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91篇“ 清末民国时期“的相关文章
- 清末民国时期青州旗人取名方式探析
- 2025年
-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取名方式往往能够体现时代的历史内涵。雍正年间,清廷于山东青州设置八旗驻防,受旗民互动及地方文化熏陶等因素影响,驻防旗人渐有用汉人取名方式者。及至民国,因时局变动,此风更甚。但是,与之相对,受朝廷统治政策及旗人自身民族意识等因素的影响,在清代,传统取名方式仍是青州旗人取名的重要选择,即便到民国时期,此种取名方式仍见于旗城。因此,青州旗人取名方式受地方文化及时局影响体现出变的一面,又受王朝统治政策及个体身份记忆影响体现出不变的一面。
- 谢金勇
- 关键词:文化互动
- 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对民族国家建构的早期探索
- 2025年
- “冲击-回应”模式不是解读中华帝国衰落与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唯一分析框架,却能为理解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对民族国家建构的早期探索提供认知视角。作为对西方列强入侵这一外部冲击的回应,近代中国拉开了民族国家建构的序幕。从民族建构视角观察,西方列强入侵使得中华民族的危机逐次升级,中华民族意识也随之觉醒与成长,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的国家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得以形成的标志;从国家建构视角观察,清末民国时期的中国各方政治力量对怎样获得民族独立以及确立怎样的民主政治样态进行了艰难探索,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挥了重要作用。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对民族国家建构的早期探索过程曲折,但其经验教训对当代中国的民族建构与国家建构具有重要启示。
- 于春洋刘鸿鑫
- 关键词:民族国家民族建构中华民族清末民国
- 清末民国时期铁路花车研究
- 2024年
- 花车,本意是举行喜庆典礼或迎接贵宾时特别装饰的车子,铁路是文明发达之利器,铁路花车却成为特权的象征。铁路花车起源于晚清慈禧,之后始流行;民国时期,铁路花车更为盛行,使用者多是权贵及外宾等;铁道部加强铁路花车使用的规范管理,然收效甚微。铁路花车是人们的特权思想及等级观念在火车上的呈现,反映了社会奢靡之风,理应反对特权现象、取消铁路花车、倡导人人平等,让铁路更好地服务人民与社会。
- 葛玉红
- 关键词:清末民国时期铁路花车特权
- 清末民国时期铁路与女性自觉
- 2024年
- 铁路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也是具有科学技术表征的现代化交通工具,自其通车时起就被认为具有便利交通、发达工商与传播文化之责任,它促进了社会的自由与进步,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及平等的展现。女性在人类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参与并推动了社会发展,而铁路作为文明之引线,成为女性解放的媒介和女性力量的延伸。然而,铁路的运行又让女性乘客面临出行安全挑战,这又促使铁路营运机构积极采取措施强化女性的乘车安全。铁路与女性在现代性语境中相互促进和影响,共同推动社会发展。
- 葛玉红
- 关键词:清末民国时期女性研究
- 清末民国时期的畲族研究及其特点
- 2024年
- 畲族研究起步于清末民国时期。当时的学界对畲族族属、迁徙路线、人口、文化、生计方式、社会问题等方面作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呈现出研究视角以“他者”为主、规范的民族学研究和传统的史学研究并存、研究材料主要来自地方史志、学界的研究立场和出发点有所差异等特点。对该时期学术史的梳理,有利于把握畲族研究的历史,也有助于理解清末民国时期的学术研究及其时代背景,亦能为我国当前的民族研究提供借鉴。
- 刘琥曹大明
- 关键词:清末民国史学民族学
- 清末民国时期广东侨乡流通外钞研究
- 2024年
- 清末民国时期,广东金融市场自成一系,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侨乡地区流通使用多种外钞,资金来源多元化,这种特点的形成不仅与海外华侨汇款有关,也与广东金融环境有关。华侨从海外以侨批(银信)的方式汇款回侨乡,汇款多为外钞,在当地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入侨乡金融货币市场。海外华侨返乡后,又通过多样化的土地交易进入土地市场及金融市场,加速了外钞在侨乡地区的流通使用。契约文书不仅记录了土地交易价格,还记录了当地社会流通使用的货币种类。当地的契约文书多使用“港纸(港银、港币)”“番银”“唐银”“金山银”等名称来指代外钞,这也是侨乡契约文书区别于中国传统契约的新特点。
