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26篇“ 极端微生物“的相关文章
极端微生物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2024年
极端微生物是指在高/低温、高/低pH值、高压、高盐、高辐射等极端环境下生存的微生物微生物极端环境的适应性赋予了其特殊的基因与产物,因而在生物燃料、化工、食品、化妆品、环境保护、医药等各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对极端微生物的研究不仅是对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的追溯,也是谋求新型微生物资源或材料的有利途径。文章就极端温度、极端pH值及高盐环境中的微生物及其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极端微生物开发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李沛霖李力
关键词:极端微生物极端环境
中国极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周培瑾
2023年
周培瑾,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第四任所长(1991年3月至1995年12月)。1938年9月生于湖北武汉,1963年8月毕业于武汉大学,1963年9月到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工作。1983年6月至1985年9月期间,在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生物系Donn J.Kushner教授实验室做访问学者。1986年6月,晋升副研究员。1992年11月,晋升研究员。2007年1月退休。2022年12月31日在北京逝世。周培瑾先生早期科研工作主要聚焦于利用微生物进行废水处理。1972年,他承担了“含氰污水的微生物处理”项目,足迹遍及山东和辽宁的胜利、锦西、大庆和抚顺等油田,采集样品,分离筛选氰降解微生物,顺利完成了科研任务。1977年,通过“生化法处理TNT——二硝基萘装药废水”项目,周培瑾先生利用气杆菌、柠檬杆菌和芽孢杆菌的多菌株联合,设计优化工艺,处理后的水质达到国家规定标准,该成果于1981年获国防工业办重大技术改进二等奖(第一完成人)。成果“TNT、DNN混合装药废水的生化处理”于1982年获得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第一完成人),“生物法处理弹药厂装药废水”于198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
崔恒林许学伟
关键词:微生物处理
极端微生物来源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考察两种来源于深海酵母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Ⅰ和SOD-Ⅱ)活性以及在不同温度和pH环境下的耐受性。结果表明SOD-Ⅰ的活性为210.4 U/mg,SOD-Ⅱ活性为659.5 U/mg,两种超氧化物歧化酶在25~80℃温度和pH=5~10之间均有出色的表现,其中SOD-Ⅱ在整个测试温度范围内(25~100℃)都保有较高的活性,其对酸碱的耐受性也超出其他动植物来源的该类酶,故SOD-Ⅱ对极端环境的适用能力更强。
叶琳琳周安坤
关键词: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耐受性酸碱度
极端微生物及其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22年
极端微生物是指在高/低温、高/低p H、高盐、高压等极端环境条件下生存的微生物.特殊的生存条件导致其具有特殊的遗传背景和代谢途径,并可产生功能特殊的酶类和活性物质.随着系统生物学和合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极端微生物作为一类特殊的微生物群体,在生物医疗、生物能源和生物材料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极端微生物相关研究也对生命起源与演化、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对极端环境及极端微生物的概念和分类进行了回顾,综述了极端微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机制及其酶的应用,并介绍了合成生物学在极端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情况.此外,由于极端微生物极端酶的特殊性和高效性,本文还探讨了极端微生物开发过程中的挑战,以及其在航空航天与国防安全领域的综合应用潜力,并指出了相关研究的必要性.
