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7篇“ 脊髓背侧“的相关文章
- 脊髓背侧蛛网膜网带一例并文献复习
- 2024年
- 目的探讨脊髓背侧蛛网膜网带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诊断治疗,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1例曾被误诊为腰腿痛疾病的脊髓背侧蛛网膜网带患者进行临床资料总结并复习国内外文献,对该病相关的特征及诊治进行总结。结果该68岁女性患者以腰痛及双膝关节疼痛双下肢僵硬无力、活动不便为主要表现,来院就诊,经详细查体及系统检查后,腰椎及膝关节退行性改变不能全面解释该临床表现,而胸椎MR显示T6椎体水平脊髓受压变细,背侧局部蛛网膜下腔间隙增宽,呈“手术刀征”改变。结合临床体征,明确诊断并进行手术,术中所见胸髓背侧蛛网膜网带,压迫脊髓,给予切除蛛网膜网带后,脊髓膨隆,术后症状改善,病理学检查与术前诊断相符,随访病人恢复良好。结论脊髓背侧蛛网膜网带是一种罕见的临床病变,影像学可表现出典型的特征,但该病病情发展迟缓,于老年人而言,易与退行性疾病所引起的临床症状相重叠,临床中容易被忽视,通过本例病例的回顾分析和相关文献复习,以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降低该病的漏诊、误诊率。
- 闫维罡李志伟李家怡李登宇王坤李文庆张斌青
- 关键词:脊髓受压退行性疾病漏诊
- 基于小鼠脊髓背侧半切损伤模型的小胶质细胞激活情况的观察
- 2018年
- 脊髓损伤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创伤,常导致灾难性的神经功能障碍,治疗恢复手段十分有限,预后不佳。脊髓损伤的病理过程一般被分为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原发性损伤主要与受伤原因和暴力严重程度有关,损伤过程主要发生在暴力发生的瞬间或是之后几秒内,所以干预的机会和手段十分有限。
- 高忠文邹小丽张伯寅蔡军朱庆三
- 关键词:小胶质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脊髓组织
- 脊髓背侧损伤大鼠模型大脑中枢上行传导通路的改变 与下肢运动功能相关性观察
- 2016年
- 采用生物素葡聚糖胺(BDA)示踪技术来观察大鼠脊髓背侧损伤上行传导通路的改变情况和下肢运动功能改变相关性。方法:采用清洁级雌性 SD 大鼠 30 只,随机分为实验对照组(6 只)和脊髓背侧损伤 2 厘米、4 厘米、10 厘米 3 个小组(每组 6-8 只) ,使用标准化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实验装置在 T12~L1 水平打击脊髓背侧制备动物模型,对照组大鼠仅咬除脊突和椎板。术后第 1 天,所有大鼠开腹,BDA 注射于膀胱壁。采用改良的 Tarlov 分级评分评价实验动物的运动功能。BDA注射 2 周后取出脊髓组织,行 BDA 染色成像。所得数据采用根据方差齐性检验结果,选择应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脊髓损伤组大鼠增加打击高度,使损伤组大鼠脊髓受到打击冲量增大,双下肢改良的 Tarlov分级评分逐渐下降;2、BDA 神经示踪后免疫组化显色后阳性的神经元呈棕褐色深染,脊髓重损伤组较脊髓轻损伤组数量和染色程度明显减轻。结论:大鼠脊髓背侧损伤轻重与排尿神经通路的改变相关。
- 焦守镔倪永梁双卫兵
- 关键词:神经示踪
- 不同程度脊髓背侧压迫损伤模型大鼠脊髓损伤致伤器的设计被引量:5
- 2015年
- 背景:随着对脊髓损伤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学者不断设计出各种脊髓损伤模型,主要包括脊髓挫伤、重物坠击、脊髓压迫、化学灼伤、放射性损伤及激素横断半横断损伤等,然而各种制备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目的:设计脊髓损伤致伤器并建立不同程度脊髓损伤动物模型。方法:实验自行设计包括致伤部件及传动装置的脊髓损伤致伤器,利用不同致伤质量m1=10 g,m2=20 g,m3=30 g及时间T1=3 s,T2=5 s,造成不同质量×时间暨不同程度SD大鼠脊髓背侧压迫损伤,分为m1T1,m2T1,m3T1,m1T2,m2T2,m3T2共6组,并设假手术组进行对照。结果与结论:造模后各实验组BBB评分均低于假手术组(P<0.01),m1T1组与其他各实验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建模后8周m1T2组BBB评分高于与m2T2组及m3T2组(P<0.05)。建模后8周各组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明显长于假手术组(P<0.01)。除了m1T1组与m1T2组外,其他各组间建模后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均明显延长(P<0.05)。所有组建模后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均明显延长(P<0.05)。结果证实,实验所设计的脊髓损伤致伤器可制备出不同程度的脊髓背侧压迫损伤动物模型。
