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49篇“ 角膜形态“的相关文章
针刺对干眼兔角膜形态学及角膜组织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2024年
目的 探讨针刺对干眼兔角膜形态学及角膜组织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分析针刺对干眼的作用机制。方法 取雌雄不拘的健康新西兰兔24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假针刺组,每组6只。空白组为正常对照组,不加任何处理;其余3组动物每天800、 1100、1400和1800时于皮下注射氢溴酸东莨菪碱2.0 mg·kg-1,连续35 d直至实验结束。假针刺组:于造模后第22天给予假针刺治疗(睛明BL1、攒竹BL2、丝竹空SJ23、太阳穴EX-HN5、瞳子髎GB1),钝针头点刺穴位,不刺进穴位,每天1次,连续14 d。针刺组:于造模成功后第22天给予针刺治疗,穴位同假针刺组。造模后第0、21、28、35天分别进行角膜荧光素染色,第35天进行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之后处死动物,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角膜形态学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角膜组织NF-κB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造模后第28、35天,针刺组、空白组兔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均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造模后第35天共焦显微镜检查结果显示,模型组和假针刺组与其他组相比,兔角膜基质层出现大量球状免疫细胞和边界不清大小不规律的活化基质层细胞,可见具有不规则细胞间间隙的区域,存在炎症;针刺组基质层细胞形态得到改善,细胞呈轻微激活状态,角膜神经形态未见明显异常。造模后第35天光学显微镜检查结果显示,模型组和假针刺组兔角膜组织表面可见角化过度的扁平上皮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局灶上皮细胞层数增多,表面上皮细胞脱落;针刺组角膜上皮有接近4~6层上皮细胞,上皮脱落减少,与模型组相比,淋巴细胞浸润减少。造模后第35天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结果显示,模型组和假针刺组兔角膜上皮细胞出现异常的微绒毛结构和上皮细胞缺失,细胞间隙增宽,粗面内质网严重扩张,桥粒解体伴随线粒体肿胀;针刺组上�
丁宁韦庆波刘成勇邓伟民徐倩高卫萍
关键词:针刺干眼NF-ΚB信号通路
CRT与VST设计角膜塑形镜对低E值角膜形态近视的控制效果比较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观察和分析配戴CRT与VST设计角膜塑形镜对低E值角膜形态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对比研究。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20-01/2021-12于我院视光门诊就诊配戴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100例100眼,取右眼数据用于研究。按等效球镜分低度近视组(-1.00--3.00 D)和中度近视组(-3.25--5.00 D),各50例。组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RT组和VST组,各25例。测量各组配戴前后裸眼视力、屈光度、眼轴(AL)、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点染分级、镜片偏位情况、MRT 15°-30°处视网膜近视离焦量。随访1.5 a。结果:低度近视中,CRT组和VST组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裸眼视力各时间点无差异,中度近视数组塑形后裸眼视力CRT组优于VST组,两组1 d,1 wk的视力有差异(t=-9.474、-12.067,均P<0.01),其他时间点两组均无差异。戴镜后6 mo,1.5 a,低度近视、中度近视中CRT组和VST组AL增加量均无差异,但CRT组比VST组增长少。两组戴镜后6 mo,1.5 a的双眼BUT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无差异。从两组的角膜损伤来看CRT组角膜损伤低于VST组,但无差异(Z=-1.803,P=0.071),CRT组镜片偏位情况优于VST组(Z=-4.629,P<0.001);MRT 15°-30°处视网膜近视离焦量,低度近视中两组无差异,中度近视中1、3、6 mo离焦量有差异(t=-3.949,P=0.008;t=-5.833,P<0.001;t=-6.231,P<0.001),CRT组能产生更多的近视性离焦量。结论:对于对低E值角膜形态的患者,CRT采用角膜8 mm处的矢高值来验配,不局限于角膜E值,塑形更快,塑形后裸眼视力更好,特别对于中度近视能获得更好的白天视力,从控制近视来看,CRT验配中抬高反转区(RZD),产生小的中央光学区能产生更大的周边近视性离焦,但两组控制眼轴增长之间无明显差异。两组的角膜损伤少,对近视控制安全性一致。
金霞郭晓红佟莉杨王莹张晓瑾张璐徐凤娥
关键词:角膜塑形镜青少年近视
Trans-PRK联合预防性快速CXL矫正薄角膜角膜形态欠规则屈光不正的疗效及安全性
2024年
