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99篇“ 机会公平“的相关文章
机会公平机会平等的政治哲学阐释
2024年
作为政治哲学范畴的机会公平中的“机会”,是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面向全体或特定社会成员提供的关乎其生存和发展的可能性条件,而非泛指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机会”。机会平等或机会公平涉及是否给、如何给、在什么时间和条件下给、给哪些社会成员机会的问题。机会平等在今天无论是在处理“机会有无”问题上还是在处理“机会大小”问题上,都存在无法解决的矛盾。机会公平是当下更值得追求的价值理想,它不追求机会平等所要求的严格的等同性、整齐划一性,而允许存在更多的差异化对待。机会公平也有其自身的限度,它只是社会公平的一个方面,是推进社会公平的一个着力点,不能指望以机会公平来完成社会公平的重任,甚至将机会公平等同为社会公平
陈培永杨慧聪
关键词:机会公平社会公平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探索:国家政策的视角被引量:1
2024年
国家政策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探索不断深化,特别是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问题更是引起国家高度重视。通过梳理21世纪以来我国有关高校招生政策、高考政策以及国家助学政策等方面的文件,发现在国家教育政策的宏观指导下,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局面持续向好,人民满意度逐步提高,教育公平持续推进。但是政策的定向弱影响和刚性强阻滞始终存在。要实现入学机会的高质量公平,还需着重解决三方面问题:政策制定要更加关注优质机会的城乡差距,增加精准性;政策执行要结合实际,增加灵活性;政策督查要健全法制体系,增加规范性。
宋红霞
关键词:国家教育政策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教育公平
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政策变迁——基于间断均衡理论
2024年
基于间断均衡理论考察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政策变迁历程,发现政策图景历经“重塑公平取向”“效益优先、兼顾公平”“‘质’‘量’并重”三个时期,变迁过程呈现长期均衡与短期间断相交替的特征。在政策演进中,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重大焦点事件推动、决策理念转变作为变迁动因驱动政策打破垄断而促使人们重新审视政策。政策图景与政策场域的互动形成政策变迁的两种机制,负反馈机制实现政策渐进均衡,正反馈机制促使政策间断革新。未来我国还需发挥复合政策范式的系统效应,政策图景达成公共善与个体善的结合,政策理念实现多元叠加,政策场域确保开放包容与主体协同互动。
石艳余赛月
关键词:教育公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
新发展格局背景下的重庆劳动力就业公平性研究——基于机会公平视角
2024年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公平,就是要破除劳动力市场藩篱,为普通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有效落实同工同酬同保障的原则,逐步提高就业质量。本研究基于重庆城镇劳动力调查数据,首先,测度收入不平等情况;第二,运用明瑟收入方程对全样本和低收入样本进行回归估计;第三,基于事前估计视角,运用参数估计法测度机会不平等指数,并且运用shapely分解,分析造成机会不平等的成因;第四,尝试把努力变量纳入机会不平等的分析框架。研究结果显示:一是重庆劳动力收入存在较大的不平等,推进共同富裕任重道远;二是机会不平等是劳动力收入不平等的重要原因;三是城镇化、年龄、性别和父辈是机会不平等的重要因素;四是劳动力通过增加受教育年限、跨省市迁移、提高职业技能,对收入提升都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石丽红夏政然陈卓尔
关键词:中等收入群体机会公平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教育机会公平的影响
2024年
教育公平事关社会的公平正义,其中最主要的是提供机会公平。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数据,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教育机会公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显著促进了教育机会公平;在提高家庭教育支出整体基准水平的基础上,弱化了家庭教育支出的群体差距。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校外教育机会公平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其次是学校教育机会公平。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通过缓解家庭流动性约束和减轻收入不平等的途径促进教育机会公平。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低文化资本家庭和低经济资本家庭的教育机会公平促进效应更为显著,而对农村地区家庭未能体现教育公平效应。
马野驰胡令
关键词:教育机会公平家庭教育支出
