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70篇“ 岩浆成因“的相关文章
慢源岩浆成因的实验岩石学约束
2024年
作为地幔熔融的直接产物,幔源岩浆的成分和性质忠实地记录了地幔源区的化学组成并能反映其演化过程,为深入理解地球内部的动力学过程和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信息。得益于近年来高温高压实验装置和微区分析测试手段的大幅改进,科学家们能够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正演模拟和记录地幔岩石的物理化学反应,通过控制实验条件和初始物质成分,揭示不同地质环境下的地幔部分熔融机制,约束幔源岩浆的生成和演化过程。本文通过对不同幔源岩浆成因的实验岩石学研究进行系统梳理,总结了单一地幔橄榄岩源区的熔融、地幔源区其他岩石类型的熔融、地幔源区不同岩石的混合熔融三方面相关实验的研究现状、突出进展和存在问题,并结合深地科学的发展方向,对未来有关幔源岩浆成因和壳幔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王煜
关键词:实验岩石学壳幔相互作用部分熔融
高温高压实验揭示俯冲带蛇纹岩熔融行为与高镁岩浆成因
2024年
近年来一些研究在岛弧岩浆中发现了蛇纹岩组分,这表明俯冲至弧下的蛇纹岩不仅为地幔楔提供流体,而且可以通过部分熔融参与岛弧岩浆形成。然而,蛇纹岩在地幔楔中的熔融行为及其在俯冲带物质循环中的作用仍未进行深入研究。因此,本研究选择3种蛇纹岩样品:蚀变原岩分别为二辉橄榄岩(SE2)和方辉橄榄岩(SE3)的天然蛇纹岩,以及模拟含有大量滑石的合成蛇纹岩样品(SEQ),在700~1300℃和4 GPa的温度压力条件下进行了模拟实验,限定了蛇纹岩的熔融温度,分析了实验产生的熔体成分。研究发现,不同类型蛇纹岩的固相线存在显著差异,SE3、SEQ和SE2蛇纹岩的固相线分别为900~960℃、960~1100℃以及1150~1200℃。这3种蛇纹岩的固相线均高于俯冲板片上表面的温度,要求蛇纹岩通过底辟作用进入地幔楔以发生部分熔融。根据实验结果,本研究认为SE2和SEQ蛇纹岩可以在地幔楔底部相对较低的温度条件下(960~1100℃)即发生熔融,产生科马提质岩浆;而在上覆地幔楔更高温度条件下(>1200℃),SE2蛇纹岩可以发生更广泛、更高程度的部分熔融,产生玻安质岩浆
胡佳森张国良
关键词:蛇纹岩俯冲带高温高压实验科马提岩
俯冲带辉石岩熔融:对镁铁质弧岩浆成因的启示
2023年
1引言,大洋弧玄武岩和大陆弧安山岩是俯冲带岩浆作用的典型产物(Straub等,2011;Zheng等,2020),但是对它们岩浆源区的岩石学属性一直存在争论.由于这个问题涉及俯冲带岩浆作用的物理化学机制和地球动力学机制两个方面,已经成为汇聚板块边缘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郑永飞等,2022).
