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07篇“ 死亡人口“的相关文章
- 我国老年人口死亡率分布及变化特征——基于近四次人口普查死亡人口数据分析被引量:3
- 2023年
- 人口死亡率属大数据中的小数字,其对普查数据敏感、要求高。户籍死亡登记的数据难以使用,由于民族文化及数据质量等原因,老人死亡率研究很少得到社会的青睐。但死亡数据是计算平均预期寿命的基础,是人口再生产的重要指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及普查数据的增多和普查数据质量的改善,我国老年人口死亡数据逐步获得专家重视。老年人口死亡率随年龄、性别、城乡分布及时间变化有无规律可循,历次普查中老年人口死亡率调查误差,都是社会关心的问题。综合使用我国“五普”至“七普”老年人口死亡率数据,用传统的相关、回归分析及logit模型分析方法进行了探索,获得如下结论:近20年我国死亡人口中老年人口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死亡人口年龄中位数不断提高;高龄老人死亡率下降速度快于中低龄老人及年轻人。“七普”中我国60—95岁男女老人和市镇乡老人死亡率,通过logit变换后,随年龄呈高度线性相关关系。近30年我国60—95岁老年人口死亡水平参数随时间呈线性变化,死亡参数α不断上升,参数β缓慢下降;女性死亡率参数及参数α变化规律更为明显,由此预测了2030年、2040年老年人口死亡率。“七普”的老人死亡人口数量登记调查质量高,“六普”数据次之;女性登记调查质量高于男性。各地区分析显示,人均GDP高的地区,60(80)岁及以上老人死亡占比高;而人均GDP与各地粗死亡率线性相关关系不明显。“七普”中我国31地区老人死亡率,可分为两大类和一个散类。
- 黄润龙黄润龙
- 关键词:人口普查LOGIT模型死亡率变化
- 中国近现代死亡人口历史分布形态研究——基于海量在线逝者纪念数据被引量:1
- 2022年
- 本研究以线上逝者纪念数据为基础,并根据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死亡人口数据对其进行加权调整,得到了近现代中国百年来的死亡人口历史分布形态,其具有较长的历史跨度,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又能突破局部性数据的限制,具有全国的代表性。本研究得到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张完整的、连续的、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死亡人口历史分布形态图,并基于此得到了详细的死亡人口的性别分布形态和寿命分布形态。中国近现代的死亡人口分布形态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其大致呈现了解放前的高死亡率阶段、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的死亡模式调整动荡阶段、改革开放后至2005年间的转型阶段和2005年后的稳定阶段的“四阶段”的死亡人口变迁模式。从方法论上来看,本研究采用的依据海量大数据校准加权方法在历史人口学的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可以为其他研究所借鉴。
- 政光景梁玉成
- 1978—2018年中国事故灾难死亡人口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3
- 2021年
- 为掌握中国事故灾难特征,从而为优化风险管理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可获得的我国各类事故灾难统计数据,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分析了我国各类事故灾难死亡人口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看,1990年以来,我国事故灾难总死亡人口先上升后下降,其中道路交通事故累计死亡人口最多;(2)受经济发展和安全管理政策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以2003年为分界点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口先上升后下降,工矿商贸事故死亡人口存在1994年和2003年两个峰值,火灾事故死亡人口在波动中下降且存在一定的周期性变化;(3)从空间上看,我国各类事故灾难百万人口死亡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西藏自治区、浙江省道路交通事故、火灾事故百万人口死亡率较高,贵州省、重庆市工矿商贸事故百万人口死亡率较高。基于研究结果对"十四五"期间我国安全生产防控重点和事故灾难统计制度的完善提出了具体建议。
- 李悦李悦周扬
- 关键词:事故灾难死亡人口时空分布特征统计分析
- 村镇居民空间状态分布与洪涝灾害中死亡人口数量的关系探索
- 2020年
- 通过居民空间状态仿真方法,本研究发现降水量、洪水总降水量占比以及是否发生滑坡对洪涝灾害中死亡人口数量具有重要影响,在未发生滑坡时,人们在洪涝灾害过程中处于室外状态比处于室内状态安全。洪涝灾害造成的人口损失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和公众关注的焦点,人类“依水而居”的社会属性使其成为洪涝灾害最脆弱、最敏感的承灾体。
- 戴昱
- 关键词:洪涝灾害总降水量人口数量滑坡承灾体社会属性
- 北京死亡人口之六问:从“死亡人口”的服务保障说起
- 2019年
- 1一问:北京"生活着"多少死亡人口?近四十年,全市累计死亡人口已达到278万人,几乎相当于2035年生态涵养区规划人口之和。常住人口与死亡人口之比为89:11(图1)。2二问:到2035年,北京会有多少死亡人口?按照5‰的死亡率推算,至2035年,全市累计死亡人口将在2016年的基础上再增加213万人,达到491万人。届时,常住人口与死亡人口之比将由2016年的89:11下降至82:18。在新总规人地房"三控"要求之下,可以说,死者正在逐渐挤压着生者的生存空间。
- 陈骁
- 关键词:死亡人口常住人口公益性
- 全球陆地气候气象及水文灾害死亡人口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1965-2016年)被引量:11
- 2019年
