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4篇“ 自发痛“的相关文章
- 交感神经对神经病理性痛自发痛的影响
- 2024年
- 自发痛(spontaneous pain)是在没有明显外界刺激诱发的情况下存在的疼痛,是神经病理性痛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给神经病理性痛患者带来极大的困扰。研究发现,神经病理性痛自发痛与交感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有关。临床上采用交感神经阻滞术或切除术对神经病理性痛自发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提示交感神经参与神经病理性痛自发痛的产生与维持。该文从与交感神经影响神经病理性痛自发痛相关的外周及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改变、介质基础等方面做相应综述,以期为临床更有针对性地治疗神经病理性痛自发痛提供思路。
- 张鸿芳尤浩军雷静
- 关键词:神经病理性痛自发痛交感神经
- mGluR4与TREK2在自发痛中的作用研究
- 背景:自发性疼痛是指在没有任何外部刺激的情况下出现的疼痛,在临床上常见于多种神经病理性疼痛。然而,目前对于自发性疼痛的研究机制还比较有限,这导致了在临床上仍缺乏理想的、具有针对性的镇痛药物和技术。目的:研究在自发性疼痛明...
- 李潇潇
- 关键词:自发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
- 研究TRPM3参与调控小鼠足底切口后热痛和自发痛的实验
- 2022年
- 探讨瞬时受体电位离子通道TRPM3 对小鼠足底切口痛的调控作用。方法:建立野生型小鼠切口痛模型,术后1d 腹腔注射TRPM3 抑制剂primidone,检测机械痛、热痛;在Trpm3-/-小鼠建立切口痛模型,检测疼痛相关行为,进一步探讨并验证TRPM3的作用;原位杂交检测TRPM3在背根神经节(dorsalroot ganglia,DRG)及脊髓背角(spinal dorsal horn, SDH)的表达分布,分析术后两种基因型小鼠SDH 中Trpm3 和c-Fos 的表达情况。结果:行为学结果显示,primidone 显著缓解足底切口诱发的热痛,对机械痛没有影响;与野生型切口痛小鼠相比,Trpm3-/-小鼠自发痛行为显著降低且未出现热痛敏,机械刺激反应正常。原位杂交结果表明,TRPM3 在DRG 和SDH 神经元中均有表达;切口后1d,野生型小鼠SDH 中Trpm3 和c-Fos 表达水平显著高于Trpm3-/-小鼠。结论:TRPM3 参与调控足底切口引起的热痛和自发痛。
- 任秀花李建敏张慧杰茹靖涛
- 电针对膝关节骨关节炎大鼠滑膜炎性反应期自发痛及后期触诱发痛的影响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观察电针干预对膝关节骨关节炎(KOA)模型大鼠痛行为、滑膜炎性反应和隐神经脱髓鞘的影响,探讨电针干预改善触诱发痛的效应机制。方法:将84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28只。模型组、电针组均于右侧膝关节腔注射单碘乙酸钠(MIA)建立KOA模型。电针组分别在造模后第5、7、9天针刺右侧“足三里”“阳陵泉”,并连接电针,予疏密波(2 Hz/15 Hz),电流强度1 mA,每次30 min,每日1次,共干预3次。造模后第9天,观察各组大鼠患肢承重率;HE染色、Masson染色法观察大鼠滑膜组织形态;流式细胞术观察大鼠滑膜免疫细胞数量;MSD多因子法检测大鼠滑膜炎性细胞因子含量。造模后第14天,观察各组大鼠足底机械缩足反射阈值;使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隐神经超微结构。结果:造模后第9天,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患肢承重率降低(P<0.01),患肢滑膜组织增生、炎性细胞浸润、滑膜纤维化,膝关节滑膜组织CD11b^(+)细胞、M1型巨噬细胞(CD11b^(+)CD86^(+))数量增加(P<0.01),滑膜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6、IL-1β、IL-10、IL-13含量升高(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患肢承重率升高(P<0.05),滑膜组织增生、炎性细胞浸润、滑膜纤维化程度减轻,膝关节滑膜组织CD11b^(+)细胞、M1型巨噬细胞(CD11b^(+)CD86^(+))数量减少(P<0.01),TNF-α、IL-6含量降低(P<0.05)。造模后第14天,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足底机械缩足反射阈值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足底机械缩足反射阈值升高(P<0.05)。模型组大鼠隐神经出现明显的髓鞘结构破坏,髓鞘板层崩解松散、挤压轴索或板层增厚并出现裂隙;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隐神经损伤情况明显减轻。结论:电针干预可以减轻KOA模型大鼠滑膜炎性反应及患肢隐神经损伤,从而缓解炎性反应期自发痛和后期触诱发痛。
