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51 篇“ 晚冰期 “的相关文章
石羊河流域晚 冰期 以来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 被引量:2 2023年 石羊河流域是中国西北地区环境变化与丝路文明演化的典型区域.基于大批学者的研究,目前对石羊河地区的气候、环境、文化形成了基础认识,但沉积地层指示的古湖泊演化过程,以及古文化更替与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仍存在争议.本研究与前人采用单一采样点的研究方法不同,在石羊河流域沿中游红水河地区和下游猪野泽地区共连续采集13个剖面,建立了包含705个沉积样品,129个AMS 14C年代数据,5460个古环境代用指标数据和12个历史文化遗址的数据库.结合TraCE-21 ka(The Transient Climate Evolution Experiment)和PMIP3(Paleoclimate Modeling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3)模拟,探讨晚 冰期 以来石羊河流域环境变化和古文化演变.研究发现,石羊河流域晚 冰期 以来环境持续变化;晚 冰期 到早全新世期间,古湖泊武始泽和猪野泽开始发育;中全新世时期,石羊河流域气候湿润,湖泊面积大、水位高;晚 全新世干旱化使得湖泊退缩,河流下切;在干旱趋势下,马家窑、齐家文化逐渐消失,沙井文化(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兴起,匈奴帝国扩张并修建休屠城;由于石羊河流域独特的环境演化模式和文化格局,干旱环境可能是导致该地区游牧文化繁荣的原因.这一发现表明,干旱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并非都是负面的,人类可以通过生产方式变革应对环境变化,进而推动社会发展. 李育 张占森 周雪如 高铭君 李海烨 薛雅欣 段俊杰关键词:环境变化 全新世 石羊河流域 湖泊演化 红原泥炭记录的晚 冰期 以来若尔盖地区粉尘通量变率及其气候影响 被引量:2 2023年 由于高分辨率的气候重建记录,尤其是粉尘通量重建结果仍然较少,晚 冰期 以来东亚地区的气候突变机制存在很多争论。本研究对青藏高原东北部若尔盖红原泥炭HY2014剖面(深度450cm)样品的灰分含量及其粒度组成和K、Ti、Zr、Rb、Sr、V等元素含量进行高分辨率测定,基于AMS14C测年结果,重建了晚 冰期 以来该地区粉尘通量的变化动态,并结合过去的研究结果综合探讨粉尘通量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红原泥炭中的Ti、V、Sr、EF_(Zr)、EF_(Rb)、EF_(K)等元素主要为风成输入,可辅助粉尘通量来共同反映研究区大气粉尘沉积的变化历史。2)14000~11600cal.a B.P.,红原地区粉尘通量总体偏高,其中14000~12800cal.a B.P.期间由于红原地区发生特大古洪水事件使大气粉尘通量数值明显增加,而12800~11600cal.a B.P.期间气候冷干,强劲的东亚冬季风和北半球西风急流将裸露的松散沉积物搬运沉积到红原泥炭地中,导致红原大气粉尘通量增加;11600~3100cal.a B.P.粉尘通量低,其中在11600~6400cal.a B.P.期间波动较为明显,而在6400~3100cal.a B.P.粉尘通量波动更为稳定。早中全新世气候总体暖湿,受东亚冬季风和北半球西风急流影响较小且植被覆盖度较高,粉尘通量总体较低;3100cal.a B.P.以来东亚冬季风增强,红原地区粉尘通量再次升高。3)红原泥炭粉尘沉积通量记录了新仙女木事件,还清晰地记录了此后发生的7次粉尘增强事件,这在中国西北和北部的其他记录中也多有体现。粉尘增强事件发生时,东亚冬季风增强,粉尘源区干旱化,植被覆盖面积减小,粉尘释放增多,红原泥炭中粉尘含量升高。 汪洪娇 曾蒙秀 彭海军 朱诚 李越 白勇勇 曾巧 孙静茹关键词:元素地球化学 气候突变 东亚冬季风 临汾盆地晚 冰期 至中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的风化特征及指示的气候意义 被引量:1 2023年 了解中国北方晚 冰期 和全新世时期的气候环境变化及其驱动机制,有助于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可能情景。基于黄土高原东南缘临汾盆地的黄土-古土壤剖面,在3个AMS14C年代的支持下,通过粒度、磁化率、土壤有机碳以及地球化学元素等指标,重建了临汾盆地晚 冰期 至中全新世晚 期的气候变化历史。结果表明:宋村沟剖面的黄土和古土壤分别处于初等和中等化学风化阶段,而不同地区风成堆积物的化学风化强度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受控于东亚夏季风的区域变化。