陈龙
关键词:俯冲带辉石岩岩浆成因地球动力学机制安山岩
湘南尖峰岭花岗质岩浆成因、成岩动力学背景及其稀有金属成矿意义被引量:1
2023年
产于香花岭矿田的尖峰岭矿床是在湘南地区已发现的唯一一处大型花岗岩型Li-Nb-Ta稀有金属矿床,该矿床成矿作用与尖峰岭岩体关系密切,是开展湘南花岗岩型稀有金属成矿研究的最佳天然基地。针对湘南稀有金属花岗质岩浆演化、构造背景及其成因机制以及稀有金属元素的富集成矿等问题,选取与稀有金属成矿关系紧密的尖峰岭岩体为对象,对正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开展岩石学、矿物学以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尖峰岭花岗岩为高硅(w(SiO_(2))为72.98%~77.36%,其中,w为质量分数)、过铝质(w(Al_(2)O_(3))/[w(CaO)+w(NaO)+w(K_(2)O)]≥1.11)、富F(平均w(F)=1.08%)的钙碱性—高钾钙碱性花岗岩;主微量元素均呈现“逆向演化”趋势,绿泥石化可能造成部分正长花岗岩w(Na_(2)O)极低(0.03%~0.05%);Nb、Ta、Li、Rb等微量元素富集,Sr、P、Ti亏损,w(Sm)/w(Nd)(0.27~0.32)表现出幔源花岗岩特点;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现出略微右倾的“海鸥”型,同时具有“四分组效应”,属A型花岗岩。花岗质岩浆演化过程可能主要受制于富F、富H_(2)O的岩浆-热液体系,Nb、Ta、Li等稀有元素于岩石顶部富集成矿,其成岩构造环境具有CCG(大陆碰撞花岗岩)和POG(后造山花岗岩)的特点,可能形成于大陆碰撞后地壳伸展减薄的构造阶段,加之构造-岩浆演化的耦合作用,共同制约着尖峰岭地区稀有金属元素的富集成矿。
成永生毛春旺张泽文张泽文万方来黄建中陈剑锋万方来文春华周瑶王丹平
关键词:岩浆演化
南天山地块塔格拉克地区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对壳源岩浆成因和构造背景的限定被引量:2
2023年
提要:【研究目的】西南天山造山带内塔格拉克地区的长条状岩体位于南天山地块,由二长花岗岩组成。厘定该二长花岗岩的形成机制,对南天山壳源岩浆成因的限定、洋盆俯冲消减及碰撞闭合时限等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首次报道了塔格拉克地区二长花岗岩的全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锆石U-Pb年代学结果。【研究结果】LA-ICP-MS锆石年代学研究揭示出塔格拉克地区二长花岗岩成岩年龄为(284.0±1.9)~(284.3±3.2)Ma,为早二叠世花岗岩。岩石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揭示该二长花岗岩具有A型花岗岩特征:(1)SiO_(2)(70.92%~72.78%)含量高,碱质(K_(2)O+Na_(2)O=7.91%~8.44%)含量较高,A/CNK(0.89~0.99)较高,表明二长花岗岩为准铝质岩石,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2)LREE(196×10^(-6)~280×10^(-6))相对富集,HREE(22.8×10^(-6)~28.2×10^(-6))相对亏损,负Eu异常(δEu为0.51~0.64)明显,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呈右倾Ⅴ型特征;(3)富集Rb、Th和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Nb、Ta、Zr、P和Ti等高场强元素。【结论】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认为塔格拉克地区二长花岗岩形成于后碰撞构造背景。
李生喜何碧杨博魏志福陶刚甘保平赵飞孙平原赵振琯黄鹏飞
关键词:锆石U-PB年代学二长花岗岩
卡洛琳地幔柱活动减弱过程中岩浆成因和源区组成演化
2022年
地幔柱活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岩浆作用产物,由楚克(14.8~4.3 Ma)、波纳佩(8.7~<1 Ma)、科斯雷(2~1 Ma)等洋岛构成的卡洛琳海山链是地幔柱活动不同阶段的典型例子,研究该海山链中不同洋岛地球化学特征的差异有助于加深对地幔柱晚期活动规律的认识。本研究对获取的楚克、科斯雷样品进行全岩主量、微量元素及矿物电子探针分析,并与波纳佩岛进行对比。科斯雷和楚克由霞石岩和碱性玄武岩组成,在微量元素配分模式上体现出典型碱性洋岛玄武岩的特征。这些样品的橄榄石斑晶具有与辉石岩源区夏威夷OIB橄榄石类似的高Ni、低Ca-Mn的特征,反映其地幔源区可能存在辉石岩。科斯雷霞石岩橄榄石斑晶内存在含碳酸盐的熔体包裹体,反映CO_(2)在地幔熔融和岩浆成因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楚克、波纳佩到科斯雷,La/Sm比值逐渐增大,地幔熔融程度逐渐降低。Nb/Nb^(*)随着La/Sm、Sm/Yb升高和SiO_(2)降低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与地幔熔融程度降低过程中CO_(2)作用的增强有关。研究认为,楚克、波纳佩、科斯雷等洋岛火山岩的地球化学变化由卡洛琳地幔柱热点活动逐渐减弱导致,随着地幔柱活动性减弱,CO_(2)在火山岩成因上起到越来越明显的作用。
