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3169篇“ 语言研究“的相关文章
- 语言研究
- 本书为高校教材,语言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本书从方言与音韵、汉语语法、字典和语汇等等几个方面,对汉语言学和文字学做了系统的阐述。
- 王伟编著
- 关键词:语言学
- 语言研究需要新质生产力被引量:1
- 2024年
- 从农业社会开始,人类就开始了对于语言的研究,经历了语文学、文法研究、语言哲学研究的漫长时期;进入工业社会,历史比较语言研究、结构主义语言研究、功能主义语言研究、形式主义语言研究此起彼伏、相映成趣;计算机和互联网出现后的信息社会,计算语言研究、语料库语言研究、新媒体语言研究、数理语言研究、网络语言研究等应运而生;当下人类正在进入数字社会,数字语言研究等开始萌芽。
- 王春辉
- 关键词:数字语言计算语言语言哲学研究语文学语料库功能主义
- 《GIVE构式的跨语言研究》述评
- 2024年
- Myriam Bouveret(ed.)2021.Give Constructions Across Languages.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引言动词GIVE(给)作为一个基本动词,因其体验的基础性和语义的复杂性,在语言研究中备受关注(Newman,1996,1998)。《GIVE构式的跨语言研究》(Give Constructions Across Languages)是约翰·本杰明出版社(John Benjamins)于2021年推出的论文集,为“语言的构式路径”(Constructional ApproachestoLanguage)系列丛书的第29卷。该书探讨了四大语系十种语言中GIVE动词的词汇语义、论元结构、词汇化、语法化、构式化等句法语义特征,是认知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界面研究的一部力著。本文先介绍其主要内容,然后予以简要评述。
- 江艳艳吴淑琼
- 关键词:跨语言研究语言类型学句法语义特征词汇语义论元结构
- 哲学语言转向维度下的法律语言研究
- 2024年
- 20世纪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对当代语言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形成了现代语言哲学的研究思潮,开拓了语言学与哲学学科新的研究领域,丰富了语言研究的内容。本文基于哲学语言转向这一理论基础,提出法律语言研究的哲学思考,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探究法律与法律语言的交融关系以及法律语言研究的任务,为法律语言学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 林新明
- 关键词:法律语言法哲学维度分析哲学思考
- 体认语言学与心智哲学语言研究观的互动关系探究
- 2024年
- 以体认语言学的核心原则:现实—认知—语言为基础,考察了其核心理论与心智哲学语言研究观的互动关系。具体而言,体认语言学的下辖理论,包括体认语法、体认翻译学、体认整合论、体认参照点、体认教学法等,与心智哲学语言研究观所强调的心物随附性、意向性以及涌现-拓扑性等内涵存在多重互动,可表现为体认过程的相对独立性、意向性以及“变化中的不变性”。文章认为,体认语言学与心智哲学语言研究观存在密切联系,能够为说明话语运作的机理互相提供支撑,也能从双方的研究成果中汲取营养,以促进两者的交流与融通。
- 廖巧云翁馨
- 关键词:心智哲学
- 大语言模型与语言研究的双向赋能与融合发展
- 2024年
- 大语言模型(以下简称“大模型”(1))是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最主流的技术,具有强大的生成、迁移与交互能力。简单地说,该技术通过训练模型阅读海量文本,使其在语言表达、即时对话、任务规划、逻辑推衍等许多方面具备了与人类媲美的能力。目前,学界业界主要围绕3个方面开展大模型的研究:(1)倾尽所有算力,通过提高数据质量、优化模型架构和训练策略等各种手段来研发基础、通用大模型,提升模型能力;(2)深入探索大模型的机理,拓展其性能,将最初仅能处理文本的模型,推向兼具文本、语音、图片、视频处理能力的多模态大模型;(3)开发专用或领域大模型、多智能体框架,以满足特定目标,拓展其应用场景。这些研究为大模型应用奠定了物质基础,为大模型的使用者提供了模型选择空间。
- 杨尔弘胡韧奋
- 关键词:语言模型视频处理模型架构交互能力多智能体
- 功能语体视角下的网络语言研究——评《从社会方言到功能语体——网络语言新论》
- 2024年