- 罗佩玲
- 关键词:金融货币契约文书清末民国时期广东侨乡海外华侨土地交易
- 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女子体操学校发展考释
- 2024年
- 中国女子体操学校创设于1908年(清光绪戊申年),历时约33年,培养女子体育师资千余人,期间两次中断又相继维系,经历多次战争摧毁又得以重生,开中国女子体育专业教育之先河。但现有研究对该校创办时间、创办人、学校称谓、修业年限等基本信息缺乏深入考证,致使体育史教材、各类辞典对其介绍存在诸多错误。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逻辑互证等方法,对该校诸多存疑问题进行考证,并从学校名称、创设时间、负责人变化、修业年限、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等方面梳理了该校的发展历程,以期再现该校百年前发展的真实样态,展现中国近代体育教育工作者为女子体育教育事业奋斗的心路历程,为中国体育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中国经验。
- 张玉宝
- 关键词: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师教育
- 清末民国时期沪粤两地火花设计比较研究
- 火花是火柴盒上的包装贴画,蕴含丰富的时代特色和设计美学,体现了产地的地域文化内涵。沪粤两地作为中国最早的火柴工业产地,其火花记录了民族火柴工业以及火花设计文化的发展轨迹。对两地早期火花设计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丰富中国民族工...
- 伍子平
- 清末民国时期南高苗寨的契约文书调查研究
- 2024年
- 南高寨是贵州省凯里市三棵树镇所辖的苗族村寨,地处清水江流域。据调查,该地区遗存清末民国时期官方 与民间的契约文书较多,且保存较为完整,它们是清水江文书的重要一隅。南高苗寨的各类契约文书是在多重背景影响下 形成,涉及多方面内容,具有明显时代特征,以及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教育教学价值和决策参考价值。为了更好地保护这 些珍稀历史资源,文章梳理了三个维度的建议,希冀为南高苗寨各类契约文书的传承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 包承莉刘俊慧曾双双皮启辉
- 关键词:清末民国时期清水江文书契约文书
- 浅析旅蒙商对清末民国时期包头经济发展研究
- 2024年
- 旅蒙商是清初到民国初期在蒙古草原区从事商贸活动的内地商人群体。通过最早的随军贸易逐步发展成一个规模庞大的商队。旅蒙商尊重牧民的生活习俗、精通蒙语、讲究诚信、经营范围广方式灵活,极大地便利蒙古族人民的需要,也让旅蒙商经营范围扩大。随着旅蒙商的发展,在蒙古草原地区带动了一系列城镇的发展并繁荣起来,包头的发展与旅蒙商是密不可分的。包头由最初的村落发展成为蒙古西部地区最大的城镇,商业地位快速提升,吸引了众多商号前往包头经营。不仅为包头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贡献,也促进了蒙汉民族间的长期友好往来。本文通过分析旅蒙商在包头发展状况及特点,并探讨旅蒙商在清末民初包头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来揭示旅蒙商对包头经济发展的影响。
- 张玮
- 关键词:经济发展民族贸易
相关作者
- 代钦

- 作品数:258被引量:503H指数:10
- 供职机构: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
- 研究主题:教科书 数学教育 数学 中学数学 数学文化
- 刘超

- 作品数:104被引量:177H指数:7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
- 研究主题:微流控芯片 教科书 自动信号 清末民国时期 中国历史教科书
- 王敏

- 作品数:30被引量:53H指数:4
- 供职机构:内蒙古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民国时期 清末民国时期 清末民国 粉煤灰 壳聚糖
- 刘树友

- 作品数:65被引量:38H指数:3
- 供职机构: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 研究主题:《夷坚志》 宋代 宋代城市 《中国古代史》 农民
- 王文涛

- 作品数:18被引量:22H指数:3
- 供职机构:渭南师范学院
- 研究主题:清末民国时期 区位环境 清末民国 自然灾害 中国近代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