- 选取1965-2016年全球气候、气象、水文 3类灾害灾情数据,对其灾次、灾害人口死亡率格局、致灾因子的区域差异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探究了灾害人口死亡率的影响要素。结果表明:(1)时间上,3类灾害总灾次呈逐年增加趋势,平均每次灾害人口死亡率逐年下降;(2)空间上,人口死亡率较高的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且发展中国家水文类灾害灾次占比以及死亡人口占比最大,发达国家主要以气象类灾害为主;(3)3类灾害发生灾次的区域差异及其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区域差异有一定关系。全球气候变湿趋势带的洪水-滑坡-风暴总灾次的逐年增长速度比气候变干趋势带更快,气候波动增强区分别对应的 3种灾害比气候波动减弱区增长速度更快;(4)3类灾害的人口死亡率与该地区的 3类灾害灾次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关,年均 3类灾害灾次与区域GDP水平对人口死亡率的影响最为重要。
- 刘甜方建马恒史培军
- 关键词:死亡人口影响因素
- 地震灾害死亡人口快速评估方法对比研究被引量:5
- 2018年
- 中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属于地震多发区。在收集分析国内外关于地震灾害死亡人口评估模型的基础上,选取10种模型以2000年以来中国典型地震灾害为案例验证其适用性。结果表明:(1)对于5.7级(含)以下地震,10种模型的评估结果基本都在合理范围内,可采用各评估结果的区间值来支撑应急决策;5.7~6.6级(含)地震,10种评估方法得到的结果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偏差,可采用多数评估结果指向的死亡人口数量级来支撑应急决策;6.6级以上地震,则只能采用有特定适用范围的基于结构易损性的评估结果来支撑应急决策,且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2)从地震灾害人员伤亡动态评估方法、地震—地质灾害死亡人口快速评估方法和快速评估软件系统方面进行了相关讨论。此研究可为地震灾害死亡人口快速评估模型的改进与发展提供借鉴。
- 王曦周洪建张弛
- 关键词:死亡人口地震灾害链
- 陕西省死亡人口月分布研究被引量:1
- 2018年
- 用死亡月分布变异系数、核密度估计及季节性分解对从陕西省人口基础数据库里提取的2011~2014年共428796例陕西死亡人口数据按照分性别、分性别年龄别(1岁分组)、分性别分年度三类月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男女死亡存在明显的月份集中性,总体趋势是从12月到次年2月份死亡高峰下降到次年7月份死亡低谷,之后再逐步上升;女性月死亡波动较大一点,受季节性影响程度高于男性;老年人(>70岁)受季节性影响大;陕西男女月死亡序列具有极强相关性,男女死亡月分布和季节有密切相关性。月份对死亡影响的程度与特定年龄性别人群的生理机能状况和季节环境条件的变化有关,应加强对冬季里女性和老年人关爱,提供必要的取暖设施和医疗援助,减少季节性死亡。
- 张帆武君胜朱志祥吴德刚
- 关键词:核密度估计
- 政府补助、保险支付与老年临终照料成本--基于2002-2014年CLHLS死亡人口追踪数据的分析被引量:15
- 2018年
- 为应对日益增大的老年人照料压力,我国各地试点通过政府补助或社会保险支付的方式满足老人的照料需求。基于2002-2014年CLHLS死亡人口追踪数据,文章用两部分模型、Heckman选择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政府补助、保险支付对老年临终照料直接成本和总成本的影响及其中介机制。研究发现,老年临终照料服务由保险支付的直接成本和总成本都比家庭支付明显更高,政府补助的直接成本比家庭支付更高,保险支付的直接成本比政府补助更高。保险支付和政府补助对照料成本影响的机制存在差异,保险支付主要通过收入效应对照料成本产生显著影响,但替代效应也发挥了中介作用,政府补助则主要通过替代效应对照料成本产生显著影响。文章的研究结论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我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应合理界定政府、市场、社会和家庭对老年人的照料责任,并明确长期护理保险的有限责任,尽量降低可能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对照料成本的影响。
- 龚秀全周薇
- 关键词:政府补助保险支付
- 三年困难时期非正常死亡人口及其相关问题研究被引量:7
- 2017年
- 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年)我国非正常死亡3000万人是个值得商榷的观点,必须进行全面系统的考量和原因分析。文章以1955~1957年平均死亡人口作为基准,结合1953~1964年死亡漏报及其纠正的状况,可以估算出三年困难时期非正常死亡人口约为400~500万人。非正常死亡人口在分布上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结构、年龄结构以及性别结构上的差异。此外,造成大量非正常死亡的原因非常复杂,难以从单一的因果关系中寻求答案。但种种迹象表明:这批非正常死亡人口是以饥饿死亡类型为主、其他死亡类型为次;以抗灾能力不强引起为主、以地方救灾失误引起为次。尽管非正常死亡几百万人的教训值得反思,但不能抹杀中国政府应对饥荒所做的努力及其取得的成效,更不能借此上纲上线,意图否定新中国前30年的发展。
- 程恩富詹志华
- 关键词:三年困难时期饥荒死亡率死亡漏报
相关作者
- 张国明

- 作品数:66被引量:297H指数:11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海冰 地表 盐碱地 灌溉 沙尘
- 黄润龙

- 作品数:83被引量:555H指数:12
-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 研究主题:人口老龄化 老龄化 农民工 老年人口 人口普查
- 许映军

- 作品数:115被引量:365H指数:10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海冰 脱盐 微波 脱盐率 渤海海冰
- 王瑛

- 作品数:31被引量:184H指数:4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断裂带 地质参数 地震参数 灾害 旅游业
- 陈宇

- 作品数:4被引量:0H指数:0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区域水文 土壤参数 死亡人口 地形参数 人口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