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224篇“ 政治批判“的相关文章
- 当代资本主义批判新视域:审美政治批判的要义阐析
- 2024年
- 20世纪5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消费社会与审美资本主义阶段,这使当代资本主义审美政治批判愈加凸显。当代资本主义审美政治批判何以可能?究其实质,乃是因为当代资本主义审美政治批判具有美学的政治向度与政治的美学向度这双重意蕴:审美既含育自由平等的政治理想,又是资本主义政治统治的软策略,且二者之间构成美学的“否定辩证法”。当代资本主义审美政治批判以身体和意识形态为主要对象,集中批判了审美、消费与资本共谋中的感性身体宰制,审美与意识形态合谋中的意识形态操纵。针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身心双重宰制所导致的异化,并鉴于现实条件下以暴力革命推翻资本主义社会这条进路难以实现,于是,当代资本主义审美政治批判提出了一种审美治理方略。藉此,审美渗透到社会革命之中,成为个体解放与社会变革的柔性力量,但仅是批判修补而非彻底变革资本主义社会。
- 林滨鄢梦瑶
- 青年马克思政治批判的哲学叙事——《〈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再考察
- 2024年
- 青年马克思对法哲学的批判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青年马克思的政治批判,直指作为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哲学之现实性、实践性与超越性,不仅为其解决物质利益的困惑找到了正确的道路,而且明确表达了对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之全新看法。青年马克思以“高卢雄鸡”来表征哲学与时代互动的方式,使哲学在“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中真正“为历史服务”,并真实地“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 涂良川
- 关键词:青年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政治批判
- “去增长的经济”——从生态批判到政治批判
- 2024年
- “去增长”理论是当代资本主义批判与生态批判的重要理论,以斋藤幸平为代表的当代学者们通过重解资本主义与自然的关系,力证资本主义经济增长与生产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并以“社会的新陈代谢”为核心主题试图勾勒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图景。“去增长”理论正确地提出了资本主义危机的特征,但该理论以退缩的姿态简单地拒斥生产力的发展,未能辩证地处理人类的有限性与自我超越性之间的关系。当代资本主义批判从理论到现实的展开,依然需要借助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发展,由此持续创造非资本主义模式的社会再生产的条件。在这个意义上,21世纪的社会主义始终需要从理论与实践双重维度回应资本主义的总体性危机,为社会整体的公平正义提供世界性的方案。
- 祁涛
- 关键词:稳态经济
- 麦克尤恩小说中的生命伦理书写与生命政治批判
- 2024年
- 作为蜚声英国文坛的“国民作家”,麦克尤恩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其小说的叙事技巧、伦理批判、创伤母题、历史文化政治隐喻等都激发了学者们持续的研究热情。值得注意的是,麦克尤恩有多部小说涉及对临床医疗实践、医患关系及医际关系的道德评判,却鲜有学者集中阐释其作品中的生命伦理探讨与生命权力审视。本文旨在剖析麦克尤恩小说中生命伦理书写的叙事表征,审视生命伦理原则在临床医疗实践中的道德困境,揭示麦克尤恩如何在叙事调度中实现对西方现代医疗体系的生命政治批判。
- 黄一畅
- 关键词:生命伦理生命政治
- 技术政治批判后的古典政治哲学回归:施特劳斯“哲人王”言辞及其条件
- 2023年
- 列奥·施特劳斯有关哲人王的讨论被视为其理论系统之中的至高言辞,他相信,“哲人王统治”与“最佳政制”等价,后者许诺了正义与智慧的联结。而在《城邦与人》一书中,施特劳斯明确了“哲人王统治”指向的是现代性技术政治。“技术”由色拉叙马霍斯的“技术即正义”言辞演化并成为天命的存在论境况的事实,首先在海德格尔有关技术的批判中获得揭示,并且构成了施特劳斯进一步推演“回返古典政治哲学”的条件,也即“技术”与“自然”在生成论上具有同等的解蔽效应,并且由于技术的人造和模仿属性,应当派生于“自然生成”的良好城邦;现代性的危机在于,“技术统治”成为政治社会不言自明的“前提”并由此导致了虚无主义的后果。施特劳斯同时认为,需要以回返古典政治哲学的坚决态度,清算哲学史中代换尤其是贬低了“哲人王政治”的其他最佳政治设想,进而构建鲜明的“古今之争”,开启向柏拉图言说的“哲人王”复归的“上升”和“回返”同一路径。然而,由于在柏拉图的言辞之中,“理念”“哲人王”“苏格拉底”的形象高度一致,而成为“被模仿”的形象本身,“哲人王言辞”不能转化为哲人王政治,并且无法直接救治现代性浪潮下的人类天命,超克技术统治以及由此向古典政治哲学的回归由于建基于“苏格拉底之死”的渊基(Abgrund)之上,因此也是需要被反思的回归之路。
- 胡宗亮黄恩浩
- 关键词:古典政治哲学现代性批判
- 马克思法治思想的政治批判向度及其当代启示
- 2023年
