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30篇“ 脊椎结核“的相关文章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与脊椎结核的MRI表现及鉴别诊断
2023年
目的分析探究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与脊椎结核的MRI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0月在我院诊治的28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段在我院诊治的36例脊椎结核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MRI检查,分析对比两组MRI检查结果、病变椎体分布情况以及MRI影像学特征。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椎间隙变窄发生情况、骨质破坏类型、椎旁病变类型、椎体塌陷或成角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8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共检出59个椎体受累,对照组36例脊椎结核患者共检出85个椎体受累。结论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与脊椎结核的MRI影像学表现存在较大差别,结合临床症状可准确鉴别。
于培锋邱绍玲牟新勇夏晓丽
关键词:布氏杆菌性脊柱炎脊椎结核
^(18)F-FDG PET/CT意外发现活动性脊椎结核及其对临床意义的价值探讨
2022年
目的探讨意外发现的活动性脊椎结核的^(18)F-FDG PET/CT表现并分析其对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经病理证实的12例^(18)F-FDG PET/CT检查意外发现活动性脊椎结核的影像表现。结果经病理证实为脊椎结核的患者12例,共累及25个椎体,其中胸椎17个,腰椎6个,颈椎2个;同机CT图像可见19个椎体骨质破坏,1例可见椎旁脓肿,所有病例不能明确椎间盘受累;^(18)F-FDG代谢显示12例均呈^(18)F-FDG代谢增高,SUVmax为6.0~10.6,2例可见椎旁脓肿,从代谢情况显示所有病例均累及椎间盘。结论^(18)F-FDG PET/CT偶然发现脊椎高代谢病灶,需明确病灶是否累及椎间盘,如病灶累及椎间盘提示有活动性脊椎结核的可能性。
苏振房娜靳飞林帅李超伟曾磊姜雯雯刘翠玉王艳丽
关键词:脊椎结核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采用MSCT鉴别诊断脊椎结核与肿瘤的可行性分析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分析采用MSCT鉴别诊断脊椎结核与肿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4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98例脊柱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MSCT检查所得结果进行诊断分析;比较MSCT平扫和MSCT平扫+增强诊断脊柱疾病的准确率,分析脊柱结核和脊柱肿瘤的CT征象。结果98例脊柱病变患者中,脊柱肿瘤55例,脊柱结核43例。经MSCT平扫诊断出脊柱结核33例,脊椎肿瘤39例,有26例患者无法诊断,总确诊率为73.47%;经MSCT平扫+增强诊断出脊柱结核41例,脊椎肿瘤53例,仅4例患者无法诊断,总确诊率为95.92%。MSCT平扫+增强诊断脊柱病变的总确诊率显著优于MSCT平扫(P<0.05);MSCT平扫+增强对脊柱肿瘤、脊柱结核的影像学征象的显示优于MSCT平扫。结论MSCT检查可清楚显示脊髓病变的影像学特点,能有效鉴别诊断脊柱肿瘤和脊柱结核,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池盟盟李杨曾庆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脊柱结核脊柱肿瘤可行性
脊椎结核的CT、MRI诊断与鉴别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分析脊椎结核CT、MRI诊断与鉴别特征及表现。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脊椎结核患者80例,分别接受CT、MRI诊断。所有图像经工作站处理后由3名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医生进行评定,以符合病理及解剖结果作为阳性标准。比较两组患者的脊椎结核病位阳性情况、脊椎结核侵犯程度、病理分期。结果 CT、MRI及CT联合MRI诊断脊椎结核病位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是CT联合MRI、MRI、CT。CT、MRI、CT联合MRI诊断骨质、椎间盘破坏、椎旁肿块或脓肿、硬膜囊外或椎管侵犯、脊膜强化、钙化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韧带下扩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椎间盘破坏、椎旁肿块或脓肿阳性率由高依次是CT联合MRI、MRI、CT。CT诊断硬膜囊外或椎管侵犯、脊膜强化阳性率最低,MRI、CT联合MRI阳性率相同。CT、MRI、CT联合MRI诊断渗出期、增殖期、干酪样变性期阳性率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是CT联合MRI、MRI、CT。结论脊椎结核CT、MRI诊断价值、特征不同,其中联合诊断能提高脊椎结核准确性,减少漏诊情况,同时联合诊断还能鉴别疑似病例,减少误诊。
孙伟马东姜加学王辉唐晨虎
关键词:脊椎结核CTMRI侵犯
