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38篇“ 文学体制“的相关文章
“国家文学体制”与中国观的更新——当代文学批评实践的三重面向(2014-2024)
2024年
“国家文学体制”是理解当代文学批评实践的重要框架,应当注意“国家”“文学”“批评”并非不言自明的本质化概念,其体制需要被历史化地看待。2014-2024年间,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持续变动,民族国家观念被进一步重审。当代文学批评作为文化生产的前沿阵地,可被视为思考当代中国的认知界面。在此视野下,这十年间当代文学批评实践的三重面向值得关注,包括批评界的经典化冲动及其反思、“讲好中国故事”的多重策略、文明论与地方性视野下的中国观更新。这三重面向彰显出当代文学批评与国家认同、文化战略间的密切关联,也揭示了当代文学批评的文化政治潜能。
李静
关键词:当代文学批评国家文学文明论
文学体制变迁与成长深化难题——1949年前后孙犁的“创作瓶颈”考论
2024年
孙犁1949年前后的小说创作面临着自我转型和风格调整的难题。他试图打破早期创作形成的道德审美化写作模式,但无论在现实书写、抒情风格调整还是人物塑造以及长篇写作上都遇到了困难,也遭遇了批评话语的质疑。孙犁的创作瓶颈既源于自身,又来自时代。他个性的柔弱与文学准备的不足限制了其文学雄心的展开,新中国成立后文学制度的变迁又使他的写作面临巨大的评价压力,创作的深化与自我的成长便成了难题。
宋文坛
关键词:文学制度
改革开放初期文艺领导人群体与文学体制的构建
2024年
改革开放初期,文艺领导人群体是参与构建文学体制的一支重要力量。一方面,在充分吸收基层文艺界的建议后,文艺领导人群体曾试图以改革文艺领导机构、颁布新“文艺十条”等方式对文学体制进行宏观设计,促进文艺事业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在一些具体文学制度的调整上,文艺领导人群体也用力颇多,尤其是以转变文学批评风气与引入文学评奖机制为主要内容的评价制度改革在当时产生了极大效用,为文学的重振提供了以点及面式的成功经验。
王雨
关键词:文学体制
比较文学体制化在中国的开端:国立东南大学西洋文学系考辨
2022年
百年之前,国立东南大学首次设置“西洋文学”教授岗位,并创建我国首个“西洋文学系”,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由此诞生一个全新而独立的学科,即今日所称的“比较文学”学科。这一学科建制的设置具有开创性的历史意义,不仅极大地推动了国内学界对比较文学、东西方思想文化的教学研究,培养出一批学贯中西的高水平人才,更使“西洋文学”这一独特的学科领域在国内高校流行开来。由于迄今学界在论及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发展时,往往忽略这个十分重要的历史事件,因此,有必要对这一段学科史进行重新稽考,钩沉这个全新学科建制的学术意义与文化意义。
解友广朱刚
关键词:比较文学体制化学科史
国家文学体制与新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被引量:8
2021年
新中国儿童文学是一种国家文学,由此具有了鲜明的党性和人民性立场。在此文学体制下,儿童文学在塑造社会主义新人时以苏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师者资源,强调其教育的方向性。通过评奖、编选和出版的“一体化”运作,确立了这一时期儿童文学经典化的机制及国家文学的导向。以克服自然性为内质的“重述历史”中,儿童文学的成长叙事将儿童的觉悟、教育、转变与政治话语缝合在一起,从而与成人文学共同合奏时代变革的宏大主题。对于这一时期儿童文学的评价应置于历史语境及儿童文学自身发展的链条之中,去发掘其“为什么要”“何以是”“怎么样”等关乎儿童文学发展的本体问题。
吴翔宇
关键词:国家文学一体化
重新想象“当代文学”的方式--评李阳著《<上海文学>与当代文学体制的五种形态》
2020年
《<上海文学>与当代文学体制的五种形态》是一部原创性很强的学术著作。它产生于重评当代文学的学术潮流,力图通过考察一份重要文学刊物的运行方式,揭示当代文学体制形态的几次重大变化,进而在体制的生产性这个层面上,解释不同的文学类型和文学趋向的发生和演变,重绘当代文学地图。该书发明和重新界定了一系列有关文学生产的概念,有助于推进洪子诚先生的"一体化"理论,并将50-70年代文学与八十年代以来文学的生产方式纳入统一的解释框架。
邱志武
关键词:上海文学文学生产文学体制一体化
延安文艺与当代文学体制的建立被引量:1
2018年
延安文艺制度是以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指导思想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后,延安文艺制度被沿用下来,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共和国文学沿着工农兵方向前进。文艺政策的制定和组织管理措施的加强,保障了新中国文艺工作的正常运行。而文学批评与评价体系的建立,不仅成为沟通作者与读者的桥梁,而且促进了文艺理论和文艺实践的协同发展。
于敏
关键词:延安文艺文艺政策
东北解放区文艺机构与新中国文学体制的生成
在众多当代文学制度的相关研究中,都不可避免地提到1949年以后涌现的高度体制化的组织形态——文艺机构。具有体制化特征的文艺机构并非诞生于1949年,而是在延安时期提出,并在东北解放区已经进行了完美实验。这种组织化的形态的...
杨帆
关键词:文学体制作家
《上海文学》与当代文学体制的五种形态
本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刊史研究, 而是力图通过考察一份影响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文学刊物的运作方式, 揭示当代文学体制形态的几次重大变化, 进而在体制的生产性这个层面上, 解释不同的文学类型和文学趋向的发生和演变。
李阳著
关键词:当代文学中国文学文学评论
文学体制重建时期的文坛心态与观念格局——以“伤痕文学”论争为中心被引量:1
2016年
"文革"结束后,新的文学体制还在恢复重建之中,新的文学规约还处于"不明朗"状态。主流文学界、特别是文艺界领导层对"伤痕文学""揭批""控诉"的限度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形成了评价分歧与论争。带有"民间"性质的"地下刊物",也并不认同"伤痕文学"在意识形态规约下的"控诉"和"反思",同样对其表达了不满。这些来自"主流"与"民间"对"伤痕文学"的"多声部"评价,体现了这一时期文坛的复杂心态与思想分歧。考察这些观念出现的历史语境、历史遭遇,可以深入认识这一时期文学转型的历史复杂性。
张慎
关键词:伤痕文学论争

相关作者

王本朝
作品数:201被引量:453H指数:9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中国现代文学 当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 吴宓 文学制度
贺仲明
作品数:264被引量:940H指数:15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
研究主题:乡土小说 文学 文学批评 文化 文学创作
斯炎伟
作品数:41被引量:124H指数:5
供职机构:杭州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当代文学 十七年文学 文学批评 起草 史料研究
毕文君
作品数:54被引量:53H指数:3
供职机构:东华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研究主题:当代文学 书信 家族叙事 新锐 长篇小说
吴秀明
作品数:159被引量:578H指数:13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
研究主题:当代文学 文学史料 历史化 史料研究 当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