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72篇“ 林下植物“的相关文章
一种林下植物采收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林下植物采收装置,包括底板,底板的前端固定有倾斜板,倾斜板远离底板的一端安装有切割机构;底板的顶端安装有烘干分离机构,烘干分离机构包括外桶,外桶的底部开设有叶片收集口,底板顶端固定有支撑架,外桶固定在支...
李德文唐中华刘英郭晓瑞王洪政张衷华
桉树人工混交林下植物多样性特征
2024年
[目的]了解紫金县黄砂林场不同桉树人工混交林下植物组成与多样性特征。[方法]选取桉树-香樟混交林(Ⅰ)、桉树-杉木混交林(Ⅱ)和桉树-马尾松混交林(Ⅲ)3种桉树人工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探讨桉树人工林树种组成与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关系。[结果]3种人工林下植物共有35科50属51种,其中,灌木植物15科19属20种,以粗叶悬钩子、杜茎山和野牡丹为主;草本植物15科24属24种,以芒萁、山菅、乌毛蕨和金星蕨居多;藤本植物6科7属7种,以葛藤、海金沙和清风藤分布较广。灌木层、草本层和藤本植物层物种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桉树-香樟混交林(Ⅰ)最大,桉树-马尾松混交林(Ⅲ)最小。3种桉树人工林Simpson优势度指数(D)、Shannon多样性指数(H)均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藤本植物层。[结论]营造桉树-香樟混交林更有利于促进林分生长,提高林下植物多样性,在制订提高桉树林分质量措施时,要重视经营措施下人工林下植物多样性与树种组成间的关系。
陈乾
关键词:桉树人工林混交林物种丰富度林下植物多样性
晋西黄土区不同密度刺槐林下植物多样性评价
2024年
【目的】分析晋西黄土区不同林分密度刺槐人工林下植物的多样性特征及其差异,为确定刺槐人工林的合理林分密度及其健康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山西吉县蔡家川流域5种不同密度(675,1025,1575,2175和2500株/hm^(2))刺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其林下灌、草植物的种类、数量及盖度进行调查分析,计算不同林分密度刺槐林植物多样性指数。确定了10项评价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个林分密度刺槐人工林植物多样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刺槐人工林群落内灌木和草本植物主要为菊科、蔷薇科及禾本科,重要值较高的植物种主要为黄刺玫(Rosa xanthina)、杠柳(Periploca sepium)、茅莓(Rubus parvifolius)和艾蒿(Artemisia argyi)。(2)随着刺槐人工林密度的增大,林下植物多样性指数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密度适中(1575和2175株/hm^(2))时的刺槐林下植物多样性指数最大,林分密度为1575株/hm^(2)的刺槐林灌木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与密度为675和2500株/hm^(2)刺槐林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林分密度为1575株/hm^(2)的刺槐林草本层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与密度为675和2500株/hm^(2)的林分之间差异显著(P<0.05)。(3)对不同密度刺槐林下植物多样性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密度为1575株/hm^(2)时刺槐林的植物多样性综合评价值最高。【结论】晋西黄土区刺槐人工林的适宜林分密度为1185~1785株/hm^(2),该密度刺槐人工林下灌、草植物较为丰富多样,该林分密度可以作为当地刺槐人工林造林及可持续经营的参考。
魏文焱林田苗毕华兴赵丹阳云慧雅魏立娟沈晔
关键词:刺槐人工林植物多样性林分密度晋西黄土区
杉木林下植物多样性对不同间伐年限的响应
2024年
探究间伐对杉木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动态影响,可为杉木林可持续经营和生态效益评价提供依据。以浙西南杉木林为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间伐1、3、8 a后和未间伐(0 a)的林下植物种类、重要值及多样性进行全面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间伐0、1、3、8 a后杉木林下植物种类分别有37、48、59、66种,其中不同间伐年限杉木林下共有的植物35种。随着间伐年限的延长,杉木林下植物种类增加速度表现为“先快后慢”的趋势,与0 a相比,间伐1、3、8 a后林下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种类分别增加了38.5%~100.0%、27.8%~72.2%、16.7%~66.7%。杉木林下排名前3的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的优势种重要值之和随着间伐年限的增加总体呈现降低趋势。未间伐杉木林下没有阳性植物生长,间伐后种类增加到12~13种;中性植物种类随着间伐年限的延长而增加,与0 a相比,间伐3、8 a后分别增加了50.0%和85.0%。杉木林下植物的多样性指数随着间伐年限的延长而增大,灌木、草本植物的优势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Shannon-Wiener和丰富度指数Margalef在不同间伐年限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藤本植物的Simpson、Shannon-Wiener和Margalef表现为间伐3、8 a后显著高于0 a(P<0.05),植物的均匀度指数Pielou在不同间伐年限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吴夏华沈秋红张茂付胡兆贵吴家森王纪杰