教育机会公平对劳动力流入地选择的影响--基于代际流动视角
2024年
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构造城市层面的教育机会公平衡量指标,并结合中国流动人口动态调查以及相关城市特征数据,采用条件Logit模型探讨了教育机会公平如何影响劳动力的流动决策。研究发现,不同城市间教育机会公平的差异是影响劳动力流入地选择的重要因素。具体而言,劳动力倾向于流入教育机会公平程度高的城市,但这一偏好会随着城市落户门槛的提高而减弱。进一步分析表明,教育机会公平对劳动力的吸引作用存在明显的个体特征异质性,高教育水平、新生代、具有正规就业身份和已婚的劳动力群体更看重地区教育机会公平程度。文章结论对如何引导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优化地区人力资本配置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徐晓红赵云辉
关键词:教育机会公平劳动力流动
机会公平环境的微观收入效应——来自人口迁移行为的证据被引量:1
2024年
本文从代际流动视角探究了机会公平环境对居民收入的微观影响。通过匹配城市代际流动数据与微观人口数据,本文构造了反映人口在不同机会公平地区迁移状况的微观数据集,并基于人口迁移的因果识别策略,探讨了机会公平环境对个体收入的年均接触效应。结果表明,在机会公平程度高1个单位的城市每多驻留1年,个体收入排位将提高0.0408个百分位,且不同驻留年限的年均接触效应具有持续性和同质性。异质性分析表明,迁往机会公平地区的个体存在显著的正向接触效应,迁往机会更不公平地区的个体则存在显著的负向接触效应,同时这种机会公平的正向接触效应更多存在于青年、高学历、城市户籍、高技能行业与非国有部门的个体中。机制分析显示,机会公平环境会显著促进个体融入,使用工单位更少排斥外来移民,提升了求职渠道市场化程度,进而带来正向接触效应。本文结论表明,构建机会公平的城市环境不仅有利于公平正义,也是优化城市人力资本配置、提升居民收入水平的重要途径。
王伟同徐溶壑张妍彦
关键词:机会公平代际流动
美国得州公立大学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经验与启示
2024年
20世纪60年代,为消除种族歧视,维护少数族裔入学机会平等,美国出台了“肯定性行动计划”,以实现教育、就业等领域人人平等。随着“逆向歧视”争论愈演愈烈,“肯定性行动计划”被废止,自1997年起,加利福尼亚州、得克萨斯州、佛罗里达州等先后实施了其替代政策“百分比计划”。作为“霍普伍德案”发生州,也是近年来少数族裔人口比例持续逆向增长的得克萨斯州,其施行的“前10%计划”通过排名百分比要求的修订调整,高中修读课程要求明确细化,课程可替换以及考试可选择,有效促进了州内各阶层、各族裔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同时,该政策的成功施行离不开操作规范的中学资格认证、多方构建的专项奖学金体系以及全程配套的数据追踪研究等配套保障举措。我国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政策可借鉴相关经验,在注重中学差异的基础上合理运用高中学业成绩,在有效引导学生的基础上重视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在加强数据跟踪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倾斜优惠政策。
方淦严欢
能力分班对寒门学子有利吗?——机会公平视角下教育分层制度的效能与隐忧被引量:1
2024年
本文立足于我国能力分班教学实践,使用模糊断点回归设计,讨论进入高成绩班级对弱势家庭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效应及其中介效用机制。从起点公平角度来看,学生成绩未达到学校分班界限分数时,优势家庭学生进入高成绩班级的概率更大,而成绩达到分班界限分数时,弱势家庭学生进入高成绩班级的概率显著高出34%,优势家庭学生仅高出19%。也就意味着,能力分班这种教育分层制度给予学业成绩优异的弱势家庭学生以教育流动的机会,但总体有效维持了不平等。从过程公平角度来看,弱势家庭学生进入高成绩班级获得成绩提升主要得益于拥有更高质量、更具优势地位的班级同伴以及校园欺凌风险的降低。也就是说,能力分班制度构筑了隔绝不利条件的“玻璃墙”,却遵循“隔离但平等”的不公平原则。从结果公平角度来看,进入高成绩班级的弱势家庭学生,成绩显著提高0.38个标准差,实现了结果公平的效能目标,但仍存在“阶层固化”隐忧。
钱阿剑赵茜
关键词:机会公平学业表现
特质焦虑对个体机会公平感知的影响及认知机制探究
李世杰

相关作者

虞新胜
作品数:39被引量:149H指数:7
供职机构:东华理工大学
研究主题:机会公平 马克思主义 农民工 马克思主义信仰 信仰
黄照旭
作品数:28被引量:36H指数:4
供职机构:贵州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实证研究 高等教育 省属高校 大学生 机会公平
莫俊
作品数:6被引量:45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法学院法律系
研究主题:现代经济法 社会整体效益 机会公平 结果公平 经济主体
姚永福
作品数:7被引量:23H指数:3
供职机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研究主题:教育机会公平 县域民营经济 历史时期 社会环境 民营经济发展
方淦
作品数:18被引量:28H指数:3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农业院校 入学机会公平 高等教育 促进高等教育 新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