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07篇“ 生活儒学“的相关文章
生活儒学的“奠基”概念
2024年
“奠基”概念由来已久,到海德格尔时形成了双重奠基观,但仍未能完全进入本源情境。黄玉顺教授所创立的生活儒学在海德格尔双重奠基观的基础上,找到了生活作为前主体性的大本大源为形而上学奠基,构建了“生活—形而上存在者—形而下存在者”的三层观念和双重奠基。生活儒学对“形上—形下”奠基观也有新的诠释,形而上学随生活而流变形成变易本体论,而形而下存在者由生活和变易本体奠基,在伦理学层面形成中国正义论。
陈劲骁
关键词:生活儒学奠基形而上学
生活现象学——生活儒学的现象学之维被引量:1
2024年
生活儒学当然是儒学,却与现象学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关联,可谓“生活现象学”,即现象学的一种中国儒学形态。“生活”作为“事情本身”的“现象”,乃是“前存在者”的“存在”观念,即“生活即是存在,生活之外别无存在”。但此“存在”或“生活”并非海德格尔的“存在”与“生存”概念,而是蕴涵于汉语“生”“活”“存”“在”之中的原初观念,即是中国先民的生活感悟。不仅如此,这种“生活”或“存在”观念与儒家的“仁爱”或“爱”的观念之间是“无分别”的,即是前概念、前分析的“浑沌”观念。因此,生活现象学作为“仁学”,乃是“仁爱现象学”。正因为如此,生活现象学毕竟是儒学
黄玉顺
关键词:儒学生活儒学现象学
生活现象学——生活儒学的现象学之维
2024年
现象学来自德国哲学,进而发展为世界范围的“现象学运动”(包括中国哲学界的现象学)。自2004年以来,笔者建构了一个思想系统,命名为“生活儒学”,意在表明它是一种“儒学”,即“面向现代生活儒学”。但不仅如此,事实上,生活儒学与现象学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生活儒学也可以称为“生活现象学”。
黄玉顺
关键词:生活儒学现象学运动德国哲学哲学界
生活即教育”:生活儒学的教育现象学——儒家教育哲学的当代转化问题
2024年
教育现象学是对教育的现象学反思。依据生活儒学生活现象学,“生活即教育”。“生活”意指前主体性的“存在”,以回答“存在者何以可能”的问题。不仅教育活动是一种生活样态,而且从“成人”的教育宗旨来看,作为存在的生活就是教育。所谓“成人”,即“主体性何以可能”的问题。按照“生活的本源结构”——“在生活并且去生活”,首先是生活给出了主体,然后是主体选择自己的生活。因此,不论施教者还是受教者,都是“在生活”中生成的教育主体,他们都在“去生活”中发挥其教育主体性。但“在生活”的教育现象乃是“他者教育”,包括受教者方面的受他者的教育和施教者方面的对他者的教育。而“去生活”的教育现象本质上是“自我教育”,这是主体自由意志的选择,意味着“教育自由”;而这种意志自由的实现,则指向“教育权”。教育权的本质是“自我教育权”,即主体“去生活”的自由权利。
黄玉顺
关键词:教育哲学教育现象学生活儒学
生活儒学之迷途——从拒绝到努力重建外在超越
2024年
黄玉顺的生活儒学以“生活”“生存”和“存在”为基本概念来重建儒学,具有浓厚的海德格尔现象学色彩;但生活儒学并不是以现象学来解读儒学,而是从本源生活出发去融合儒学与现象学,是融通中西的一种产物。生活儒学一开始与海德格尔现象学一样,无意建构任何的外在超越,但其基本概念的差异导致生活儒学不同于海德格尔现象学,最终又追求和重建一种外在的超越。对外在超越的这种追求和重建缘于“生活”“生存”和“存在”这些生活儒学基本概念中所隐含的问题,同时也与时代的要求不一致,因而意味着一种思想的迷途。真正的超越既不是内在超越,也不是外在超越,而是在生存与存在相互归属中不分内外的一种整体性超越。
李章印
关键词:生活儒学
形而上学的突围——以“生活儒学的超越本体论”为例被引量:1
2024年
当代儒学研究的繁荣景象令人瞩目;但儒学的多元化呈现与儒学的方向性决断之间如何吻合起来,是一个颇富挑战性的问题。就此而言,儒学在繁荣中的困境愈益为人觉察:究竟儒学能不能从传统儒学转变为现代儒学,以及儒学能否维持其亘古不变的完备性学说结构,成为现代儒学需要给出理论答案与实践方案的根本难题。现代新儒学似乎给出了一个分裂性的方案:从现代处境上讲,儒学表示接纳民主与科学;从比较哲学角度讲,儒学自是一个比西方哲学圆足的体系。这是一种形上与形下分别观的进路。大陆新儒学则认定,儒学是一个自足体系,根本不必在形下论题上向西方让步,反而有必要坚守古典儒学的完备立场。这是一种形上与形下做统一观的路径。黄玉顺的生活儒学及其本体论建构,尝试疏解两者的紧张:他以生活儒学体系的理论建构为基本取向,一者以变为体,打通古今儒学精神;同时以变为媒,疏浚儒学古今之变的通道;进而以超越论的阐释,确立儒学的现代重建路径。这是一种力图适应现代的本体重建,是儒学形而上学突围的标志。但在反形而上学的氛围中,如何证明其路径的畅通性,还是一个难题。