- 陈蔚李恒聪万红叶刘一寒景向红张晓宁何伟
- 关键词:膝关节骨关节炎滑膜炎隐神经
- 低频电针对脊髓损伤致急性自发痛模型大鼠急性痛超敏的影响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观察低频电针对脊髓损伤致急性自发痛模型大鼠急性痛超敏和自发痛行为学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低、中、高频电针组,每组12只。模型组和低、中、高频电针组建立急性脊髓L2节段损伤模型。低、中、高频电针组分别用低频(2 Hz)、中频(50 Hz)、高频(100 Hz)电刺激T_(8)~T^(12)节段夹脊穴和双侧“昆仑”和“足三里”,25 min/次,1次/d,共14 d。治疗结束后,观察各组大鼠自发疼痛行为,用足底热辐射测痛仪检测各组大鼠热缩足潜伏期(PWL)和50%机械性缩足阈值(PWT);记录L1段体感诱发电位(SEP)潜伏期及N波、P波的波幅。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自发疼痛行为学动作的发生次数增多(P<0.05);痛阈值降低(均P<0.05),急性痛超敏发生率增高(P<0.05),PWL和PWT降低(均P<0.05),SEP潜伏期及N波、P波波幅均增加(均P<0.05)。与模型组相比,3个电针组的自发疼痛行为学动作的发生次数降低(均P<0.05),痛阈值升高(均P<0.05),急性痛超敏发生率降低(P<0.05),PWL和PWT降低(均P<0.05),SEP潜伏期及N波、P波波幅降低均P<0.05),且低频电针组的疗效优于中、高频电针组(均P<0.05)。结论:低频电针可提高脊髓损伤大鼠的痛阈,减轻急性自发痛超敏,改善自发痛引起的行为学变化。
- 刘静穆敬平廖恒
- 关键词:低频电针脊髓损伤
- 夹脊穴电针对实验性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模型大鼠自发痛行为学和痛超敏现象的影响被引量:6
- 2021年
- 目的观察夹脊穴电针对实验性脊髓损伤(SCI)后中枢性疼痛模型大鼠自发痛行为学和痛超敏现象的影响。方法将30只SPF级雄性SD大鼠(56日龄,体重230~24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SCI组和夹脊穴组,每组10只。其中SCI组和夹脊穴组采用Allen’s打击法建立脊髓L1节段实验性SCI后中枢性疼痛模型,空白对照组不予手术造模。夹脊穴组取T8~T12夹脊穴直刺后接电30 min,1次/d,共14 d,空白对照组和SCI组仅固定(30 min)。治疗期间观察大鼠自发痛行为学;于治疗14 d后采用单极经皮层电刺激记录脊髓运动诱发电位(scMEP);采用刺激记录L1段体感诱发电位(SEP);von Frey hair法测定机械痛阈;热板法测定热痛敏;以Basso Beattie Bresnahan(BBB)评分和斜板实验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夹脊穴组自发嘶叫、搔抓、舔咬、自噬发生次数低于S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CI组比较,夹脊穴组scMEP早成份N1和N2波峰值升高、SEP和P波、N波潜伏期均缩短,夹脊穴组损伤平面下端躯干对非伤害性机械性轻压和轻触及引起50%前爪抬足的疼痛反应阈值和热痛阈提高,热缩足潜伏期延长,痛超敏发生率降低,BBB评分提高,斜板倾斜度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夹脊穴电针可提高痛阈、疏通“督脉损伤”之经络进而改善自发痛和痛超敏现象,这有利于促进神经传导及运动功能恢复。
- 左薇穆敬平许明军
- 关键词:夹脊穴实验性脊髓损伤中枢性疼痛
- 选择性Ⅰ型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对蜜蜂毒诱致的大鼠自发痛和热痛敏的抑制作用(英文)被引量:1
- 2015年