赵晗赵晗张国良张国良
关键词:碱性玄武岩橄榄石
川西义敦岛弧中部图姆沟组流纹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岩浆成因的限定被引量:1
2022年
【研究目的】义敦岛弧是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现有的研究较多集中在弧花岗质侵入岩及其成矿作用上,而对区内流纹岩的研究则相对匮乏。【研究方法】本文在详细野外填图的基础上,对图姆沟组流纹岩进行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研究结果】流纹岩锆石U-Pb成岩年龄216.5 Ma,为晚三叠世。岩石SiO_(2)含量为73.24%~74.72%,全碱含量为5.26%~6.27%,为钙碱性系列,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K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P和重稀土元素,具典型的岛弧火山岩特征。【结论】图姆沟组流纹岩是印支期甘孜—理塘洋壳向西俯冲环境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
苏麟董国臣谭昌海彭川Yanick Blaise Ketchaya董朋生常泽光
关键词:流纹岩地球化学年代学义敦岛弧
扬子板块西缘新元古代花岗岩类岩浆成因及深部动力学意义
作为华南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扬子板块西缘广泛发育有晚中元古代–新元古代花岗岩类与共生的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这些岩石被认为是晚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时期罗迪尼亚(Rodinia)超大陆汇聚与裂解过程的产物,它们记录了该时期扬...
朱毓
关键词:扬子板块地幔交代作用岩浆成因新元古代
广东莲花山断裂带幕式花岗质岩浆成因与演化
沿广东莲花山断裂带出露大面积晚中生代花岗岩,本文通过系统的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同位素和Lu-Hf同位素方法,同时结合详细野外填图和构造解析资料对其展开研究。研究区花岗岩主要由中晚侏罗世(约167 Ma~150 ...
杨航
关键词:晚中生代花岗岩
冈底斯后碰撞斑岩成矿带高水、高氧逸度岩浆成因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21年
碰撞背景下的斑岩矿床是近年来找矿勘查的重点。位于青藏高原的冈底斯后碰撞斑岩成矿带,目前已经探明的Cu金属量超过了45 Mt,其中发育有超大型的驱龙和甲玛等斑岩矿床,使得冈底斯带成为研究碰撞型斑岩成矿作用的代表性地区。斑岩铜矿作为典型的岩浆热液型矿床,其形成需要巨量的水和高的氧逸度。俯冲背景下的斑岩矿床,水和高氧逸度的来源都比较清楚,均和洋壳俯冲密切相关。已有的研究证实,碰撞背景下的斑岩矿床,其成矿岩浆依然具有高水和高氧逸度的特征,但起因却不清楚。本文系统总结了前人对于冈底斯斑岩成矿带水和氧逸度的估算结果,探讨了高水和高氧逸度的成因机制,并据此提出早期俯冲的积累、后期碰撞印度板片的脱水,加厚下地壳重熔的结晶分异作用,以及超钾质岩浆的注入等过程,对于促使高水和高氧逸度岩浆的产生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王瑞罗晨皓夏文杰孙英才刘彪张京渤
关键词:斑岩矿床氧逸度后碰撞藏南

相关作者

薛怀民
作品数:126被引量:1,754H指数:29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研究主题:地球化学 中生代 火山岩 晚中生代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
赵劲松
作品数:25被引量:288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熔融包裹体 夕卡岩 矽卡岩 柿竹园 岩浆成因
赵斌
作品数:23被引量:264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熔融包裹体 夕卡岩 岩浆成因 铁矿床 矽卡岩
于学元
作品数:62被引量:761H指数:2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地球化学 新疆北部 晚古生代 金矿床 地球化学特征
朱金初
作品数:120被引量:1,917H指数:33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花岗岩 伟晶岩 钨 氟 岩石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