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233篇“ 脂膜炎“的相关文章
- 组织细胞吞噬性脂膜炎一例
- 2024年
- 组织细胞吞噬性脂膜炎(CHP)是一种罕见的临床疾病,以皮下脂肪组织的结节性小叶性脂膜炎为特征,本文报道1例。患者,男,56岁,双侧下肢及上肢反复出现疼痛性红斑、结节,伴发热、白细胞异常升高、周身乏力,抗生素治疗无效。病理活检示真皮可见“豆袋细胞”,最终明确诊断组织细胞吞噬性脂膜炎,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患者皮疹及症状迅速改善。
- 李海珍王宝庭任辉邦祁英
- 关键词:组织细胞吞噬性脂膜炎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结节性脂膜炎
- 非胰腺疾病引起胰腺性脂膜炎1例
- 2024年
- 目的分析非胰腺疾病引起胰腺性脂膜炎病理和临床特点,探讨发病机制,完善脂膜炎临床诊断思路。方法对1例确诊肝脏内分泌肿瘤(但胰腺正常)引起的胰腺性脂膜炎病例进行分析,并对既往报告的非胰腺疾病引起胰腺性脂膜炎病例进行临床和病理特点总结。结果非胰腺疾病和胰腺疾病引起的胰腺性脂膜炎在病理上具有共同的特点:均为小叶脂膜炎,局灶性坏死脂肪细胞、鬼影细胞和坏死脂肪细胞胞浆内的嗜碱性沉积物,坏死的脂肪细胞周围可见中性粒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非胰腺疾病引起的胰腺性脂膜炎患者死亡率高,内分泌肿瘤可能引起胰腺性脂膜炎。结论血清胰脂肪酶和/或淀粉酶代谢异常可能是非胰腺疾病患者出现胰腺性脂膜炎的原因,非胰腺疾病引起胰腺性脂膜炎不容忽视。
- 邵依王建波付强贺慧张守民李建国
- 关键词:胰腺脂膜炎临床病理发病机制
- 肠系膜脂膜炎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研究
- 2024年
- 目的 探讨肠系膜脂膜炎(MP)伴发恶性肿瘤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6月陆军第八十一集团军医院收治的142例MP患者资料,分成伴发恶性肿瘤组(40例)和未伴发恶性肿瘤组(102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MP伴发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结果 40例MP患者伴发恶性肿瘤,其中淋巴瘤(10例)最常见。伴发恶性肿瘤组的患者假包膜征、年龄及肿块内淋巴结长径、短径明显高于未伴发恶性肿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68,t=4.755、2.624、4.369,P=0.026、<0.001、0.010、<0.001),两组患者的性别、脂肪环征、肿块CT值及肿块长径、短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7、0.015,t=0.970、1.808、0.268,P=0.567、0.904、0.334、0.073、0.79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肿块内淋巴结长径、短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1.077、0.194、7.657,P=0.001、<0.001、<0.001)。结论 MP患者的年龄和肿块内淋巴结大小是发生恶性肿瘤的重要危险因素。
- 刘伟王硕南润玲
- 关键词:脂膜炎腹膜恶性肿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多排螺旋CT对肠系膜脂膜炎诊断价值
- 2024年
- 目的:探讨肠系膜脂膜炎患者实施多排螺旋CT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于2020年1月~2022年12月采集病例资料入档,对象为医院收治的80例疑似肠系膜脂膜炎患者,均实施多排螺旋CT检查,在双盲原则下选择2名具备丰富经验高年资影像科医师判定螺旋CT诊断结果,分析CT影像学特征;对比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平扫、增强扫描CT值。结果:80例疑似患者经CT诊断,检出肠系膜脂膜炎72例,检出率为90.00%;CT扫描征象:左中腹肠系膜出现云雾状密度增高影,存在清晰边界,密度不均匀,可见多发小结节样软组织密度影,病变边缘呈脂肪环征与假包膜征;CT诊断结果:41例发现假包膜征,占比56.96%,图像显示肿块周围有软组织密度带,厚度约2~8mm,密度带分隔周围脂肪组织与肠系膜炎症,相比肿块右侧肿块前方与后方包膜相对厚;31例患者发现脂肪环征,占比43.05%,病变组织包绕肠系膜血管,但无侵犯,病变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内部小结节显示中等程度强化,CT图像显示环状低密度影,为正常脂肪组织,且平扫与增强扫描病变组织CT值无显著差异;病变组织平扫CT值和增强扫描CT值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CT值(P<0.05)。结论:肠系膜脂膜炎诊断中应用多排螺旋CT技术,诊断准确率较高,可得到准确病变特征性表现图像,且无创安全,方便快捷,为临床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故可作为本病优选诊断方式。
