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44篇“ 背驮式肝移植“的相关文章
- 背驮式肝移植被引量:1
- 2000年
- 目的:肝移植治疗肝脏终末期病变。方法:采用改良的背驮式肝移植技术即保留肝后下腔静脉的全病肝切除;将供肝植于受肝原位:供、受体肝上下腔静脉,供、受体体门静脉,供、受体肝动脉行对端吻合;结扎供肝肝下下腔静脉。用FK506、晓悉和强的松三联免疫抑制剂抗排斥反应。加强术后监护和感染的控制。结果:患者目前分别存活6、3月余,基本生活自理。结论:肝移植是治愈肝脏终末期病变的可靠方法。
- 江艺谈景旺吕立志张绍庚王烈程俊波邹忠东姚和祥
- 关键词:下腔静脉背驮式肝移植受体供肝结扎术后监护
- 背驮式肝移植被引量:1
- 1998年
- 背驮式原位肝移植(Piggyback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PBOLT)即为切除受者病肝时保留其肝后下腔静脉(IVC)及肝左、中、右静脉.将供肝肝上IVC与受者肝静脉共干(一般为肝左、中静脉共干)行端-端吻合的原位全肝移植,植肝毕.其植入肝似被受者的IVC背驮着.故取该名。作者自1995年以来,共施行PBOLT7例8次.在此介绍其应用体验。
- 叶启发夏穗生
- 关键词:背驮式肝移植IVC受者肝静脉供肝下腔静脉
- 背驮式肝移植及其改良技术的临床应用被引量:4
- 2019年
- Starzl于1963年率先施行原位肝移植,随后肝移植技术持续发展。Tzakis于1989年报道背驮式肝移植(PBLT)。两种手术方式的根本区别是:原位肝移植在切除病变肝脏后,将供肝管道与受者同名管道行端-端吻合;PBLT保留受者的肝静脉,并将供肝肝上下腔静脉与受者成型的肝静脉行端-端吻合。在肝移植应用过程中,上述两种手术方式均出现不能完全适应临床需要的情况。自1993年以来,笔者施行了系列基于PBLT的改良式背驮式肝移植(APBLT),现对APBLT的技术特点及其临床应用进行系统探讨。
- 叶啟发明英姿成柯赵于军叶少军付贞
- 关键词:肝脏疾病肝移植原位肝移植背驮式肝移植
- 背驮式肝移植术中脑电双频指数指导下不同时期麻醉指标变化的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评价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指导下背驮式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中不同手术时期患者循环状态、肝肾功能、麻醉药物用量的变化趋势和麻醉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309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48例行背驮式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手术患者术中的麻醉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维持BIS值在40~50,分析无肝前期、无肝期、新肝期患者的循环状态、肝肾功能、麻醉用药和尿量等特点。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总手术时间为(8.6±1.2)h,其中无肝前期为(3.6±0.7)h,无肝期(1.5±0.2)h,新肝期(3.8±0.4)h。从无肝前期到新肝期过程中,患者的心排血量和乳酸蓄积逐渐增加,肌酐清除率逐渐下降,尿量先减少后逐渐增加(P均<0.05)。术中1%丙泊酚总用量为(169.9±36.5)ml,其中无肝前期1%丙泊酚输注速度为(4.5±0.9)mg/(kg·h),无肝期较之明显减少,为(2.1±0.7)mg/(kg·h),新肝期丙泊酚的用量开始增加,但仍未达到无肝前期时水平,为(2.6±0.6)mg/(kg·h)(P均<0.05)。结论背驮式肝移植术的不同手术时期,患者的循环状态和肝肾功能都会发生变化。BIS监测系统能更好指导术中麻醉用药,增加麻醉安全性。
- 刘峰李雷蒋湘云郭颖王恒林
- 关键词:肝移植脑电双频指数麻醉丙泊酚
- 背驮式肝移植术中、术后肝静脉回流梗阻的原因分析被引量:1
- 2016年
