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598 篇“ 气候变暖 “的相关文章
辣椒辣度随气候 变暖 而减弱 2025年 鉴于气候 变化对辣椒辣度影响,厨师们最终将被迫创新,寻找变通之法。许培荣(Ken Koh)家族三代都从同一家东南亚供应商那里购买特定品种的辣椒,用于制作畅销的辣椒酱。 Bernadette Toh 逸思(译)关键词:气候变化 辣椒 气候变暖 辣度 供应商 气候 变暖 前后山东省优质专用小麦品质气候 区划研究2025年 小麦品质气候 区划是充分利用区域气候 资源、因地制宜生产优质小麦的重要前提。山东省是北方典型的强筋和中筋优质专用小麦种植区,但在气候 变暖 背景下,山东省气象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小麦品质区划结果亟待更新。本研究采用小麦品质区划农业气候 指标对山东省122个气象站点1981—2020年小麦季气象条件(温度、降水和日照时数)进行综合打分,利用ArcGIS插值法得到气候 变暖 前后山东省小麦品质气候 区划。结果表明,气候 变暖 前后,山东省普遍为强筋小麦适宜区和强筋中筋小麦过渡区,但气候 变暖 后,山东省的强筋小麦适宜区大幅缩小,强筋中筋小麦过渡区扩大,主要体现在鲁中和胶东半岛南部地区。小麦季≥0℃积温增加及5月(开花-灌浆期)气温日较差下降是导致小麦季农业气候 指标综合得分下降的主要原因。该研究结果可为及时调整山东省强筋和中筋小麦适宜种植区及实现品种和生态区的双向适应提供理论基础。 王娜 李楠 南镇武 刘开昌 王宗帅 薛晓萍 孟维伟 王旭清关键词:气候变暖 优质小麦 气候区划 关键生育期 气候 变暖 背景下大连南部地区降水演变规律分析2025年 为研究气候 变化对降水的影响,选取大连南部地区大连气象站1951—2016年共66 a的降水数据,采用滑动平均法、Mann-Kendall检验、重标极差(R/S)分析法、Pettitt突变检验、滑动T检验、Morlet小波分析对年降水序列的趋势、突变、周期及降水演变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51—2016年大连南部地区年降水时间序列呈现不明显下降趋势,且预测未来10 a降水仍维持减少趋势;年降水时间序列的突变年份为1979年;年降水时间序列存在4类尺度的周期变化规律,且存在4个明显的主周期,分别为58 a、19 a、25 a和5 a。降水事件以暴雨为主,历时以2 d为主,5 d及以上降水事件发生率与贡献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中雨、1~2 d降水发生率与贡献率均呈现上升趋势。通过对降水演变规律的研究,为大连市水资源规划利用、预防旱涝灾害等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张慧哲 胡素端关键词:气候变化 MANN-KENDALL检验 MORLET小波分析 气候 变暖 背景下四川盆区再生稻适栽区变化2025年 为明确1961—2020年四川盆区再生稻适栽区的变化特征及趋势,本研究基于种植制度将研究区分为5个水稻种植区,根据研究区内106个气象台站1961—2020年的日平均气温资料,结合再生稻安全生长季积温和日数及安全灌浆期日数,探究气候 变化背景下研究区再生稻适栽区的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结果表明,从地理分布看,纬度北移1°,再生稻安全生长季活动积温减少100~150℃·d,安全生长季日数缩短4~6 d;海拔升高100 m,再生稻安全生长季日数缩短4~5 d,活动积温减少124~163℃·d。气候 变化背景下,1961—2020年间,四川盆区再生稻安全生长季积温、日数以及安全灌浆期日数均随时间推移呈增加趋势;盆西平原区再生稻安全生长季活动积温和日数增幅最大,盆东平行岭谷区增幅最小。1961—2020年,四川盆区再生稻适栽区北界北移,空间分布呈由南向北、自东到西扩展的特征,适栽区面积占比由39.0%增至63.1%以上。综上,合理调整种植制度、选育适宜品种是气候 变化背景下提高水稻生长季气候 资源利用率的主要措施。本研究结果为四川稻区水稻种植布局和安全生产提供了理论参考。 郭翔 胡蓉 王明田 李旭毅关键词:气候变暖 再生稻 气候 变暖 对冬油菜产量、品质及重要农艺性状的影响2025年 长江中游流域是我国最重要的油菜主产区,为探明气候 变暖 下降雨和气温时空变化对我国油菜生产的影响规律,本研究利用油菜主栽品种华油杂12 (国家油菜区试长江中游组对照品种),在长江中游6个主产区开展10年定点试验,同时记录试验点的气象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重要生育时期降雨量、气温等气象变化与产量等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近10年来,长江流域降雨时空分布发生明显变化,全年平均降雨量显著减少。其中播种期降雨增加且波动较大,苗期、花期和成熟期降雨减少趋势明显,角果期降雨较稳定。近10年来长江流域气温发生明显变化, 6个油菜主产区的全年平均气温显著上升,播种期和冬季苗期气温下降约2℃,抽薹期和成熟期气温年度间波动剧烈,花期气温上升2℃以上。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播种期、花期和角果期降雨量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 10年间油菜出现3次显著减产,分别减产9.6%、12.8%、6.7%。