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27篇“ 皮肤恶性肿瘤“的相关文章
光谱学技术在皮肤恶性肿瘤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2025年
皮肤恶性肿瘤多发生在光暴露部位。早期诊断并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组织病理学检查是临床诊断皮肤恶性肿瘤的"金标准",但该检查是一种侵入性操作,耗时较长且可能出现切口感染、瘢痕形成等风险。近年来,光谱学技术迅速发展,光谱学检测具有非侵入、操作简便、实时检测、高灵敏度等特点,已逐渐应用于皮肤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中。该文综述荧光光谱、拉曼光谱、红外光谱等光谱学技术在皮肤恶性肿瘤诊断中的最新研究进展。
赵舒文张景展康晓静
关键词:皮肤肿瘤
紫外线诱导的DNA损伤促进皮肤恶性肿瘤发生的研究现状
2025年
皮肤恶性肿瘤包括非黑色素瘤皮肤癌和黑色素瘤,发病率高,给人类健康和医疗系统带来了沉重负担,其相关研究工作十分重要。紫外线辐射是皮肤恶性肿瘤的首要危险因素,其主要致癌机制为紫外线诱导DNA损伤导致关键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积累,从而促使相关细胞发生恶性转化,最终形成恶性肿瘤。了解紫外线诱导DNA损伤并促进皮肤恶性肿瘤发生的具体过程将为相关研究的突破提供帮助。基于此,该文围绕紫外线诱导DNA损伤的机制、紫外线诱导的DNA损伤的修复机制、紫外线诱导的DNA损伤与三大皮肤恶性肿瘤发生的关系等方面作一综述。
张博源姚志荣
关键词:皮肤恶性肿瘤紫外线DNA损伤
“L”形皮瓣修复头面部皮肤恶性肿瘤切除后缺损的应用
2025年
目的分析“L”形皮瓣在修复头面部皮肤恶性肿瘤切除后缺损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4月北京丰台右安门医院医疗美容科收治的48例头面部皮肤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在肿瘤切除后接受“L”形皮瓣进行修复。术后随访6个月,统计修复总有效率,着重分析修复手术前后创面在色泽、美观度及功能恢复方面的评分变化,并统计复发率。结果采用“L”形皮瓣修复48例头面部皮肤恶性肿瘤切除后缺损病例,其总体有效率达95.83%(46/48)。术后患者创面的色泽、美观度及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升,具备统计学显著性(P<0.05);复发率仅为2.08%(1/48)。结论“L”形皮瓣在头面部皮肤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的缺损修复中,显著优化了病损区域的美学外观与功能恢复,且皮瓣操作简单易于推广,对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价值。
匡建国刘强
关键词:皮肤恶性肿瘤头面部创面缺损
高频超声联合皮肤镜在皮肤恶性肿瘤术前评估中的临床价值
2025年
目的探索高频超声联合皮肤镜在皮肤恶性肿瘤术前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金华市中心医院诊治的疑似皮肤恶性肿瘤患者323例。分析比较高频超声、皮肤镜及二者联合检查对皮肤恶性肿瘤术前诊断的临床价值。结果共纳入323例疑似皮肤恶性肿瘤患者,皮肤病理确诊皮肤恶性肿瘤患者223例,皮损共234处;皮肤良性肿瘤患者100例。皮肤镜检出阳性皮损141处,高频超声检出阳性皮损195处,皮肤镜和高频超声联合检出阳性皮损213处;高频超声联合皮肤镜诊断皮肤恶性肿瘤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度分别为87.6%、92.0%、88.9%,均高于单一高频超声和单一皮肤镜检查。皮肤镜联合高频超声的诊断结果和病理结果与一致性较好(kappa=0.75)。结论皮肤镜和高频超声是方便、无创、灵敏的探测皮肤的影像手段,它们可平衡分辨率和探测深度,揭示肿瘤的形态学信息,预测肿瘤的复发风险。
曾磊曹玉平王美燕刘闪闪吴玉莲傅媛
关键词:高频超声皮肤镜皮肤恶性肿瘤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头面颈部皮肤恶性肿瘤根治性切除后创面的临床效果
2025年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头面颈部皮肤恶性肿瘤根治性切除后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20年5月—2023年12月,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27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头面颈部皮肤恶性肿瘤患者,其中男19例、女8例,年龄53~89岁。肿瘤为鳞状细胞癌者21例、基底细胞癌者6例。肿瘤根治性切除后创面面积为9.0 cm×7.0 cm~27.0 cm×21.5 cm。采用分叶、组合或多种形式联合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创面,单侧供区皮瓣切取面积为10.0 cm×8.0 cm~27.0 cm×11.0 cm。将26例患者供区创面拉拢缝合,1例患者供区创面取小腿中厚皮修复。观察术后皮瓣成活情况、血管危象和感染发生情况。术后随访时,观察肿瘤复发情况、皮瓣外形和质地、供区所在肢体功能及瘢痕形成情况。结果仅1例患者术后27 h出现皮瓣静脉危象,经血管探查并重新吻合静脉后皮瓣成活;其余患者术后皮瓣完全成活。1例患者术后皮瓣下出现感染积液,经换药治疗后愈合。术后随访6~3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皮瓣外观、质地及弹性良好;供区所在肢体功能正常,仅遗留线性瘢痕。结论对于头面颈部皮肤恶性肿瘤根治性切除后的复杂创面,可根据创面情况采用不同形式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术后受区创面愈合良好,供区损害小。
