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830篇“ 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相关文章
林木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2025年
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作为植生长代谢中的重要供能质,其浓度和含量可以反映植的整体碳供给;NSC的动态变化表征植碳的分配机制及环境适应策略。本文从时间变化、空间变化、林分结构和器官分配等方面综述目前国内外林木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分布特征的研究进展,总结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主要影响因素,阐述分析林木碳代谢和生长作用机制,并从研究尺度、研究方法等方面对未来开展林木NSC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李帆田娜玲余殿杨君珑
关键词:林木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影响因素
杉木不同组织/器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对修枝的响应
2025年
[目的]分析杉木不同组织/器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的季节动态及其对修枝的响应,帮助理解杉木生理特和生长机制,并为人工林修枝强度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杉木人工林中比较了杉木各组织/器官间NSC及其组分含量的差异,并分析了经历修枝10 a后杉木各组织/器官中NSC及其组分含量的季节动态。[结果]杉木各组织/器官间NSC及其组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叶片的可溶糖和总NSC含量最高,平均达到了100.66±2.74 mg·g^(-1)和153.28±3.51 mg·g^(-1),且叶片的可溶糖和NSC含量受到叶龄的显著控制(p<0.001)。而粗根的淀粉含量最高(69.09±5.26 mg·g^(-1)),比细根高34.13%。此外,杉木各组织/器官中NSC及其组分含量对修枝缺乏长期响应,但均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其中以叶片中NSC及其组分含量的季节波动最大,在春季初下降,在夏季生长旺盛时持续积累至次年。在1 a内,叶片可溶糖和NSC含量的最高值(1月)比最低值(6月)分别高95.57%和57.61%。相比之下,木质部中NSC及其组分含量的季节波动最小,总NSC含量的范围在53.42~90.50 mg·g^(-1)之间。[结论]杉木组织/器官中NSC及其组分含量存在显著的时间变异,且修枝对杉木NSC含量的潜在影响可能在长时间后消失。
植可翔关欣黄苛杨佳敏张伟东杨庆朋
关键词:修枝杉木
高温下减氮对水稻化学计量特征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分配的影响
2025年
为探究减施化肥与有机肥在始穗期高温胁迫下对水稻化学计量特征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分配的影响,在水稻始穗期设置常温(NT)、中度高温(较常温提高2℃,MT)和极端高温(较常温提高5℃,HT)3种温度处理,以及化肥全量施肥(CF),有机肥全量施肥(OF),CF减施20%(-20%CF)和OF减施20%(-20%OF)4种施肥方式。探究不同温度和不同施肥方式互作对水稻各器官氮、磷、钾化学计量特征以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方式和温度处理间的互作效应对水稻化学计量特征及NSC质量分数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中度高温环境下,与CF相比,OF处理提高了水稻茎叶穗的氮质量分数;-20%OF处理提高了叶和茎中的钾质量分数,并且提高了茎叶穗的K∶P;-20%CF处理提高了茎和穗的磷质量分数,同时也提高了成熟期籽粒NSC质量分数。极端高温环境下,水稻茎叶穗的N∶P均<14,-20%OF处理水稻茎叶穗的N∶P最大,-20%CF较CF处理降低了茎叶穗N∶K。相关分析表明,穗部中的N∶K、茎秆中的K∶P和茎鞘中NSC转运速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在极端高温下,适量施有机肥可缓解水稻氮素限制、利于NSC转运与提高产量;而中度高温下,适量施有机肥及减施化学氮肥有利于茎叶穗化学计量特征值的优化并且增加籽粒NSC质量分数。
俞施龙张明静王光华赵金标陈远杰陈宇琪黄丽芬
关键词:高温胁迫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源库关系
铁刀木幼苗生长及不同器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氮、磷对磷添加的响应
2025年