- 【摘要】目的探讨肝静脉回流下腔静脉解剖分型与背驮式肝移植术中、术后肝静脉流出道梗阻发病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0年5月至2015年8月间202例背驮式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对每一例患者肝静脉回流下腔静脉的类型进行3D重建,并测量重建流出道与下腔静脉的横切面角度么COB,术中测量受者肝静脉的长度和直径。肝静脉回流下腔静脉Ⅰ型为肝左中静脉合干,肝右静脉单独回流下腔静脉型;Ⅱ型为肝右中静脉合干,肝左静脉单独回流下腔静脉型;Ⅲ型为三支肝静脉合干回流下腔静脉型。流出道重建均采用受者肝静脉合干血管成形后与供者腔静脉端一端吻合。根据发病时间分为术中即期肝静脉流出道梗阻,术后急性期肝静脉流出道梗阻,术后慢性期肝静脉流出道梗阻。结果本组202例背驮式肝移植受者肝静脉回流腔静脉的分型中,有136例为Ⅰ型;52例为Ⅱ型;14例为Ⅲ型。Ⅰ型:肝左中共干静脉成形后流出道与腔静脉成角么COB为(164±10.14)°;Ⅱ型:肝右中共干静脉成形后流出道与腔静脉的成角角度么COB为(44±12.2)°;Ⅲ型:三支共干静脉成形后与腔静脉成角么COB为(96±13.1)°,三型间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一型受者三支肝静脉间直径和长度均无统计学差异。I型患者中有32例肝静脉流出道梗阻,其中28例为术中即期肝静脉流出道梗阻,4例为术后急性期肝静脉流出道梗阻。Ⅱ型有2例患者为术中即期肝静脉流出道梗阻,3例患者为术后急性期肝静脉流出道梗阻。Ⅲ型中只有1例诊断为术后慢性肝静脉流出道梗阻。Ⅰ型患者中肝静脉流出道梗阻总发病率为23.5%,Ⅱ型患者中为9.6%,Ⅲ型患者中为7.1%,(x^2=6.109,P〈0.05)。三型之间出现不同类型肝静脉流出道梗阻的阳性率卡方检验(x^2=44.532,P〈0.0
- 曾承叶啟发王彦峰方泽鸿胡晓燕李玲熊艳
- 关键词:背驮式肝移植
- 肝静脉分型对背驮式肝移植术后静脉流出道梗阻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肝静脉分型对背驮式肝移植术后肝静脉流出道梗阻(HV00)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5月至2007年8月于本中心按肝静脉分型施行原位肝移植术的248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HV00发生的原因及处理对策。结果248例肝移植患者中,共发生术后静脉流出道梗阻38例。其中肝上下腔静脉吻合口狭窄2例(5.26%)、肝静脉吻合口扭转成角13例(34.21%)、肝后段下腔静脉狭窄7例(18.42%)、肝静脉流出道梗阻16例(42.10%)。经典背驮式组(n=216)发生34例术后静脉流出道梗阻,改良背驮式组(n=17)发生2例,经典原位肝移植组(n=15)发生2例。通过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后大部分患者肝静脉回流受阻得到改善。结论背驮式肝移植术后静脉流出道梗阻的发生与肝静脉吻合技术、手术方式选择以及供受者肝体积不匹配有关。按照肝静脉分型选择合适的术式,发现流出道梗阻后正确治疗可以减少该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 乔兵兵范林叶啟发
- 关键词:肝静脉流出道梗阻肝移植
- 再论背驮式肝移植技术改良被引量:2
- 2015年
- 经典背驮式肝移植作为原位肝移植技术的一种改进,较经典原位肝移植有诸多优点,但是也存在术式复杂、术后易并发肝静脉流出道梗阻及血栓形成等局限.针对上述问题,近年来国内外提出了数种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式.这些改良术式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并扩大了背驮式肝移植的应用范围.本文就目前背驮式肝移植的改良术式作一综述,并探讨其各自的特点.
- 张秋艳范林叶啟发
- 关键词:改良背驮式肝移植肝静脉门静脉肝后下腔静脉
- Swan-Ganz漂浮导管用于背驮式肝移植术不同时段的容量管理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通过应用漂浮导管监测背驮式肝移植患者的心、肺血流动力学指标,分析背驮式肝移植患者不同时段的容量管理。方法选择117例肝移植患者,随机分为Ⅰ、Ⅱ两组。Ⅰ组:术中适量控制输液及血液制品;Ⅱ组:大容量输注晶、胶体及血液制品。两组均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麻醉平稳,经颈内静脉置放Swan-Ganz漂浮导管成功,监测术前(T1)、无肝期前5 min(T2)、无肝期30 min(T3)、新肝期30 min(T4)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楔压(PCWP)、心排量(CO)、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RVEDVI)、输入量、出血量及尿量。结果两组患者入、出总量及血流动力学等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大容量输注不利于背驮式肝移植术的麻醉管理。
