 选择收治的术后转移性胃癌患者86例,分组可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以相等比例分为单药组(n 43)(单一伊立替康静脉滴注治疗)、联合组(n 43)(在前者基础上+口服阿帕替尼辅助治疗),收录时间:2022.3至2023.3,南通市康复医院。所有纳入患者均需接受为期4个疗程(3周为1个疗程)的药物治疗及3个月的随访。并对比、观察两组治疗方案所有指标数据。结果 与用药之前的各项指标(CA19-9、CA125、NSE水平)相比,用药之后,各组均呈下降趋势,且联合组的变化趋势更大;用药之后相较于单药组的各项指标(疾病总控制率、EORTCQLQ-C30各项评分),联合组均处于更高水平,统计学处理的结果为P<0.05。结论 临床上在对术后转移性胃癌患者治疗方案的选取中,相较于单药治疗,联合用药(伊立替康结合阿帕替尼)的方案更具优势,其更利于机体各项肿瘤标志物水平的降低,同时能够提高疾病总制率,患者的生存质量亦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 胡培
- 关键词:伊立替康肿瘤标志物
- 术后-术前CEA、CA19-9水平改变在非转移性胃癌患者预后中的价值及预后模型的构建
- 朱小东
- 卡培他滨维持化疗在晚期胃癌与术后复发转移性胃癌中的应用疗效
- 2023年
- 探析卡培他滨维持化疗在晚期胃癌与术后复发转移性胃癌中的应用疗效。方法:选择2021年11月~2022年12月我院84例晚期胃癌与术后复发转移性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完全按照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常规组,每组50例,常规组采用奥沙利钳维持化疗,观察组采用卡培他滨维持化疗。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生存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清肿瘤标志物以及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半年、1年、2年以及3年,观察组的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b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以上三项指标均得到改善,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癌胚抗原、癌抗原50以及糖类抗原12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以三项指标均得到改善,且观察组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Ⅲ~IV度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予以晚期胃癌与术后复发转移性胃癌患者卡培他滨维持化疗治疗,能够有效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具有较高的用药安全性,临床应用价值高。
- 李侠闫春霞郭萌王雅彬苏瑾石钟赵俊精杨树森
- 关键词:卡培他滨维持化疗晚期胃癌
- 基于循环游离DNA的染色体不稳定检测与转移性胃癌患者化疗应答相关性研究
- 2023年
- 目的通过对转移性胃癌患者进行低覆盖度全基因组测序,探索胃癌化疗耐药的发生发展和基因组学变化。方法收集2019年7—12月就诊于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的9例转移性胃癌患者。在化疗前后收集外周血标本,提取血浆循环游离DNA(cfDNA)进行低覆盖率的全基因组测序,并通过超灵敏染色体不稳定性检测(UCAD)进行染色体不稳定分析。结果根据化疗后的疗效评估将患者分为化疗有效组和化疗无效组。化疗有效组治疗后染色体不稳定水平低于治疗前[(1.186±1.642)%∶(5.639±7.666)%,P=0.017],化疗无效组治疗后染色体不稳定水平似乎高于治疗前(0.11%∶0.08%)。UCAD检测提示频繁的染色体拷贝数变化包括7p、8q、10q、11q、12q、17q增加,8p、17p缺失等。比较化疗前后的染色体拷贝数变化,2例(22.2%)患者在化疗后出现额外的拷贝数增加,包括11q、5p拷贝数增多,进一步疗效分析表明化疗耐药。结论基于血浆cfDNA的染色体不稳定动态检测有望作为转移性胃癌疗效评估和化疗耐药性产生的生物标志物。
- 罗欣佩朱心怡郭献灵朱忠政钱红王辉茅伟刘卫星吴建国Hendrik-Tobias Arkenau袁敏许青
- 关键词:染色体不稳定转移性胃癌化疗
- 血清乳酸脱氢酶与转移性胃癌姑息性化疗患者生存期的关系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 观察转移性胃癌姑息性化疗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与总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甘肃省肿瘤医院2016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收治的69例转移性胃癌患者接受姑息性化疗的临床资料,查阅、整理住院病历,收集患者化疗前血清LDH水平、疾病进展及转归情况,分析患者化疗前血清LDH水平与OS、PFS的关系。结果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化疗前血清LDH水平预测转移性胃癌死亡的曲线下面积为0.73 (P <0.05,95%CI:[0.612,0.847]),特异度为92.9%,灵敏度为63.6%。化疗前血清LDH升高患者的OS、PFS均短于LDH正常患者(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化疗前血清LDH、糖类抗原CA72-4水平是转移性胃癌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化疗疗效、D-二聚体是转移性胃癌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化疗前血清LDH升高的转移性胃癌姑息性化疗患者OS及PFS均短于LDH正常者。化疗前血清LDH水平可初步预测转移性胃癌姑息性化疗患者的预后。
- 罗旭王千千党会芬王玉凤田迎霞
- 关键词:乳酸脱氢酶转移性胃癌姑息性化疗生存期
- 伊立替康联合阿帕替尼辅助对术后转移性胃癌的临床治疗效果影响研究
- 2023年