任剑涛
关键词:生活儒学形而上学超越论
生活儒学视阈下的荀子之“伪”
2023年
“伪”字在《荀子》中屡次出现,是荀子思想中特有的一个关键维度。“伪”具有逻辑上的后起性,接近于生活,不仅指人之作为,而且指向心的活动。生活儒学揭示了“生活”作为“大本大源”为形而上存在者与形而下存在者奠基的地位,既挽救了形而上学,也弥补了康德与海德格尔偏离存在本身的不足。荀子之“伪”,是心对生活或存在的回应,“化性起伪”则同样离不开生活之“无”。从生活儒学角度去理解荀子“伪”,或许能为研究荀子哲学提供一条新的理路。
陈劲骁
关键词:生活儒学荀子形而上学
生活儒学”抑或“学儒生活”?--论儒者的生活姿态
2023年
当代儒学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一个声势宏大的“生活论”转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生活儒学”本质上是一个理论家以一种“去生活”的理论姿态重建的儒学理论,它的内在理论困境在于无法用纯粹理论的方式“返回”前理论的生活本源,这导致了高度理论化的“生活儒学”依然错失了它一直试图寻找的理论起点:理论姿态下的“生活”注定只是另一种形而上学假设,在此基础上的儒学也注定无法自我证成。有鉴于此,真正的“儒学生活化”要以一种“在生活”的生活姿态迈向“学儒生活”,“学儒生活”意味着我们只须进入一直存在的生活本身,同时直面生活的根本性问题,即人应该如何生活。只有从这一源于生活的根本性问题出发才能真正还原儒家的原初视野,从而为儒者在当代的生活找到坚实的生活起点,由此起点出发迈向的儒者生活的“终点”恰恰就是“生活儒学”一直试图寻找的理论起点。
杨子飞
情理:“情感儒学”与“生活儒学”的核心概念——基于“新礼教”的思考被引量:1
2023年
蒙培元哲学思想的核心命题是“人是情感的存在”,但蒙先生重情并不废理,而是情理并重,并且指出“理”乃以“情”为基础的。然蒙先生所论集中于目的理性、价值理性,对认知的层面关注有所不足。这一不足在黄玉顺“生活儒学”思想体系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黄玉顺沿着其师蒙培元重视情感的思想道路,通过对“情感之思”到“意欲之思”再到“认识之思”的阐释,解决了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架构的形成机制,回答了认识对象何以可能的问题。但是,黄玉顺并未就认知理性的内在生成机制做详细的阐释,也就是人的内在认知能力何以可能的问题。当然,黄玉顺“生活儒学”思想体系中内蕴着对这一问题的答案,即人的内在认知能力还是渊源于生活,渊源于去生活、去行动这一人之存在的实情。事实上,黄先生的思路实际是摆出了“人是情理的存在”这样一个命题,而这正是儒家建构礼教的哲学基础所在。
胡骄键
关键词:生活儒学情理
儒学的“进步”与“自由”观念--“生活儒学”与“进步儒学”再比较
2023年
生活儒学”和“进步儒学”都涉及现代儒学的两个关键词,即“进步”与“自由”。对这两个基本价值观念的理解,生活儒学与进步儒学之间既有基本的共识,特别是在对现代性价值的认同上;同时又有一些重要的差异,尤其是在儒学与自由的关系问题上。生活儒学认为“,进步”既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事实,也是儒家传统的一个基本观念“;自由”意谓个人的意志行为在正义的社会规范内不受他人干预。这种自由观念的普遍性体现为追求自由的先天人性,表述为儒家正义论的正当性原则,而表现为“仁爱”的从“爱己”到“爱人”的价值序列;这种自由观念的具体性表述为儒家正义论的适宜性原则,而表现为建构并且遵守合乎正义的社会规范。
黄玉顺
关键词:现代儒学生活儒学人性

相关作者

黄玉顺
作品数:264被引量:1,001H指数:22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
研究主题:儒学 生活儒学 儒家 孔子 中国哲学
郭萍
作品数:30被引量:37H指数:5
供职机构:山东社会科学院
研究主题:儒学 儒家 传统儒学 生活儒学 本源
郑治文
作品数:12被引量:23H指数:3
供职机构:曲阜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儒学 生活儒学 新儒学 宋明理学 阳明学
周良发
作品数:133被引量:83H指数:4
供职机构:安徽理工大学
研究主题:儒学 向度 知识分子 现代新儒学 文化民族主义
方旭东
作品数:124被引量:234H指数:8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
研究主题:儒家 儒学 道学 牟宗三 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