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21篇“ 睾丸癌“的相关文章
- 一种生物标志物组合及其在预测睾丸癌风险中的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标志物组合及其在预测睾丸癌风险中的应用。具体地,公开了一种生物标志物组合在制备预测和/或诊断睾丸癌的试剂盒中的应用;其中,所述生物标志物组合由110种生物标志物组成,所述试剂盒包含检测所述生物标志物组...
- 李明珠
- 一种睾丸癌放疗用阴茎固定装置
-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提供一种睾丸癌放疗用阴茎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板,固定板的底部设置有锁定组件;夹固组件,夹固组件包括两组固定夹,两组固定夹之间设置有距离调节件,通过距离调节件使两组固定夹之间的距离缩小,从而将病患...
- 尹丽姚成云郭文杰
- 1990-2019年中国睾丸癌疾病负担分析被引量:3
- 2024年
- 目的分析1990-2019年中国睾丸癌疾病负担及变化趋势。方法基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GBD 2019),分析1990-2019年中国人群睾丸癌的发病、死亡、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s)、伤残损失寿命年(YLDs)及其变化趋势。通过计算年估计变化百分比(EAPC)评估年龄标准化率(ASR)的变化。按照年龄分组,分析睾丸癌疾病负担的年龄分布特点。结果2019年中国睾丸癌发病例数为17.17×103例,死亡例数为1.21×103例,年龄标准化发病率为2.39/10万,年龄标准化死亡率为0.16/10万。与1990年相比,发病例数、死亡例数、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均明显增加或增高,与全球变化趋势一致,而增幅均高于全球水平,但中国和全球年龄标准化死亡率均呈现下降趋势。1990-2019年,中国睾丸癌的DALYs、YLLs、YLDs均明显上升,分别增加了29.66%、9.83%、720.91%。0~15岁和30~35岁是睾丸癌高发的两个年龄段,30~35岁是我国睾丸癌疾病负担最重的年龄段。结论1990-2019年中国睾丸癌的疾病负担整体呈上升趋势。儿童和青壮年发病率较高、疾病负担较重,应作为睾丸癌的重点筛查及防治人群。
- 唐诗迪訾豪朱聪王永博曾宪涛
- 关键词:睾丸癌疾病负担发病率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
- 睾丸癌放疗中个体化固定技术的应用
- 2024年
- 主要以睾丸癌病患实施放疗过程中,对执行个体化固定技术的疗效展开综合调研。方法:以研究要求本次选入的调查目标均是确定为睾丸癌病例,对患者症状情况分析,选择放疗治疗方案,主要评估干预期间的固定技术运用疗效,先对病患进行双盲法组别处理,主要为一组15例患者实施常规体位固定技术,确定是A组二组相同病例实施个体化定制固定技术,确定是B组,主要对各小组患者治疗期间的靶区剂量偏差进行评估,观察病患干预后的体位稳定程度,正常组织受照剂量和治疗副作用情况实施临床调研。结果 对此次患者干预后的靶区剂量偏差情况进行了临床分析,结果表示B组范围不显著(P<0.05),对两组患者体位稳定性实施综合对比,结果B组情况良好(P<0.05),观察患者正常组织受照剂量,相对来讲A组偏高(P<0.05)。在治疗过程中观察各组患者副作用情况,结果为A组症状较严重(P<0.05)。结论 此次主要对发生睾丸癌患者在放疗干预期间,运用个体化固定技术的疗效调研,显示此类技术手段的运用更有临床优势,它能够有效控制放疗剂量,确保靶区更为稳定、可靠,进一步减少副作用情况的发生。
- 王华涛李岩豆曼丁
- 关键词:个体化睾丸癌
- 用于睾丸癌筛查的标志物、探针组合物及其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睾丸癌筛查的标志物、探针组合物及其应用。本发明使用所述的标志物,能够灵敏和特异地检测该基因的甲基化的状态,从而可以用于对外周血游离DNA的检测,并且本发明所述的组合物以非侵入性的方式用于无症状人群的筛...
- 吴宁宁韩晓亮连明王小奇张聪魏闯李永君
- 基于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的中国睾丸癌疾病负担研究
- 2024年
- 目的分析1990-2019年中国睾丸癌的发病和死亡情况,并探讨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对睾丸癌发病和死亡的影响。方法利用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2019数据库,分析1990-2019年中国睾丸癌发病和死亡情况,应用Joinpoint软件分析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的时间变化趋势,计算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构建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效应对睾丸癌发病及死亡趋势变化的影响。结果2019年,中国睾丸癌发病率为1.21/10万,死亡率为0.08/10万,发病率和死亡率比1990年升高了348.15%和14.29%。1990-2019年,中国睾丸癌标化发病率呈升高趋势,平均每年升高5.23%,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睾丸癌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平均每年下降0.12%,但趋势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效应结果显示,1990-2019年中国睾丸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整体呈升高趋势,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在60岁以后呈快速升高趋势,在85岁以上年龄组达到高峰。时期效应结果显示,1990-2019年,中国睾丸癌发病风险的时期变化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atio,RR)呈升高趋势,在2015-2019年发病风险最高,发病风险RR=2.44[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2.31~2.56];睾丸癌死亡风险的时期变化RR值趋势呈下降趋势,1995-1999年死亡风险最高,死亡风险RR=1.09(95%CI 0.99~1.19)。队列效应结果显示,出生越晚的人,发病风险越高,死亡风险越低。结论1990-2019年,中国居民睾丸癌的标化发病率呈升高趋势,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的睾丸癌流行病学模式和趋势可能为公共卫生提供新的见解,这些发现可为进一步减轻睾丸癌负担的公共卫生策略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 程双蕾陈龙徐远铮李明林李征