-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法治的政治批判,对于新时代我国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入侵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在法治上赋予了阶级偏私以合法性、民主政治以伪善性、政治解放以不彻底性,从而导致了资本主义法治的虚伪性、狭隘性和不自由性等缺陷。具体来看,阶级偏私是导致资本主义法治虚伪性的政治根源,资本主义法治作为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产物,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压迫和剥削无产阶级的政治工具;伪善民主是凸显资本主义法治狭隘性的现实表现,资本主义社会民主政治的形式化、民主成分的稀薄化、民主范围的收缩化,揭露了资本主义法治赋予普通大众政治权利的抽象性;政治解放是桎梏资本主义法治自由性主要成因,政治解放境遇中的“自由”背后始终被阶级偏私、政治斗争和个人利益所裹挟,没有达成真正的“人的解放”,从而导致了资本主义法治陷入应然和实然“二律背反”的悖论中。当前,从马克思的政治批判向度系统认识资本主义法治的实质,有助于破除西方政治制度的意识形态迷障,引导新时代法治现代化实践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正确的法治方向和实践指导。
- 赵慧玲
- 关键词:政治批判
- 马克思早期政治批判的逻辑进路
- 2023年
- 人们通常认为马克思将黑格尔法哲学看作在为普鲁士国家作辩护,然而,马克思在1843年前后进行政治批判时曾多次表示,普鲁士国家是一个尚未实现政治解放的、前现代的“基督教国家”,它不仅落后于同时代的欧洲现代各国,还低于黑格尔理性国家的水平。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了双重批判,既揭露了黑格尔法哲学乃至其整个哲学的逻辑神秘主义,也批判了黑格尔解决市民社会问题的具体方案。这一批判使马克思的视野从落后的普鲁士国家转向了对完成了政治解放的现代国家的反思。正是由于马克思意识到现代国家的缺陷的根源在于市民社会,后来他才将理论兴趣转向市民社会批判。
- 汪信砚翁路
- 关键词:政治批判黑格尔法哲学
- 从绿色政治批判走向社会生态革命——威廉姆斯生态社会主义思想探要
- 2023年
- 克里斯·威廉姆斯是新生代生态社会主义的代表性人物,透过科学家的冷峻眼光,他洞悉地球生物化学过程对人类发出的警告,进而运用马克思的“社会物质代谢”范畴,剖析交换价值取代使用价值驱动资本扩张,相对于工人交换价值(工资)的生产过剩使人类消耗掉的土地成分无法返还自然,阻滞了生物圈物质和能量的自然循环,这种新陈代谢裂痕造成经济与生态的双重危机。运用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范畴,威廉姆斯指明人类文明是一个不断把自然纳入自身实践范围的过程,否定了新马尔萨斯主义鼓噪的所谓自然极限,驳斥了新马尔萨斯主义者将危机归咎于人口过剩的谬误。威廉姆斯由此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才是生态危机的原因,资本主义的绿色能源、绿色消费等生态政策基于商业化运作,这种建立在资本主义自由市场上的绿色政治只能延缓或转嫁危机,所以根本不可能依靠资本主义制度自身解决危机,人类文明走到了革命性转型的边界。在绿色政治批判的基础上,威廉姆斯援用马克思的“社会革命”范畴和阶级分析方法,呼吁环境运动团体必须与工会组织联合起来,重整革命的阶级阵容,通过社会生态革命建构生态社会主义。这种全球性的社会生态革命要通过一种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去完成,这正是威廉姆斯熟读的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提出的“自觉的社会生产组织”,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给人类文明绘就的新形态。
- 王绚灏靳书君
- 关键词:威廉姆斯生态社会主义
- 末世焦虑、政治批判与神道教情结——论日本“3·11电影”的文化表征
- 2023年
- 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无论是普通的个人还是专业的影视从业者,都将受灾体验、灾后复兴与重建的现状以影像画面的方式进行记录、展示。作为民族文化与现实镜像的载体,日本电影在眼花缭乱的灾难视觉盛宴中继续生长,聚合为日本“3·11电影”。它的内核是本土的,受民族文化的影响与制约,有其文化基因的一致性,其形态、功能与观念与本民族、国家的文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传达出了日本民族独有的行为方式、精神信仰、理解思维与国民性格。这批影片折射出了日本人强烈的末世焦虑与危机意识,体现了核泄漏给日本人造成的创伤阴影,并对腐朽无能的政府和虚伪自私的政客进行了批判,而影片中日本人拥有的恩情意识、生态理念、生死观念,又足以说明他们对神道教有着浓厚的情结。
- 赵刚
- 关键词:政治批判
- 从艺术崇拜到政治批判——论民国时期国人对德国电影的认知
- 2023年
- 20世纪20年代,国人对德国“一战”后出产的影片极为欣赏,在“慕德”情结的作用下,国人将德国电影视为民族艺术的典范。20世纪30年代中德步入“蜜月”期,起初国人对纳粹的电影统制还有所期待,随着时间的推移,国人认识到德国电影已经沦为了法西斯的宣传工具和精美的娱乐产品。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不同的政治区域对德国电影的评价也截然不同:国统区和“孤岛”内的国人痛斥纳粹的电影侵略,沦陷区的媒体则对德国电影大肆褒扬。
- 游晓光林晓葳
- 关键词:民国德国电影政治批判
相关作者
- 赵晓芳

- 作品数:43被引量:83H指数:6
- 供职机构: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
- 研究主题:视觉文化 艺术探索 图像化 美学 文学
- 黄秋生

- 作品数:77被引量:220H指数:6
- 供职机构:南华大学
- 研究主题:四大文明 生态文明 宗教批判 文化自信 科学发展观
- 孙军英

- 作品数:9被引量:28H指数:3
- 供职机构:山西财经大学法学院
- 研究主题:政治批判 辩证理性 高校教师 角色定位与作用 角色定位
- 王代月

- 作品数:49被引量:148H指数:7
-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
- 研究主题:市民社会 黑格尔 市民社会理论 马克思市民社会 资本
- 涂光社

- 作品数:40被引量:44H指数:2
- 供职机构:辽宁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文心雕龙》 《庄子》 文心雕龙 徜徉 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