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3篇“ 层状复合岩体“的相关文章
层状复合岩体透明相似材料的制作方法及制作装备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层状复合岩体透明相似材料的制作方法及制作装备,属于岩土工程领域。向密封容器中装入用于制备复合岩体透明相似材料的固体粉末,对密封容器抽真空,使装有固体粉末的密封容器内形成负压状态,之后在持续抽真空的情况下从...
张后全许国安戚靖骅 卞凯琦 高子栋
层状复合岩体透明相似材料的制作方法及制作装备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层状复合岩体透明相似材料的制作方法及制作装备,属于岩土工程领域。向密封容器中装入用于制备复合岩体透明相似材料的固体粉末,对密封容器抽真空,使装有固体粉末的密封容器内形成负压状态,之后在持续抽真空的情况下从...
张后全许国安戚靖骅 卞凯琦 高子栋
基于CT技术的层状复合岩体损伤演化规律分析
2021年
提出了基于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的层状复合岩体损伤演化规律分析方法。该方法依据岩体颗粒之间的碰撞,计算颗粒间相互作用力的法向分量和切向分量,以此建立岩体损伤分析模型;设置固定节点,利用CT技术对岩石样品进行扫描,由CT图像获取岩体损伤特征;根据夹层应力模型引入岩体蠕变参数,通过线性回归方程计算原理,分析得出岩体损伤演化规律。试验测试结果表明,对比传统分析方法,该方法获得的损伤数据精准,分析得出的岩体损伤演化规律与实际相符合,能满足岩体损伤规律分析的要求。
孙富强
关键词:CT技术层状复合岩体损伤演化规律
层状复合岩体边坡动力特性及地震响应特性的振动台试验研究被引量:20
2021年
层状复合岩体边坡往往具有复杂的岩性组合及岩体结构特征。人们对这一类边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性及滑坡灾害成因机制仍缺乏深入的认识。以2008年"5·12"汶川地震在层状复合岩体边坡内诱发的一处典型岩质滑坡为原型,以原始边坡的地形和地层结构为模拟内容,并采用滑坡区邻近地震台实测加速度波作为边坡底部激励,完成层状复合岩体边坡地震动力响应特性的小型振动台试验研究。基于传感器测得数据,分析模型边坡的固有频率特征和加速度响应特征,并比较水平向和竖直向响应之间的差异。与此同时,本文还着重分析模型边坡中碳质板岩薄弱层的加速度响应和位移响应特征,以观察其在层状复合岩体边坡响应中所起的作用。主要研究结果表明:(1)模型边坡在分别受到水平向和竖直向地震波激振时,将表现出不同的振动形态。2个方向上的固有频率都经历了三阶段变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固有频率呈现出总体下降的趋势,表明结构在不断恶化。(2)模型边坡竖直向加速度的高程放大效应弱于水平向加速度,但模型边坡对竖直向输入波的改造作用更明显。碳质板岩层对竖直向加速度表现出了明显的削弱作用。(3)碳质板岩层在激振强度增大时出现鼓胀变形。在开展破坏性试验阶段,碳质板岩层的水平位移峰值超过上部的千枚状板岩层。然而,在本试验条件下,这种岩层间的非协调变形并没有导致模型边坡最终沿着碳质板岩层发生破坏,这与现场观察到的原型滑坡实际滑移面位置有出入。尽管如此,该研究成果,尤其是其所揭示的水平向和竖直向响应差异以及岩层间的响应差异仍然可为层状复合岩体边坡的地震成灾机制解释提供一定参考。
刘汉香周逸飞李欣
关键词:边坡工程振动台试验动力特性加速度响应
基于振动台模型试验的层状复合岩体边坡地震动力响应研究
我国多山多地震的地质构造环境,使其成为世界范围内地震诱发滑坡灾害极为严重的国家。由于西部山区地形地质构造环境复杂、地震诱发滑坡灾害事件层出不穷,开展地震作用下边坡的动力稳定性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层状复合岩体边坡是自然界中极...
