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14篇“ 混播组合“的相关文章
- 不同豆禾混播组合及比例促进川西山地土壤有机碳积累的效果比较
- 2025年
- 为探究豆禾混播对川西山区草地土壤有机碳及组分的影响,本研究选用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红三叶(T.pratense)分别与鸭茅(Dactylis glomerata)和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在川西山地混播建植栽培草地,设置5꞉5、4꞉6、3꞉73个不同豆禾混播比例,比较分析不同豆禾草种及比例混播草地土壤有机碳及组分的含量变化,以筛选出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积累的混播组合。结果表明,与白三叶相比,红三叶混播组合与土壤有机碳及重组有机碳(HFOC)关系密切。且0-30 cm土壤有更高的HFOC含量和β-葡萄糖苷酶(BG)活性(P<0.05),15-30 cm土壤有更高的多酚氧化酶(PPO)活性(P<0.05);土壤有机碳及组分含量和BG、PPO活性在混播比例为4꞉6时最高。因此,在川西山地以红三叶作为豆科牧草,并与鸭茅、多年生黑麦草按2꞉2꞉1进行混播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积累。
- 方雪梅冉卓雅修粤刘琳周冀琼马周文尼玛拉姆白彦福孙飞达
- 关键词:混播比例红三叶白三叶
- 播量和混播组合对宁南山区混播草地建植年生产性能影响
- 2024年
- 在宁夏南部山区弃耕梯田建植禾本科和菊科混播草地,研究2个混播组合无芒雀麦+鸭茅+菊苣和无芒雀麦+苇状羊茅+菊苣,与3个不同播量3.0、4.5、6.0kg·667^(-1)·m^(-2)对建植年草地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混播组合是影响草地生产力的主因素,无芒雀麦+苇状羊茅+菊苣组合在3个播量下均具有混播优势,每茬次生物量均极显著高于无芒雀麦+鸭茅+菊苣组合;播量通过第2、3茬的生物量影响总生物量,播量4.5kg·667^(-1)·m^(-2)的总生物量最极显著高于其他播量处理。混播组合和播量均可以显著影响生产力稳定性,无芒雀麦+苇状羊茅+菊苣组合的生产力稳定性极显著高于无芒雀麦+鸭茅+菊苣组合,播量4.5kg·667^(-1)·m^(-2)的生产力稳定性最高。
- 张娜杨发林王顺霞吴旭东俞鸿千
- 关键词:混播草地播量混播组合土地当量比
- 不同混播组合对松嫩平原盐碱化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群落的影响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筛选出适宜在松嫩平原盐碱化草地补播的混播草种组合。[方法]选取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境内的盐碱化草地为试验地,以松嫩平原广泛分布的耐盐碱牧草野大麦为主要补播草种,设置野大麦与4种松嫩平原本土耐盐碱牧草星星草、披碱草、羊草、拂子茅混播处理,同时设置野大麦单播处理。4个混播处理中,野大麦播种量为30 kg/hm^(2),其他草种播种量均为15 kg/hm^(2);野大麦单播处理中,播种量为45 kg/hm^(2)。以上每个处理3次重复,每个重复1个小区,以不补播作为对照(CK,1个小区),共设置16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约0.4 hm^(2)。在尽量不破坏原生植被的条件下,于2021年采用免耕补播的方式对各试验小区进行补播,从补播第2年开始连续2年测定各试验小区的土壤容重、pH值、含盐量(电导率)、有机质含量、碱解氮含量、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等理化性质指标和植被群落重要值。[结果]补播第2年(2022年),与CK相比,各混播处理和野大麦单播处理的土壤容重、pH值、电导率均不同程度降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不同程度升高。与补播第2年相比,补播第3年(2023年)各混播处理和野大麦单播处理的土壤容重、pH值、电导率降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升高。补播第3年,5个处理的土壤理化性质均得到了有效改善,土壤容重、pH值、电导率均显著(P<0.05)低于CK,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显著(P<0.05)高于CK,有机质含量除野大麦+羊草混播处理外,其他各处理均显著(P<0.05)高于CK;野大麦+羊草混播处理的土壤容重、pH值、电导率在各处理中最低,野大麦+披碱草混播处理的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在各处理中最高。与CK相比,补播第2年各混播处理以及野大麦单播处理的禾本科植物与其他杂类草重要值相差不大,野大麦+披碱草�
