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818 篇“ 白芥子 “的相关文章
白 芥子 -细辛药对配伍穴位给药对体外经皮渗透影响实验研究2025年 目的:探讨白 芥子 -细辛药对配伍、足三里穴位与非穴位给药对白 芥子 主要成分-芥子 碱硫氰酸盐、细辛中主要成分-细辛脂素体外经皮吸收的影响。方法:选取类风湿性关节炎家兔部分皮肤,以经穴组(足三里)、非经穴组(足三里旁开2 cm处)进行分组,并以白 芥子 单味组、细辛单味组、药对配伍组进行给药剂量分组,总共6组,应用Franz透皮扩散池与UPLC考察白 芥子 中芥子 碱硫氰酸盐与细辛中细辛脂素的累计释放量,并计算累计释放率,绘制24 h的Q-t曲线。结果:应用Waters UPLC构建同时检测芥子 碱硫氰酸盐与细辛脂素含量测定方法,足三里穴位对白 芥子 单味药、细辛单味药均具有促渗作用,其累计渗透率高于非穴位组(P<0.05)。白 芥子 -细辛药对配伍后,细辛对芥子 碱硫氰酸盐在非穴位与穴位处均起到了一定促渗作用,白 芥子 对细辛脂素在穴位处起到一定促渗效果,但在非穴位较不明显。结论:对比白 芥子 中芥子 碱硫氰酸盐在穴位配伍后与非穴位配伍前的累计渗透率发现,穴位给药与细辛透皮促渗具有相互促渗作用,对比细辛中细辛脂素的累计渗透率亦发现相互促渗作用,白 芥子 与细辛存在互相促渗效果,药对配伍与穴位效应具有协同促渗效果,其作用机制有待后续研究。 王狄鑫 高远 吴代敏 许广燕 徐剑 张永萍关键词:体外透皮 基于数据挖掘的白 芥子 临床外用特点分析 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挖掘并分析白 芥子 临床外用规律。方法:检索近10年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关于白 芥子 外用的临床研究文献,应用Excel 2021软件将得到的外用方剂的中药功效、性味归经、剂型用法以及各组方的主治疾病进行统计,运用Clementine12和IBM SPSS Statistics 25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以此挖掘白 芥子 外用配伍规律。结果:1)在统计的107篇文献里得到中药组方111首,共含有中药187种。2)白 芥子 配伍中药大多为温里药、活血化瘀药和解表药,如细辛、附子、延胡索、麻黄等。3)性味主要以辛温为主,归经上多集中于肺经、心经和脾经。4)白 芥子 临床外用治疗疾病多为哮喘、关节炎、肺炎、鼻炎、癌痛等(多以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5)白 芥子 外用常采用多种方剂剂型与给药方式,其中以饼剂或糊剂的穴位贴敷法为主。6)关联规则分析中得到高关联药物组合12个,公因子8个。系统聚类分析得到白 芥子 临床外用配伍共5类。结论:白 芥子 临床外用多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及炎性疾病且外用时多与细辛、附子、延胡索等中药联用。希望借助数据挖掘的方法来探究白 芥子 的外用特点,为今后的临床应用和相关实验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陈科旭 李秀敏 苗明三关键词:白芥子 外用 数据挖掘 关联规则 聚类分析 白 芥子 苷在制备抗轮状病毒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白 芥子 苷在制备抗轮状病毒药物中的应用,属于生物技术领域。本发明公开的白 芥子 苷在制备抗轮状病毒药物中的应用,SNB对RV有一定的直接抑制作用及抗生物合成作用。SNB可通过抑制结构蛋白 VP6基因的表达发挥抗RV的... 宋丽军 赵文昌 余润宇白 芥子 “以消为补”治疗妇科疾病的古今应用探析2024年 [目的]探析白 芥子 的药用功效及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价值,为现代妇科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借鉴。[方法]通过查阅古籍经典、文献资料及临床侍诊,总结白 芥子 的药用功效及在古今中医妇科临床治疗中的巧妙应用。[结果]白 芥子 化痰之功胜,能“安五脏”,入血分可痰瘀并治,辛温行散能助排卵,同时外用“引赤发泡”可促进透皮吸收。在妇科临床应用中,可妙治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豁痰通络治不孕、辛散开闭通闭经、内外同治调痛经、消肿散结除痞块。[结论]临床应用白 芥子 能以消为补、消补结合,通过灵活组方及加减配伍,在妇科疾病诊疗中可使功倍效增。 柯欢笑 赵小萱 杨汉铭 王涵芝 李燕 金林熙 赵宏利关键词:白芥子 痰瘀并治 中医妇科 不孕 白 芥子 散穴位贴敷联合局部麻醉在床边支气管镜检查的效果及耐受性2024年 目的:探讨白 芥子 散穴位贴敷联合局部麻醉在床边支气管镜检查的效果及耐受性。