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52篇“ 神经血管压迫“的相关文章
- 基于神经血管压迫机制的面肌痉挛临床研究进展
- 2024年
- 原发性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是一种主要表现为单侧面部不自主抽搐的神经疾病,其病因通常与面神经(第七对脑神经)的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典型症状为单侧面部肌肉的不自主抽搐,通常从眼轮匝肌开始,逐渐扩展至面部其他区域。面肌痉挛具有典型的自发性和不对称性,通常仅累及一侧面部,双侧发作的情况非常少见。此外,情绪激动、疲劳等因素往往会加重痉挛的频率和强度,而在睡眠时症状则可能减轻或消失。DANDY提出面神经受血管压迫引发的异常放电是导致面肌痉挛的关键机制,JANNETTA基于神经血管压迫(Neurovascular compression,NVC)理论提出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面肌痉挛[1-2]。
- 杜权
- 关键词:面肌痉挛神经血管压迫微血管减压术眼轮匝肌面部肌肉异常放电
- 磁共振成像评价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研究进展
- 2024年
- 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常见的表现有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等,卡马西平和奥卡西平是长期治疗的首选药物,而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cular decompression,MVD)是难治性患者的一线手术,是解除血管压迫神经的有效方式。术前磁共振成像可以观察受累神经的解剖结构、责任血管的来源及状态,显示血管与神经的走行关系。使用特定的磁共振序列作为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诊断检查的一部分,可以检测可能的神经血管接触并排除继发原因,同时神经血管接触的证明可用于促进手术决策。本文基于磁共振成像对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相关病理机制、临床表现、解剖基础及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序列和多模态交互式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诊治提供影像学依据,为患者减轻病痛,减少术中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 冯晨刘政宫雪梅张晓鹏毕博昊程琳穆实朱敏
- 关键词: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
- 基于影像组学的神经血管压迫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关系探讨
- 2024年
- 目的 基于影像组学筛查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诊断与治疗的4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测量平均动脉压,行头部MRI检查构建神经血管压迫模型。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相关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其预测效能。结果 共48例患者平均动脉压为56.89~120.44 mm Hg,平均为(94.32±11.34)mm Hg;42例(87.50%)病灶位于单侧、6例(12.50%)病灶位于双侧,计54例次神经血管压迫模型。根据是否引发三叉神经痛分为患侧组(40例次)和健侧组(14例次),患侧组神经血管压迫面积(Z=-2.823,P=0.005)和神经血管压力(Z=-0.365,P=0.006)均大于健侧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神经血管压力大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危险因素(OR=1.001,95%CI:1.0003~1.0022;P=0.011)。ROC曲线显示,神经血管压迫面积预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曲线下面积为0.747(95%CI:0.605~0.890,P=0.006),灵敏度为42.50%、特异度为100%,截断值为25.34 mm^(2);神经血管压力的曲线下面积为0.755(95%CI:0.616~0.895,P=0.005),灵敏度为67.50%、特异度为78.60%,截断值为1672.99 mm Hg·mm^(2);且二者预测效能相当(Z=-0.250,P=0.805)。结论 神经血管压迫面积和神经血管压力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 倪洋张昉张勇林劲芝
-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LOGISTIC模型ROC曲线
- MRI三维重建技术在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
- 2024年
- 目的探讨MRI三维重建技术在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责任血管识别和神经受压判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微血管减压术前对91例三叉神经痛及72例面肌痉挛患者行桥小脑角池段颅神经和血管成像,将获得的MRI原始数据分别进行二维和三维水平(曲面及仿真内窥镜)重建,多维度评价责任血管的数目、来源和颅神经受压程度,并将影像诊断结果与术中所见进行比较。结果三维重建技术对三叉神经痛责任血管的正确识别率为95.6%,对血管压迫神经判定的准确性为94.5%。此技术对面肌痉挛责任血管的正确识别率为91.7%,对血管压迫神经判定的准确性为89.5%。三维重建技术对责任血管与颅神经单纯性接触的判定准确率明显高于二维图像(P<0.05)。结论MRI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提高责任血管识别的正确率,更加准确地检测颅神经受压程度,对于多支责任血管造成的颅神经复杂性压迫更为适用。
- 李丹刘阳雷苗李传坤张明王渊
- 关键词:责任血管曲面重建仿真内窥镜
- 面肌痉挛患者神经血管压迫的磁共振初步研究:从脑结构功能分析、术前疗效预测到自动分割
- 郎栩
- 磁共振检查在脑神经血管压迫中的应用进展
- 2024年
- 脑神经血管压追症是指现在被认为是三又神经痛的主要原因,也是面肌疡挛症的一种表现,是由于相应的脑神经REZ的活动性压力,致使局部神经的脱销,造成神经维接触性传导的过度兴奋。随着磁共振颅后窝神经血管成像技术的进步,三又神经痛的诊断也得到了发展。本文综述磁共振检查在压迫大脑神经血管时的应用,以为临床诊断脑神经血管压迫提高参考。
- 陈科光李松良陈周祥潘盛章
- 关键词:磁共振三叉神经痛
