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88篇“ 疫情暴发“的相关文章
- 一起二次供水污染致感染性腹泻疫情暴发调查
- 2024年
- 目的调查南宁市高新区某小区一起二次供水污染致感染性腹泻疫情暴发的原因,为同类疫情处置提供参考。方法制定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用现场流行病学和卫生学调查,分析疫情特征和临床表现;采集患者肛拭子和饮用水标本,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进行诺如病毒检测和可疑致病菌分离培养。结果该起疫情发病共20例,主要临床症状为腹泻100.0%、呕吐70.0%、腹痛65.0%和发热25.0%;实验室检测10份肛拭子GII型诺如病毒核酸阳性,2份肛拭子分离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EAEC;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后,疫情及时有效控制。结论据流行病学和现场卫生学调查、患者临床表现和样品检测结果,判定为一起二次供水诺如病毒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混合污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事件。
- 王孔前麻晓莉黄意府梁凤玲
- 关键词:感染性腹泻诺如病毒二次供水急性胃肠炎疫情暴发
- 武汉市一起幼儿园诺如病毒疫情暴发及感染者排毒时间调查
- 2024年
- 目的分析一起幼儿园诺如病毒疫情暴发特征,持续监测有症状幼儿排毒特征,为采取针对性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3年2月24日,收集武汉市1所暴发诺如病毒疫情的幼儿园病例16人的个人基本信息、临床表现、发病就诊情况,在疫情暴发后每隔7 d采集幼儿肛拭子进行诺如病毒检测。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不同组间排毒时间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病例排毒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2023年2月19—28日,该起疫情共报告18例病例,均为幼儿,16例参与排毒期监测,研究对象在疫情暴发后第1,2,3,4次采样,阳性率依次为60%,100%,75%,0;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循环阈值(Ct值)分别为(25.83±5.74,28.83±5.55,36.13±4.30)和未检出。排毒时间中位数为19.42 d,95%CI为(18.21~20.64)d。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就诊组排毒时间短于未就诊组[HR值(95%CI)=5.09(1.39~18.58),P<0.05]。结论感染诺如病毒的儿童排毒时长远超其隔离时间,病例就诊后使用药物可缩短其排毒时间;病例返园后应加强病例的管理和消毒工作。
- 裴红兵颜芝闻吴晓旻祁莉吴昌汉
- 关键词:肠道病毒感染疾病暴发流行
- 住宅单层平面形式与疫情密度关系研究--以新冠疫情暴发期高容积率小区为例
- 2024年
- 研究基于小区状况的大数据,统计与分析了新冠疫情暴发期间高容积率小区的住宅单层平面形式和小区的疫情状况。结果表明:在容积率高于2.5的住宅小区中,小区的容积率与疫情密度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小区的住宅单层平面形式与疫情密度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且塔式住宅小区的疫情密度要高于板式和复合式住宅小区。
- 汤寿旎马志豪徐俊辉
- 关键词:高容积率
- COVID-19疫情暴发后急性PACG发作影响因素分析
- 2024年
-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疫情暴发后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在拟行青光眼手术患者中的构成比及发病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以整群抽样法,通过医院信息化系统收集COVID-19疫情暴发后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22年12月16日至2023年1月16日住院拟行青光眼手术的患者141例及2021—2022、2020—2021、2019—2020年同期(12月16日至次年1月16日)住院拟行青光眼手术的患者231例。选取其中疫情暴发后急性PACG患者92例92眼为研究组,2021—2022年同期住院的急性PACG患者21例21眼为对照组。分析观察期内拟行手术的各类型青光眼患者构成比和急性PACG患者在拟行青光眼手术患者中的构成比及其临床特征,包括年龄、性别、视力、眼压、房角关闭程度。通过电话回访形式获得患者COVID-19后抗感冒药物服用情况、生活习惯和心理情绪变化(包括日饮水量和焦虑)等流行病学资料,采用医院抑郁和焦虑量表(HADS)评估研究组患者焦虑程度,分析疫情暴发后急性PACG患者发作的诱发因素。结果疫情暴发后1个月内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性PACG患者占比较2021—2022、2020—2021及2019—2020年同期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1.066、33.331、20.804,均P<0.001)。研究组与对照组不同等级视力眼数分布情况、眼压、眼压≥30 mmHg(1 mmHg=0.133 kPa)者及不同房角状态眼数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发病期间患者无COVID-19及服用抗感冒药物等病史。研究组发病期间92例(占100%)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其中57例(占61.96%)有口服抗感冒药物史;同期住院其他类型青光眼患者49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占100%),20例(占40.82%)有口服抗感冒药物史。研究组急性PACG患者和同期其他类型青光眼患者口服抗感冒药物人数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
