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61篇“ 注射方式“的相关文章
4种不同注射方式对低分子肝素致不良反应的观察与研究
2025年
目的探索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对皮下出血和局部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附属滁州医院2021年12月至2022年7月于心内科住院的48例患者,将其设定为观察1组,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左侧腹壁(A组)以捏皮技术皮下注射,右侧腹壁(B组)以脐周鼓腹垂直进针技术进行注射,两组均采用1 ml注射器,推注时间均为10 s,停留5 s,垂直拔针后按压3 min;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9月于心内科住院的49例患者,将其设定为观察2组,同样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左侧腹壁(C组)以改良捏皮技术皮下注射,右侧腹壁(D组)以改良脐周鼓腹垂直进针技术进行注射,两组均采用1 ml注射器、“气锁”技术、定位标尺、推注时间均为10 s,停留5 s,两组垂直拔针后均不按压;分别比较两个观察组4种注射方法引起的皮下出血和局部疼痛情况。结果观察1组中,A组与B组皮下出血发生率分别为54.2%、33.3%,硬结发生率分别为29.2%、10.4%;注射后两组皮下出血发生率、出血严重程度、硬结发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2组中,C组与D组皮下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2.2%、10.2%,两组均未发生硬结;注射后两组皮下出血发生率、出血严重程度、硬结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种注射方法注射时疼痛分值分别为2.60±0.76、1.04±0.65、0.65±0.69、0.53±0.65;A组与B、C、D组各项数据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与D组疼痛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注射方法前,脐周鼓腹垂直进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较捏皮垂直进针能降低其出血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降低硬结发生率、减轻疼痛;而改良后的捏皮技术和脐周鼓腹垂直进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均能显著降低出血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无硬结发生、疼痛不明显,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叶红王晶晶甘茜茜李银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
一种用于不同注射方式的自动注射和推注装置
本发明公开一种用于不同注射方式的自动注射和推注装置,包括:外壳,外壳一侧铰接有侧板,外壳前端开设有注射孔;注射器主体,注射器主体包括注射器筒和注射器推杆,注射器筒靠近注射器推杆一端的外壁对称安装有翼板;注射机构,注射机构...
王婕妤 陈嫦娥 罗桂英
一种通过针孔注射方式加入液体药物的鞭炮生产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通过针孔注射方式加入液体药物的鞭炮生产方法,通过液体药物注射生产方式使鞭炮爆炸时达到彩色发光,具体通过以下方法:利用注射针插入鞭炮炮筒内侧底部,将混合液体药物注射到鞭炮炮筒内的待填充药物位置;所述注射针的...
柳坤
胰岛素不同注射方式对糖尿病血糖控制效果的影响研究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分析胰岛素不同注射方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3年9月安溪县医院收治的186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最新统计学软件生成随机序列后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93例。两组研究对象均选用门冬胰岛素治疗,其中对照组注射方式为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观察组注射方式为胰岛素泵持续泵注。对比两组血糖控制情况、胰岛素使用剂量、血糖达标情况以及胰岛β细胞功能。结果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平均每天胰岛素使用量低于对照组,血糖达标时间短于对照组,且在达标即刻使用的胰岛素总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胰岛β细胞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胰岛素泵持续泵注这一注射方式,有利于改善血糖、血压及血脂水平,同时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且使用胰岛素剂量更低,能够更快速地达到控糖标准。
林淑玲陈燕春谢燕萍林育真
关键词:皮下注射胰岛素血糖控制情况胰岛素剂量
不同纳米炭注射方式在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王继伟
一种便携式横向注射方式的水光注射
本发明涉及水光透明质酸钠或者胶原蛋白溶液注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携式横向注射方式的水光注射仪,包括内置有横向注射医用注射器的壳体总成,所述横向注射医用注射器底部设有竖向设置的电动推液机构,所述壳体总成上端侧面开设有多孔注...
温军海段丽杰温美琪闫永伟
胰岛素不同注射方式对糖尿病血糖控制效果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胰岛素不同注射方式对糖尿病(DM)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136例DM患者均给予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治疗,采用随机排列法将其分为研究1组和研究2组,各68例。研究1组采用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MSII)治疗方式,研究2组采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CSII)治疗方式。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糖代谢指标水平及日均胰岛素用量、血糖指标达标时间。结果治疗前后两组组间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B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1组FPG为(5.80±1.05)mmol/L、2 h PBG为(7.55±1.13)mmol/L、HbA1c为(6.52±0.84)%,研究2组FPG为(5.76±1.04)mmol/L、2 h PBG为(7.50±1.15)mmol/L、HbA1c为(6.49±0.83)%。两组FPG、2 h PBG及HbA1c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2组日均胰岛素用量(35.07±3.26)U少于研究1组的(43.85±3.82)U,血糖指标达标时间(5.56±1.21)d短于研究1组的(10.08±1.5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II和CSII治疗方式均可以有效控制DM患者血糖水平,但CSII治疗方式相较于MSII可以减少胰岛素的使用剂量,达到快速见效的效果,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盛丽丽
关键词:糖尿病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重组人胰岛素糖代谢指标
