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666篇“ 新华网“的相关文章
- 新华网财经观察超级主播“退潮”的背后
- 2024年
- 近日,董宇辉从东方甄选离职的消息刷屏网络。此番“分手”并非无迹可寻,今年“618”期间,董宇辉出现在直播间的频率便大幅下降,且更多是以演讲者或抖音自制综艺节目的主持人身份露面。不仅是董宇辉,头部主播的动态一直被大众所关注。从近年趋势来看,不少头部主播不约而同,或主动或被动淡出大众视线,直播频率持续下降。
- 无
- 关键词:新华网主播演讲者主持人
- 多维度唱响主旋律 趣味化互联网表达——新华网全国两会报道实践
- 2024年
- 全国两会报道是今年首场重大战役性报道,新华网以中英文访谈、网红Vlog等系列产品,探索更好地将主流声音拓展到新媒体平台、海外平台,壮大主流舆论阵地,激发共情共鸣。一、访谈系列:唱响强信心主旋律,多维度展现社会新气象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网推出中英文访谈系列产品,讲述代表委员履职建言的拼搏故事、基层代表扎根一线的奋斗故事、新兴行业年轻工作者的生动故事,大力唱响强信心主旋律,多维度展现社会新气象。
- 周燕群董璐
- 关键词:战役性报道新华网新媒体平台多维度趣味化主流声音
- 新华网“数据新闻”专栏的传播特色分析
- 2024年
- 互联网时代,数据新闻作为大数据技术和新闻生产的有机结合,深受各大媒体和受众青睐,也是最流行的新闻报道形式之一。在国内,新华网是最先开辟“数据新闻”专栏的媒体之一,该项目启动于2012年,是国内较早开展数据新闻实践的媒体之一,成立了专门负责数据新闻采集生产的数据新闻部,集结了一批专业的记者、编辑以及技术人员来制作数据新闻。
- 贾荔
- 关键词:数据新闻新华网技术人员新闻报道形式专栏
- 新华网数据新闻的叙事建构和意义表达研究
- 2024年
- 视觉话语通过对人物身份和事件情境的重新定位与重构,将叙事视点从单一指向个体转向多元指向群体,由静态走向动态、由外而内、由浅入深地展开。本文概述了新华网数据新闻的叙事者与叙事视角,指出了新华网数据新闻视觉叙事的相关细节;同时采用样本统计与内容分析法以及个案研究法,对新华网数据新闻作品进行个案分析,探讨了新华网数据新闻视觉叙事话语的建构和视觉语言的意义表达机制,旨在推动新闻传播事业高质量发展。
- 鲁镜冰
- 关键词:新华网数据新闻叙事话语
-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新华网发布《玉米主食化趋势白皮书》被引量:1
- 2024年
- 2024年3月20日,由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和全国糖酒会组委会联合主办的“中国食品行业趋势发布会”在成都举行。发布会上,《玉米主食化趋势白皮书》正式发布。白皮书由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新华网共同编写,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和黑龙江北纬四十七绿色有机食品有限公司功能主食与营养食品产学研中心参与编写。
- 钟石新
- 关键词:食品发酵工业新华网营养食品糖酒会绿色有机食品
- 网络新闻短评走向即时化——以“新华网三句话”评论栏目为解析样本被引量:1
- 2024年
- 网络新闻评论具有澄清谬误、明辨是非等作用,是维护网络意识形态空间清朗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各地日益重视以网络新闻评论强化舆论引导,结合新媒体语境实际大力运用网络新闻短评,注重发挥其“短、平、快”的独特优势,探索出一批网络新闻短评走向即时化的栏目和佳作。但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性,从网络新闻短评“一短再短”“一快再快”的新闻实践中把握其利弊,有助于趋利避害,更加精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进而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
- 黄富
- 关键词:网络新闻评论新华网新闻短评舆论引导新媒体语境
- 新华网2024《习近平的两会时间》报道策略研究
- 2024年
- 汪洋吴静华
- 对外新闻报道中文化词汇的翻译策略——以新华网为例
- 2024年
- 如何在对外新闻中合理运用翻译策略,将文化 词汇有效传播到国际社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议题。
- 袁正睿
- 城市形象的媒介化形塑——基于新华网《嗨·中国》的媒介逻辑分析
- 2024年
- 城市形象媒介化依托多元媒介形态,时时刻刻展现着城市景观、城市生活、城市文化等内容,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于城市的价值认同,并在推动城市发展与城市文明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媒介化社会进程的视角,从城市形象媒介化视角出发,通过梳理《嗨·中国》节目设计、执行、推广运营的所有环节,深刻了解城市形象在媒介文本上丰富多元的打造方式和创新视角,运用个案分析法以及在实地采访的基础上,以媒介的建构为出发点,同时综合考虑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探讨城市形象的媒介化形塑过程和文化意义。
- 周斐斐任小梦
- 关键词:城市形象媒介化
- 基于语料库的新华网与《纽约时报》涉加沙地区报道批评话语分析
- 2024年
- 加沙地区的战事状况受到全球关注。以新华网及《纽约时报》2024年6月份关于加沙地区的报道为语料来源,借助Fairdough的三维话语分析框架,对《纽约时报》涉加沙报道开展批评话语分析。在文本层面,《纽约时报》通过使用特定词汇夹带美国意识形态,导致读者关于加沙地区局势产生认知偏差,新华社则会批评美国的伪善;在话语实践层面,《纽约时报》的引用更加政治化,更具有美国倾向,而新华网报道则更具有全球观;在社会实践层面,《纽约时报》涉加沙地区报道体现了美国党派在立场上的差异。研究认为,《纽约时报》新闻报道政治意味浓厚,读者应当辩证看待此类新闻。此研究对新闻从业者及读者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胡高檔
-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语料库研究
相关作者
- 刘胜男

- 作品数:66被引量:92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传媒科技》编辑部
- 研究主题:传媒科技 无人机 传媒人 传统媒体 新闻
- 赵丕杰

- 作品数:436被引量:27H指数:2
- 供职机构: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误用 成语 形容 比喻 记者
- 孙风华

- 作品数:35被引量:47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
- 研究主题:章太炎 运动营养 赛前 健美运动员 身体成分
- 曾志杨

- 作品数:62被引量:1H指数:1
- 供职机构:福建省总工会
- 研究主题:领导干部 干部 新华网 新闻网 《中国青年报》
- 杜耀峰

- 作品数:20被引量:17H指数:2
- 供职机构:陕西日报社
- 研究主题:党报 新闻创新 中国媒体 新华网 汶川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