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74篇“ 文本叙事“的相关文章
- 湘黔边侗琵琶“嘎经”的音乐文本叙事与文化认同研究
- 2025年
- “嘎经”属于侗琵琶歌的一种表演形式,它通过讲经与弹唱两种表演形式的交替,完整地演绎了故事文本,其文本的叙事逻辑主要在于三点:第一,故事中的“我”以及有着固定表演位置的开头歌中的“我”代表了“嘎经”音乐表演中叙事者的身份出现,这一“人”的出现说明叙事开始,并体现了故事文本人物角色的“我”与表演者“我”的双重侗族身份,代表了侗族百姓的身份认同;第二,讲述中以时间、地点、事件、音乐重复与交替四种策略与符号推动着故事发展,其中展示了侗族语言、历史、民俗等地方传统文化,代表了侗族百姓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第三,叙事结尾处的旋律有着现场对话与情感交流的作用,可以作为叙述者与受述者之间的沟通信息,不仅体现了侗族人崇尚教育的意义,而且也代表了文化认同。可见,侗琵琶歌的“嘎经”音乐表演以人—事件—音乐作为故事叙事结构,显露出侗族百姓的自我身份认同与文化认同。
- 段韫慧
- 关键词:侗族音乐叙事文化认同
- 袁于令戏曲文本叙事研究
- 由于受阳明心学与明清鼎革易代之影响,袁于令戏曲作品兼具晚明“至情论”与清初“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两种创作追求,然目前学界有关袁于令的研究多集中在其生平、诗文和小说等方面,对其戏曲文本系统性的专门研究尚属寥寥,因此对其...
- 韩莹
- 关键词:袁于令叙事时空叙事艺术
- 微短剧文本叙事中的加速暴力
- 2024年
- 随着加速社会的到来,数字时代的文化形式以日新月异的方式极速涌现,微短剧的勃兴以令人目的速度成为社会焦点。就微短剧的勃兴而言,如何将其与之前的短视频、网文等数字文化形式连接起来进行思考也许是必要的前置,它促使我们思考是何种技术、文化和情感结构催生了这一系列文化形式。但也许更为重要的是,有必要揭示微短剧作为新兴文化形式的独特内涵及其于当下历史时段勃兴的内在复杂性及模糊性。
- 朱丽丽何啊龙马丽丁娜
- 关键词:情感结构社会焦点文本叙事短剧新兴文化
- 文本叙事的有益探索 中法合作舞台剧《悲惨世界》观后
- 2024年
- 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成功改编为舞台演出是很不容易的。情节的取舍、人物的删减、各种叙事内容及方法的处理都是改编者必须精心思考并慎重对待的课题,非常考验编剧/导演的艺术功力。最近上演的让·贝洛里尼导演。
- 张加存
- 关键词:《悲惨世界》文本叙事舞台演出舞台剧
- 从凉山彝族音乐歌词文本叙事透视凉山彝族现代性转型研究
- 2024年
- 改革开放以来,凉山彝族经历了两个阶段的现代性转型。这种社会转型在凉山彝族音乐歌词文本叙事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即仪式性集体展演向个体化情感表达转型、内敛的情感表达向热烈的爱情追求转向、集体主义向个体化自我发展转型。歌词文本叙事体现了个体化现实生活和现代性困惑,同时表明凉山彝族社会已经从传统走向现代、迈向更加现代,这种现代性转型具有渐进性和长期性特点。
- 邱金华
- 关键词:社会转型
- 戴维·洛奇传记小说的副文本叙事
- 2024年
- 副文本叙事是戴维·洛奇传记小说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副文本充当着重要的叙事功能,主要表现为预叙叙事、互文叙事、自传叙事和补充叙事。副文本叙事建构补充文本意义,揭示由作者、出版商、读者、评论家构成的多维关系。在洛奇的传记小说中,副文本叙事是作者展现文学生涯况味,与读者交流的重要方式。
- 蔡志全
- 关键词:戴维·洛奇传记小说
- 新主流电影的影像文本叙事研究——以《八佰》为例被引量:1
- 2024年
- 本文所讨论的新主流电影是指在传统主旋律电影的基础上融入商业电影、艺术电影的某些创作和运营理念,如拓展创作题材、丰满人物形象、转变叙事手法等,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主旋律电影的主流价值内核及审美教化作用的一类电影。新主流电影与主旋律电影在文本叙事上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创作倾向、人物形象构建和叙事手法三个方面,其为适应青少年群体暨青少年文化、亚文化做出了种种尝试与改变,从而实现了当今语境下新主流电影弘扬主流文化、塑造主流意识形态的积极作用。