- 卢亚楠丁文君陈霄雅李甦雁苗培建赵金巧司沛波
- 关键词:青光眼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焦虑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暴发前后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多重耐药菌监测分析
- 2024年
- 目的统计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暴发前后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多重耐药菌检出情况和耐药率变化。方法比较2017—2019年(疫情前)和2020—2022年(疫情后)两个阶段6种细菌的耐药性变化。使用WHONET 5.6软件统计细菌耐药监测数据。结果较疫情前,疫情后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升高(40.1%对27.9%,P<0.01),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检出率降低(1.9%对3.1%,P<0.05),其他耐碳青霉烯类的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检出率无显著差异。疫情暴发前后,多重耐药菌均主要分离自呼吸道样本(78.4%对78.5%)。疫情后ICU多重耐药菌总检出率明显高于疫情前(53.1%对35.5%,P<0.01)。较疫情前,疫情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唑的耐药率下降(3.5%对15.7%,P<0.01),粪肠球菌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降低,屎肠球菌对高浓度庆大霉素的耐药率降低(39.2%对50.1%,P<0.01),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降低(1.2%对2.7%,P<0.01)。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基本保持稳定,疫情暴发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暴发后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检出率明显下降,耐碳青霉烯类的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下降趋势,但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和耐药率显著增加,仍需加强院感防控管理,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 饶桂华王强赵芳陈明亮
-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耐药性监测药物敏感性试验
- 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暴发前后输入性疟疾流行特征及病例诊断分析
- 2024年
- 为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简称“新冠”)疫情暴发前后南京市输入性疟疾流行特征和病例诊断情况,收集2017—2022年南京市疟疾病例网络报告信息,对新冠疫情暴发前后南京市疟疾疫情概况以及病例的感染来源、三间分布和诊治情况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2017—2022年南京市累计报告疟疾确诊病例89例,均为境外输入性病例,其中恶性疟占79.8%(71/89)。2017—2019年(新冠疫情暴发前)和2020—2022年(新冠疫情暴发后)分别报告疟疾病例71、18例,疫情暴发前后均以恶性疟为主,分别占78.9%(56/71)和15/18;报告病例的感染来源地主要为非洲地区,分别占94.4%(67/71)和18/18。2017—2019年各月均有输入性疟疾病例报告,其中1月报告病例数最多(12例);2020—2022年病例分布无明显季节性,11月报告病例数最多(5例)。新冠疫情暴发前后的报告病例均以中青年男性和劳务工人为主。新冠疫情暴发前留学生报告病例占15.5%(11/71),疫情暴发后下降为0(χ2=5.352,P<0.05)。2017—2019年,报告病例的首次就诊单位和确诊单位均以市级医院为主,分别占报告病例总数的62.0%(44/71)和77.5%(55/71);2020—2022年,报告病例主要的首次就诊单位和确诊单位均为区(县)级医院,分别占报告病例总数的15/18和12/18。新冠疫情暴发后,区(县)级医院确诊病例比例由疫情暴发前的8.4%(6/71)提高至12/18,就诊当日确诊的病例比例由42.2%(30/71)提高至13/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6.663、5.165,均P<0.05)。2017—2019年,报告病例从发病到首次就诊的平均时间和中位数时间分别为2.8 d和2.0 d,首次就诊到确诊的平均时间和中位数时间分别为1.3 d和1.0 d;2020—2022年,报告病例从发病到首次就诊的平均时间和中位数时间分别为1.5 d和1.0 d,首次就诊到确诊的平均时间和中位数时间分别为0.3 d和0 d。新冠疫情暴发前的病例发病到就诊时间间隔和就诊到确诊时间�
- 何伊莎谢朝勇王毓李燕菁
- 关键词:输入性疟疾病例诊断
- 重大传染病疫情暴发初期公众安全感的影响因素研究--以西安市新冠疫情为例
- 重大传染病疫情暴发初期,受疫情迅猛的发展速度、有限的医疗手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公众安全感缺失问题比疫情的其他时期更严重。在此背景下,公众往往以负性情绪和非理性行为来应对疫情,这极易造成危机扩大化,对公众的生命健康与社...
- 王露
- 关键词:重大传染病疫情公众安全感影响因素
- 登革热疫情暴发背景下两个城区布雷图指数法监测数据比较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结合南宁市2019年登革热暴发疫情资料,比较两个城区布雷图指数法的伊蚊监测数据,为完善伊蚊监测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报告登革热例数最多的江南区和作为登革热媒介国家级监测点的兴宁区2019年登革热暴发疫情病例资料和当年的伊蚊布雷图指数法监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比较不同情境下伊蚊监测数据差异。结果江南区报告病例370例,首例病例发病日期是2019年5月21日,病例数到达25%、50%、75%、100%的时间分别是9月27日、10月6日、10月15日和11月28日,日最高病例数19例;兴宁区报告病例56例,首例病例发病日期为2019年9月14日,病例数到达25%、50%、75%、100%的时间分别是10月3日、10月17日、10月29日和11月12日,日最高病例数4例;两个城区的布雷图指数均在9月份达到最高值,江南区每个月的布雷图指数均值均<5,兴宁区除了11月份其他月份的布雷图指数均值均>5;江南区在废品站和居民区监测到的布雷图指数最高,分别为4.94、4.56,医院的布雷图指数最低,为0.61;兴宁区在花鸟市场和废品站的布雷图指数最高,分别为15.11、11.69,工地和公园布雷图指数最低,分别为0.22、0.28;江南区应急监测中居民区、学校灭蚊前的布雷图指数9.98、11.67,均明显高于灭蚊后的2.89、0.67,兴宁区应急监测中居民区灭蚊前的布雷图指数11.57明显高于灭蚊后的2.16。结论两个城区2019年的伊蚊监测数据基本反映了登革热传播媒介的季节变化与登革热暴发疫情的时间逻辑关系,但还不能对登革热暴发疫情起到预警作用,需要持续提高病媒监测工作质量。
- 石健周冬梅屈志强刘昊晖廖克昌黄超俊汤洪洋姜斯阳唐金芳黄家运
- 关键词:登革热疫情暴发布雷图指数
- 疫情暴发流行期传染性医疗废弃物的多目标三级网络优化研究
- 2023年
- 在疫情暴发流行期传染性医疗废弃物的排放量呈暴发式增长,医院、医疗废弃物中转点和医疗废弃物处理中心面临废弃物收集、运输、处理的多重压力。本文针对疫情暴发流行期医疗废弃物处置的问题,构建了针对传染性医疗废弃物的多目标三级运输网络优化模型,以有效地对废弃物进行处置。首先,考虑了废弃物运输的效率以及废弃物处置的社会总成本这两个决策目标,分别构建了考虑医院、中转点和处理中心的三级运输网络时间满意度模型和社会总成本模型;进一步,考虑传染性医疗废弃物处理过程中潜在的各类风险因素,建立了处理中心抗风险能力最大化的模型,并获得了医疗废弃物处理的优化结果;最后,通过算例验证了提出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 李欣陈希
- 局部聚集性新冠感染疫情暴发期间定点医院的护理管理经验分析
- 2023年
- 目的:分析局部聚集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简称新冠感染)疫情暴发期间定点医院的护理管理经验。方法:局部聚集性新冠感染疫情暴发期间,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通过完善护理组织架构和制度及其流程、医院搬迁及人力资源的紧急调配、隔离病房与发热门诊患者的安全管理、物资和病区环境准备与消毒、通过信息系统提高工作效率等一系列集束化管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于督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整改,完善了相应的应急流程、制度,且明确了职责。结果:局部聚集性新冠感染疫情暴发时,医院通过集束化护理管理完成了新冠感染患者的收治和护理,避免了院内交叉感染,保证了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安全。结论:集束化护理管理在局部聚集性新冠感染疫情暴发时定点医院护理管理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其他新冠感染定点医院的护理管理提供了参考。
- 郭娟吴荣珍施玲燕
- 关键词:护理管理
相关作者
- 莫庆标

- 作品数:12被引量:14H指数:2
- 供职机构:博白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研究主题:疫情暴发 艾滋病 疫情 流行性乙型脑炎 狂犬病
- 江禹

- 作品数:55被引量:154H指数:7
- 供职机构:山西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 研究主题:家蝇 狂犬病毒 人胰岛素基因 狂犬病 动物狂犬病
- 姜兴禄

- 作品数:6被引量:160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
- 研究主题:甲型H1N1流感 血流灌注 脓毒症 暴发疫情 甲型H1N1
- 曲文勇

- 作品数:53被引量:121H指数:6
- 供职机构:威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研究主题:终末期肾病 死亡率 疾病负担 影响因素 患病率
- 赵竹

- 作品数:19被引量:24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 研究主题:引物 病毒 马铃薯 棉花曲叶病毒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