【目的】探究华南地区常见树种铁刀木幼苗的生长以及各器官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氮(N)、磷(P)对不同水平磷添加的响应,揭示铁刀木生长对土壤磷素变化的响应规律。【方法】以铁刀木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不加磷)、低磷(加50 kg·hm^(-2)·a^(-1))和高磷(加100 kg·hm^(-2)·a^(-1))3种处理,探究不同水平磷添加处理对幼苗生长及叶、枝、茎、粗根和细根等器官NSC、氮、磷含量的影响。【结果】(1)高磷处理显著提高了铁刀木幼苗的苗高和地径的相对生长速率;低磷处理显著提高了地径的相对生长速率,同时显著增加了叶、枝、茎的生量和总生量;两种磷添加水平处理下,茎的生量占比均最大。(2)高磷处理下,茎的可溶糖含量显著高于低磷处理;与对照相比,低磷处理下细根的淀粉含量显著增加,高磷处理下叶片的淀粉含量显著增加。对照和低磷处理下,叶的可溶糖占比最大;对照和高磷处理下,淀粉和NSC在粗根中的占比最大。低磷处理提高了叶、枝的NSC及其组分占比;两种磷添加水平处理降低了粗根、细根的NSC及其组分占比。(3)3种处理下,叶、枝的磷含量均表现为高磷>低磷>对照;与对照相比,低磷处理下枝的氮含量显著增加,低磷和高磷处理下枝的磷含量显著增加;除粗根外,其他器官的氮磷比呈下降趋势;对照和低磷处理下,叶的氮、磷含量最高,氮、磷在各器官的占比表现为叶>枝>茎>粗根>细根。(4)叶、枝、细根的生量分别与对应器官的NSC及其组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叶、枝的NSC及其组分含量分别与对应器官的氮、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茎的可溶糖和NSC含量分别与氮、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一定水平的磷添加有利于铁刀木幼苗的生长,苗木通过调节NSC、氮、磷在各器官的分配比例,达到最优资源配置,以适应土壤磷素的变化。
张少纯何至杭曾婷婷饶雯青王艺颖莫其锋
关键词:铁刀木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混种对杉木和火力楠幼苗生量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2025年
为探讨混交对苗木生长的影响,选取杉木和火力楠幼苗为研究对象,以杉木单种(MC)和火力楠单种(MM)为对照,设置根系不分隔混种杉木和火力楠(NB-C、NB-M)、尼龙筛网分隔混种杉木和火力楠(MB-C、MB-M)、塑料膜分隔混种杉木和火力楠(PB-C、PB-M)处理,分析不同处理下幼苗生量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分配格局。结果表明:混种促进了杉木和火力楠幼苗生量的积累,提高了根冠比,且对杉木的促进效果优于火力楠。在MB-C处理下杉木的根生量显著高于PB-C处理(P<0.05),可能是养分可自由通过筛网,促进养分交流。混种促进了杉木叶的NSC合成,并提高了火力楠根和叶的NSC含量。杉木和火力楠幼苗叶的可溶糖(SS)占比在60%以上,因为叶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与MC、MM相比,在NB-C、NB-M处理下,杉木叶的淀粉(ST)含量升高了60.20%,而火力楠叶的ST含量显著升高了225.93%(P<0.05);火力楠根的ST含量显著升高了93.52%(P<0.05),而杉木根的ST含量仅升高了2.70%。杉木叶SS含量与土壤速效磷(AP)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但火力楠总NSC含量与土壤碱解氮(AN)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杉木和火力楠混交能发挥生态位互补优势,提高根系养分吸收效率,促进植生长,同时调整自身碳资源的分配策略从而适应根系互作带来的土壤环境变化。
胡雪花贺梓晴康骏杰赵倩
关键词:生物量分配火力楠根系分隔
中幼龄林华山松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季节变化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究不同龄林华山松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及其组分在各器官的分配随季节变化特征,对于揭示不同龄林华山松的碳分配机制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幼、中龄林华山松为研究对象,通过周期采样,测定不同龄林华山松不同器官NSC及其组分含量,探究其年内季节动态变化。【结果】(1)不同龄林华山松植株NSC及其组分在各器官间的分配规律基本一致,淀粉含量表现为根>叶>枝>茎,且茎中淀粉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器官,可溶糖和NSC含量在叶、根、枝间差异不明显;茎中糖淀比显著高于其他器官。(2)在整个生长季内,华山松NSC及其组分主要受季节影响,季节×器官间交互作用的影响次之,林龄的影响最小。(3)在不同龄林中各器官NSC及其组分之间的相关基本一致,除幼龄林糖淀比与淀粉、NSC,中龄林糖淀比与淀粉为负相关外,其余指标之间均为正相关。【结论】华山松各器官NSC及其组分含量存在明显的季节波动,当环境变化时不同器官间的碳供需协同变化,有利于华山松生长,并增强其应对极端环境的抵抗力和适应
李志琪吴俊文陈刚段贵河文程敬
关键词: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华山松器官碳分配
猫儿山主要种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组成及其海拔梯度
为探究不同立地环境下树木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组成的空间变化规律,海拔梯度对森林植冠层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及其组分含量影响。本研究以亚热山地生态系统的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人工林、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常绿针阔叶混交林、山顶...