不同胰岛素注射方式治疗儿童1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 观察两种长效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与持续胰岛素皮下输注对儿童1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85例1型糖尿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患儿随机分为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MSII)1组(22例)、MSII 2组(23例)、MSII 3组(21例)及连续皮下注射胰岛素(CSII)组(19例)。MSII 1组给予三餐前门冬胰岛素加睡前1次甘精胰岛素注射, MSII 2组给予三餐前门冬胰岛素加睡前1次地特胰岛素注射, MSII 3组给予三餐前门冬胰岛素加晨起及睡前共2次地特胰岛素注射, CSII组给予胰岛素泵持续泵入胰岛素。治疗3、9个月后,比较四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G)、C肽、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血糖发生频次及治疗费用。结果 治疗3、9个月后,四组FBG、2 h PG、C肽、HbA1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II组、MSII 1组及MSII 3组FBG、2 h PG、C肽、HbA1c水平优于MSII 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II 1组、MSII 3组与CSII组FBG、2 h PG、C肽、HbA1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9个月后,四组低血糖发生频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 CSII组、MSII 2组及MSII 3组低血糖发生频次分别为(0.19±0.08)、(0.21±0.08)、(0.22±0.07)次/d,均明显低于MSII 1组(0.28±0.12)次/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9个月后, CSII组、MSII 2组及MSII 3组低血糖发生频次分别为(0.18±0.11)、(0.23±0.07)、(0.20±0.09)次/d,均明显低于MSII 1组(0.27±0.10)次/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II 2组、MSII 3组与CSII组低血糖发生频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9个月后,四组治疗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II组治疗费用(32.56±6.38)元/d明显高于MSII 1组、MSII 2组及MSII 3组的(18.67±4.86)、(19.74±4.29)、(20.06±5.07)元/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II 1组、MSII 2组与MSII 3组治疗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郎琼曹艳丽
关键词:胰岛素持续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1型糖尿病
脂多糖注射剂量与注射方式对家兔炎症反应及回肠形态结构的影响被引量:3
2023年
为了探究脂多糖的注射剂量和注射方式对家兔炎症反应及回肠形态结构的影响,试验将70只体重相近的40日龄健康家兔随机分成7组,分别为对照组和J1、J2、J3、F1、F2、F3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对照组肌肉注射1 mL生理盐水,J1、J2、J3组分别按体重50,100,200μg/kg肌肉注射1 mL脂多糖,F1、F2、F3组分别按体重50,100,200μg/kg腹腔注射1 mL脂多糖,分别于注射0,4,8,12,16,20,24小时时在家兔直肠处测量体温;并于注射24 h后对各组进行静脉采血,测定血清中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安乐死后,采集回肠肠段,进行H.E.染色,对各组回肠形态结构进行观察,同时进行肠道病变评定,最后测定各组回肠绒毛高度、绒毛宽度和肠黏膜厚度。结果表明:注射50~200μg/kg脂多糖对家兔体温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J3、F3组在注射脂多糖4,12,16,20,24小时时体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除J2组在注射脂多糖4 h和24小时时体温显著高于F2组外,其余不同注射方式同等注射剂量两组间体温差异不显著(P>0.05)。注射脂多糖24小时时,J2组、F2组、J3组和F3组血清TNF-α、IL-1β和IL-6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J1组和F1组的血清TNF-α、IL-1β和IL-6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在同等注射剂量不同注射方式下,两组间的血清TNF-α、IL-1β和IL-6含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注射脂多糖24小时时,各组回肠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随着注射剂量的增加,损伤程度逐渐增大,淋巴细胞数量和吸收细胞空泡化情况逐渐增多;但在同等注射剂量下,不同注射方式两组间肠道损伤程度、淋巴细胞数量和吸收细胞空泡化情况差异不明显;肠道病变评定对照组为优,J1组和F1组为良,J2组和F2组为较差,J3组和F3组为差。F1组、J2组、F2组、J3组和F3组回肠绒毛高度、绒毛宽度和黏膜厚度均显著低于对照�
刘栩渤武殿阁闫子旭封帆陈宝江刘树栋
关键词:脂多糖家兔肠道损伤
超声造影剂不同注射方式检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的对比研究
2023年
目的对比超声造影剂不同注射方式对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检出率、显影时间的影响,评估显影时间预测SLN性质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于我院行麦默通微创旋切术并经病理检查确诊的乳腺癌患者40例,术前均行超声造影检查定位SLN,根据超声造影不同注射方式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试验组采取乳晕区1个位点皮下注射法,对照组采取乳晕区4个位点皮下注射法,比较两组SLN检出率及平均显影时间。所有患者均行SLN活检,比较SLN活检阳性与阴性患者平均显影时间。结果试验组SLN检出率为90%,平均显影时间为(1.08±1.03)min;对照组SLN检出率为85%,平均显影时间为(1.24±1.23)min,两组SLN检出率及平均显影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LN活检阳性与阴性患者平均显影时间分别为(2.16±1.55)min、(0.76±0.53)min,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不同注射方式对SLN检出率、显影时间均无明显影响;乳腺癌SLN的超声造影显影时间可作为评估SLN转移的参考指标之一。
林周谊冉海涛
关键词:超声检查造影剂注射方式乳腺癌前哨淋巴结

相关作者

厉保秋
作品数:117被引量:150H指数:7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药学院
研究主题:T-2毒素 细胞共培养 注射给药 药代动力学 四氢嘧啶
蒋新国
作品数:156被引量:595H指数:13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
研究主题:鼻腔给药 高效液相色谱法 药动学 鼻腔给药制剂 制剂
朱清
作品数:66被引量:337H指数:10
供职机构:南通大学
研究主题:青藤碱 麋鹿角 长期给药 核酸适配体 糖尿病早期
李俊旭
作品数:18被引量:58H指数:3
供职机构:南通大学
研究主题:青藤碱 长期给药 注射方式 慢性疼痛 术后疼痛
高会乐
作品数:59被引量:121H指数:6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
研究主题:纳米粒 靶向 白蛋白纳米粒 脑胶质瘤 肿瘤微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