庄滢潭刘芮存陈雨露杨岑玥余岩王涛王友亮宋亚军滕越
关键词:极端微生物极端酶极端环境合成生物学
航天器组装环境中极端微生物的筛选与特性被引量:1
2022年
航天器在进入太空飞行前需要对微生物进行严格把控.航天器组装、集成与测试厂房(AIT厂房)是航天器携带微生物的重要环境来源之一,因其装配洁净室具有通风干燥、营养物质匮乏等不利于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特性,因此航天器潜在携带的都是能够适应极端环境的极端微生物.针对我国某AIT厂房内部空气与表面环境,通过平板培养并应用细菌16S序列分析共鉴定出13株细菌,分别对其进行了各种极端环境耐受力测试以及抗生素耐药性和成膜能力测试.这些细菌全都来自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且其中9株都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13株细菌均为耐盐耐酸耐碱微生物,且大部分细菌能在80℃热激和紫外光照射下存活.除了一株在表面环境中分离得到的Sphingomonassp.JCM7513对所有测试的抗生素均不敏感,具有极强的耐药性之外,其余的12株细菌对大部分β-内酰胺类抗生素敏感,但对四环类抗生素和红霉素具有较强的耐药性.分离到的细菌绝大部分具有很强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本研究表明在航天器组装环境中存在一定数量的极端微生物,为了保护航天器免受生物腐蚀和行星保护的正向污染,需要有更加有效的监测和消杀方法.(图6表3参29)
陆月盈杨建楼付玉明张兰涛刘红
关键词:微生物污染极端微生物抗生素耐药性
我国部分地区生鲜乳中极端微生物风险分析
2022年
采集我国生鲜乳主产省市内蒙古、黑龙江、山东、上海、河北四种规模类型的牧场生鲜乳样品,全年共计471份。研究结果显示42.68%的样品中嗜冷菌含量在104~106 CFU/mL,42.68%的样品中需氧芽孢总数≤10个/mL,77.71%的样品中嗜热需氧芽孢数≤10个。调查研究生鲜乳中的嗜冷菌数、需氧芽孢总数、嗜热需氧芽孢总数,对控制有害微生物的危害、提高生鲜乳安全性提供理论依据。
王帅陈贺赵艳坤王富兰
关键词:嗜冷菌
包含极端微生物的SOD酶的植物细胞提取物的工业应用
本发明涉及具有抗氧化活性的组合物,其包含源自植物细胞培养物的第一干提取物,所述第一干提取物包含硫磺矿硫化叶菌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源自植物细胞培养物的第二干提取物,所述第二干提取物包含嗜热泉生古细菌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源自植...
斯特凡尼娅·阿切洛法比奥·安朋玛丽亚·加布里埃尔·科卢奇吉安娜·帕尔米耶里埃尼奥·科卡
文献传递
极端微生物中获得的TET外切蛋白酶的组合物水解多肽的用途
本发明涉及一种组合物,所述组合物包含至少一种第一氨基肽酶和至少一种第二氨基肽酶,所述第一氨基肽酶占组合物总重量的高达40重量%。优选地,所述氨基肽酶是四面体氨基肽酶(TET氨基肽酶)。目的是降解抗营养蛋白和肽,例如谷蛋白...
布鲁诺·弗兰泽蒂埃里克·吉拉尔亚历山大·阿波莱尔
不同地质环境中微生物群落与极端微生物的研究
地球上生命的出现和参与,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地球的演化和历史进程,形成了地圈-生物圈-大气圈。生物作用作为活跃和强大的地质营力,无论是岩石圈物质的风化、搬运、沉积和成岩,或是对成矿元素的迁移富集,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
黄志勇
关键词:气候变化微生物群落极端微生物基因组
文献传递
深海极端微生物菌群及代谢产物多样性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9年
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积的四分之三,它不仅是生命的起源,而且还孕育了各种极端微生物。它们存在于海洋极端环境中,如热液喷口、热泉、咸湖和深海层等,由于生境太过恶劣,一度被认为是生命的禁区。随着人类对深海极端环境微生物研究的不断深入,已经探索到那里具有丰富的菌群资源和具有潜在价值的天然生物活性产物。这些极端微生物能够适应极高温、极低温、高压、高盐、高放射性和极度酸碱性等极端环境,具有特殊的生物多样性、遗传背景和代谢途径,能够产生各种具有特殊功能的酶类及其他活性物质,展现出巨大的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力。研究海洋极端微生物对探索生物多样性、新资源开发利用及对地球生物学研究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汤伟张军李广善王悦何增国
关键词:代谢产物多样性

相关作者

陈伟钊
作品数:41被引量:38H指数:4
供职机构:深圳大学
研究主题:碱性木聚糖酶 编码基因 酶学特性 基因编码 极端微生物
何冰芳
作品数:294被引量:621H指数:12
供职机构:南京工业大学
研究主题:突变体 脂肪酶 编码基因 蛋白酶 高产菌株
刘森林
作品数:50被引量:237H指数:9
供职机构:深圳大学
研究主题:碱性木聚糖酶 编码基因 酶学特性 基因编码 极端微生物
王淑军
作品数:246被引量:1,019H指数:15
供职机构:淮海工学院
研究主题:海洋细菌 酶学性质 交替假单胞菌 生长温度 SP
马延和
作品数:750被引量:873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研究主题:编码基因 突变体 氨基酸残基 基因 菌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