- 叶秋菊傅良飞涂大有
- 关键词:多排螺旋CT肠系膜脂膜炎
- 肠系膜脂膜炎的CT定量影像与分型
- 2024年
- 目的 分析肠系膜脂膜炎(mesenteric panniculitis, MP)的定量影像学特点并进行分型,提高对MP的影像认识。方法 对64例MP患者的临床和CT检查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CT表现和临床综合诊断将患者分为炎性渗出型、脂肪坏死型和纤维化型。通过对肠系膜病变组织和同层面正常腹膜后脂肪组织进行ROI勾画和CT值测量。结果 64例MP患者中50例炎性渗出型,8例脂肪坏死型,6例纤维化型。病变部位均发生在肠系膜根部,并且向左侧延伸至小肠肠袢,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并出现增生结节。64例患者中50例出现“脂肪环征”,56例出现“假包膜征”,37例同时出现“假包膜征+脂肪环征”,9例同时出现“假包膜征+脂肪环征+血管僵硬、粗细不均”。病变肠系膜脂肪密度高于正常腹膜后脂肪组织,MP区域CT值为(-55.01±17.88)HU,正常腹膜后脂肪组织为(-99.44±8.67)HU,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分型的肠系膜病变CT值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MP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同时肠系膜病变的CT值可作为MP分型的依据,有助于临床制定合理治疗方案。
- 李文华熊瑶耿云平张毅李天然
- 关键词:肠系膜脂膜炎计算机断层扫描
- 基于腹部CT确定腹部脂肪参数与肠系膜脂膜炎的关系
- 2024年
- 目的基于CT测量腹部脂肪参数,探讨肠系膜脂膜炎(MP)与肥胖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19年8月—2022年7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住院行腹部CT检查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匹配对照研究,根据放射学标准诊断为MP的患者为MP组。收集研究对象的基线信息和血脂水平,获取L3椎体水平上的CT图像,基于腹部CT图像,应用Image J软件测量腹部脂肪参数,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研究体重指数(BMI)、血脂水平及腹部脂肪参数与MP之间的关系。根据患者BMI和内脏脂肪面积(VFA),分为BMI正常组、内脏型肥胖组、非内脏型肥胖组,比较3组间MP患病率及影像学特征的差异。结果在905例CT诊断为MP的患者中,242例被纳入研究。MP组VFA为(172.46±73.74)cm^(2),皮下脂肪面积(SFA)为(149.54±57.59)cm^(2),VFA/SFA为1.25±0.61。MP组BMI、VFA、SFA和VFA/SFA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2组间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发现BMI、VFA是MP的独立危险因素。MP患病率在不同肥胖类型之间有差异,内脏型肥胖、非内脏型肥胖者患MP的风险分别为BMI正常者的3.83、2.08倍。结论肥胖在MP的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其中VFA升高与MP发病有关,内脏型肥胖、非内脏型肥胖均为MP的危险因素。
- 吴雯王伟浪吉欣陈洪
- 关键词:肠系膜脂膜炎内脏脂肪皮下脂肪计算机断层扫描
- 31例狼疮性脂膜炎临床资料分析
- 2024年
