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371 篇“ 末次间冰期 “的相关文章
末 次 间冰期 中国季风降水的模拟分析2024年 本研究使用国际古气候模拟比较计划最新第4阶段(PMIP4)中的15个全球耦合模式试验数据,聚焦末 次 间冰期 (距今约127 ka)中国季风降水及其强度相对于工业革命前期的变化,并分析了相关的动力学机制。结果表明,所有模式均能合理再现观测的中国年和冬、夏季降水气候态的大尺度分布特征;相对于工业革命前期,伴随着季风区范围向西北扩张,多模式集合平均模拟的末 次 间冰期 中国季风降水增加37%、季风降水强度增强6%,且模式间 一致性较好;上述变化主要是因为该时期轨道强迫下经向温度梯度减小和纬向、经向海陆热力对比加大所导致的东亚西风急流减弱北移、夏季风环流加强以及相应的水汽输送发生变化。多模式模拟的末 次 间冰期 中国季风降水变化与季风区内大部分降水重建记录定性一致。 田芝平 史嘉文 姜大膀关键词:末次间冰期 季风降水 末 次 间冰期 全球气候瞬变模拟与平衡态模拟的对比研究2024年 采用水平分辨率约1°的地球系统模式CESM,本研究开展了末 次 间冰期 129~124 ka的瞬变模拟试验(TGCS-LIG)和127 ka的平衡态切片模拟试验(127ka-LIG),量化了数值试验方案对模拟的末 次 间冰期 全球气候的影响,以期加深理解造成模拟结果与重建数据之间 分歧的可能原因。TGCS-LIG试验和127ka-LIG试验均表明:末 次 间冰期 全球年平均温度较工业革命前低,降温幅度分别为0.4℃和0.2℃;在夏季,北半球升温(1.2/1.5℃),而南半球降温(0.9/0.7℃)。就年降水而言,末 次 间冰期 北半球季风区降水增加,南半球季风区降水减少,但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与重建数据相比,TGCS-LIG试验和127ka-LIG试验的模拟-数据符号一致性与均方根误差均相近,但127ka-LIG试验模拟效果略好。TGCS-LIG试验与重建的全球年平均(夏季)海温符号一致性为34.9%~44.7%(36.8%~42.5%),较127ka-LIG偏差约2%~4%(约5%~7%);均方根误差为2.9~3.2℃(2.9~3.4℃),较127ka-LIG试验偏差小于约0.1℃。对于全球年平均降水,TGCS-LIG试验与重建数据的符号一致性为63.8%,略高于127ka-LIG试验(63.1%)。相较于模拟和重建之间 的绝对偏差而言,数值试验方案对于改进两者分歧的作用十分有限。需要注意的是,TGCS-LIG试验表明:末 次 间冰期 全球关键气候模态的年际变率在129~124 ka间 存在显著的内部变化,其中ENSO年际变率随时间 逐渐增强,北半球环状模与南半球环状模的年际变率呈现千年尺度波动的特征;而127ka-LIG试验无法刻画气候模态的时间 演变特征。总之,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平衡模拟试验或是瞬变模拟试验并不是造成末 次 间冰期 模拟-数据分歧的主要原因,但开展高时空分辨率的瞬变模拟试验对研究末 次 间冰期 气候变率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江南萱 燕青 王会军关键词:末次间冰期 末 次 间冰期 以来毛乌素沙漠河湖相沉积发育年代起讫2024年 毛乌素沙漠地处东亚季风西北边缘,沙漠内部广泛发育风成沉积和河湖相沉积物,尤其是河湖相沉积物,因其沉积连续、分辨率高、受到的扰动较少等优点而被广泛用于古气候环境的重建。自末 次 间冰期 以来,研究区发育了多期河湖相沉积,为探讨气候变化和湖泊消涨之间 的关系提供了可能。文中通过对前人已有研究进行全面梳理,从88个典型剖面中筛选出54个具有代表性的沉积剖面及306个河湖相沉积的年代数据,对其进行归一化汇总、整理和校正,构建末 次 间冰期 以来毛乌素沙漠河湖相沉积的发育年代框架。结果表明末 次 间冰期 以来毛乌素沙漠河湖相沉积主要发育在以下三个时期:末 次 间冰期 (140-70 ka B.P.)、末 次 冰期 间 冰阶(55-23 ka B.P.)以及末 次 冰消期至中全新世(15-3.0 ka B.P.)。