目的评估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Trans-PRK)联合预防性快速角膜交联术(CXL)矫正薄角膜角膜形态欠规则(除外圆锥角膜)屈光不正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于包头朝聚眼科医院诊断为薄角膜角膜形态欠规则并行Trans-PRK联合预防性CXL手术的近视患者55例55眼,所有患者均取右眼数据进行分析。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3、6、12个月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测术眼裸眼远视力(UDVA);采用电脑验光和综合验光检测屈光度。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采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检查角膜形态;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采用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眼压。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3、6和12个月术眼UDVA(LogMAR视力)分别为0.52(0.55,0.78)、0.22(0.12,0.17)、0.10(0.04,0.07)、0.00(-0.04,-0.16)、-0.08(-0.05,-0.03)、-0.08(-0.06,-0.04),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9.44,P<0.001),其中术后各时间点UDVA均较术前提高,术后3、6和12个月术眼UDVA较术后1周和1个月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眼术后各时间点球镜度较术前均明显下降,术后1、3、6和12个月术眼球镜度低于术后1周,术后12个月术眼球镜度低于术后3和6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后1、3、6和12个月术眼柱镜度低于术前和术后1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眼术后等效球镜度随时间延长逐渐下降,趋于正视状态;术后各时间点术眼等效球镜度低于术前,术后1、3、6和12个月术眼等效球镜度低于术后1周,术后12个月低于术后3和6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后3、6及12个月术眼角膜K1值、K2值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后3个月角膜K1值、K2值趋于稳定。术后3、6、12个月术眼眼压均显著低于术前,术后6和12个月�
张林丽狄宇李莹邓洪莉任燕王璐
关键词:屈光不正
青年近视患者角膜形态的测量及相关性分析
2024年
目的使用Pentacam测量拟行近视手术的青年患者的角膜形态参数,以期了解不同近视程度状态下的角膜形态。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21年4月-2022年11月于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拟行近视手术的青年患者448例883眼,使用IOL-master测量眼轴长,Pentacam测量患者的角膜参数。按等效球镜度数将患者分为I、II、III三组,I组为低度近视组(≤-0.50D且>-3D)191只眼(男154眼,女37眼),II组为中度近视组(≤-3D且>-6D)461只眼(男263眼,女198眼),III组为高度近视组(≤-6D)231只眼(男108眼,女123眼)。使用SPSS26.0软件分析比较各组间角膜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随着屈光度的增高,眼轴、角膜前表面曲率、AL/CR均逐渐增大,低度近视组分别为(24.87±0.78)mm、(42.61±1.52)D、(3.13±0.08),中度近视组分别为(25.51±0.85)mm、(43.01±1.67)D、(3.24±0.07),高度近视组分别为(26.43±0.9)mm、(43.36±1.42)D、(3.39±0.09),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角膜后表面曲率、角膜直径随着屈光度的增高逐渐减小,低度近视组分别为(-6.19±0.26)D、(11.89±0.41)mm,中度近视组为(-6.27±0.22)D、(11.75±0.39)mm,高度近视组分别为(-6.31±0.23)D、(11.69±0.38)mm,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角膜厚度、前房深度、角膜体积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屈光度与眼轴显著负相关(r=-0.608,P<0.05),屈光度与角膜前表面曲率显著负相关(r=-0.143,P<0.05),屈光度与AL/CR显著负相关(r=-0.817,P<0.05)。眼轴、角膜曲率及AL/CR均与屈光度显著相关,AL/CR相关性最强。结论在近视度数增高变化的过程中,眼轴及角膜曲率表现为复杂的变化形式,屈光度与AL/CR相关度最大,AL/CR了解近视进展更为敏感。
金曼曼崔同峰孙红艳
关键词:PENTACAM角膜曲率眼轴等效球镜
学龄期儿童角膜形态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学龄期儿童角膜形态特征,为学龄儿童屈光不正检查、角膜病变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20-03/2023-06于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6-12周岁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SE值不同分为正视组(-0.25 D≤SE≤+0.25 D)、近视组(-6.00 D≤SE<-0.25 D)。采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角膜前后表面平坦曲率(K1)、陡峭屈率(K2)、平均曲率(Km)、曲率半径(Rm)、角膜直径(WTW)、中央角膜厚度(CCT),分析比较正视组与近视组、男生与女生以及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角膜形态差异。结果:正视组儿童角膜前表面Km为42.84±0.61 D、Rm为7.85±0.15 mm,后表面Km为-6.23±0.04 D、Rm为6.77±0.15 mm,WTW为11.89±0.28 mm,CCT为557.77±22.44μm。近视组儿童Km为43.68±0.62 D、Rm为7.72±0.16 mm,后表面Km为-6.49±0.03 D、Rm为6.64±0.17 mm,WTW为12.17±0.27 mm,CCT为553.24±22.23μm。正视组与近视组间角膜形态有差异(均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角膜形态与年龄、性别显著相关。结论:学龄期儿童角膜形态并不固定,近视的发生除了与眼轴增长有关外,与角膜形态变化显著相关。
