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718篇“ 汉初“的相关文章
- 战国与汉初匏类乐器形制结构与音乐性能——以曾侯乙墓笙与马王堆竽为例
- 2025年
- 笙竽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同属八音之一的匏类,古代对笙称“和”对竽称“巢”;两者是我国民族乐器中唯一可以吹奏和声的乐器,是世界自由簧乐器的鼻祖。目前我国笙竽最早的实物是1978年出土的曾侯乙墓笙,以及1972年出土的马王堆竽。文章以这两次出土的笙竽为例,通过研究古代文献和当代文献中笙竽的发展概况,讲述了笙竽竹簧的形制结构与文献吻合,描述了两者的形制结构,实际制作过程中簧舌的长短,簧框的宽窄等。苗管用芦竹制作的材质以及苗管的长度、粗细也是关键数据,在“斗”上研究了其材质。结合两者的形制得出了曾侯乙墓笙的音位排列图、音域音数的音乐性能,借鉴两者的优点对当代笙乐器与时俱进的科学改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及意义。
- 刘岩
- 关键词:形制结构
- 汉初关外分封制探析
- 2025年
- 废分封置郡县,无疑是中国国家结构的重大变革,这场变革绝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历一个过程,甚至有所反复。以国家构建理论和政治文化理论为视角,探求分封制如何在汉初“复活”,又如何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相契合。汉初在关外实行的分封制,有利于汉朝控制关外的纵向政治权力,也是中国从“封建政治下的统一”走向“中央集权式统一”的过渡性措施。
- 杜佳宁暴景升
- 关键词:分封制大一统政治文化
- 循吏与汉初黄老政治
- 2025年
- 《史记》中以“奉法循理”为特征的循吏,其名称出自黄老道家的因循思想。基于物的自生性和人的自为性,黄老道家认为执政者在天道的统御下尊奉法度、因循人性即可为治,治民无需“威严”。“奉法循理”中的“奉法”,强调执政者严格执行国家的法令制度,君臣均不得以私害法;“循理”则主要表现为执政者要顺应人情事理去实施统治,而不是像儒法两家那样汲汲于改变和重塑人性。“奉法”和“循理”的实质都是“尊道”,这种政治思想强调用人之自为、不用人之为我,其色调是与“威严”相反的“宽缓”。《史记·循吏列传》的相关记载,表达的正是黄老学说“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的政治理念。在司马迁笔下,循吏的“清静无为”并非完全是负面的、消极的不作为,而是一种以“无为”为表象的、以深谙人情事理为基础的、以引导为主要方式的,高超的、有为的统治方法。汉初黄老政治中的因循之术,是《史记·循吏列传》政治理念的现实基础。
- 徐莹
- 关键词:循吏《史记》黄老自为
- 金关汉简的诏书书写与汉初乐府
- 2025年
- 汉乐府到底立于何时,其职能为何,是乐府研究的重要问题。肩水金关73EJT37:1573号汉简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线索。简文订正后可定名为《文帝七年九月己未诏书》。诏书中的“乐府卿言”,与贾谊《新书·匈奴》“使乐府幸假之但乐”之文互相印证,证明“乐府”是汉初实有的官署。诏书中的“诸侯王谒拜,正月朝贺及上计,饬钟张虡,发乐人及兴卒”,与贾谊《虡赋》《新书·官人》对读,有助于厘清汉初乐府掌乐器亦掌乐人、掌俗乐亦掌部分雅乐的职能。这对于重新确认汉初已立乐府,并进而认识早期乐府的职能具有重要意义。
- 李骜
- 关键词:乐府职官
- 攻守异势或土崩瓦解——汉初如何"过秦"
- 2025年
- 一《春秋公羊传》有“所见世”“所闻世”“所传闻世”之说,去掉其间的种种附会,也不妨说是亲见、亲闻和传闻的区别。《史记•留侯世家》论赞引刘邦评价张良(字子房)的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然后说,“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这意思是,从话语(所传闻)推测人的样子,不如画出来(所见,其实是所闻)准确。《游侠列传》写郭解的种种行为(所闻或所传闻),论赞里罕见地发了一点感慨:“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