结合区域对比和机制分析,认为毛乌素沙漠末 次 间冰期 以来河湖消涨扩缩过程与东亚季风强弱变化关系密切。 杨兴迪 刘小槺 李怡静 李小妹 梁爱民关键词:末次间冰期 毛乌素沙漠 河湖相沉积 辽东半岛末 次 间冰期 砂质沉积物的粒度端元特征与古环境演变 被引量:2 2024年 辽东半岛作为东亚风成沉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海-陆相互作用的影响,对气候变化表现出强烈的敏感性,蕴藏着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演变与古环境变迁的历史。本研究通过对大连长兴岛港华剖面362 cm厚的砂质沉积物的粒度数据进行参数化端元分析,探讨了该剖面沉积物的搬运方式、搬运动力及沉积环境,揭示了该地区末 次 间冰期 (MIS 5a~5c)的古气候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港华剖面沉积物粒度组分可以分解为4个端元:EM1代表高空西风作用下远距离悬浮搬运的细粉砂组分;EM2代表地方风系作用下低空短距离搬运的极细砂组分,在冬季风势力增强时可能被二次 搬运;EM3和EM4代表以尘暴形式近地跃移搬运的砂粒组分;粗粒级组分EM3、 EM4含量变化对冬季风强度变化具有良好的指示意义。2)将各端元组分含量、中值粒径(Md)、 Fe_(2)O_(3)含量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对比,表明MIS 5c~5a期间 港华剖面依次 经历了相对暖湿→干冷→趋向于温湿化的气候旋回变化。3)根据光释光年代测定结果,港华剖面为末 次 间冰期 的沉积物,通过与其他地区同时期的研究结果比对,港华剖面的环境演变信息与全球气候变化事件具有较好的对应,说明辽东半岛的风沙沉积在揭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环境演变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吴俊峰 魏东岚 张威 王思齐 蒋伟关键词:末次间冰期 辽东半岛 黄土粒度分解揭示的川西高原末 次 间冰期 以来的西风演化 周建涛末 次 间冰期 以来黄土高原西峰黄土释光测年及气候变化研究 范婷末 次 间冰期 南半球西风急流变化的模拟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研究末 次 间冰期 气候变化有助于加深理解变暖情景下气候的变化规律及其对轨道参数变化的响应特征。本研究利用国际古气候模拟对比计划第四阶段的多模式结果,分析了南半球副热带西风急流(200 hPa)与副极地西风急流(850 hPa)在末 次 间冰期 的变化特征及机制。多模式集合平均结果表明,末 次 间冰期 夏季南半球副热带西风急流相较于工业革命前位置偏北(+2.5°),强度偏弱(-5.3%);南半球副极地西风急流也存在类似的变化特征(+1.1°/-7.4%)。在冬季,末 次 间冰期 南半球副热带西风急流相较于工业革命前南移增强(-0.8°/+5.6%),而南半球副极地西风急流北移增强(+0.8°/+4.2%),并且不同洋盆上空的急流具有不同的变化特征。副热带急流与副极地西风急流位置与强度的变化分别与对流层中高层与低层的斜压稳定性的变化相联系。此外,热带非绝热加热与中纬度Rossby波传播的共同作用造成了南印度洋西侧与东侧、高层与低层西风急流反向变化的结果,这种反向变化得到了降水重建的支持。 江南萱 燕青 王会军关键词:末次间冰期 南半球 副热带西风急流 末 次 间冰期 亚洲中部干旱区干湿变化的模拟研究被引量:2 2023年 利用国际古气候模拟对比计划第四阶段的多模式结果,分析了末 次 间冰期 亚洲中部干旱区的干湿变化及机制。多模式集合平均结果表明,末 次 间冰期 亚洲中部干旱区年降水减少0.7%,其中中亚地区的年降水减少2.8%,新疆地区年降水增加1.8%。水汽收支方程表明,末 次 间冰期 中亚地区在雨季(冬春季)的降水变化主要与垂直动力项有关,新疆地区在雨季(夏季)的降水变化主要与垂直动力与热力项有关。此外,基于Penman-Montieth方法计算的亚洲中部干旱区的干旱指数在末 次 间冰期 减小约10.2%,表明末 次 间冰期 亚洲中部干旱区气候明显变干且存在旱区扩张的现象,这主要受到潜在蒸散变化的调控。