孙向东李成志悟拉木·艾力麦吉米·司马义达成利张兴琴艾合麦提江·艾合太尔阿布都赛米江·阿西木吴源泉
关键词:穿支皮瓣皮肤肿瘤创面修复
使用紫杉烷纳米颗粒治疗皮肤恶性肿瘤的局部疗法
公开了使用含有紫杉醇或其他紫杉烷纳米颗粒的组合物而用于局部治疗皮肤恶性肿瘤的方法,该皮肤恶性肿瘤包括皮肤癌和皮肤转移瘤。
盖尔·迪泽雷加
使用紫杉烷纳米颗粒治疗皮肤恶性肿瘤的局部疗法
公开了使用含有紫杉醇或其他紫杉烷纳米颗粒的组合物而用于局部治疗皮肤恶性肿瘤的方法,该皮肤恶性肿瘤包括皮肤癌和皮肤转移瘤。
盖尔·迪泽雷加
头面部皮肤恶性肿瘤及癌前病变手术切除和创面修复的方法分析
2024年
分析治疗头面部皮肤恶性肿瘤及癌前病变疾病时手术切除以及创面修复方法。方法 对2020年1月-2023年12月金湖县中医院烧伤科接收治疗的头面部皮肤恶性肿瘤及癌前病变患者80例进行分组,随机数字表法为本次分组选择方式。在对照组中有患者40例,采用肿瘤切除术+局部皮瓣修复术。在观察组中有患者40例,采用肿瘤切除术+耳邻近双叶皮瓣修复术。对比恢复效果、临床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恢复效果(95.00%)更高(x2=5.165,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 针对头面部皮肤恶性肿瘤及癌前病变患者治疗时,实施肿瘤切除术以及耳邻近双叶皮瓣修复术,有助于提高疗效,缩短临床时间指标,减少术中出血量,安全性较高。
任学勇
关键词:手术切除创面修复并发症
症状管理理念下的舒缓疗护模式在晚期皮肤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症状管理理念下的舒缓疗护模式在晚期皮肤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2年8月晚期皮肤恶性肿瘤患者200例,基于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对照组行常规性护理,观察组实施症状管理理念下的舒缓疗护模式,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症状负担、不良情绪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症状负担量表(MSAS)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LQ-C30)评分显著提升(P<0.05)。结论症状管理理念下的舒缓疗护模式能有效减轻晚期皮肤恶性肿瘤患者症状负担及不良情绪,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邓舒元
关键词:症状管理不良情绪
氨酮戊酸光动力疗法联合皮肤切削术治疗皮肤恶性肿瘤的效果及对皮损情况、复发率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氨酮戊酸光动力疗法联合皮肤切削术治疗皮肤恶性肿瘤的效果及对皮损情况、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80例皮肤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皮肤切削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氨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皮损面积、皮损颜色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CD4^(+)/CD8^(+)高于对照组,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氨酮戊酸光动力疗法联合皮肤切削术治疗皮肤恶性肿瘤患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皮损情况及免疫、炎症反应,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
王卫东祁战涛魏存会
关键词:皮肤恶性肿瘤复发率

相关作者

易敏
作品数:343被引量:218H指数:7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研究主题:生物力学研究 韧带 肱骨近端骨折 汶川地震 地震
项舟
作品数:650被引量:1,175H指数:19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研究主题:生物力学研究 骨折 肱骨近端骨折 韧带 导航
岑石强
作品数:511被引量:643H指数:15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研究主题:生物力学研究 韧带 骨折 肱骨近端骨折 导航
黄富国
作品数:873被引量:2,451H指数:22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研究主题:生物力学研究 生物力学 骨折 韧带 肘关节
潘宁
作品数:93被引量:202H指数:7
供职机构:四川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皮肤恶性肿瘤 皮瓣 切除 皮肤外科 整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