- MRI迷路水神经成像对三叉神经痛神经血管压迫的诊断价值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探究MRI迷路水神经成像诊断三叉神经痛和神经血管压迫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68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手术治疗证实,且进行MRI迷路水神经成像检查,分析患者神经血管压迫的影像学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对比,并比较患者三叉神经池段形态学参数(三叉神经脑池段最大长度及面积、三叉神经-桥脑夹角、桥小脑角池截面)。结果168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MRI成像检测处左侧受压80例,与临床左侧三叉神经痛分布区的相符率为90.91%,右侧受压74例,与临床右侧三叉神经痛分布区的相符率为92.50%,未见压迫14例;患侧和健侧压迫位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压迫动脉为中小脑上动脉,占70.83%(119/168);患侧压迫程度较高(P<0.05);两侧三叉神经最大长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三叉神经横截面积、三叉神经桥脑夹角、桥小脑角池截面积较低(P<0.05)。结论MRI迷路水神经成像能够有效诊断三叉神经痛,显示神经周围具体情况,判断三叉神经脑池段形态学改变,为临床三叉神经痛神经血管压迫的诊断提供依据。
- 张璐张梦诗刘烨任静黎庆盛金平
-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神经血管压迫磁共振成像
- 基于“异病同治”理论浅析脑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
- 2023年
- 脑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NVCS)是一类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主要包括: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原发性面肌痉挛(PHFS)和原发性舌咽神经痛(PGN)等临床病症。虽然目前西医对于NVCS的治疗体系已相对完善,但是,西药的副作用、手术治疗的风险性和并发症仍然不容乐观。相较之下,中医药治疗往往疗效显著、更为安全、治疗成本更低,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患者的亲睐。然而,目前仍缺乏对此类疾病共同病因病机的总结,尚未建立有效的共病治疗策略及整体观,导致治疗效果的良莠不齐。作者通过对相关领域文献的追溯整理,基于“异病同治”理论,探析中医共性病因病机及证治特点,以期为此类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意义。为优化中医治疗方案和发扬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提供参考价值。
- 田璧铭王德亮熊晖
- 关键词:异病同治
- 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神经血管压迫评估中的应用效果
- 2023年
- 目的:探究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ITN)患者神经血管压迫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3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浦南分院收治的ITN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使用MRI对患者进行检查,以手术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RI对于神经血管压迫的诊断结果。结果:有症状侧存在压迫关系率高于无症状侧,未见神经血管接触率低于无症状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RI检查与手术检查三叉神经出脑干区与神经血管压迫点的最短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手术检查结果为“金标准”,MRI的诊断准确度为92.50%,灵敏度为93.33%,特异度为80.00%。结论:神经血管压迫部位和程度影响ITN患者是否出现症状,应用MRI技术评估和诊断ITN患者的神经血管压迫准确性较好,可用于ITN患者的术前神经血管压迫评估。
- 林涛杨春红于姗姗施颖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技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神经血管压迫
- 3D-TOF-MRA联合IONM技术在脑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微血管减压术中的研究机制
- 2023年
- 目的探索3D-TOF-MRA联合IONM技术在脑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微血管减压术中的效果。方法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纳入的100例均是我院收治的脑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微血管减压术患者,随机分二组。对照组采取术前3D-TOF-MRA检查,观察组患者则实施术前3D-TOF-MRA检查联合术中IONM技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前后患者生存质量、术后两年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两年复发率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手术后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微血管减压术患者实施术前3D-TOF-MRA检查联合术中IONM技术效果确切,可减少手术的时间,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有效促进患者生存质量改善。
- 张岩秦鹏杨怡斐
- 关键词:3D-TOF-MRA
相关作者
- 于炎冰

- 作品数:499被引量:1,288H指数:20
- 供职机构:中日友好医院
- 研究主题:显微血管减压术 面肌痉挛 显微血管 减压术治疗 三叉神经痛
- 张黎

- 作品数:485被引量:1,418H指数:21
- 供职机构:中日友好医院
- 研究主题:显微血管减压术 面肌痉挛 显微血管 减压术治疗 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
- 卢亦成

- 作品数:749被引量:3,209H指数:22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
- 研究主题:颅脑损伤 胶质瘤 手术治疗 脑膜瘤 显微外科手术
- 李宗芳

- 作品数:94被引量:354H指数:11
- 供职机构:昆明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MRI 面神经损伤 医学影像学
- 李强

- 作品数:586被引量:3,357H指数:26
- 供职机构: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
- 研究主题:大骨节病 糖尿病 2型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 流行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