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827篇“ 现代政治“的相关文章
政治教育与政治知识生产:中国现代政治学的另一起源
2024年
作为历史研究对象,“学科史”有两种理解方式:从结果性逻辑看,政治学是现代国家在知识领域的分工结果,因此,越晚近的知识建制与知识生产形态越具有典型性,这是一种由现代性带来的专业化与狭窄化并存的状态;从适当性逻辑看,现代政治学是伴随着现代国家的政治发展而来的知识解释现象,其知识建制与知识生产形态伴随并受制于具体的国家发展进程,与其说有一种固定的“学科”形态,毋宁说“学科”时刻处于建构过程之中而无最终的定型。
王向民王钰鹏
关键词:现代政治学学科史
“一国两制”与中国现代政治文明——香港双重代表制的生成逻辑
2024年
香港特区选举制度改革以修改《基本法》附件的方式落地,在理论上意味着对香港地区代表制模式进行了调整,以实质代表对形式代表进行了平衡,通过双重代表制在“一国两制”框架下补齐了原本有所缺位的主权要素,给香港地区带来了安全与稳定。历史地看,从修正港英政府的代议制改革偏差,到有序推进民主进程,香港地区双重代表制的形成过程正是以中国智慧在实践中逐渐驾驭竞争性选举机制的过程。同时从制度原理来讲,香港地区作为中西方文明的交融地带,“一国两制”设计本身即蕴含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意味,而这又是在拥有中国主体性视角的前提下进行的。形式代表制蕴含的民主价值应该被肯定,但其理论内涵需要被厘清;实质代表制的功能也需要被正名,传统贤能政治与马克思主义以人民利益为主旨在此得到了结合。双重代表制作为我国宪法中已有的制度设计,是中国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其在香港地区的实践展现了现代中国国家治理“多元一体”的制度自信。
徐翼
关键词:现代政治文明
政治教育与政治知识生产:中国现代政治学的另一起源——以抗日军政大学为中心
2024年
中西遭遇之后,中国政治学的组织建构有政治学院与政治学系两条路径,其中根据地依托旨在教育训练干部的政治学校,通过教学与训练,将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转化为中国革命的政治知识。以抗日军政大学为例,其教员结构、讲义教材构成的政治知识生产,以及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知识党员化与党员知识化”的知识传播,为探寻中国政治学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线索。考虑到1949年前后政权变更背后的现代中国政治知识的延续性,抗日军政大学以政治教育为形式的知识生产与组织建制,构成了中国政治学的另一起源。
王向民王钰鹏
关键词:中国政治学政治教育
荀子与现代政治哲学——《权威与秩序——荀子政治哲学研究》读后
2024年
在以敬畏上天、认可人性为主流的古代思想界,主张天人相分、人性本恶的荀子一直处在边缘位置。然而由于古今的剧变,现代思想界开始意识到荀子的独特价值,学者尝试与荀子“对话”,从《荀子》文本与义理中得到他对现代问题的“回答”。政治哲学是现代学术中的一门“显学”,政治思想也是荀子学说的重心所在,故而“荀子政治哲学”成为了一个引人关注的课题。东方朔所著《权威与秩序——荀子政治哲学研究》(三联出版社,2023年)是这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该书以十章、五十余万字的篇幅全面讨论了荀子政治哲学所涉及的诸多方面,其中体现出的现代意识更是具有启发意义。
张耀
关键词:现代学术天人相分人性本恶
公共利益:现代政治制度的逻辑起点
2024年
从逻辑视角探讨现代政治制度的相关文献中,涉及逻辑起点的研究屈指可数。逻辑起点是“科学的开端”,政治制度在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中处于关键环节,因此准确识别政治制度的逻辑起点至关重要。马克思认为逻辑起点具有最抽象性、最简单性、细胞元素性、起点和终点辩证统一性、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相一致性,使得逻辑起点抑或历史起点与研究起点、认识起点具有本质区别。政治制度的本质是对利益冲突的规约、调节与整合,公共利益不仅客观存在而且实现了与政治制度的通连。结合逻辑起点的内涵和属性,在规范或一般意义上现代政治制度的逻辑起点是公共利益。
张书华丁志刚
关键词:公共利益逻辑起点
Volk:从黑格尔的政治客体到青年马克思的政治主体——德国近现代政治转型的一个思想节点
2024年