关键词:杉木林植物多样性
杉木林下植物多样性对套种黄精和白及的响应
2024年
林下套种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白及Bletilla striata等中药材是林下经济的主要模式之一,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套种对林下植物多样性影响尚不明确。以浙西南杉木林下套种多花黄精、白及4年后和未套种原生态(CK)林地为对象,通过标准地法研究林下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的组成、种类、数量。结果表明:套种多花黄精和白及4年后,杉木林下草本植物种类显著增加了17.4%~26.1%(P<0.05),而藤本植物种类显著减少了33.3%(P<0.05);物种优势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einer、均匀度指数Pielou的变化表现为草本植物显著提高了26.4%~36.1%(P<0.05),而藤本植物则显著下降了29.0%~39.3%(P<0.05);林下灌木植物种类和多样性指数对套种的响应不明显;套种后,林下木质型灌木、藤本和株型较高的植物种类减少,而株型较小的植物种类增加。今后需建立长期定位监测,以掌握套种中药材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长期影响,为林下种植的效益评估提供基础。
叶丽敏叶子豪周肄智陈郑璐许元科
关键词:杉木林下套种白及植物多样性
海南岛加勒比松林林下植物区系与多样性特征
2024年
为了解海南岛加勒比松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和植物区系特征,进一步解译加勒比松林生态系统,为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在岛内设置总面积为9500m2的样方。在对海南岛加勒比松林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研究该区域林下植物物种组成、地理成分及分析不同地形条件下的物种多样性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海南岛加勒比松林林下植物种类丰富,共调查记录到102科314属510种,其中蕨类植物共有12科18属39种、裸子植物有1科1属2种、被子植物有89科295属469种,优势科明显,优势属、种不明显;(2)加勒比松林林下植物地理联系广泛,热带性质明显,含少穗竹属、山黄麻属、半枫荷属3个特有属;(3)海南岛加勒比松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受不同地形条件共同影响,在海拔为600m≤~<800m、坡度为10°≤~<20°、阳坡和半阳坡的条件下各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
商乃演杨小波王伟锋李东海戚春林邓勤苏欣
关键词:加勒比松林下植物植物区系物种多样性
内蒙古大兴安岭东部林下植物生物多样性海拔差异
2024年
海拔影响生物多样性分异,为探究寒温带山岭地区海拔对林下植物多样性分布影响,选择内蒙古大兴安岭东部地区,采用样地调研法,设置E1(200—350 m),E2(350—500 m),E3(500—650 m),E4(650—800 m),E5(800—950 m),E6(950—1100 m)6个不同海拔梯度,调研165个林地样点以了解不同海拔森林群落物种组成,研究林下植物生物多样性海拔差异性、地形因素、乔木层优势物种与林下植物生物多样性的相关性。研究得出:(1)调研区林下植物共277种隶属于53科135属,灌木32种、草本245种;(2)森林乔灌群落随海拔依次为蒙古栎-黑桦-榛-胡枝子群落(E1—E2)、落叶松-白桦-榛-胡枝子群落(E3)、落叶松-白桦-欧亚绣线菊-绣线菊群落(E4)、落叶松-白桦-兴安杜鹃-越橘群落(E5)、落叶松-白桦-越橘-偃松群落(E6);(3)林下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随海拔上升呈现明显的单峰格局。生物多样性草本层>灌木层,灌木层随海拔升高呈上升趋势,草本层呈先下降后升高再下降的波动下降趋势;(4)草本层物种替换速率远高于灌木层,E3—E4与E2—E3梯度内灌木层与草本层物种替换速率分别达到峰值;灌木层与草本层相邻海拔梯度间相似度指数均呈先下降后升高再下降的波动形式;(5)地理因素及优势乔木种不同能够显著影响林下植物α多样性,灌木层α多样性与海拔、纬度呈正相关,与经度、坡度呈负相关。草本层与海拔呈负相关,与纬度、坡向呈正相关,海拔对草本层α多样性影响高于灌木层。郁闭度与灌木层α多样性呈正相关,与草本层α多样性呈负相关;落叶松增多可提升灌木层生物多样性,黑桦会降低灌木层物种丰富度,而山杨会降低草本层物种分布的均匀度。研究结果为保护与利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下植物,丰富寒温带山岭地区林下植物多样性海拔分布理论提供科学依据。
史恭发徐诺牛钊倩孙炜伦王好石广振王玲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海拔
森林火烧迹地林下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变化格局
2024年
