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21篇“ 小说形态“的相关文章
- 博尔赫斯小说形态的思想实验
- 2024年
- 作为一种面向读者的叙事模式和思维范式,博尔赫斯小说形态的思想实验以“镜子”假设无限时空的世界场景,借由“迷宫”叙事论证与“图书馆”演绎认知结果,呈现了世界的混乱本质及逃离与沉浸两条认识路径,为读者理解无限时空下的世界本质与人类认识提供思想驱动。以《阿莱夫》《小径分岔的花园》和《通天塔图书馆》为文本对象,指出博尔赫斯小说中的镜像场景、迷宫叙事与书本经验认知要素共同构建其思想实验的假设、论证与结果,以阐明读者在博尔赫斯“如果时空是无限的,人类会怎样认识世界”的思想实验中的认知活动,推动读者在博尔赫斯思想实验中对世界本质与人类认识进行理解与反思,敞开博尔赫斯小说解读的新思路。
- 刘季陶郭欣
- 关键词:迷宫叙事
- 问答小说:一种新兴的小说形态——以“知乎”为例被引量:1
- 2023年
-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与互联网用户的积累,“知乎”平台出现了一种新兴的网络小说——问答小说。问答小说凭借在主题、内容、形式等方面的特点,基于平台所带来的优势,获得了知乎用户的广泛关注和喜爱。知乎平台乘着网络文学发展的东风,在实现商业化的同时也促进了问答小说不断发展。但是,问答小说能走多远,要看其能否突破网络小说同质化等困境,向更富有创新性的小说形式发展。
- 黎艾迅黎荔
- 以《阿Q正传》为例探讨鲁迅国民性批判的小说形态
- 2023年
-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凭借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想,对中国社会进行了深入地剖析和批判。而在鲁迅众多作品中,《阿Q正传》无疑是一部较为知名的作品,同时也是国民性批判的代表作,多角度揭示了当时时代背景下中国农村社会的各种弊病。通过阿Q这一人物形象,直观展示了国民性、劣根性。《阿Q正传》是一部创作于1921年到1922年的作品,创作背景为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描述主人公阿Q的生活经历,揭示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类矛盾问题。在鲁迅笔下,将阿Q塑造成为当时中国社会较为普遍的一类人,采用丰富的讽刺、批判方法,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具体表现在守旧排外、自轻自贱、自尊自大、逆来顺受、自欺欺人、麻木愚昧等,这些劣根性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也在无形中限制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进步发展。通过对《阿Q正传》深入分析,期望更加深刻、全面理解鲁迅的创作思想,加深对当时中国社会矛盾的认知和了解,对于认识和解决当前中国社会国民性问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 王静怡
- 论中国古代两种小说形态的差异与融合
- 2022年
- 中国古代小说存在两种形态:以笔记体小说为代表的学术性小说与以传奇体、话本体和章回体为代表的文学性小说,前者以知识性为价值序列,后者以故事性为价值序列。虽然形态不同,然二者之间不是绝对分隔的,它们在保持各自独特个性的同时,又在某些历史条件下实行着交汇融合。二者在宋代说话艺术中实现了第一次交汇融合,化育了明清话本体和章回体小说;在清代的章回体小说中实现第二次交汇融合,产生了才学小说。两种不同形态之小说的合流现象,是中国古代小说自身特点与古代社会、文化等合力的逻辑结果,体现了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特殊矛盾与民族特色,值得我们关注。
- 张永葳
- 关键词:古代小说小说形态
- 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能否重回三要素理论框架--基于小说形态学的批判与思考被引量:1
- 2022年
- 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由于长期以来受学理性不足的“三要素”理论的深刻影响而缺少科学性。从小说形态学来看,小说本体形态并不是说什么故事,而是如何说故事。小说作晶可以分两个层面:故事层(即故事中的人物、故事情节及其发生环境)和话语层(即故事讲述方式)。正是后者而非前者,使得小说在叙事作晶中获得了独特的资质而成为小说。因此,获取三要素基本内容信息并非课堂教学中小说阅读的归宿。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了解作岛故事层的基础上,充分感受和鉴赏作品中由独特的小说话语(如语气、语调、句式、修辞和叙述视角等)产生的艺术魅力,获得在别的艺术形式欣赏中难以得到的人生意味和审美享受,进而品出独特的小说味道。