- 黄德海
- 关键词:《春秋公羊传》论赞《游侠列传》
- 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
- 门召平
- 论汉初政论文对炎黄二帝的书写
- 2024年
- 汉初政论散文以陆贾的《新语》、贾谊的《新书》以及《淮南子》为代表,在这些政论文中炎黄二帝多以仁义、贤明的君主形象被援引和论述,作为一种“假托”来表达汉初政治家重农抑商、休养生息的政治主张。这与汉初黄老之学的兴起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表现了汉初特定时期的道家思想,也反映了汉初士人们的炎黄观。
- 程丝雨
- 关键词:汉初政论散文炎黄二帝
- 张家山汉简《功令》所见汉初官吏迁补系统
- 2024年
- 张家山汉简《功令》记载了环节完整且逻辑严密的汉初官吏迁补系统,主要由四条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迁补序列共同组成,体现了分等、分类双重原则。带着这一视角,我们对官吏任命权再作考察,史职序列中的属尉佐、卒史秩级虽未至二百石,但仍需由丞相、御史负责迁补,足见分类原则在官制研究中的重要意义。由于汉初职官制度基本承袭秦制,可以据此合理逆推秦代官吏迁补系统,然而职官制度在西汉中后期经历较大嬗变,故无法据此顺推西汉中后期官吏迁补系统。
- 李佳庚
- 关键词:汉初
- 刘邦喜“六国纵横时”与汉初政论文风考论
- 2024年
- “六国纵横时”是对战国时期列国伐交的真实写照。刘邦作为秦灭六国的见证者,其后历经抗秦、灭楚、兴汉,所以喜“六国纵横时”有其深刻的历史成因。同时,刘邦作为汉帝国的开创者,个人喜好对时代文风有着重要影响。首先,刘邦虽是布衣出身,却呈现“尚贤”的英雄情结、“崇智”的处世观念以及进取的生命情怀。其次,秦汉策文是对战国策文的接续。秦汉之际的历史裂变给予纵横家再次崛起的时代机遇,由于刘邦喜“六国纵横时”的个人化倾向,纵横家数量猛增,秦汉策文也在时代的战火中逐渐彰显。最后,刘邦喜“六国纵横时”对汉初文风产生影响。无论是秦汉策文对战国策文的接续,还是汉代政论散文的开启,这一时期文风呈现雄健之气,体现了后战国时代的进取精神。
- 梅伟钟书林
- 秦至汉初历法再探——以胡家草场历简为中心
- 2024年
- 文献记载秦至汉太初改历以前行用颛顼历,但实际历朔干支却与之不伴。随着秦及汉初历简的不断发现,学界在讨论时形成两种思路:一种主张从历简出发,不受颛顼历的限制,依据四分术的基本法则,逆推求解;另一种则以颛顼历为基准,使用进朔法调整其朔小余。胡家草场汉简《日至》与以前所得共计55条节气干支,经分析与项历是相吻合的,而《历》简中的月朔干支与颜项历不符,可以推定其计算起点在高祖五年(前202)十一月甲子朔无余,当年汉高祖称帝。由此说明秦至汉初历法气自为气,朔自为朔。气以颛顼历为准,而为取得天命色彩浓厚的历点,朔小余会人为改动,两次调整分别发生在汉高祖五年和汉文帝后元元年(前163)。
- 李忠林
相关作者
- 汉初

- 作品数:43被引量:7H指数:1
- 供职机构:中国画研究院
- 研究主题:中国美术馆 中国画 文化部 艺术 美术创作
- 沈汉初

- 作品数:16被引量:21H指数:4
- 供职机构: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农林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研究主题:桑园害虫 催青 防效 催青技术 一代杂交种
- 汪汉初

- 作品数:11被引量:0H指数:0
- 供职机构:武汉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研究主题:卷筒 渐开线花键 空心轴 带钢 扇形板
- 陈汉初

- 作品数:7被引量:1H指数:1
- 供职机构:广东省人民政府
- 研究主题:党史 陈炯明 潮人 国音 关怀
- 黄汉初

- 作品数:7被引量:8H指数:2
- 供职机构: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 研究主题:夹点技术 节能 热集成 碳酸二甲酯 换热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