- 关键词:睾丸癌发病率死亡率
- 基于生物信息学探究隐睾与睾丸癌的共病基因及其作用机制
- 2024年
-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探究隐睾及睾丸癌的共病基因,旨在为隐睾和睾丸癌的临床诊治提供新的方法和理论基础。方法:从GEO数据库获得隐睾数据集(GSE16191和GSE25518),睾丸癌的基因表达谱来自TCGA,对照组来自GTEx数据库。对隐睾和睾丸癌中存在的共同差异表达基因(DEGs)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随后,通过使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检测网络中的核心模块和枢纽(Hub)基因,并对Hub基因进行共表达网络的构建。最后在HPA数据库中对Hub基因进行验证。结果:共鉴定出419个DEGs(166个上调基因和253个下调基因)用于后续分析。功能富集分析强调piRNA代谢、DNA甲基化、转座的负调控在这两种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最后,使用cytoHubba鉴定了5个Hub基因,包括DDX4、MOV10L1、PIWIL2、PIWIL4和TDRD9。结论:本研究揭示了这5个Hub基因是隐睾和睾丸癌的共同发病机制的基础,也可能是潜在的治疗靶点。
- 程鹏王允武张书贤沈亚军
- 关键词:隐睾睾丸癌生物信息学
- 雷帕霉素降低FADS2的表达促进RSL3诱导的睾丸癌细胞铁死亡
- 李彬
- 睾丸癌铁死亡相关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023年
- 目的 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睾丸癌与正常组织之间的铁死亡相关差异基因和枢纽基因,为睾丸癌的预后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生物标记物。方法 从TCGA和GTEx数据库下载睾丸癌组织(n=148)和正常组织(n=165)的转录组数据。采用R语言对样本进行主成分分析(PCA),获取睾丸癌基因表达矩阵并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与铁死亡数据库(FerrDb)中483个铁死亡背景基因取交集基因,获取睾丸癌铁死亡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分析;采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筛选前10个差异基因的关键枢纽基因并绘制基因热图;用GEPIA数据库分析枢纽基因在睾丸癌和正常组织的表达水平。从GEO数据库下载基因芯片GSE8607的转录组数据,用limma包进行差异分析,并提取前10个差异基因的表达谱数据,绘制睾丸癌相关的铁死亡差异基因热图进行验证。结果 差异表达分析共获得69个睾丸癌铁死亡相关差异基因,信号通路主要富集在铁死亡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胞质DNA传感途径、JAKSTAT信号通路和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GO富集显示铁死亡相关的睾丸癌主要与氧化应激和对化学物质的应激反应相关。前10位铁死亡相关的睾丸癌枢纽基因在睾丸癌中表达量结果显示,TP53、IL-6、CD44、KRAS、HMOX1、PRDX1、SOX2和TXN在睾丸癌组织中升高,AR和GPX4表达量降低。GSE8607中提取的前10个关键基因的表达数据与TCGA联合GTEx数据分析结果一致。结论 睾丸癌铁死亡相关基因主要参与NOD样受体信号通路和JAK-STAT信号通路,TP53、IL-6、AR和GPX4可能是睾丸癌铁死亡相关治疗和预后的潜在生物标记物。
- 郭晓英李玲马慧颖闫凤梅郝羽黄静宋宜岚
- 关键词:睾丸癌NOD样受体
- 应用竞争风险模型探讨睾丸癌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
- 2023年
- 目的:分别应用竞争风险模型及经典Cox比例风险模型对睾丸癌患者的预后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对筛选结果进行评价。方法:通过SEER数据库提取1973年至2015年睾丸癌患者数据信息,关心事件为患者发生睾丸癌特异性死亡,竞争事件为患者死于其他原因。运用累计死亡率(CIF)方法估算患者的总体风险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和竞争风险模型(原因别风险模型、Fine-Gray模型)进行预后风险多因素分析,并对筛选出的预后风险因素进行评价。结果:共有943例符合条件的患者纳入分析,114例患者因睾丸癌特异性死亡。单因素预后风险分析表明,手术、化疗、甲胎蛋白(AFP)、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乳酸脱氢酶(LDH)对睾丸癌患者的癌症特异性死亡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手术、化疗、AFP、HCG和LDH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竞争风险模型结果显示,手术、化疗、AFP、HCG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且预后因素的分层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手术、化疗、AFP、HCG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当生存分析存在竞争风险时,竞争风险模型比Cox比例风险模型得出的结论更为客观合理。
- 张艳席睿涵冯一瑾
- 关键词:睾丸癌预后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
相关作者
- 王丽萍

- 作品数:47被引量:0H指数:0
- 供职机构:中国药科大学
- 研究主题:睾丸癌 嘧啶 实体瘤 4-噻二唑 疾病
- 秦自科

- 作品数:187被引量:674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研究主题:预后 膀胱肿瘤 睾丸肿瘤 肾肿瘤 外科手术
- 周芳坚

- 作品数:336被引量:1,391H指数:16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 研究主题:前列腺癌 肾癌 膀胱肿瘤 肾肿瘤 预后
- 童旭辉

- 作品数:59被引量:243H指数:9
- 供职机构:蚌埠医学院
- 研究主题:CX43 乳腺癌 凋亡 缝隙连接蛋白 抗肿瘤作用
- 叶定伟

- 作品数:460被引量:2,440H指数:21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 研究主题:前列腺癌 前列腺肿瘤 预后 阴茎肿瘤 前列腺癌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