多指标综合分析表明,晚 冰期 以来临汾盆地的气候演变经历了4个阶段:晚 冰期 东亚冬季风较强,气候干冷;早全新世东亚夏季风强化,气候向暖湿转变;早中全新世东亚夏季风达到峰值,为最暖湿的适宜期;中全新世晚 期东亚夏季风减弱,气候再次转向干冷;临汾盆地的气候变化主要受控于北半球太阳辐射强度和冰量的变化。 石天宇 张样洋 翟秋敏 李洪彬 刘畅 刘畅 陈鹏 陈亮关键词:黄土 晚冰期 全新世 白洋淀地区晚 冰期 以来的气候和环境演变 被引量:3 2022年 华北平原晚 冰期 以来气候环境演变研究对该地区社会发展、灾害风险评估和科学应对未来全球增温背景下极端降水和洪涝事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华北平原中部白洋淀地区高阳剖面(BG-2019)为研究对象,通过高精度AMS^(14)C、OSL定年技术和高分辨率孢粉组合、粒度组分分析,恢复和重建了白洋淀地区晚 冰期 以来(距今13710 a-今)区域植被演替和气候环境变化历史。结果显示:BG-2019剖面在距今10270~13710 a和距今4630~5400 a发育湖相沉积,距今3470~3700 a发育沼泽相沉积;距今7130~8000 a发育河流—入湖三角洲相沉积,距今3700~4630 a和距今3230~3470 a发育河流相沉积;距今8000~10270 a和距今5400~7130 a存在明显的沉积间断/地层缺失;表明采样剖面所在位置缺乏连续的湖相地层。晚 冰期 白洋淀为局地小湖沼;中全新世湖沼较发育、范围广,但也不是连续广袤的湖相沉积;晚 全新世湖泊范围收缩。晚 冰期 和全新世白洋淀流域植被景观存在显著差异;晚 冰期 气候寒冷干燥,平原发育以蒿属、藜亚科、禾本科和菊科等为主的草地,周围山地森林覆盖度低;中全新世气候温暖湿润,平原大部仍发育以蒿属、藜亚科和禾本科为主的草地,湖区水蕨和水生植物繁盛,周围山地生长松属、栎属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森林覆盖度增高;晚 全新世气候温和偏干,平原仍是以蒿属、藜亚科和禾本科等为主的草地,西部山地生长以松属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森林覆盖度较高。 王娜 许清海 张生瑞 张生瑞 王丹丹 阳小兰 王丹丹关键词:晚冰期 全新世 古植被 古气候 白洋淀地区晚 冰期 以来的气候和环境演变:高阳剖面孢粉和沉积学证据 华北平原晚 冰期 以来气候环境演变研究是认识该区现代环境变化的基础,为该区社会发展、灾害风险评估和应对未来全球增温背景下极端降水和洪涝事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白洋淀地处华北平原中部,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白洋淀地区属东亚... 王娜关键词:晚冰期 古植被 汉江上游晚 冰期 以来古洪水事件发生的气候背景分析 被引量:2 2020年 古洪水事件是地表水文系统对极端性气候突变的响应。通过收集和整理汉江上游古洪水水文学研究成果,发现汉江上游T1阶地前沿的黄土-古土壤沉积剖面中记录了晚 冰期 以来10期古洪水事件,分别发生在12600~12400、11500~11400、9000~8500、8500~8400、7500~7000、5500~5000、4200~4000、3200~2800、1900~1700和1000~900 a BP。与国内外气候变化研究的成果对比分析,表明汉江上游发生的这10期古洪水发生时期,正好对应末次冰期 晚 冰期 以来全球气候突变或转折期,说明汉江上游古洪水事件是对气候突变的响应。此研究结果对深入了解我国半湿润地区河流水文系统与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王娜 查小春 黄春长 庞奖励 古明兴关键词:汉江上游 晚冰期以来 古洪水事件 气候背景 中国温带草原植硅体-植被关系及晚 冰期 以来草甸草原古植被定量重建 草原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十分敏感,重建我国温带草原古植被动态对了解欧亚草原带的古植被面貌及其对古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植硅体作为植被代用指标,在对中国温带草原三种不同草原类型的7种针茅属建群种植物、15... 李德晖关键词:植硅体 温带草原 转换函数 古植被 晚 冰期 以来青藏高原降水序列集成重建被引量:7 2019年 选取青藏高原36条(34个地点)由孢粉已重建的降水序列(8条)和化石孢粉谱(28条),分别采用直接提取和现代类比法获得1852个具有年代的定量降水数据,以高原4个分区为单位,建立青藏高原晚 冰期 以来古降水数据集。构建分区古降水空间模拟-多区面积加权的集成方法,即借助GIS分析,基于现代高原降水空间分布的地理因子模拟,集成重建晚 冰期 以来高原古降水序列。结果表明:16~12 ka B.P.,高原总体降水量较少,其中16 ka B.P.不到200 mm,约为现代降水量的一半,15~13 ka B.P.后降水显著增长,较前期上升70 mm;13~12 ka B.P.,又跌至220 mm,较现代低100 mm。