- 谢安江
-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叙事研究
- 道巫分野论:道教史文本叙事与道巫名实的构建
- 2024年
- 道教的产生以及原始道教发展至魏晋神仙道教,这一过程与巫或巫鬼有着密切关系。道与巫源同流分、体用互借是客观事实。有关道教与道教史的研究如今日趋成熟,但有关巫文化的研究与道巫关系的研究则显得单薄而杂乱。几个被学界一直关注的问题是:1.什么是“道”“道教”?2.“巫”包含哪些内容;3.“道”与“巫”的区别是什么。基于以上问题,本文着力于梳理各类不同类型的文献,探究官府、道教内部以及巫文化是怎么看待以上这些问题的。本文讨论的道巫分野是一种基于文化心理学和本体论的概念,主要探究在不同人群中,道与巫的具体含义与分野,以及道巫之间是如何互相借鉴又互相排斥的,庶可明晰原始道教脱巫入仙、走向正统化的脉络。
- 刘平刘润雨
- 关键词:道教巫文化话语权力
- 超文本叙事与共同意义建构——新媒体技术对文化认同机制的重构
- 2024年
- 新媒体技术是今天社会传播的基本技术语境,它实现了传播关系从单向度的线性二元结构到多元交互主体间关系的转化。在新技术语境下,信息功能仍然是媒介的主要功能之一,但新媒介技术对介质功能的消解,使它已经不能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居于中心位置,受众从经典的“传-受”关系中脱离,重新回归多元社会个体的本体角色主导意义的建构。拉斯韦尔模式下的“传播”与“接收”,不再是刚性分际的对象关系,而变成了社会个体基于沟通和交往需求、可以自主切换的交互手段。由此构建了超越信息流的、新的网络社会传播形态,即超文本叙事。本文将超文本叙事作为新媒体技术语境下的典型传播形态,以交互和共同意义建构作为其基本传播逻辑,尝试从过程的角度解析新技术媒介语境下文化认同机制的重构。
- 肖飞
- 关键词:新媒介技术文化认同
- 何以“速生速朽”——微短剧文本叙事、传播势能和受众体验中的加速暴力被引量:10
- 2024年
- 在文化流变、资本逐利和技术嵌套的多重逻辑下,微短剧悄然登上传媒历史舞台。微短剧不仅有速生之质,更有速朽之忧。在“速度——加速”社会批判理论视角下,研究发现:快节奏、强反转的叙事风格和“大头”肖像模式、“洗脑”音效的视听冲击形成文本叙事的加速;数据算法驱动、多平台联动的格局和“投流”先行、自动跳转的策略形成传播势能的加速;在文本内外双重加速的情境下,受众体验相应亦具备加速性,形成“无中辍成瘾”的观看样态,并展开了另类的“新情感”实践。微短剧的加速逻辑中暗含着“加速暴力”,这种暴力表征为权力的支配形式:不仅加速“争夺”受众稀缺的注意力资源,将生命时间异化为生产时间;更加速“吞噬”主体的情感吐纳能力,加剧文化体力的异化。于受众而言,涵养自身的“凝思”能力,方可更好地抵御“加速暴力”;于行业而言,需向文化高阶努力,期待“速生慢成”,实现良性发展。
- 朱丽丽何啊龙马丽丁娜
- 关键词:异化
相关作者
- 朱丽丽

- 作品数:56被引量:311H指数:10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研究主题:粉丝 情感 现实主义文学 亲密关系 社交网络
- 李永东

- 作品数:151被引量:390H指数:9
-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租界 上海租界 租界文化 殖民 抗战
- 蓝勇

- 作品数:146被引量:892H指数:17
-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
- 研究主题:历史时期 清代 辛辣 长江上游 名实
- 李然

- 作品数:57被引量:135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 研究主题:苗族 土家族 国家认同 文化互动 南方少数民族
- 许德金

- 作品数:16被引量:100H指数:7
- 供职机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
- 研究主题:文本 热奈特 文化资本 文本叙事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