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848篇“ 腹股沟斜疝“的相关文章
- 精索静脉直径对小儿隐匿性腹股沟斜疝诊断的预测价值研究
- 2025年
- 目的分析精索静脉直径对小儿隐匿性腹股沟斜疝诊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杭州市临平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93例腹股沟斜疝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双侧显性疝患儿15例30侧,单侧显性疝患儿78例78侧,其中单侧显性疝中经腹腔镜探查发现的对侧隐性疝为21例21侧。显性疝108侧作为显性疝组,隐性疝21侧作为隐性疝组。按照不同年龄分为1~3岁组60例,4~6岁组33例;腹股沟斜疝患儿按照不同病程分为<2年组68例,≥2年组25例。彩色超声诊断仪利用7.5MHz线性换能器,血流成像显示2mm/s后的信号测量患儿腹股沟区精索静脉直径。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精索静脉直径对小儿隐匿性腹股沟斜疝诊断的预测价值。结果与隐性疝组比较,显性疝组患儿精索静脉直径升高。与显性疝组比较,隐性疝组患儿精索静脉直径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不同病程下精索静脉直径对疾病诊断的预测,1~3岁年龄组患儿的敏感度低于4~6岁组,特异性较高;底程≥2年组患儿的敏感度低于<2年组,特异性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索静脉直径可用于预测小儿隐匿性腹股沟斜疝诊断,且有较高的敏感度及特异性。
- 吴红军高峰朱赢陈伟强王佳伟汪芬华
- 关键词:腹腔镜
- 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护理干预对腹股沟斜疝患者的影响
- 2025年
- 腹股沟斜疝是外科常见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坠胀、疼痛等症状,若未及时处理,甚至会导致肠管坏死、肠穿孔。临床根据病情及患者情况可采用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手术效果较好,但腹内压升高,会增加手术难度,术后疼痛较为严重,且会影响胃肠功能恢复。因此,在手术期间,需采取干预措施,改善围术期指标,减轻疼痛,促进其转归。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从外科、麻醉、护理、心理等多个方面出发,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干预措施,优化临床路径,减轻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感,便于手术顺利进行[1]。本研究将其应用于腹股沟斜疝行手术治疗患者,观察其应用效果。
- 钱瑞霞朱静文
- 关键词:腹股沟斜疝加速康复外科理念
- 临床路径护理联合童趣式护理在腹股沟斜疝患儿术后的应用效果
- 2025年
-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护理联合童趣式护理在腹股沟斜疝患儿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九江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400例腹股沟斜疝术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0例。观察组采用临床路径护理联合童趣式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临床路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疼痛评分、心理弹性评分。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心理弹性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腹股沟斜疝术后患儿采用临床路径护理联合童趣式护理干预,其实施后的效果相对较好,可减少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缓解患儿疼痛,改善患儿心理弹性,可被临床推广。
- 唐乐刘雯雯李鑫鑫吴苹苹陈慧
- 关键词:临床路径护理术后
- 腹腔镜经皮腹膜外疝内环结扎术治疗腹股沟斜疝患儿的效果
- 2025年
- 目的:观察腹腔镜经皮腹膜外疝内环结扎术治疗腹股沟斜疝患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该院收治的11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开放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经皮腹膜外疝内环结扎术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水平,手术前后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以及术后1周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h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72h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两组CRP、TNF-α、IL-6水平均高于术前,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64%(2/55),低于对照组的20.00%(1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经皮腹膜外疝内环结扎术治疗腹股沟斜疝患儿可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疼痛程度评分、炎性因子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开放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
- 胥栋徐艳群郭松
- 关键词:腹股沟斜疝疼痛程度
- Ⅲ型腹股沟斜疝行腹膜前疝修补术的三种不同疝囊处理方式效果比较
- 2025年
- 目的:比较内环口处直接离断、疝囊完全剥离、T型切开三种不同的疝囊处理方式在腹腔镜下应用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对Ⅲ型腹股沟斜疝治疗实际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月~10月于丰城市人民医院收治Ⅲ型腹股沟斜疝行TAPP术90例患者按疝囊处理方式不同分为3组,A组内环口处离断处理30例,B组T型切开疝囊处理30例,C组疝囊完全剥离处理30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患者围术期情况、术后疼痛情况、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A组手术时间、疝囊处理时间短于B组、C组,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C组,下床活动时间早于B组、C组,精索血管损伤少于B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输精管、神经损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 h、1 d、3 d疼痛程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简化的McGill问卷(SF-MPQ)评分A组明显低于B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的VAS疼痛程度评分以及SF-MPQ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血清肿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物感及慢性疼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手术后均无补片感染,疝复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应用TAPP术治疗Ⅲ型腹股沟斜疝在内环口处直接离断疝囊较疝囊完全剥离、T型切开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该术式相对操作简捷,安全有效,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 朱剑彪蒋遗云韩曲
- 关键词:腹股沟疝腹膜前疝修补术
- 单孔腹腔镜完全腹膜外修补术与开放手术治疗腹股沟斜疝的效果及安全性
- 2025年
- 目的:探究单孔腹腔镜完全腹膜外修补术与开放手术对腹股沟斜疝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3年4月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收治的100例腹股沟斜疝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0)和研究组(n=50)。对照组采用开放手术治疗,研究组采用单孔腹腔镜完全腹膜外修补术治疗。观察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机体微环境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下床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机体微环境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研究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高于对照组,丙二醛(MDA)、前列腺素E2(PGE2)、神经肽Y(NPY)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放手术相比,单孔腹腔镜完全腹膜外修补术治疗腹股沟斜疝可改善围手术期指标,对机体微环境影响较小,且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余成建冯樱刘星孙海东