- 于森辛丹丹苏一诺孙雪王贺邹岩
- 关键词:野大麦混播补播盐碱化
- 不同豆禾混播组合在帕米尔高原牧区产草量和营养品质的比较
- 2024年
- 试验旨在探究豆禾牧草混播组合在帕米尔高原牧区的产草量和营养品质,开展了以箭筈豌豆(Vicia sativa)分别和燕麦(Avena sativa)、小黑麦(Triticale)及黑麦(Secale)的混播组合研究。试验设置单播边锋255 kg/hm^(2)(B-D)、凯速255 kg/hm^(2)(K-D)、速捷255 kg/hm^(2)(S-D)、捷达冬牧70 255 kg/hm^(2)(J-D)、陇箭2号150 kg/hm^(2)(L-D)为对照,混播边锋210 kg/hm^(2)+陇箭2号120 kg/hm^(2)(BL-H)、凯速210 kg/hm^(2)+陇箭2号120 kg/hm^(2)(KL-H)、速捷210 kg/hm^(2)+陇箭2号120 kg/hm^(2)(SL-H)、捷达冬牧70 210 kg/hm^(2)+陇箭2号120 kg/hm^(2)(JL-H)为处理组,试验共9个处理,测定生产性能和营养指标,并运用灰色关联度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混播组合中,JL-H总干草产量最高(15.58 t/hm^(2)),极显著高于其他混播组合(P<0.01);SL-H的粗蛋白含量为12.73%,显著高于其他混播组合(P<0.05);混播处理的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总体低于单播禾草,高于豆草;混播组合中,BL-H的NDF含量和ADF含量最低,分别为56.27%和36.63%。研究表明,SL-H混播组合综合评价值最高(0.218),若兼顾产量和营养品质,SL-H混播组合(速捷210 kg/hm^(2)+陇箭2号120 kg/hm^(2))适合在帕米尔高原牧区种植应用。
- 马小龙赛里克·都曼艾比布拉·伊马木李陆斌白丽莎
- 关键词:混播组合产草量营养品质综合评价
- 贵州坡地多年生牧草品种混播组合和轮牧放养育肥架子牛效果研究
- 王世成
- 一种草花混播组合种植模块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草花混播组合种植模块,其包括由下而上依次布置的防杂草层、根系层、抗拉裂层、种子混合层和封土层;所述防杂草层铺设于地表上,所述根系层设置于该防杂草层的顶面且用于固定草花的根系,所述抗拉裂层设置于该根系层...
- 陈娜娟胡传伟武艳芳王晶郭光光徐自恒赵珊珊梁欣冉邓健代文明柴震凯
- 刈割频率、混播比例和混播组合对盐碱地混播草地产量及种间关系的影响被引量:7
- 2022年
- 在内蒙古中西部轻度盐碱地,以草原3号杂花苜蓿分别与新麦草、缘毛雀麦、长穗偃麦草不同混播比例(豆禾比1∶1、1∶2、1∶3)建植3年的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设3个刈割频率(年刈割1次、年刈割2次、年刈割3次)研究不同刈割频率、混播比例和混播组合对牧草产量以及种间竞争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频率与混播组合的互作效应对混播草地的牧草产量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主效应刈割频率对产量的影响极显著(P<0.01),且以年刈割2次牧草产量表现均为最高。3个混播组合在不同刈割频率下的竞争指数表现一致,均为豆禾相对产量大于1,相对产量总值大于1,苜蓿种间竞争率大于1,禾草种间竞争率小于1。不同混播比例组合在各刈割频率下的相对产量和相对产量总值表现为大于1,在3种刈割频率下苜蓿种间竞争率均随着禾草比例的升高逐渐增大,年刈割3次时禾草种间竞争率表现为先增高后降低,且豆禾以1∶2混播时禾草种间竞争率较高。综合考虑,苜蓿与新麦草以1∶2、苜蓿与缘毛雀麦以1∶3、苜蓿与长穗偃麦草以1∶1进行混播建植,且每年刈割2次更有利于维持稳定、高产的混播草地。
