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92篇“ 胃痞“的相关文章
- 针药结合治疗胃癌术后胃痞1则
- 2024年
- 胃癌术后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中医学“痞满”范畴,手术致脾胃脉络受损,脾胃气虚,中焦气机失调,引发胃痞。脾胃虚弱、气机不畅是其基本病机,病位在胃,与肝、胆、脾、大肠密切相关。采用针刺、百会、膻中、气海、上脘、中脘、足三里(双)、内关(双)、天枢(双)、上巨虚(双)、腹结(双),穴位注射天枢(双)、腹结(双)、足三里(双)、上巨虚(双),联合中药香砂六君子汤治疗,效果良好。
- 李丹周利孙国杰潘小丽
- 关键词:胃癌术后胃痞脾胃气虚针药结合医案医话
- 胃痞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肝脾同治理论指导下的胃痞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4年2月经胃镜检查确诊的6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予以香砂六君子汤治疗,早晚各服用200 mL;试验组予以胃痞方治疗,早晚各服用200 mL;以4周为1个疗程,服用3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胃痛、胃胀、疲乏、便溏和纳呆)、病理组织学评分(炎症活动度、黏膜炎症、腺体萎缩程度、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病理疗效和胃功能指标。结果: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88%(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单项病理组织学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试验组患者的各单项病理组织学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病理总有效率(84.38%)明显高于对照组(65.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试验组的胃功能指标胃蛋白酶原Ⅰ(pepsinogen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epsinogenⅡ,PG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胃泌素17(gastrin 17,G-17)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且试验组的PGⅠ、PG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G-17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肝肾功能及血、尿、粪便常规均未见异常,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胃痞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著,能够明显减少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胃黏膜的病理状态,提高胃功能,安全性良好。
- 王勇军傅志超施媛杨越段文莉孙依
-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肝脾同治临床疗效胃功能
- 吴润秋基于“升降失常,清浊相干”治疗胃痞病经验
- 2024年
- 吴润秋认为胃痞病以脾胃虚弱为本,痰、饮、热、食为标,其根本病机离不开“升降失常,清浊相干”,主张以升清降浊为核心治法。在清浊相干理论指导下,吴润秋独创“消痞汤”作为胃痞病治疗的常用方,并以黄连、法半夏、九香虫、铁皮石斛为常用药,根据症状灵活加减。临床施治中吴润秋强调治病先识病,运用常方常药结合饮食禁忌、情志调畅作为基本治疗手段,疗效显著。附病案2则以验其效。
- 李琳莉刘富林夏旭婷施敏葛俊李婷
- 关键词:胃痞升清降浊消痞汤名医经验
- 叶蔚教授运用柴胡疏肝散治疗胃痞病验案一则
- 2024年
- 胃痞又称痞满,是以胸脘痞塞满闷不舒,按之柔软,压之不痛,视之无胀大之形为主症的病证。西医学中的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疾病,当出现以胃脘部痞塞、满闷不舒为主要表现时,可以参照胃痞论治^([1])。叶蔚教授是杭州市名中医、杭州市中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医师,俞尚德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学术继承人,从事消化内科临床工作20余年,尤擅长治疗脾胃疾病。叶蔚教授运用柴胡疏肝散治疗胃痞患者疗效颇佳,笔者师从学习,现录师验案一则,以飨同道。1病历摘要患者女,34岁,2021年11月23日初诊。
- 陈文豪叶蔚
- 关键词:胃痞肝胃不和柴胡疏肝散
- 穴位贴敷联合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痞的临床观察
- 2024年
-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联合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痞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脾胃虚寒型胃痞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方案,观察组在常规干预方案的基础上联合穴位贴敷和艾灸治疗,治疗2周。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及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除遇冷加重、畏冷肢凉积分外,其余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及总积分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痞满、遇冷加重、畏冷肢凉积分及总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贴敷联合艾灸对脾胃虚寒型胃痞的改善作用较为明显,能改善虚寒证候,达到缓解痞满的目的。
- 姚林红周鑫媛王琳任艳苏娟萍
- 关键词:胃痞痞满脾胃虚寒艾灸穴位贴敷