唐嬉
关键词:植物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淀粉可溶性糖海拔梯度
氮素添加对羊草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和脯氨酸的影响
2024年
为探究施肥对羊草(Leymus chinensis)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s)和脯氨酸(PC)的影响,以内蒙古呼伦贝尔草甸草原为研究对象,分析群落优势种羊草NSCs各组分对两种氮素化合物(尿素和硝酸铵),5个氮添加梯度(0、2、10、20、50 g N·m^(-2)·yr^(-1))的响应规律与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尿素添加,羊草NSCs各组分对硝酸铵的响应更为敏感,且在降水较多的年份响应更为明显;施氮提高了羊草叶片的PC含量,其中在低浓度氮素添加水平(≤10 g N·m^(-2)·yr^(-1))下,其含量增幅更大,氮素添加水平高于10 g N·m^(-2)·yr^(-1)增幅不显著;在两年间降水较少的年份,PC对氮添加梯度增加的响应更为敏感;不同处理下,羊草的相对生量与其淀粉(ST)含量、PC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该研究证实羊草叶片可以通过PC的调节来应对氮沉降,PC的升高对其NSCs及其组分生长具有正效应。
倩娜樊荣时一平那木汗乌云娜
关键词:羊草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脯氨酸
干旱-复水对红砂幼苗各器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影响被引量:6
2024年
探究干旱-复水条件下荒漠植各器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s,NSCs)的动态变化特征对揭示植抗旱生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2年生复苏植红砂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称重控水法模拟干旱胁迫,设置适宜水分(AD)、轻度(MD)、中度(SD)和重度(VSD)水分胁迫,测定了干旱胁迫历时0、15、30、45、60 d以及复水15 d各器官NSCs含量。结果表明:(1)干旱胁迫下NSCs随胁迫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其中,地上部分蔗糖和葡萄糖含量在60 d时达到显著水平,地下根系在30 d时达到显著水平。(2)可溶糖在茎中升高而叶中降低(0~30 d),各器官中可溶糖转化为叶和根系的淀粉(30~45 d),叶和根系淀粉转化为各器官中可溶糖(45~60 d)。(3)复水后NSCs各组分含量在各器官中均降低,叶和茎恢复指数较粗根和细根大;在轻度胁迫下蔗糖和果糖恢复指数较大,重度下葡萄糖、可溶糖和淀粉恢复指数较大。综上所述,干旱胁迫下红砂幼苗通过NSCs含量增加提高抗旱能力且根是干旱信号的优先感知器官,同时红砂通过调节不同时期可溶糖和淀粉相互转化来抵御干旱胁迫,复水后红砂幼苗各器官通过不同程度恢复来修复干旱时产生的栓塞损伤,提高红砂抗旱
王雲霞单立山解婷婷马静师亚婷
关键词:干旱复水红砂单糖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云南松幼苗生量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特征的干旱响应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研究云南松幼苗生长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对持续干旱胁迫的响应,为该种的种群动态与制定合理经营措施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干旱条件下人工林营造特别是苗木管护提供依据。【方法】2年生云南松苗进行盆栽试验,采用称重控水法,将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75%~85%(对照)、60%~70%(轻度干旱)、45%~55%(中度干旱)和30%~40%(重度干旱),分析不同干旱处理对幼苗地径、苗高、生量积累与分配和NSC含量的影响。【结果】1)随土壤干旱程度增加,幼苗地径和苗高增长量、针叶、茎、粗根和整株生量均逐渐降低;但细根生量逐渐增加,重度干旱下显著增加22.79%。2)随土壤气候程度增加,幼苗针叶、茎和粗根NSC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重度干旱下显著增加10.89%、45.37%、30.70%,细根NSC含量则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各器官可溶糖与淀粉的比例存在干旱胁迫响应差异,且比值均大于1;淀粉是云南松幼苗最主要的NSC贮藏形式,主要贮藏于茎和粗根。3)干旱胁迫下,云南松幼苗的生量和NSC器官分配比例变化规律相似,即随土壤干旱程度增加,叶的生量和NSC分配比例逐渐减小,茎、细根的生量和NSC分配比例逐渐增加,粗根的生量和NSC分配比例则先下降后上升。4)幼苗生长与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普遍存在显著相关;可塑和PCA分析表明,苗高和地径的可塑指数相对较小,而针叶生量、细根生量比、茎淀粉、针叶和茎可溶糖/淀粉的可塑指数较高,在主成分上的载荷较大。【结论】干旱胁迫显著抑制云南松幼苗生长。当碳供应受干旱胁迫限制时,存在生长和NSC储存之间的权衡,即生量和NSC减少对针叶的分配,但增加对细根的分配,是导致云南松幼苗生长缓慢的重要原因。云南松幼苗主要通过调节针叶和细根生长、增加茎贮存淀粉、针叶
刘元玺王丽娜吴俊文李世民
关键词:云南松生物量分配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相关作者

肖文发
作品数:445被引量:5,646H指数:40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研究主题:三峡库区 马尾松 消落带 马尾松林 土壤有机碳
刁其玉
作品数:978被引量:5,601H指数:38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
研究主题:犊牛 羔羊 代乳品 肉羊 反刍动物
姚亮
作品数:6被引量:17H指数:3
供职机构: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瘤胃降解率 生物处理 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化学处理 菌糠
魏芳
作品数:89被引量:132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
研究主题:橡胶树 采胶 树皮 割胶 橡胶树胶乳
丁艳锋
作品数:316被引量:4,389H指数:38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水稻 表型 作物 氮素 机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