- 郑永顺刘晓峰王尔敦王青君庞伟斌闫清
- 关键词:背驮式肝移植术容量管理
- 心肌肌钙蛋白I和心肌酶在背驮式肝移植术麻醉中的表达及意义分析
- 2015年
- 目的 探讨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心肌酶在背驮式肝移植术麻醉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取本院2007年1月-2013年1月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的1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切皮时、阻断门静脉30 min、开放门静脉30 min、术毕、术后24 h和术后48 h抽取静脉血测定cTnI、CK和CK-MB水平。结果 开放门静脉30 min、术毕时的cTnI水平显著高于切皮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48 h的CK水平显著高于切皮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开放门静脉30 min、术毕时的CK-MB水平显著高于切皮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数据均大于正常值。14例患者术中心电监护无明显心肌缺血改变,术后48 h随访无心脏不良并发症。结论 在背驮式肝移植术中,cTnI比CK、CK-MB反映心肌损伤的特异性更高,更准确可靠,本研究患者围术期均无明显心肌损伤。
- 江朝秀倪玉霞彭劲松
- 关键词:背驮式肝移植心肌肌钙蛋白I心肌酶
- 经典式肝移植与背驮式肝移植手术的回顾性分析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通过比较经典式肝移植和背驮式肝移植术中、术后各项指标,探讨不同术式肝移植后肝功能的情况及生存情况。方法回顾分析郑州人民医院自2010年3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92例肝移植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肝移植术式将患者分为经典式组(52例)和背驮式组(40例),观察两组术中、术后情况,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肌酐、血氨等,分析两组患者在肝移植术后的肝功能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血氨、总胆红素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典式肝移植与背驮式肝移植手术相比较,后者术中失血量较大,但是两者术后生存质量无较大差别,具体有待进一步研究。
- 王维伟陈国勇孙建军汤高枫周翰宗魏思东孟祥光
- 关键词:肝移植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类丙氨酸转氨酶胆红素
相关作者
- 叶启发

- 作品数:389被引量:1,153H指数:16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 研究主题:肝移植 肾移植 肝移植术后 缺血再灌注损伤 背驮式肝移植
- 明英姿

- 作品数:238被引量:679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 研究主题:肝移植 肾移植 肾移植术后 自体肝移植 缺血再灌注损伤
- 叶啟发

- 作品数:534被引量:1,076H指数:14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 研究主题:肝移植 肾移植 器官捐献 器官移植 脑死亡
- 成柯

- 作品数:116被引量:338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 研究主题:肝移植 肾移植 自体肝移植 肝移植术后 外科手术学
- 姚和祥

- 作品数:103被引量:228H指数:8
- 供职机构: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
- 研究主题:肝移植 肝肿瘤 外科治疗 原位肝移植 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