早期脊椎结核疾病炎性水肿的影像学诊断价值评估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不同影像检查技术在早期脊椎结核炎性水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接治的63例脊椎结核疑似患者,均行X射线、CT和MRI检查,按照检查方式的不同,将患者的影像诊断结果分别设为X射线组、CT组和MRI组,每组影像资料均为63例。对比不同影像学检查方式下脊椎结核疾病和早期脊椎结核炎性水肿的诊断真阳性率、真阴性率和准确率。结果:在脊椎结核疾病的诊断方面,CT组和MRI组的真阳性率、真阴性率及准确率结果优于X射线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真阳性率=14.592、x2=23.251,x2真阴性率=5.250、x2=7.337,x2准确率=19.722、x2=30.406;P<0.05),CT组和MRI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早期脊椎结核炎性水肿的诊断方面,CT组和MRI组的真阳性率、真阴性率及准确率结果优于X射线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真阳性率=10.096、x2=24.436,x2真阴性率=9.894、x2=28.233,x2准确率=18.402、x2=50.428;P<0.05),且MRI组的所有指标均优于CT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25、x2=7.265、x2=11.649;P<0.05)。结论:CT和MRI检查技术在脊椎结核疾病诊断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在早期脊椎结核炎性水肿的鉴别诊断方面,MRI是一种最准确的影像检查技术。
贾红卫张军李新胜
关键词:脊椎结核炎性水肿骨质破坏椎旁脓肿椎间隙
CT诊断脊椎结核的临床价值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究CT诊断脊椎结核的临床价值。方法以我院2015年5月11日至2017年6月20日收治的65例疑似脊椎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65例疑似脊椎结核患者均实施X线、CT诊断,并以术后病理结果作为判断依据,研究对比X线、CT诊断的准确率、特异度和灵敏度。结果 CT诊断对脊椎结核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6.08%、85.71%、93.85%;X线对脊椎结核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78.43%、57.14%、73.85%;CT诊断脊椎结核的灵敏度及准确率显著高于X线(P<0.05),但组间特异度无显著差异(P>0.05);CT对椎体骨质破坏、邻近韧带增厚、椎管狭窄、椎旁脓肿、椎间隙狭窄、死骨钙化的检出率相比X线明显更高(P<0.05)。结论 CT诊断脊椎结核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且灵敏度及特异度均较高。
安继斌张鑫
关键词:CT脊椎结核准确率特异度灵敏度
结核治疗时间长短对脊椎结核并发截瘫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
2018年
目的探讨抗结核治疗时间长短对脊椎结核并发截瘫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3年8月至2016年4月拉萨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脊椎结核并发截瘫患者50例,依据手术治疗前抗结核治疗时间分为短期组和长期组,每组各25例。长期组给予常规>4周的抗结核治疗,短期组给予2~4周抗结核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植骨融合时间、疼痛、红细胞沉降率(ESR)、胸椎段和胸腰椎段Cobb角、并发症、复发情况。结果短期组手术时间(155.12±17.25 min vs.187.35±20.83 min)、术中出血量(623.21±65.24 ml vs.728.88±75.97 ml)、植骨融合时间(6.62±0.68月vs.7.67±0.70月)、并发症发生率(12.00%vs.24.00%)明显低于长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短期组和长期组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2.24±0.26分和2.82±0.35分vs.7.18±0.75分和7.20±0.77分)、ESR水平(5.21±0.58 mm/h和5.13±0.55 mm/h vs.38.38±4.02mm/h和34.01±3.51mm/h)和胸椎段(10.45±1.07°和12.01±1.42°vs.23.05±2.52°和23.12±2.54°)、胸腰椎段(8.01±0.86°和9.12±1.01°vs.18.20±1.89°和18.12±1.85°)Cobb角明显低于术前,短期组术后VAS评分和胸椎段、胸腰椎段Cobb角明显低于长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短期组和长期组术后ES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短期组和长期组术后神经功能分级(3.92±0.40和3.60±0.37 vs.2.64±0.26和2.66±0.27)均较术前提高,短期组术后神经功能分级明显高于长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短期组和长期组复发率(12.00%vs.1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4周的长时间抗结核治疗比较,短期(2~4周)抗结核治疗可有效减少脊椎结核并发截瘫手术创伤及并发症,有利于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且无明显增加复发的风险,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许猛子扎西罗布洛松群培