西方近现代政治转型包括近代的实体革命和现代的主体革命两个步骤,前者指民族取代上帝成为政治正当性的来源,亦即组成国家的民族成了政治实体;后者指人民取代君主成为政治权力的掌握者,即政治主体。德文“Volk”包含“民族”和“人民”双重含义,在黑格尔和青年马克思的用法分歧中展示出了两人思想体系的一种辩证关系。黑格尔把民族意义上的Volk确立为政治实体,而把君主确立为政治主体,把人民意义上的Volk确立为社会主体兼政治客体。青年马克思更进一步,他废黜了君主的政治主体地位,将人民意义上的Volk提升为政治主体,实现了作为国家的民族和作为市民社会的人民的统一,亦即实现了Volk作为政治实体、社会主体和政治主体的统一。这既是德国近现代政治转型的一个重要思想节点,也是马克思人民思想的起点。
王兴赛
关键词:政治实体政治主体社会主体
美好生活与现代政治伦理的基本问题
2024年
自从人类社会出现政治活动以来,政治就成为决定人类社会发展命运的制度性力量,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常常表现为一种为理想政治政治理想而奋斗的发展过程,人们常常为政治和社会的一些基本且重要的价值理念而斗争。这种奋斗和斗争,常常是因为这种理想和基本且重要的价值理念使人们认定它能够带来政治的“至善”、社会的“美好生活”,从而不断激发人类的政治欲望、政治激情与政治行动。在政治哲学的意义上,现代政治伦理的基本问题是国家与公民的伦理关系问题,集中体现为现代政治与美好生活的关系问题。追求美好生活,越来越成为现代政治的正当性基础,越来越成为现代政治伦理的首要价值。
戴木才
关键词:政治伦理现代政治政治理想
蜕变与开端——《学问的进展》与现代政治哲学
2024年
《学问的进展》是西方哲学从古典传统转向现代的关键文献。培根一方面质疑理性的绝对权威和哲人的沉思生活,另一方面着力提升方法在哲学/科学研究中的地位,从而开启了哲学的现代蜕变。培根力促修辞学与哲学的合一,如此哲人与智术师的关键区分便不再有效;当修辞学不再讲高贵的谎言,也就不再能服务于真理。修辞学与哲学的再度合一,意味着传统哲学与修辞学的退场、新的哲学与修辞学的诞生。哲学的蜕变化解了哲学与城邦的张力这一经典问题,从而消弭了古典政治哲学,开启了现代政治哲学。
朱琦
关键词:哲学修辞学现代政治哲学
革命为何缺席:从国大党兴衰看印度近现代政治
2024年
1885年12月28日,来自印度各地的七十余名代表齐聚孟买,召开印度国民同盟成立大会。在这次大会上,印度国民同盟正式改名为印度国民大会(Indian National Congress),也就是日后的印度国大党。此时,距离康有为发起创立强学会尚有10年,距离梁启超牵头组建宪友会尚有26年。
张忞煜詹丹妮
关键词:印度国大党政党政治后发国家
对称与现代政治抒情诗的诗体探索
2024年
对称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与应用,是现代政治抒情诗在诗体探索与建构方面的显著特点。从理论角度而言,注重宣传鼓动性、坚持大众化以及倾向于朗诵的传播接受方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现代政治抒情诗与对称间的亲密关联。而在具体的诗体实践中,“辞赋式对称”和“楼梯式对称”的创造性使用,则为现代政治抒情诗或创制或改造出了“新辞赋体”和具有民族化特点的“楼梯体”。从对称视角重新检视现代政治抒情诗的诗体探索路径,不仅有助于我们修正对现代政治抒情诗的刻板印象,重估其在诗体探索方面的成绩,其中的经验教训也能为中国新诗体的建构提供重要的启示。
高健
关键词:诗体

相关作者

任剑涛
作品数:326被引量:1,970H指数:23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
研究主题:政治 自由主义 儒学 建国 公共
葛荃
作品数:77被引量:414H指数:12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
研究主题:析论 中国政治思想史 政治文化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政治人格
林尚立
作品数:203被引量:3,773H指数:34
供职机构: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
研究主题:中国共产党 中国政治发展 政治发展 人民民主 政党
何历宇
作品数:35被引量:106H指数:7
供职机构:浙江财经大学
研究主题:政治知识化 现代政治 中国社会 民主 社会工作
李福岩
作品数:78被引量:59H指数:3
供职机构:广西艺术学院
研究主题:政治哲学 法国大革命 马克思政治哲学 黑格尔 政治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