赵玉阳魏昊东穆继宏
关键词:学龄期儿童角膜形态年龄特征性别特征
成人不同程度近视的视网膜周边离焦比较及与角膜形态参数的关系
2024年
目的比较成人不同程度近视的视网膜周边离焦(RDV),探讨其与角膜形态的关系。方法收集302例近视患者,按等效球镜(SE)分为:低度组(-3.00角膜散光(AST)、表面不对称指数(SAI)等参数,比较各组RDV,并分析其与角膜形态的相关性。结果三组在偏心20°外的RDV均为远视状态,随偏心度增加而增大(P<0.05);低度组分别与中、高度组的RDV20°~53°有差异(P均<0.01);中度组与高度组的RDV20°~30°有差异(P<0.05)。TRDV与AST呈正相关(P<0.05);RDV10°~30°与SAI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成人不同程度近视的视网膜周边离焦随偏心度增加而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受角膜形态的影响。
李羽郭玉娟汪思瑶梅波周跃华
关键词:角膜形态近视
不同斜视矫正术后角膜形态及屈光状态的临床观察
2023年
目的 评价不同斜视矫正手术对角膜形态及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 对2019-2022年于我院行斜视矫正手术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选取斜视矫正手术患者84例159眼,按斜视类型分为3组:共同性外斜组(52例,97眼)行外直肌后徙术,外斜V征组(19例,38眼)行外直肌后徙及下斜肌减弱术,共同性内斜组(13例,24眼)行内直肌后徙术。观察斜视患者术前1天、术后1天、术后1周以及术后1个月角膜顶点3 mm、5 mm、7 mm范围角膜曲率值,采用SPSS 23.0版本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排除不能定期复查的患者及有眼科手术史的患者。所有手术均由同一位眼科医师在插管全身麻醉下进行治疗。结果 共同性外斜组,角膜顶点3 mm范围内,术后1 d角膜曲率K1较术前有显著差异(P <0.05),术后1周、术后1个月K1较术前均无明显差异(P> 0.05),角膜顶点5 mm、7 mm范围内,术后K1较术前均无显著差异(P> 0.05),角膜顶点3 mm、5 mm、7 mm范围内,术后角膜曲率K2较术前均无明显差异(P> 0.05)。外斜组,角膜顶点3 mm、5 mm、7 mm范围内,术后K1较术前均无显著差异(P> 0.05),角膜顶点3mm、5mm、7mm范围内,术后K2较术前均无显著差异(P> 0.05)。共同性内斜组,角膜顶点3 mm、5 mm、7 mm范围内,术后1天、术后1周K1较术前均无显著差异(P> 0.05),术后1个月K1较术前有显著差异(P <0.05),角膜顶点3 mm、5 mm、7 mm范围内,术后K2较术前均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 共同性外斜患者手术后角膜曲率的变化是短暂的,外斜V征患者手术后角膜曲率无明显变化,共同性内斜患者手术后角膜曲率的在术后1个月有改变。
徐琰瑛欧阳君
关键词:斜视角膜形态角膜曲率屈光状态
SMILE术矫治中高度近视的疗效及对其角膜形态的影响
2023年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微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切除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矫治中高度近视的疗效及对其角膜形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于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行手术矫治的80例中高度近视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的手术矫治方式将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应用SMILE术,对照组应用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emtosecond assiste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FS-LASIK)。对比两组最佳矫正视力、角膜非球面Q值、角膜曲率、角膜表面规则指数。结果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3个月、6个月角膜非球面Q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角膜曲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角膜表面规则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高度近视患者应用SMILE术矫治的疗效与FS-LASIK术相当,且对角膜非球面Q值、角膜曲率的影响更小,有助于提高角膜表面规则指数。
郑诚丁琼陈芳
关键词:近视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形态