典型相关分析发现,播种期降雨量和苗期平均气温与单株角果数呈显著负相关,与每角粒数、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播种期和角果期降雨量,及播种期、苗期、抽薹期、花期和角果期平均气温与菌核病发病率呈显著正相关。针对降雨和气温时空变化趋势,建议生产上提高品种耐渍性和耐迟播能力,改善农田排灌能力,强化菌核病等次生灾害防控,最大程度降低渍涝影响,保障油菜高产稳产。 陈于婷 丁晓雨 许本波 张学昆 徐劲松 殷艳关键词:油菜 降雨量 渍害 农艺性状 气候变暖 从微生物角度揭示气候 变暖 对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影响 2025年 全球气候 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功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土壤有机碳(SOC)是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可持续性的关键,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导致全球气候 持续变暖 。微生物是SOC周转的动力,是全球变暖 影响SOC储量与化学特性的关键媒介。气候 变暖 导致大部分农田和森林的有机碳储量下降,但草原的有机碳含量升高,这可能与微生物对有机碳的异化分解和同化固定之间的权衡有关。气温的升高和与之相伴的CO2浓度升高有利于植物生长,使得植物光合作用增强,向土壤中输入的有机碳增加,这些外源有机碳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稳定碳源,可直接提高微生物的呼吸活性,真菌在土壤微生物中的比例降低,而细菌所占的比例升高,对土壤碳库的储存产生不利影响。植物功能群(BFGs)促进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释放,提高土壤微生物的碳矿化速率。在评估农业生态系统多功能性(EMF)响应时,不仅要考虑微生物多样性,还要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对预测未来气候 变化情景下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从多角度入手,深入认识气候 –微生物-SOC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在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土壤碳汇效应,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提供理论与政策依据。Global climate change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functions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is crucial for maintaining the productivity and sustainability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The excessive emission of greenhouse gases, mainly CO₂, has led to continuous global warming. Microorganisms are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SOC turnover and the key medium through which global warming affects SOC reserves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Climate warming has caused a decline in the organic carbon reserves of most farmlands and forests, but an increase in th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of grasslands. This may be related to the trade 候婷婷 于德水 何鑫 张烨 孟利强关键词:土壤有机碳 气候变暖 植物功能群 气候 变暖 对典型半干旱地区地下水潜在补给量的影响2025年 降雨入渗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补给的主要来源,研究其补给机制对于这些地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全球气候 变暖 日益加剧,气候 变暖 会改变降雨时空变异性从而对地下水补给量产生显著影响,然而气候 变暖 对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补给量的影响尚不明确。