- 为了明确I型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抑制剂对外周炎性痛的减轻是否有效,本实验采用对大鼠足底皮下注射蜜蜂毒的方法研究了两种选择性I型HDAC抑制剂MS-275和MGCD0103的镇痛作用。蜜蜂毒模型能够呈现多种疼痛表现型,包括持续性自发痛相关行为,原发性热和机械痛敏,以及镜像热痛敏。鞘内提前给予剂量为60 nmol/20μL的MS-275和MGCD0103能够显著抑制蜜蜂毒诱致的持续性自发痛和原发性热痛敏,而对原发性机械痛敏和镜像热痛敏无显著影响;而且,由皮下注射蜜蜂毒诱致的HDAC1和HDAC2的高表达通过鞘内提前给予MS-275得到了完全抑制。本研究为证明由HDAC1/2介导的组蛋白低乙酰化染色质结构的表观遗传学调控参与介导蜜蜂毒诱致的持续性自发痛和热痛敏提供了新的证据,并表明I型HDAC抑制剂对外周炎性痛的发生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 杨帆杨艳王燕杨菲李春丽王晓亮李震陈军
- 关键词:蜜蜂毒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热痛敏机械痛敏
- 神经病理性疼痛自发痛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3年
-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P)作为慢性疼痛的一种,其临床特征为自发性疼痛、痛觉超敏和痛觉过敏,发病率高,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有调查显示,以上3种疼痛特征的发生率分别为100%、64%和38%,且在3种疼痛症状均出现的患者中,自发痛能更好地反映患者疼痛的“平均水平”和“最严重状态”[1]。
- 李苏平俞昌喜
- 关键词:神经病理性疼痛自发痛动物模型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痛觉超敏
- 钩吻素子抗外周神经损伤致神经病理性疼痛中自发痛的效应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观察钩吻素子抗外周神经损伤致神经病理性疼痛(NPP)中自发痛的效应。方法在大鼠坐骨神经慢性束缚损伤(CCI)NPP模型上,以术侧自发性抬足时间和足姿势评分为指标,观察单次(7.0,1.4,0.28mg/kg)、连续多次(7.0,0.28mg/kg,每日2次,连续7d)皮下注射给予钩吻素子对NPP中自发痛的效应。结果单次皮下注射给予钩吻素子剂量依赖性减少自发性抬足时间,其中7.0mg/kg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次皮下注射给予钩吻素子剂量依赖性降低足姿势评分,其中1.4,7.0mg/kg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连续多次给予钩吻素子减少自发性抬足时间,7.0mg/kg组在术后第3,5,7,9d自发性抬足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1);连续多次给予钩吻素子降低足姿势评分,7.0mg/kg组在术后第3,5,7,9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到术后第9d疗效最强。结论钩吻素子具有抗外周神经损伤致NPP中自发痛的效应。
- 李苏平许盈凌倩洪志红刘铭杨渐俞昌喜
- 关键词:钩吻钩吻素子疼痛神经痛自发痛
- 动物自发痛行为自动化检测系统
- 本发明涉及动物行为检测技术领域,确切地说是动物自发痛行为自动化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将紫外光LED贴片贴覆于被检测动物的后肢足部,将紫外摄像机镜头对准被检测动物,紫外摄像机的视频输出接口采用视频线连接设有多路视频采集卡的...
- 王文郑锋曹春霞王鑫
- 文献传递
相关作者
- 戴红

- 作品数:123被引量:1,136H指数:17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 研究主题:脊髓损伤 中枢性疼痛 脑卒中 社区康复 康复治疗
- 张洪

- 作品数:11被引量:26H指数:2
- 供职机构:唐山市截瘫疗养院
- 研究主题:脊髓损伤 自发痛 中枢性疼痛 胸腰段脊髓损伤 截瘫
- 谭郁玲

- 作品数:51被引量:183H指数:8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癫痫 脑电图 诱发电位 脑电地形图 CT
- 陈军

- 作品数:185被引量:1,756H指数:16
-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 研究主题:疼痛 蜜蜂毒 膜片钳实验 脊髓背角 痛敏
- 张立军

- 作品数:6被引量:19H指数:2
- 供职机构:唐山市截瘫疗养院
- 研究主题:脊髓损伤 自发痛 中枢性疼痛 体感诱发电位 胸腰段脊髓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