- 李剑锋冯世庆夏润福闫金玉
- 关键词:脊髓损伤背侧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BBB评分
- 拉莫三嗪对小鼠脊髓背侧半横断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拉莫三嗪在小鼠脊髓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雌性C57BL/6小鼠80只采用脊髓背侧半横断损伤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单纯脊髓损伤;治疗组:脊髓损伤后每天给予腹腔注射拉莫三嗪,按照25 mg/kg的计量,连续7 d;对照组:脊髓损伤后每天给予腹腔注射0.9%生理盐水,按照25 mg/kg的计量,连续7 d。术后分别在1 d、7 d、14 d对各组小鼠行BBB评分,并分别在1 d、7 d、14 d在各组随机抽取6只小鼠,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胶质细胞变化,并在术后第7天各组取6只小鼠组织行ELISA检测,观察炎症因子表达情况。结果损伤后7、14 d治疗组小鼠BBB评分明显高于模型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损伤后矢状切面损伤灶下游的GFAp+(星形胶质细胞的标记)细胞的免疫荧光面积百分比,发现术后7 d和14 d治疗组(9.87±0.96,4.79±1.02)的明显低于模型组(12.34±1.72,7.46±1.28)和对照组(11.89±1.70,7.53±1.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检测术后7 d小鼠T9~T11的IL-1、IL-10、TNF-α表达情况,IL-1、IL-10的表达治疗组明显低于模型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莫三嗪可以改善脊髓损伤小鼠的运动功能,通过前期减少炎症因子的分泌降低胶质细胞的活化来实现的。
- 付强王兆涛张茂营徐如祥
- 关键词:脊髓损伤拉莫三嗪胶质细胞炎症因子
- 拉莫三嗪在小鼠脊髓背侧半横断损伤修复中的作用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拉莫三嗪对脊髓背侧半横断损伤模型小鼠的修复作用。方法雌性C57BL/6小鼠80只中成功制作脊髓背侧半横断损伤模型小鼠79只,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n=27)、治疗组(n=261、对照组(n=26)。模型组小鼠在脊髓损伤后不予其他处理;治疗组小鼠术后1d腹腔注射拉莫三嗪(25mg/kg),连续7d;对照组小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1d、7d、14d对各组小鼠行BBB评分;并在1d、7d、14d每组取6只小鼠处死,取出损伤的脊髓并制作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离子钙接头蛋白1(1ba1)阳性细胞;术后7d每组取6只小鼠,ELISA检测损伤脊髓白介素(IL)-1、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结果术后7d、14d治疗组小鼠的BBB评分(5.1667±0.4083、6.5000±0.5477)高于模型组(4.0000±0.6325、5.5000±0.5477)和对照组(3.8333±0.4083、5.3333±0.5164);GFAP^+细胞免疫荧光面积百分比、每mm^2的Ibal^+细胞数量低于模型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治疗组小鼠损伤脊髓中IL.1和IL.10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莫三嗪可以改善脊髓损伤小鼠的运动功能,可能是通过减少损伤脊髓炎症因子的分泌、降低胶质细胞的活化来实现的。
- 付强王兆涛张茂营徐如祥
- 关键词:脊髓损伤拉莫三嗪胶质细胞炎症因子