该研究选取典型半干旱地区鄂尔多斯高原作为研究区,构建了野外气象和土壤水分层数据观测站,基于HYDRUS-1D建立了一维非饱和水流模型,并利用实际观测数据校正与验证模型,基于该模型系统研究了ssp1-2.6、ssp2-4.5、ssp3-7.0、ssp5-8.5四种气候 变暖 情景下该地区地下水补给的机理过程与潜在补给量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气候 变暖 对研究区降雨量的影响较小,对气温产生的影响更加明显。研究区未来降雨量将缓慢上升,而气温变化趋势则随气候 变暖 情形不同而不同;(2)气候 变暖 会导致研究区地下水潜在补给量减少,仅在气候 变暖 程度最低的ssp1-2.6情形下补给量会上升;(3)研究区的地下水潜在补给量受到降雨量变化影响较小,受到蒸散发强度变化影响较大。 强郁城 谢月清 陆士昂 戴鑫关键词:气候变暖 面对气候 变暖 ,我们应当如何应对?——全国政协第九场委员科学讲堂小记 2025年 与工业革命前相比,2020年的全球平均温度已经上升了1.26℃。面对全球气候 变暖 形势,我们应当如何应对?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要强调“双碳”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又将遭遇哪些挑战?2024年11月19日下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学院路校区科技会堂四层报告厅内座无虚席。 陶家璇关键词:全国政协 报告厅 气候变暖 全球气候 变暖 加剧背景下中国高影响区域性极端事件及归因研究进展 2025年 本文系统回顾了2010—2023年全球气候 变暖 加剧背景下中国区域发生的重大极端天气气候 事件,在重点分析这些事件特征及社会经济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总结了这些事件最新的归因研究进展。2010年以来的国内十大天气气候 事件中占比最高的是极端降水与洪涝事件和台风,分别为27%和15%;其次为极端高温、干旱、低温雨雪相关的冷事件以及雾霾沙尘相关的污染事件,占比均在11%~12%之间;最后相对较少的是强对流天气和其他类型气象事件,占比分别是7%和6%。随着全球气候 变暖 加剧,中国地区的极端高温、极端降水和干旱等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显著增加。极端事件趋势归因关注气候 变化对极端事件长期趋势的影响。极端高温和干旱事件的增加主要归因于人为强迫,而极端降水、干旱、野火等极端事件也与人类活动引起的增暖联系紧密。人类活动,尤其是温室气体排放,是推动我国极端事件长期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单个(单类)事件归因关注极端事件自身发生概率和强度的变化。基于环流相似法、大气模式方法和“故事线”等归因方法的研究表明,人类活动显著增加了极端高温、干旱野火事件以及复合干旱事件的强度和发生频率,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低温事件发生概率和强度;对降水事件的影响程度因事件类型存在一定差异,但多数研究结果倾向于人类活动加剧了极端降水事件的风险。尽管近年来极端事件归因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对例如强台风、强对流天气以及其他类型复合事件等极端事件的归因研究尚有不足。此外,极端事件归因研究还面临观测资料不足、气候 模式发展滞后等挑战。建立实时检测归因系统将对防灾减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袁宇锋 廖圳 周佰铨 翟盘茂关键词:全球变暖 归因研究 气候 变暖 背景下榆次冬小麦生育期气象指标和气象灾害特征研究2025年 利用榆次区国家气象站1951—2022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冬小麦生育期资料并充分考虑热量资源、水分、蒸发、湿度、墒情及人类活动等影响因素,采用统计、空间分析等研究方法,研究榆次区冬小麦生长季内农业气候 资源时空变化规律,分析榆次区冬小麦生长季内农业气象灾害及其特点,明确榆次区冬小麦高产稳产适宜种植区。 杨晶 王德伟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
相关作者
潘华盛 作品数:122 被引量:598 H指数:15 供职机构:黑龙江省气象 研究主题:气候变暖 气候变化 降水 厄尔尼诺 大气环流 张强 作品数:1,001 被引量:13,548 H指数:62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研究主题:气候变化 干旱 黄土高原 陆面 降水 张卫建 作品数:260 被引量:3,087 H指数:33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粮食安全 水稻 气候变暖 稻田 气候变化 王润元 作品数:279 被引量:3,437 H指数:34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 研究主题:气候变化 春小麦 黄土高原 半干旱区 气候变暖 张桂华 作品数:94 被引量:572 H指数:15 供职机构:黑龙江省气象 研究主题:气候变暖 气象条件 暴雪 降水 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