SMILE与FS-LASIK矫治近视术后功能性光学区及角膜形态变化比较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与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矫治近视术后功能性光学区(FOZ)及角膜形态的变化特点。方法采用队列研究设计, 选取2021年3-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行SMILE或FS-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94例94眼, 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SMILE组46例46眼和FS-LASIK组48例48眼, 随访6个月。评估主要结局指标为术后角膜功能性光学区及Q值变化, 次要结局指标为中央角膜厚度(CCT)和平均角膜曲率(Km)变化。采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记录术前及术后1 d、1周、1个月和6个月的角膜Q值、FOZ水平径及垂直径、CCT、Km, 比较2个组间各参数差异及变化趋势。结果 2个组术后不同时间点FOZ水平径和垂直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水平径:F分组=7.06, P<0.001;F时间=64.18, P=0.001。垂直径:F分组=11.08, P<0.001;F时间=77.14, P<0.001)。SMILE组术后各时间点FOZ水平径和垂直径测量值均显著大于FS-LASIK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SMILE组和FS-LASIK组术后1周、1个月和6个月FOZ水平径测量值均明显低于术后1 d, 术后1周和1个月FOZ垂直径测量值明显低于术后1 d,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术后不同时间点Q值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53.11, P=0.019;F时间=29.18, P<0.001)。FS-LASIK组术后1 d、1周、1个月Q值显著大于相应时间点SMILE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MILE组术后1周Q值明显大于术后1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FS-LASIK组Q值随术后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小, 各相邻时间点Q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各组术眼不同时间点间CCT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21.43, P<0.01)。FS-LASIK组术后1周CCT较术后1 d下降, 术后6个月CCT较术后1周明显增加,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MILE组术后1周至术后6个月CCT均较术后1 d�
吴博文吴加钦汪凌陈世豪
关键词:近视角膜非球面性
角膜塑形镜矫治对儿童近视疗效角膜形态及视觉质量的影响分析
2023年
目的分析角膜塑形镜矫治对儿童近视疗效、角膜形态及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期间到福州东南眼科医院金山新院就诊的近视患儿共9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分为2组,其中参照组(n=45例)行常规配镜治疗,角塑组(n=45例)行角膜塑形镜矫治。对2组的视觉质量、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比较配戴前后2组的角膜形态、眼轴增长、视觉质量、屈光度及裸眼视力。结果配戴前,2组患儿的角膜形态、眼轴、裸眼视力、屈光度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后,角塑组患儿的裸眼视力为(0.86±0.25),高于参照组(0.29±0.11);戴镜1年角塑组屈光变化为(-3.57±0.32)D,低于参照组(-4.04±0.98)D,眼轴明显低于参照组,2组上述数据相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后,2组患者的角膜中央厚度、角膜曲率、OSI、MTF相较配戴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塑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6.67%,与参照组患者的20.00%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可减缓眼轴增长,有效矫正近视,轻微的视觉质量改变但不影响患者生活,极少并发症,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何春芳
关键词:儿童近视角膜塑形镜角膜形态视觉质量

相关作者

刘祖国
作品数:439被引量:3,992H指数:30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
研究主题:干眼 角膜 角膜移植 翼状胬肉 眼表
吕帆
作品数:520被引量:2,082H指数:21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近视 角膜 眼视光学 光学相干 儿童
沈梅晓
作品数:98被引量:89H指数:6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眼前节 光学相干 视网膜 角膜 OCT
沈政伟
作品数:114被引量:315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
研究主题:近视 角膜 PRK 对比度视力 角膜切削术
张凤兰
作品数:15被引量:18H指数:3
供职机构:烟台毓璜顶医院
研究主题:角膜塑形镜 角膜形态 炎症 MOHS 眼睑恶性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