- 背侧抑制性轴突导向蛋白对鸡胚脊髓背侧中间神经元发育的影响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探讨在鸡胚脊髓发育早期背侧抑制性轴突导向蛋白(draxin)对脊髓背侧中间神经元(dorsal in-terneurons,dI)迁移特性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鸡胚脊髓dI的发育特性;应用电穿孔的方法在鸡胚一侧脊髓内过表达draxin,观察draxin过表达后对鸡胚脊髓内dI神经元发育特性的影响。结果:随着胚胎的发育,鸡胚脊髓内dI3中间神经元首先在脊髓背侧区形成并逐渐向腹侧迁移,而dI2、dI4和dI6中间神经元没有形成明显的腹侧迁移特性;鸡胚脊髓内分别过表达分泌型和跨膜型draxin时,dI3中间神经元的腹侧迁移延迟,且在跨膜型draxin过表达时其受影响程度较高;而dI2、dI4和dI6中间神经元的迁移未受到明显影响。结论:Draxin参与鸡胚脊髓内dI3中间神经元腹侧迁移的调节。
- 杜鹃崔慧先张三兵岂春晓张展翅苏玉红
- 关键词:脊髓鸡胚
- 实验大鼠脊髓背侧半横断辅助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实验大鼠脊髓背侧半横断辅助装置,由固定针1和辅助装置主体2无缝连接,辅助装置2的最上端焊接两个槽3,切刀由槽3插入,切刀厚度与槽3宽度一致,切刀宽度与辅助装置主体2的两个钢丝半圆间的间距相等。本实用新型实...
- 高爱丽梁洪生张相彤
- 文献传递
- 脊髓背侧损伤大鼠排尿上行传导通路的改变被引量:9
- 2012年
- 目的采用生物素葡聚糖胺(BDA)示踪技术观察大鼠脊髓背侧损伤后排尿上行传导通路的改变。方法采用清洁级雌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实验对照组和脊髓背侧损伤17 g/2 cm、17 g/5 cm及17 g/10cm,3个小组,使用该院自行设计的实验装置在T12-L1水平制备背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对照组大鼠仅暴露脊髓,但不损伤脊髓。术后第1天,所有大鼠开腹,BDA注射于膀胱壁。BDA注射2周后取出脊髓组织,行BDA染色并观察其变化。结果神经示踪后BDA免疫组化阳性的神经元呈棕褐色深染。BDA阳性的神经元细胞主要分布在脊髓灰质。通过观察脊髓组织内BDA的变化情况,发现脊髓损伤后损伤部位以上脊髓组织内BDA阳性的神经元细胞数目较对照组减少;随着脊髓损伤程度的加重,神经元细胞染色程度减弱。并且在脊髓损伤组中,损伤部位以上出现一侧深染者,向上走行过程中观察到另一侧相应位置也出现明显BDA染色阳性的区域。结论 BDA示踪技术在神经传导的研究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神经示踪结果提示外伤性脊髓损伤后膀胱尿道与排尿中枢间神经通路的传导发生了减弱,并且膀胱尿道与排尿中枢间神经通路在传导过程中存在神经支配向对侧交叉传导的情况。
- 焦守镔双卫兵王东文杨扬孟称心刘强
- 关键词:脊髓损伤神经示踪动物模型
- 颈椎管内脊髓背侧支气管源性囊肿1例报告被引量:2
- 2010年
- 椎管内支气管源性囊肿(spinal bronchiogeni ccyst,或spinal bronchial cyst,SBC)少见报道,多位于脊髓腹侧髓外硬膜下。我们发现1例颈脊髓背侧SBC,报道如下。患者男性,17岁,因"无诱因右上肢剧痛1周、颈项部剧痛3d"于2009年3月30日在当地医院就诊,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图1),影像报告"未见异常",诊断为"颈部劳损”.给予颈椎牵引口服止痛药无效?
- 侯黎升崔洪鹏阮狄克白雪东何勍惠战强徐成
- 关键词:脊髓背侧颈椎牵引髓外硬膜下脊髓腹侧影像报告
相关作者
- 孟忻亭

- 作品数:4被引量:7H指数:1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 研究主题:脊髓脂肪瘤 脊髓背侧 皮下脂肪瘤 脂肪变 脑肿瘤
- 顾振

- 作品数:33被引量:206H指数:7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系
- 研究主题:局灶性脑缺血 一氧化氮合酶 翼腭神经节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 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
- 左国平

- 作品数:41被引量:233H指数:8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系
- 研究主题:一氧化氮合酶 下丘脑 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 中央杏仁核 断层解剖
- 张永杰

- 作品数:51被引量:201H指数:6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人体解剖学 脊髓损伤 解剖学教学 局部解剖学 LINGO-1
- 双卫兵

- 作品数:188被引量:678H指数:13
-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尿动力学 膀胱 脊髓损伤 糖尿病 逼尿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