进入全新世后,降水量迅速增长,降水在全新世早期的9.2~8.7 ka B.P.即达到最大值,高出现代70 mm,9.2~5.0 ka B.P.为全新世湿润期,平均高出现代50 mm;5 ka B.P.之后,降水波动较小,与现代基本持平。集成降水与其他高低分辨率环境记录有很好的可比性,说明集成序列有很好的代表性和一定的准确性。此外,高原降水变化区域差异明显,全新世最大降水呈现出西早东晚 ,西南季风(ISM)区早于东南季风(EASM)区的特点,高原西部和南部全新世早期9 ka B.P.左右即达极大值,而高原东缘迟至全新世中期的8.0~7.5 ka B.P.;降水增加最为明显的是高原西北部,最盛期降水约高出为现代的1倍,高原东部和南部现季风控制区域,只比现代高出0.2倍。 侯光良 赖忠平 刘向军 鄂崇毅 魏海成关键词:晚冰期以来 青藏高原 降水 西藏玛旁雍错沉积揭示的晚 冰期 以来环境变化 被引量:15 2019年 玛旁雍错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是研究印度季风演化的理想地区之一。利用活塞采样器在玛旁雍错75 m水深处获取了一根4.69 m长岩芯,利用^210Pb和AMS^14C测年确定了岩芯的年代,根据元素含量(XRF扫描)、总有机碳(TOC)、总无机碳(TIC)和总氮(TN)等代用指标,重建了该地区14 cal.ka B.P.以来气候环境变化。结果显示,冰消期(14~12 cal.ka B.P.),TOC和TIC含量变化显示了湖区环境整体上较为暖湿;12.0~11.4 cal.ka B.P.,径流明显减弱,可能是新仙女木事件的反映;早中全新世(11.4~3.4 cal.ka B.P.),湖区环境整体上以暖湿为主,气候有所波动,出现了两次冷事件(10.2~9.8 cal.ka B.P.和8.2 cal.ka B.P.左右),7.4~6.6 cal.ka B.P.,出现了一个暖时期;晚 全新世(3.4~0 cal.ka B.P.),湖区环境整体上趋向于干旱化,并伴有两次相对湿润时期(2.6~2.0 cal.ka B.P.和1.4~1.0 cal.ka B.P.)。玛旁雍错环境变化表明,晚 冰期 以来(14.0~3.4 cal.ka B.P.),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印度季风带来的降水以及冰川融水较多,湖区环境较为湿润,整体上有利于内源生物的生存;晚 全新世(3.4~0 cal.ka B.P.),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量减少,印度季风减弱,径流减弱,湖区环境朝干旱化方向发展。 朱少航 朱立平 王君波 王君波 鞠建廷 马庆峰 许腾 开金磊关键词:青藏高原 湖泊沉积 环境变化 晚冰期 晚 冰期 以来大柴旦盐湖沉积记录的古气候演变及其尘暴事件被引量:3 2019年 选择大柴旦盐湖DCD03沉积剖面柱硼镁石矿层下伏土黄色淤泥质粉砂层为研究对象,基于AMS ^(14)C年代学、岩性地层学、矿物学以及地球化学等研究方法,旨在探讨土黄色湖相淤泥质粉砂沉积记录的尘暴事件,以及重建晚 冰期 以来西风环流显著影响区的水文气候变化。研究结果表明,DCD03沉积剖面的淤泥质粉砂样品粒度频率曲线呈现为双峰态,主峰(均值10μm)反映了河流作用携带入湖的细粒组分,次峰(>32μm)则反映了风力作用以及河流作用等携带入湖的粗粉砂粒组分。大于64μm的砂砾组分可能代表外源风尘物质的输入,由尘暴天气携带入湖。大柴旦地区晚 冰期 以来依次出现了博令和阿勒罗德暖期(12.94~12.17 cal.ka BP)、新仙女木冷期(12.17~11.37 cal.ka BP)、不稳定的早全新世气候(11.37~8.64 cal.ka BP)以及趋于偏冷干的中全新世早期(8.64~7.39 cal.ka BP)。 高春亮 余俊清 余俊清 成艾颖 闵秀云 何先虎 成艾颖关键词:晚冰期 古气候演化 尘暴事件
相关作者
刘强 作品数:65 被引量:512 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古气候 年纹层 P 沉积物 同位素记录 钟巍 作品数:122 被引量:849 H指数:18 供职机构: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气候变化 古气候 全新世 塔里木盆地南缘 塔里木盆地 伍婧 作品数:25 被引量:150 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古气候 植被 花粉 晚冰期 P 朱诚 作品数:286 被引量:2,133 H指数:31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环境考古 全新世 第四纪 环境演变 遗址 王乃昂 作品数:317 被引量:2,712 H指数:30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研究主题:巴丹吉林沙漠 巴丹吉林 气候变化 全新世 沙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