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3年12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接受床边支气管镜检查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30)与对照组(n=30)。对照组采用局部麻醉,观察组采用白 芥子 散穴位贴敷联合局部麻醉,比较两组术中利多卡因用量、生命体征变化、术中不良反应及术后反馈。结果:观察组术中利多卡因用量在5~9 mL、10~14 mL人数较对照组更多,术中利多卡因用量在15~19 mL人数、平均术中利多卡因用量较对照组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查中,两组最低血氧饱和度较检查前下降,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呛咳≥2次、操作暂停≥2次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愿意再次接受检查率、满意度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床边支气管镜检查患者采用白 芥子 散穴位贴敷联合局部麻醉,能减少术中利多卡因用量,保持生命体征平稳,减少术中不良反应发生,提高愿意再次接受检查率及满意度。 林安琪 杨嘉麟 贺玉姣 骆国平关键词:穴位贴敷 局部麻醉 耐受性 白 芥子 散穴位贴敷联合健脾补肺汤对NSCLC术后肺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白 芥子 散穴位贴敷联合健脾补肺汤对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肺脾气虚型患者肺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临床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康复提供可靠的方法。方法从2022年6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山西省中医院胸外科行单孔胸腔镜肺... 陈克勤关键词:肺脾气虚 快速康复外科 硫苷类化合物及从白 芥子 中将其提取分离的方法、应用 本申请涉及一种硫苷类化合物及从白 芥子 中将其提取分离的方法、应用。一种硫苷类化合物,分子式为C<Sub>13</Sub>H<Sub>18</Sub>O<Sub>6</Sub>S,具有如下化学结构:<Image file="... 蓝金权 何民友 陈向东 段志文 雷欣荷 李振雨 张锐 曲丽媛 孙冬梅白 芥子 穴位贴敷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24年 穴位贴敷法属于中医外治法,通过穴位刺激和药物透皮吸收起到治疗作用,具有安全性高、起效快、使用便捷等优点,其中临床使用频次最高的贴敷药物为白 芥子 。本文通过对CNKI、万方数据库1995年至2023年穴位贴敷的相关文献包括主要应用剂型、处方类型、联合用药方式、常用穴位、适用病症、不良反应及作用机制等进行总结,以此归纳白 芥子 穴位贴敷在临床的应用现状。目前,白 芥子 穴位贴敷临床以传统剂型药饼为主,多与细辛、甘遂、延胡索、麻黄、葶苈子、紫苏子、皂角等搭配复方配伍,常与口服化药、口服中药复方、推拿及耳穴压豆等联合应用,常用贴敷穴位为肺俞、神阙、大椎、肾俞、定喘、天突、膻中穴,在慢性阻塞性肺病、过敏性鼻炎、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等疾病中应用广泛,不良反应主要为对皮肤的刺激性。但白 芥子 穴位贴敷目前仍以整体药效评价为主,单一活性成分药效分析较少,作用机制、起效路径等仍不清晰。今后,白 芥子 穴位贴敷研究方向主要在优势病种筛选、药效成分作用机制探、剂型改良等方面。 孙新茹 董云鹏 李鑫蕊 郭凤丹 王淑 赵秋晨 王玉清 王萌关键词:白芥子 穴位贴敷 白 芥子 穴位给药配伍对延胡索乙素药效动力学影响的研究2024年 目的:探讨“冬病夏治”全方配伍和无白 芥子 配伍延胡索乙素在模型家兔“肺俞”穴皮下药代动力学特征及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K-PD)模型的相关性。方法:支气管哮喘模型家兔随机分成延胡索单方组、缺白 芥子 组、全方组,微透析技术收集14 h穴位皮下透析液,液相色谱-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LCMS)法检测方中君药延胡索主要成分延胡索乙素浓度,获得药代动力学参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对应时间点模型动物血清中IgE水平,获得药效学参数;对药动学、药效学参数进行PK-PD模型拟合。