潜在蒸散的增加进一步受到有效能量增加与地面风速增大的调控。本研究从模拟的角度揭示了末 次 间冰期 亚洲中部干旱区干湿变化的可能特征及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理解旱区气候在增暖情景下对轨道参数的响应特征。 江南萱 燕青 王会军关键词:末次间冰期 干湿变化 末 次 间冰期 早期植被对气候反馈作用的模拟研究2023年 准确理解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现象和机制,对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末 次 间冰期 早期是研究未来气候变化可参考的典型暖期。目前,基于气候模式模拟的末 次 间冰期 早期温度低于气候记录重建的结果。这一现状的一个潜在原因在于,这些气候模拟研究中采用的植被数据为工业革命前水平,忽略了植被动态对气候的反馈作用。本研究利用iLOVECLIM气候模式耦合植被模块VECODE和LPJ-GUESS开展末 次 间冰期 早期(125 ka B. P.)植被动态对气候反馈作用的模拟分析。模拟结果显示,相比基于工业革命前植被条件模拟得到的温度水平,耦合动态植被模拟的全球气候更温暖,但仍略低于记录重建的温度。在大陆/亚大陆尺度,高纬和北非地区模拟的125 ka B. P.植被覆盖度明显高于工业革命前水平,增温幅度也显著高于其他地区;此外,末 次 间冰期 早期北非植被覆盖对区域气温的正反馈通过增强的大气环流使低纬地区输送到高纬地区热量增加,从而表现出对全球气温的正反馈作用。 李焕 陈春珠 杨子腾 夏宇欣 张以恒 赵文伟关键词:末次间冰期 LPJ-GUESS 气候模拟 末 次 间冰期 ENSO对全球海平面上升响应的模拟研究被引量:2 2023年 末 次 间冰期 的全球年平均地表气温比现今高0~2℃,这一增温幅度与未来预估的增温幅度相当。因此,末 次 间冰期 气候往往被认为是未来气候的一个类比。本研究利用挪威地球系统模式(NorESM1⁃F)开展末 次 间冰期 模拟,并进一步讨论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5 m和10 m时末 次 间冰期 的ENSO海温变率。模拟结果表明:模拟的末 次 间冰期 热带太平洋年平均海表面温度较工业革命前普遍偏低,这与地质记录重建基本一致。与工业革命前相比,模拟的末 次 间冰期 El Niño事件强度偏弱,极端El Niño事件偏少;而La Niña事件强度偏强,极端La Niña事件偏多;随着全球平均海平面的上升,海表温度异常出现变化,表现为小于0.5℃的海温异常出现的频率减少,而大于0.5℃的海温异常出现频率增加,表明全球平均海平面的上升会使海温的异常更加明显,但全球平均海平面的上升对模拟的末 次 间冰期 ENSO事件的频次 及平均强度影响并不显著。 徐天澳 巫明娜 张仲石关键词:末次间冰期 ENSO
相关作者
李保生 作品数:152 被引量:1,712 H指数:26 供职机构: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萨拉乌苏河流域 剖面 末次间冰期 米浪沟湾剖面 巴丹吉林沙漠 温小浩 作品数:71 被引量:577 H指数:15 供职机构: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萨拉乌苏河流域 剖面 层段 末次间冰期 古气候 李志文 作品数:69 被引量:470 H指数:11 供职机构:华南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粒度 末次冰期 剖面 末次间冰期 红土 刘东生 作品数:261 被引量:4,919 H指数:5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黄土 古气候 第四纪 磁化率 气候变化 牛东风 作品数:47 被引量:242 H指数:11 供职机构: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剖面 萨拉乌苏河流域 层段 全新世 粒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