- 通过检索收集文献,对狼疮性脂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以“狼疮性脂膜炎”“深在性红斑狼疮”为检索词,检索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共纳入文献31篇,31例患者,其中女27例,男4例,平均发病年龄30.2岁,平均病程2.8年。皮损主要累及面部(14例)、上肢(12例)、臀部(7例)和下肢(7例),19例患者皮损涉及2个或以上部位。ANA阳性率为61.3%(19例)。29例患者通过皮肤活检确诊。10例患者在确诊前曾诊断为血管炎等。全部患者症状得到控制,其中22.6%患者单用激素有效,45.2%患者联用硫酸羟氯喹或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激素平均用量为泼尼松28 mg每天,硫酸羟氯喹平均用量为0.3 g每天。狼疮性脂膜炎早期诊断困难,需依据病理确诊。早期应用激素并联合一种及多种免疫抑制剂可有效控制症状。
- 陈京京姚煦
- 关键词:硫酸羟氯喹
- 狼疮性脂膜炎合并盘状红斑狼疮伴钙沉着1例
- 2024年
- 患者女,54岁,躯干、上肢皮肤出现结节、萎缩30年,头皮、躯干红斑2年。皮肤科情况:躯干及双上肢可见多处皮肤萎缩,萎缩处皮下可扪及结节;头皮、躯干部可见紫红色斑块。躯干部萎缩皮损病理表现为表皮部分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胶原纤维间可见黏蛋白沉积,附属器周围、脂肪小叶及间隔内可见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患者头皮皮损组织病理表现为表皮基底细胞液化变性,附属器周围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胸部CT检查结果示:胸背部及左侧腋下皮下多发高密度影,部分高密度影间可见点状钙化灶。结合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诊断:狼疮性脂膜炎合并盘状红斑狼疮伴钙沉着,系统给予羟氯喹片0.2 g,2次/d,红斑局部予以卤米松乳膏外用,目前患者随访中。
- 王利涛吕超杨青艳张西克苗国英张建忠
- 关键词:盘状红斑狼疮
- 创伤性脂膜炎一例
- 2023年
- 创伤性脂膜炎(TP)是指与物理或化学因素有关的皮下脂肪的变化,通常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只需要对症治疗。目前国内外有关TP的文献报道较少,该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该文报道1例45岁女性TP患者,其无明显诱因出现左大腿皮肤红、肿、热、痛,伴高热。该患者起病急,全身症状明显,根据病灶处皮下组织病理学检查示变性坏死的脂肪组织,且小叶间隔可见胶原纤维及成纤维细胞增生,确诊为脂膜炎。随着检查的逐步完善,逐步排除病因,最终确诊为TP。该例提示对于病因不明的皮肤感染性坏死,可早期行病理活组织检查帮助确诊,积极对症处理,延缓病情进展,同时可减少患者痛苦。
- 张瑞姚建宇肖虎
- 关键词:脂膜炎创面愈合坏死性筋膜炎
- 注射溶脂针引起人为脂膜炎1例
- 2023年
- 病例,患者,女,55岁。因双上臂、腰腹部、双大腿红斑、结节伴发热30余天入院。患者40余天前于美容院行双上臂、腰腹部、双大腿皮下注射溶脂(商品名脂黛谢-紧致精华蛋白液,成分含水、水解胶原、氯化钠、蚕丝胶原蛋白)。30余天前注射部位出现黄豆至蚕豆大小的红斑。
- 杨力林新瑜王超群刘小瑜
- 关键词:腰腹部脂膜炎美容院上臂红斑注射部位
相关作者
- 郝飞

- 作品数:919被引量:3,660H指数:26
-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 研究主题:慢性荨麻疹 丙型肝炎病毒 毛乳头细胞 系统性红斑狼疮 特应性皮炎
- 唐福林

- 作品数:431被引量:2,726H指数:24
-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
- 研究主题:类风湿关节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 干燥综合征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类风湿性关节炎
- 杨希川

- 作品数:504被引量:882H指数:13
- 供职机构:大连理工大学
- 研究主题:皮肤 毛乳头细胞 皮肤科 自觉症状 斑秃
- 方凯

- 作品数:499被引量:1,112H指数:13
-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
- 研究主题:皮肤 并发 蕈样肉芽肿 环状肉芽肿 病例报告
- 王大光

- 作品数:108被引量:390H指数:11
- 供职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黑素细胞 毛囊 黑素合成 无色素 黑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