关键词:脊椎结核截瘫抗结核治疗手术
不同入路固定法治疗脊椎结核患者的效果对比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入路固定法治疗脊椎结核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99例脊椎结核患者,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成三组,采用前入路固定法治疗的为A组,后入路法治疗的为B组,联合使用前入路和后入路固定法治疗的为C组,随访半年,观察和对比三组治疗的效果。结果和另外两组相比,A组的手术时间明显较短,B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较少,C组的椎体重建之后的高度明显较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入路固定方式各有自己的优点,具体选择何种方式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周源赵林李建华夏鸿王大锋马俊
关键词:脊椎结核前入路后入路
常规抗痨结合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脊椎结核临床观察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疗法结合常规抗痨方案治疗脊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两组均给予HRZE持续强化治疗,治疗组加用中医综合疗法,共治疗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5%,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不适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或P<0.01),但治疗组治疗后的疼痛评分、活动能力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4个月后两组病灶吸收好转率无显著差异(P>0.01),治疗8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常规抗痨方案治疗脊椎结核疗程中辨证结合使用中医药治疗能起到良好的症状改善和明显的增效作用。
于首元王珂何礼营胡红玉
关键词:脊椎结核中医疗法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与脊椎结核的MRI表现及鉴别诊断被引量:17
2017年
目的探讨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与脊柱结核的MRI表现,旨在提高二者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和55例脊柱结核患者MRI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2例布氏杆茼性脊柱炎患者共67个椎体受累,多发生于腰椎,胸椎次之,受累椎体骨质破坏较轻,塌陷畸形较少(12/32),致后凸畸形较少(5/32),椎体周边常伴有明显增生硬化(20/32),椎旁脓肿较轻范围小(11/32),椎间盘破坏较轻,椎间隙狭窄较少(10/32),很少发生死骨或钙化;55例脊柱结核患者共120个椎体受累,好发于胸腰段椎体,骨质破坏明显,易致塌陷畸形(40/55)、脊柱后凸畸形(23/55),椎间盘破坏及椎间隙狭窄明显(33/55),常伴有死骨及钙化形成(14/55),椎旁脓肿常见且范围较广(29/55);布氏杆茼性脊柱炎与脊柱结核在病变椎体分布及椎旁脓肿形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椎体塌陷畸形,椎间盘破坏及狭窄,死骨或钙化形成,椎体增生硬化,后凸畸形这几个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观察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与脊柱结核的MRI特征性表现,结合病史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两者的鉴别诊断。
李晶张继军张建
关键词:布氏杆菌性脊柱炎脊柱结核磁共振成像

相关作者

吴启秋
作品数:78被引量:334H指数:10
供职机构: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
研究主题:骨关节结核 脊椎结核 骨关节 外科手术 脊柱结核
林羽
作品数:81被引量:294H指数:9
供职机构: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
研究主题:脊柱结核 关节结核 外科手术 骨关节结核 脊椎结核
程宏
作品数:19被引量:93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
研究主题:脊椎 骨关节结核 脊椎结核 外科手术 恶性淋巴瘤
管波清
作品数:47被引量:163H指数:7
供职机构: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脊柱结核 胸椎结核 临床特点及诊断 截瘫 外科手术
张德森
作品数:11被引量:12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71481部队
研究主题:脊椎结核 外科治疗 并发截瘫 儿童 截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