- 《从社会方言到功能语体——网络语言新论》从语体理论和语域理论出发,基于动态的网络语言事实,搭建了网络语体的研究方法框架,是一本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网络语言研究专著。其主要特色体现在:一是采取网络民族志研究法,广泛搜集了一手鲜活语料。二是提出了“网络语言是功能变体”的新观点。三是推进了网络语言研究理论的体系化和学理化。四是多维视角形成了对网络语言研究的整体观照。
- 万晓玥
- 关键词:网络语言研究语体
- 从世界语言看汉语到从汉语看世界语言——中国语言研究的传承与创新
- 2024年
- 中国语言研究的传统侧重于汉语本身和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研究者善于从汉语传统看汉语,研究汉语主要是出于实用的目的。自《马氏文通》以来的100多年里,国内的语言研究通过借鉴西方语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努力从世界语言看汉语,但多数中国学者还不善于从汉语看世界语言,从普通语言学或哲学层面通过汉语看语言、看世界更是无从谈起。又因为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缺乏引领性的学科,语言研究无法实现研究范式的突破。因此,中国语言学家要对世界语言学有更大贡献,需要有哲学的眼光,跨学科的视野和研究方法,在继承中国语言学研究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通过对汉语个性的探究,发现人类语言和语言使用方面更多、更重要的特点,为构建普遍的语言或人类社会发展理论作出应有的贡献。
- 束定芳
- 关键词:普通语言学
- 并列结构及其孤岛限制的跨语言研究
- 2024年
- “并列结构”是由两个或者更多的并列项组成的更大语类。一直以来,并列结构的研究是句法研究的难题,其内部特征和结构限制机制一直困扰研究者。为此,本研究尝试从跨语言视角探讨并列结构中并列项特征以及孤岛限制条件,重点分析了并列结构的并列项在句法、语音和语义方面存在的相似性以及在句法地位方面表现出的不对称性;讨论了并列结构孤岛限制存在的问题以及争议背后的原因。未来研究可聚焦并列结构孤岛限制的句法和语义接口研究,探讨并列结构孤岛限制背后的认知机制。
- 易保树张智义金学哲
- 关键词:并列项
- 班图语言研究在欧洲:历史与现状
- 2024年
- 新时代中非合作和非洲地区研究学科的发展对非洲人文研究提出了新的需求,而本土语言研究是非洲人文研究的重要基础。班图语言(Bantu languages)的使用人口超过非洲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在国际语言学界有着超过百年的研究历程。笔者通过自身在欧洲进行班图语言研究的经历和观察,梳理班图语言在欧洲的研究历程和现状。论文首先介绍班图语言的分类和使用情况,及其基本语法结构和热点研究问题,指出班图语言的语法特征包括类名词系统、以动词为核心的黏着形态和句法层面丰富的一致关系;随后梳理了从前殖民时期欧洲对班图语言从宗教文献翻译需求到建立研究学科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布利克(Bleek)、迈因霍夫(Meinhof)、缪森(Meeussen)和古特里(Guthrie)等代表性学者在不同时代作出的贡献。论文还介绍了当代欧洲主要的班图语言研究机构,如比利时根特大学、荷兰莱顿大学等的近期研究项目和成果,最后对非洲语言学研究在我国的发展和与非洲本土学者的合作研究模式提出了设想。
- 李臻
相关作者
- 戴庆厦

- 作品数:237被引量:1,333H指数:23
- 供职机构: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
- 研究主题:景颇语 藏缅语 语言 汉语 少数民族语言
- 陆俭明

- 作品数:261被引量:4,573H指数:39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
- 研究主题:汉语教学 汉语 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研究 构式
- 徐盛桓

- 作品数:190被引量:3,767H指数:45
- 供职机构:河南大学外语学院
- 研究主题:语言学研究 隐喻 意向性 语言研究 含意
- 钱冠连

- 作品数:89被引量:952H指数:19
- 供职机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研究主题:语言哲学 外语 语言研究 语言 语用学
- 潘文国

- 作品数:123被引量:1,501H指数:23
-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对比语言学 翻译学 语言学 语言研究 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