- 毋小利
- 论小说形态更新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以越文化视阈内的小说变革为例
- 2020年
- 探讨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小说领域突破传统观念的桎梏,实现小说形态的根本性转换是一个重要研究视角。越文化的深厚积淀,崛起了由鲁迅领衔的新文学作家群,引领中国现代小说变革潮流,为文学转型提供了范例。透过越地作家随着现代小说意义的被发现、被充分演绎而逐层推进的小说内涵更新,及其汲取外来文艺思潮造就小说形态创新,当能从小说形态转型视角确切阐释文学转型的必然性、可能性及其有效路径。
- 王嘉良
- 关键词:文学转型
- 追寻文学的诗意存在与人生隐喻——从西方三家小说看诗化小说形态和意义
- 诗性语言是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当代著名文学理论家克里斯蒂瓦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极具创造性的理论研究,并将此用于小说的文学批评实践。本文主要从托马斯·沃尔夫、约翰·斯坦贝克和桑德拉·希斯内罗丝三家小说创作入手...
- 张芝花
- 关键词:诗性语言诗化小说文学意义
- 文献传递
- 生命性、日常性、历史性:伍尔夫小说形态的现在思想实验被引量:1
- 2019年
- 伍尔夫小说形态创新的实质是思想创新。从《远航》至《幕间》的全部小说创作中,伍尔夫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实验写作。意识流创作是伍尔夫向内心看生活所呈现的实验效果,其目的是追求小说的生命性。伍尔夫对生活素材的选择,蕴含着其对生活世界中日常性的强调。而“存在的瞬间”对线性时间进行颠覆式运用,是伍尔夫尝试以小说揭示生活历史性的成果。伍尔夫的历史性就是生活的现在性,它与小说生命性和生活日常性互为前提。伍尔夫在持续的小说创作中,不断尝试协调三者的关系,从而呈现了不同的小说形态。
- 隋晓荻王如
- 关键词:生命性日常性历史性
- 《红楼梦》对话本小说形态的继承
- 2018年
- 以说书体作为叙事体制的话本小说是由口语讲说故事的说话艺术发展而来的,之后,这种叙事体制被固定下来,成为宋元以后古代小说叙事形态中的主要形式,包括明清沿袭宋元说话叙事体制的书面小说。作为清代出现的章回小说巨制《红楼梦》,在小说形态方面对话本小说有着多方面的继承和发展,研究《红楼梦》对话本小说形态的继承,可以更好地掌握古代小说形态的发展变化。
- 游远远
- 关键词:《红楼梦》话本小说章回小说
- 通过“留白”艺术和“元小说”叙事进入历史——叶兆言小说形态论被引量:2
- 2015年
- 叶兆言是一个追求小说文体形式创新的作家。他的小说故事情节疏荡,笔墨俭省,留下了很多空白。这种"留白"艺术,形成召唤结构,留待读者积极参与,共同进行小说创造;"元小说"的创作技法,引导读者出入小说文本内外,沟通历史与现实,读者可凭着人生阅历、生命体验与历史知识,丰富小说思想内容。这种开放的文本,每个读者都可以添加进自己的理解,容易造成小说可能被误读。不过,这种开放性,反而拥有更为广阔的被阐释空间。叶兆言小说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故事框架,读者不但可以填充历史与生活细节,还可以增添小说的思想内容。本文以长篇小说《很久以来》为例,论述了叶兆言小说独具一格的小说形态。
- 郭名华
- 关键词:留白艺术元小说
相关作者
- 耿传明

- 作品数:91被引量:228H指数:8
-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清末民初 小说 文学转型 文学政治 无名氏
- 吴培显

- 作品数:45被引量:73H指数:3
- 供职机构: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小说 叙事 当代文学 心灵轨迹 叙事话语
- 赵颖之

- 作品数:5被引量:19H指数:3
- 供职机构:哈佛大学
- 研究主题:机械化 小说形态 上半叶 本来面目 观念史
- 王哲

- 作品数:22被引量:11H指数:2
- 供职机构:河南大学
- 研究主题:市中心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故事新编》 老年人 小说形态
- 李晓鸥

- 作品数:9被引量:4H指数:1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小说 文革题材小说 美国华文文学 小说形态 现代性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