- 刘启宇云岚陈逸凡郭宏宇李珍高志琦石凤翎
- 关键词:混播草地刈割频率混播比例牧草产量
- 贵州高寒山区不同牧草混播组合效果试验被引量:2
- 2022年
- 为提高贵州高寒山区人工草地的生产能力,2018—2020年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塔山村开展牧草混播组合试验。A组:20%威宁球茎草芦+40%雅晴多年生黑麦草+20%海发白三叶+20%瑞德红三叶;B组:20%威宁球茎草芦+50%安巴鸭茅+30%海发白三叶;C组:30%法恩苇状羊茅+40%雅晴多年生黑麦草+30%三得利紫花苜蓿;D组:40%安巴鸭茅+30%雅晴多年生黑麦草+30%三得利紫花苜蓿;E组:40%威宁球茎草芦+30%雅晴多年生黑麦草+30%海发白三叶。随机区组设计,连续3年对牧草的产量和营养成分进行测定,第3年取混合样对营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A、E组牧草产量显著高于B、C、D组(P<0.05);A、C、E组各年度间组分变化不大,稳定性较强;A、D、E组的粗蛋白含量较高,均超过16%。结论:A、E组适宜作为贵州高寒山区的人工草地混播组合。
- 龙忠富王召锋赵明坤李富祥
- 关键词:牧草混播牧草产量营养成分
- 豆禾混播组合与比例对草地生产力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建植多年生豆禾混播草地可有效提高饲草产量和品质、改良培肥土壤。但是由于草种组合或比例不当,混播草地常出现牧草生长不良、种间竞争激烈,草群结构稳定性差等问题,导致草地生产力不足。本试验选择4种西南地区常用的豆禾牧草:鸭茅(...
- 赵艳兰
- 关键词:草地生产力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 高寒地区不同禾豆混播组合与比例对牧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被引量:8
- 2022年
- 为筛选高寒地区人工建植禾豆混播草地的最佳组合及比例,以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箭筈豌豆(Vicia sativa)和饲用豌豆(Pisum sativum)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混播组合及比例,对饲草生产性能、营养品质进行测定,并采用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混播组合极显著影响牧草的株高、茎叶比和粗脂肪(P<0.01),混播比例极显著影响鲜、干草产量、粗蛋白质、粗纤维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P<0.01)。当禾本科:豆科=7:3时,可显著提高其生产力(P<0.05)。经灰色关联度进一步综合分析表明,高寒区禾豆混播草地,其组合为老芒麦+箭筈豌豆(7:3)建植时人工草地的生产力和品质较佳。
- 方伟
- 关键词:营养品质
相关作者
- 匡崇义

- 作品数:168被引量:641H指数:14
- 供职机构: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
- 研究主题:牧草 栽培技术 引种 优良牧草 混播组合
- 黄必志

- 作品数:423被引量:1,467H指数:18
- 供职机构: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
- 研究主题:BMY牛 肉牛 青贮 育肥 云南黄牛
- 徐驰

- 作品数:91被引量:247H指数:9
- 供职机构: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
- 研究主题:鸭茅 牧草 北亚热带 东非狼尾草 青贮
- 张永亮

- 作品数:99被引量:788H指数:19
- 供职机构: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院
- 研究主题:虉草 无芒雀麦 混播草地 混播 苜蓿
- 高亦珂

- 作品数:200被引量:743H指数:17
-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研究主题:鸢尾 菊花 萱草 花卉 种间杂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