- 关键词:开放手术腹股沟斜疝
- 单孔腹腔镜下疝气针水分离法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效果观察
- 2025年
- 评价单孔腹腔镜下疝气针水分离法疝囊高位结扎术在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中的疗效。方法 随机将136例入组患儿均等分配至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接受传统的双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而观察组则接受创新的单孔腹腔镜下疝气针水分离法疝囊高位结扎术。通过对两组患儿围术期的各项指标及术后恢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价新术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围手术期指标、疼痛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P<0.05)。结论 单孔腹腔镜下疝气针水分离法疝囊高位结扎术为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提供了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该术式不仅能够加速患儿的康复进程,减轻术后疼痛,还能降低并发症的风险,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建议予以临床推广。
- 董勇
- 关键词:小儿腹股沟斜疝腹腔镜单孔疝囊高位结扎术
- 基于膜解剖行国产手术机器人双侧腹股沟斜疝经腹腹膜前补片修补术一例:附视频
- 2025年
- 患者男,69岁,因“发现右侧腹股沟区可复性包块5个月”于2024年4月10日到本院就诊。5个月前登革热治疗后出现右下腹可复性包块,大小约4 cm×5 cm,平卧后可还纳,久站后轻度胀痛,咳嗽时或久站突出明显,未进行治疗。查体:腹壁平坦,无静脉曲张,未见肠型及蠕动波。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正常,未闻及血管杂音。站立位双侧腹股沟区可见肿物突出,右侧肿物大小约4 cm×5 cm,左侧肿物大小约2 cm×3 cm,均未进入阴囊,无压痛,均有咳嗽冲击感,平卧后可还纳。双侧肿物均位于相应侧的耻骨结节内上方,按压内环口后可控制肿物突出。B超检查:腹腔增压时,右侧和左侧腹股沟区可见肠管回声,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平行于探头活动,活动性好,可回纳腹腔内。
- 谭进富冯伟东
- 关键词:右侧腹股沟腹壁下动脉耻骨结节手术机器人
- 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中横断疝囊和完全剥离疝囊治疗Gilbert3型腹股沟斜疝的效果
- 2025年
- 目的:观察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中横断疝囊和完全剥离疝囊治疗Gilbert 3型腹股沟斜疝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2023年7月于北京市丰台区中医医院行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的86例Gilbert 3型腹股沟斜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中不同疝囊处理方式分为横断疝囊组和完全剥离疝囊组,各43例。两组均行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横断疝囊组术中横断疝囊,完全剥离疝囊组术中完全剥离疝囊。分析两组手术情况、氧化应激反应、术后情况、住院时间及复发情况。结果:与完全剥离疝囊组相比,横断疝囊组手术用时、疝囊处理时间、住院时间均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24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横断疝囊组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高于完全剥离疝囊组,β-内啡肽(β-EP)、丙二醛(MDA)和皮质醇(Cor)水平均低于完全剥离疝囊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横断疝囊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完全剥离疝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均未出现复发。结论:Gilbert 3型腹股沟斜疝患者行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中采取横断疝囊的方式,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且可减轻术后应激反应。
- 周艳宾胡红书
- 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在腹腔镜下腹股沟斜疝手术患儿麻醉中的应用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分别联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对腹腔镜下腹股沟斜疝手术患儿血流动力学及麻醉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腹股沟斜疝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1∶1比例的随机数字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行芬太尼+丙泊酚麻醉,观察组行瑞芬太尼+丙泊酚麻醉,比较两组不同时点的血流动力学、麻醉恢复质量、应激反应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苏醒时Steward、15项恢复质量量表(QoR-15)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苏醒室时及术后24 h,两组Steward、QoR-15及修订版Wa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评估量表(FPS-R)评分均较苏醒时升高,且观察组出苏醒室时及术后24 h的Steward、QoR-15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苏醒时、出苏醒室时及术后24 h的FPS-R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T_(1)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T_(1)比较,两组T_(2)、T_(3)、T_(4)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均出现明显波动(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_(2)、T_(3)、T_(4)的平均动脉压、心率波动幅度明显较小(均P<0.05)。两组T_(1)的应激反应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T_(2)、T_(3)、T_(4)的血清肾上腺素(E)、C反应蛋白(CRP)、皮质醇(Cor)水平均较T_(1)升高(均P<0.05);观察组T_(2)、T_(3)、T_(4)的血清E、CRP、Cor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59,P<0.05)。结论对腹腔镜下腹股沟斜疝手术患儿行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可减轻对患儿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提高麻醉恢复质量,减轻机体应激反应。
- 张亮尚志刚
- 关键词:瑞芬太尼丙泊酚血流动力学
相关作者
- 李龙

- 作品数:734被引量:2,850H指数:21
- 供职机构: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 研究主题:腹腔镜 小儿 儿童 胆道闭锁 治疗小儿
- 姚干

- 作品数:77被引量:646H指数:13
- 供职机构: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腹腔镜 微型腹腔镜 小儿 治疗小儿 腹股沟斜疝
- 席红卫

- 作品数:102被引量:261H指数:9
- 供职机构:山西省儿童医院
- 研究主题:儿童 小儿 腹腔镜 胆总管囊肿 外科手术
- 梁健升

- 作品数:52被引量:617H指数:12
- 供职机构: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腹腔镜 微型腹腔镜 小儿 治疗小儿 腹腔镜治疗
- 李宇洲

- 作品数:53被引量:761H指数:14
- 供职机构: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腹腔镜 微型腹腔镜 小儿 治疗小儿 腹腔镜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