周逸飞
关键词:振动台试验
层状复合岩体冲击动力学特性试验研究被引量:38
2019年
为探究岩石工程中较为常见的层状复合岩体的动态力学性能,采用波阻抗差别较大的红砂岩和灰砂岩'拼接'成层状复合岩体试样,利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试验系统,分别对灰砂岩靠近入射杆和红砂岩靠近入射杆2种情况进行不同冲击速度下的冲击压缩试验,对比研究应力波由硬入软和由软如硬2种情况下复合岩体应力波传播特征、动态应力–应变关系以及能量耗散规律。理论分析复合岩体的受力特征和强度条件,同时结合超高速数字图像相关(DIC)试验系统对复合岩体的破坏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复合岩体的动态力学特性及能量耗散规律均具有明显的应变率效应。(2)相同冲击速度下,受波阻抗匹配关系影响,应力波由硬入软和由软入硬时复合岩体动力学特性差异性明显。但是随着冲击速度的增大,两者之间的差异逐渐减小,趋于一致。(3)复合岩体两部分岩石破坏程度和破坏形式明显不同。波阻抗小的红砂岩破坏程度较波阻抗大的灰砂岩更为剧烈。红砂岩以剪切破坏为主,且交界层面处红砂岩后于其他区域红砂岩发生破坏;灰砂岩以张拉破坏为主,高速下产生局部剪切破坏,且交界层面处灰砂岩先于其他区域灰砂岩发生破坏。
杨仁树李炜煜方士正李炜煜李永亮
关键词:层状复合岩体SHPBDIC应力波能量耗散
含层间剪切带的层状复合岩体质量分级被引量:9
2018年
层间剪切带作为一种特殊的软弱结构面,常常构成威胁工程岩体稳定性的控制性因素。分析常用岩体质量分级方法对于层间剪切带的初步认识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岩体结构控制论观点出发,在考虑层状岩体结构类型的基础上,根据层间剪切带发育规模特征及其对层状复合岩体稳定性的影响机制,建立含层间剪切带的层状复合岩体质量分级与评价方法:(1)对于厚度大于10 cm、连续性好、有一定规模的层间剪切带,将其划定为独立的剪切错动型软弱夹层结构,根据层间剪切带的抗剪强度参数,对其单独进行质量分级与评价。(2)而对于厚度小于10 cm、规模相对较小的层间剪切带,特别是泥化夹层,则将其作为折减因素,对含层间剪切带的层状复合岩体质量分级进行弱化处理,建立含层间剪切带的层状复合岩体质量分级修正BQ方法。以黄河中游地区某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为例,利用建立的修正BQ方法研究得到坝址区2个层间剪切带较发育的勘探平硐围岩质量分级评价结果,并将其与RMR法、Q系统法以及HC法得到的岩体质量分级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和相关性研究,验证含层间剪切带的层状复合岩体质量分级方法的有效性。
闫长斌吴伟功王贵军
关键词:岩石力学层间剪切带层状复合岩体修正系数
层状复合岩体损伤演化规律及分形特征被引量:29
2018年
采用现场所取页岩和灰岩经室内加工"拼接"成6种不同组合方式的层状复合岩体,研究其在单轴压缩下的损伤破裂过程和声发射特征。试验过程中采用声发射系统采集试件在试验过程中所释放的声发射信号,试验前后对复合岩体进行CT扫描,分析试件破裂前后内部裂纹发育情况,并引用分形理论对破裂试件不同部位CT图像进行损伤程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层状复合岩体的破坏是页岩组分材料和灰岩组分材料在荷载作用下耦合破坏的过程。破坏过程中灰岩组分材料对页岩组分材料的横向变形有制约作用,页岩组分材料对灰岩组分材料的横向变形则有反向促进作用,破坏时页岩组分材料的强度大于单一页岩,灰岩组分材料的强度则小于单一灰岩。(2)根据组合方式不同,将层状复合岩体破坏模式分为张拉劈裂型破坏、剪切滑移型破坏和劈裂剪切复合型破坏3种。岩石的组合方式决定着其受力状态,从而影响着复合岩体的破坏模式。(3)复合岩体平均CT数和试件扫描破裂断面盒维数均能够反映出复合岩体的损伤程度,即试件破坏前后断面CT数差值越大,断面盒维数越大,则其损伤程度也越大。
腾俊洋唐建新王进博张宇宁
关键词:岩石力学层状复合岩体单轴压缩CT扫描
层状复合岩体的改进Hoek-Brown强度准则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Hoek-Brown强度准则是岩土工程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强度准则之一,但其最初只适用于各向同性岩体。通过将层状复合岩体考虑为横观各向同性材料,引入各向异性状态参数(被定义为材料微观结构偏张量与标准化偏应力张量之间的联合不变量),并将该参数与Hoek-Brown强度准则耦合,建立了层状复合岩体的强度准则。结合干燥和饱和状态下的千枚岩、板岩和沉积石英岩的三轴试验结果对计算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改进的Hoek-Brown准则能较好地预测层状复合岩体的破坏强度。
王建秀邓沿生邓沿生吴林波
关键词:层状复合岩体HOEK-BROWN强度准则
基于细观层次的软硬互层状复合岩体力学特性研究被引量:25
2014年
以锦屏一级水利工程地下厂房区软硬互层状复合岩体为研究对象,引入基于区域生长算法的图像分割技术,获取材料内部细观非均匀性信息,建立能体现岩体真实细观结构的计算网格。采用三维有限差分软件FLAC,以弹–脆–塑性本构为基础,考虑不同层面倾角的影响,对单轴压缩应力状态下岩样破裂过程进行了细观层次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随着层面倾角的改变,应力分布规律与岩体中岩质材料的细观分布密切相关;岩样的渐进破坏过程均是以拉应力破坏为起点,并终止于主剪切带的形成。此外,主软弱层面出现了沿层面"长轴向"及"短轴向"的2种贯通性破坏形式,并与岩样室内试验结果有相似的破裂现象。
李昂邵国建范华林杜培荣朱义欢
关键词:岩石力学数字图像处理区域生长算法

相关作者

王克忠
作品数:63被引量:408H指数:11
供职机构: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岩石力学 层状复合岩体 围岩稳定性 数值模拟 洞室
余永强
作品数:13被引量:58H指数:5
供职机构:焦作工学院
研究主题:路堑 层状复合岩体 预裂爆破 路堑开挖 层状岩体
邱贤德
作品数:88被引量:518H指数:14
供职机构:重庆大学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岩盐 水力压裂 复合岩石 路堑 预裂爆破
王心飞
作品数:15被引量:151H指数:6
供职机构:重庆大学
研究主题:路堑 预裂爆破 层状复合岩体 路堑开挖 边坡
蔡美峰
作品数:443被引量:5,250H指数:38
供职机构:北京科技大学
研究主题:岩石力学 地应力测量 地应力 露天矿 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