- 疏肝和胃方联合奥美拉唑治疗门诊胃痞病肝胃不和证的效果观察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研究疏肝和胃方联合奥美拉唑治疗门诊胃痞病肝胃不和证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门诊收治的206例胃痞病肝胃不和证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3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采用疏肝和胃方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比较两组治疗3个月后临床效果,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肠胃功能指标、应激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23%,高于对照组的7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胃动素(MTL)、胃蛋白酶原Ⅱ(PG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P物质(SP)水平高于对照组,热休克蛋白(HS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肝和胃方联合奥美拉唑治疗门诊胃痞病肝胃不和证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肠胃功能与应激指标,且安全。
- 谢剑晨
- 关键词:疏肝和胃方奥美拉唑肠溶片肠胃功能
- 胃痞治疗中的矛盾现象探析
- 2024年
- 胃痞治疗上常常会见到攻补两难,清温皆悖,升降难行的复杂局面,需要分辨疾病的标本与轻重,治病求本、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贯串始终。
- 胡雪吴秋玲刘庭利
- 关键词:胃痞胃炎医案医话
- 一种胃痞消颗粒的含量测定方法
- 本申请涉及药物含量测定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胃痞消颗粒的含量测定方法。该含量测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取人参皂苷Rg<Sub>1</Sub>、人参皂苷Rb<Sub>1</Sub>、三七皂苷R<Sub>1</Sub>对照品制备...
- 招嘉文曾嘉铨周莹乐张志华
- 劳绍贤辨治胃痞的数据挖掘分析和经验总结
- 2024年
- 目的分析劳绍贤教授辨治胃痞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劳绍贤教授于2017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治疗胃痞患者的有效处方,提取患者一般资料、主诉、诊断、辨证分型、处方等。采用Excel软件和古今医案云平台(V 2.3.7)工具,构建处方数据库,利用其数据挖掘功能对处方进行证型分析、中药使用频次和属性分析,以及药物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等。结果共纳入272首处方,涉及164味药物。中医证型以湿热证、气滞证为主;使用频次≥30次的中药有25味,代表性药物为法半夏、甘草、陈皮、紫苏梗、木香;药性主要是温性、平性;药味主要为辛、苦、甘;药物主要归脾、胃、肺三经,其次是肝经;关联规则获得木香-紫苏梗、陈皮-紫苏梗、法半夏-陈皮等23个核心药对;聚类分析将药物分为3个组合,有理气除痞、祛湿化滞、清热解毒等功效。结论劳绍贤教授治疗胃痞的核心处方为木香、紫苏梗、陈皮、法半夏、甘草、柿蒂、枳实、大腹皮;重在调畅中焦气机,脾胃同治,以理气除痞为主要治法,同时重视祛湿化滞、清热解毒类药物的应用,临床疗效显著,可供诊疗参考。
- 王姝烨杨泽虹陈彦彤段文韬陶杨李培武
- 关键词:胃痞中医药诊疗湿热证气滞证用药规律数据挖掘
- 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寒热错杂型胃痞的临床研究
- 2024年
- 目的:讨论分析应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寒热错杂型胃痞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21年6月至2023年10月贵州省清镇市中医医院内二科(脾胃病科)寒热错杂型胃痞患者80例,根据入院就诊顺序划分为参照组、试验组各40例。参照组实行常规西药治疗,试验组实行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症候评分、生活质量、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参照组患者和试验组患者在治疗前症候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经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症候评分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参照组患者和试验组患者在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经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寒热错杂型胃痞患者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能够较快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促使患者预后、生活质量改善。
- 朱欣
-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寒热错杂型胃痞
相关作者
- 潘华峰

- 作品数:399被引量:1,852H指数:20
- 供职机构:广州中医药大学
- 研究主题:胃癌前病变 中医药 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痞消 中医
- 赵自明

- 作品数:141被引量:733H指数:14
- 供职机构:广东省第二中医院
- 研究主题:运动性疲劳 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癌前病变 中药配方颗粒 胃痞消
- 曾进浩

- 作品数:31被引量:180H指数:8
- 供职机构:成都中医药大学
- 研究主题:胃癌前病变 胃痞消 大鼠胃黏膜 刘友章教授 慢性萎缩性胃炎
- 段永强

- 作品数:241被引量:1,499H指数:20
- 供职机构:教育部
- 研究主题:慢性萎缩性胃炎 名医经验 香砂六君子汤 四君子汤 溃疡性结肠炎
- 邝卫红

- 作品数:113被引量:541H指数:12
- 供职机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消胀冲剂 中医药 中医药疗法 用药规律 研究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