结果:白 芥子 配伍后的药峰浓度(C_(max))、药时曲线下面积(AUC_(0-t))、平均滞留时间(MRT_(0-t))均显著增加(P<0.01,P<0.01,P<0.05),达峰时间(T_(max))提前(P<0.01);“浓度-时间-效应”三维曲线表明,方中有白 芥子 配伍时,药效出现更快、消退更慢,起效时间晚于峰浓度,具有一定滞后性。结论:动力学参数、PK-PD模型结果表明,白 芥子 配伍能够改变“方中君药”——延胡索的主要成分延胡索乙素穴位局部的皮下分布,促进方中君药有效成分快速吸收,延长滞留时间,在方剂中起到主药、改善其他药物分布的“双重”作用。 高远 高远 李冀 韩东卫关键词:白芥子 穴位给药 配伍研究 延胡索乙素 针灸配合白 芥子 汤加减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临床效果及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2024年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白 芥子 汤加减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临床效果及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0月—2024年3月龙岩市中医院收治的甲状腺结节患者200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灸疗联合组和白 芥子 汤组,各100例。白 芥子 汤组予白 芥子 汤加减治疗,灸疗联合组在白 芥子 汤组基础上配合针灸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后比较疗效差异,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甲状腺素(FT 4)、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 3)]、中医证候积分(喉间梗阻感、颈部触及结节、头晕目眩、善太息)、血清炎性因子[白 介素-6(IL-6)]水平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结果灸疗联合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8.00%,高于白 芥子 汤组的89.00%(χ^(2)=6.664,P=0.010)。治疗3个月后,2组血清TSH、IL-6水平及中医证候各项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灸疗联合组下降程度大于白 芥子 汤组(P<0.01);灸疗联合组FT 4水平高于治疗前及同期白 芥子 汤组,灸疗联合组FT 3水平高于同期白 芥子 汤组(P<0.05或P<0.01)。灸疗联合组与白 芥子 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00%vs.5.00%,χ^(2)=0.355,P=0.552)。结论针灸配合白 芥子 汤加减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临床效果良好,在患者甲状腺功能、中医证候积分、炎性因子改善方面优势突出且安全性较高。 陈露菲 李丽 麻金叶关键词:甲状腺结节 针灸 甲状腺功能 血清炎性因子
相关作者
冯宝民 作品数:351 被引量:1,624 H指数:24 供职机构:大连大学 研究主题:化学成分 荨麻 芥子碱 山茶 木脂素类 吴国欣 作品数:51 被引量:550 H指数:15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芥子碱 白芥子 化学成分 挥发油 抗肿瘤 王永奇 作品数:185 被引量:1,495 H指数:22 供职机构:大连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药物研究所 研究主题:化学成分 总黄酮 山茶 荨麻 平喘 王自军 作品数:54 被引量:332 H指数:10 供职机构:石河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研究主题:总黄酮 多糖 微波提取 微波技术 白芥子 史丽颖 作品数:216 被引量:821 H指数:16 供职机构:大连大学 研究主题:化学成分 金花茶 中医药领域 葫芦茶 荨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