为探究森林火烧迹地中的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试验选取广东西江烂柯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和肇庆市国有北岭山林场内不同火烧恢复年限(2.5~16.0年)的样地和未被火烧过的森林公园(对照样地)样地进行调查和研究,详细记录样方内林下植物种类名称、数量和覆盖度等,并计算植物多样性指数。同时,测定了表层土壤(0~10 cm)的理化性质,大团聚体湿筛和微团聚体粒径质量分布。结果表明,(1)火烧后,林下植物种类、数量,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都低于对照样地。火烧后的样地林下植被种类、数量、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枯落物厚度随恢复时间变长总体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Fish-er′sα指数都呈现总体增加的趋势;所测的对植物生长有主要影响的土壤理化性质多与植物的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生境Fisher′sα指数呈正相关,而与其他多样性指数负相关。(2)随着火烧样地恢复年限的增加,土壤pH值、全钾、全磷和有效磷含量都总体上呈现出先升高再下降的趋势,而速效钾、全氮、水解氮含量、阳离子交换量都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3)随着火烧后恢复年限的增加,湿筛后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粒径>0.50 mm和≤0.25 mm粒径百分比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火烧有助于短期提高表层土壤的大团聚体含量和稳定性。火烧后微团聚体≤0.25 mm的5个粒径级别,其百分比随恢复时间的延长都有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火烧后短期的生态恢复增强了微团聚体的稳定性和抗侵蚀能力。
王明怀崔芳科吴泽鹏许秀玉欧世坤陈景欢马胜杰蔡志全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微团聚体
不同混交模式对桉树生长特性及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2024年
采用样地调查法,分析巨尾桉纯林(CK)、巨尾桉×刨花润楠混交模式(T1)和巨尾桉×红锥混交模式(T2)3个处理的巨尾桉生长特性及灌木、草本层物种组成、重要值和多样性特征,以期为科学经营桉树混交林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混交模式中,混交树种刨花润楠和红锥长势均较好;巨尾桉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蓄积量均显著高于纯林,但2个混交模式之间无显著差异。CK、T1和T2林下植物分别有17科23属24种、18科24属25种和23科28属29种。3种造林模式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S)、Shannon-wiener指数(H)和群落均匀度(J)均高于草本层,灌木层中的茜草科、马鞭草科,草本层中的禾本科植物和蕨类植物种类及数量多。结合林分生长和林下植物多样性指标,T2可作为今后桉树混交林经营的参考模式。
刘鑫黄兰清苏立军吴跃海余玉珠郭萍任世奇邓力
关键词:巨尾桉混交模式植物多样性
澜沧县桉树引种对林下植物多样性及生境质量的影响研究
2024年
外来树种桉树(Eucalyptus robusta Smith)的林下植物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对区域生态系统功能有显著影响,桉树引种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一直存在争议,同时桉树引种对区域生境质量的影响尚不明晰.作者以典型桉树引种区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为研究区,运用空间代替时间及典型抽样法,分析成熟桉树人工林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并基于物种多样性指数和NDVI修正InVEST模型参数,揭示成熟桉树人工林的生境质量特征.结果表明:(1)从整个群落看,桉树替代常绿阔叶林、思茅松林、灌木林后,成熟桉树人工林的林下植物多样性降低,所有对比样地的Sorensen指数低,且2/3的桉树林样地Shannon-Wiener指数较低;(2)低生境分布在北部和西部地区的建设用地、旱地、水田等区域,大面积的林地生境质量较高,其中常绿阔叶林、思茅松林、灌木林和成熟桉树人工林的生境质量均值分别为0.994 1、0.996 7、0.993 3、0.923 1,成熟桉树人工林的生境质量最低;(3)通过生态安全系数验证,修正生境适宜度参数后的InVEST模型,生境质量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周世杰赵筱青黄佩冯严董雯雯唐媛媛刘玉杰熊波
关键词:林下植物多样性

相关作者

温远光
作品数:248被引量:3,350H指数:33
供职机构:广西大学林学院
研究主题:桉树 生物量 人工林 桉树人工林 杉木
朱宏光
作品数:106被引量:858H指数:17
供职机构:广西大学林学院
研究主题:桉树 常绿阔叶林 混交林 土壤微生物 植物功能群
杨小波
作品数:205被引量:1,668H指数:21
供职机构:海南大学
研究主题:物种多样性 铜 种群 物种组成 桉树人工林
林开敏
作品数:140被引量:1,785H指数:26
供职机构: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
研究主题:杉木 杉木人工林 人工林 间伐 土壤肥力
尤业明
作品数:57被引量:578H指数:14
供职机构:广西大学林学院
研究主题:南亚热带 土壤酶活性 林下植物 桉树人工林 青冈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