- 探究术后转移性胃癌治疗中伊立替康联合阿帕替尼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66例术后转移性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从医院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期间收治病人中选取。按临床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单独组(33例,伊立替康治疗)与联合组(33例,伊立替康联合阿帕替尼治疗),统计分析2组疾病控制效果、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血清表达水平、生存质量(EORTC QLQ-STO22量表评分)、不良反应。结果 联合组疾病控制率90.91%,高于单独组69.70%(X²=4.694,P<0.05);癌胚抗原(5.13±1.47)ng/mL、糖类抗原125(22.14±6.33)U/mL、糖类抗原199(16.62±2.39)IU/mL、糖类抗原242(16.74±3.09)IU/mL,低于单独组(t=4.953~6.459,P均<0.05);基质金属蛋白酶2(56.74±7.96)ng/mL、基质金属蛋白酶9(220.65±41.74)ng/mL、神经纤毛蛋白-1(108.77±35.09)pg/m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9.98±2.69)μg/mL,低于单独组(t=3.281~5.969,P均<0.05);EORTC QLQ-STO22(79.98±4.36)分,高于单独组(X²=6.436,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12.12%,低于单独组30.30%(X²=3.264,P>0.05)。结论 伊立替康联合阿帕替尼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疾病控制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促进患者机体功能恢复,且具有较高安全性。
- 杨慧
- 关键词:伊立替康转移性胃癌临床疗效
- 曲妥珠单抗联合XELOX方案治疗HER2阳性晚期转移性胃癌患者的效果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观察曲妥珠单抗联合XELOX方案治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晚期转移性胃癌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该院收治的64例HER2阳性晚期转移性胃癌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XELOX方案(奥沙利铂+卡培他滨)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曲妥珠单抗治疗,比较两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9-9(CA19-9)、CA72-4和癌胚抗原(CEA)]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ORR和DCR分别为46.88%(15/32)、90.62%(29/32),高于对照组的21.88%(7/32)、59.38%(19/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A19-9、CEA、CA74-2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腹泻、手足综合征、周围神经毒性、肾功能损害、肝功能损害、恶心呕吐、血红蛋白减少、血小板减少及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妥珠单抗联合XELOX方案治疗HER2阳性晚期转移性胃癌患者可提高ORR和DCR,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效果优于单纯XELOX方案治疗。
- 李波
- 关键词:曲妥珠单抗XELOX方案
- 2023年CSCO胃癌诊疗指南更新解读:转移性胃癌靶向治疗被引量:4
- 2023年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CSCO)胃癌诊疗指南每年更新,融合国内外最新的临床研究进展,关注中国人群研究数据和新药在中国适应证的获批,以期临床诊疗更加符合我国胃癌国情和贴近本国临床实践,对中国临床医师及广大胃癌患者有着重要意义。胃癌靶向治疗不断取得突破,包括新靶点的识别和开发、新型靶向药物的不断涌现以及以靶向药物为基础的联合治疗策略的不断拓展等。2023年CSCO指南针对转移性胃癌靶向治疗的更新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1)经典靶点的新型靶向药物取得突破,代表药物为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的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2)针对新靶点的靶向药物的兴起,代表药物为针对Claudin18.2的单克隆抗体。本文将对2023年指南的转移性胃癌靶向治疗部分的主要内容更新进行解读。
- 关文龙王风华
- 关键词:胃癌靶向治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相关作者
- 袁孝兵

- 作品数:22被引量:126H指数:5
- 供职机构: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大肠癌 原发性肝癌 转移性胃癌 证候 TACE治疗
- 孙祥

- 作品数:24被引量:75H指数:4
- 供职机构: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沙利度胺 转移性胃癌 肝动脉栓塞化疗 原发性肝癌 高压氧
- 胡兴龙

- 作品数:19被引量:53H指数:4
- 供职机构: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转移性胃癌 原发性肝癌 高压氧 胃肿瘤 近期疗效
- 李成发

- 作品数:15被引量:87H指数:5
- 供职机构: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胃肿瘤 TACE治疗 肝动脉栓塞化疗 沙利度胺 原发性肝癌
- 孟曼

- 作品数:38被引量:251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 研究主题:直肠 晚期胃癌 甲磺酸 病理 内分泌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