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978篇“ 小肝细胞癌“的相关文章
- 增强MRI联合IVIM-DWI诊断小肝细胞癌价值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讨增强磁共振(MRI)联合体素内不相干运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诊断小肝细胞癌(sHCC)的价值。方法2020年5月~2023年5月我院收治的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7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增强MRI和IVIM-DWI检查,观察病灶增强强化信号特点,分析病灶IVIM-DWI定量参数,即伪扩散系数(D^(*))、真实扩散系数(D)和灌注分数(f)。采用细针穿刺或取术后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应用受试者特征工作曲线(ROC)下面积(AUC)评估增强MRI联合IVIM-DWI诊断sHCC的效能。结果经病理学检查,在73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中,诊断sHCC者49例(67.1%)和肝脏异型性增生结节(DN)者24例(32.9%);sHCC病灶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动脉期强化和肝胆期低信号占比分别为61.2%、83.7%、59.2%和89.8%,均显著高于DN病灶的20.8%、33.3%、25.0%和29.2%(P<0.05);sHCC病灶D*和D分别为(50.9±11.6)×10^(-3) mm^(2)/s和(0.8±0.2)×10^(-3) mm^(2)/s,均显著小于DN病灶【分别为(78.4±15.8)×10^(-3) mm^(2)/s和(1.2±0.3)×10^(-3) mm^(2)/s,P<0.05】,而两组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45.6±8.7)%对(43.9±9.5)%,P>0.5】;ROC分析表明,应用T1WI信号、T2WI信号、动脉期强化、肝胆期信号、D*和D联合诊断sHCC的AUC为0.968,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0%和86.0%。结论应用增强MRI和IVIM-DWI联合诊断sHCC的效能较高,可为临床诊疗提供有益的依据,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夏礼鹏褚玉玄赵如盛
- 关键词:小肝细胞癌
- 超声造影联合增强CT对肝局灶性结节与小肝细胞癌早期的临床鉴别诊断价值
- 2024年
- 目的 探究超声造影(CEUS)联合增强CT(CECT)对肝局灶性结节(FNH)与小肝细胞癌(SHCC)早期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以2000年3月-2023年3月天津市蓟州区人民医院收治的FNH患者(50例)与早期SHCC患者(32例)为研究对象,依次行CEUS与CECT检查,比较FNH患者与SHCC患者的CEUS参数(开始消退时间、峰值减半时间、下降支斜率)及CECT特征(开始增强时间、增强达峰时间、开始减退时间),统计CEUS、CECT及两者联合检测对两种疾病的检出结果,并分析其鉴别诊断价值(诊断准确性、敏感度与特异度)。结果 在CEUS检查中,FNH患者的开始消退时间、峰值减半时间晚于SHCC患者,下降支斜率小于SHCC患者(P<0.05)。在CECT检查中,FNH患者与SHCC患者开始增强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FNH患者的增强达峰时间、开始消退时间晚于SHCC患者(P<0.05)。CEUS联合CECT检测FNH检出率、SHCC检出率高于其单一检测(P<0.05)。CEUS联合CECT检测对FNH与早期SHCC的诊断准确性、敏感度与特异度高于其单一检测(P<0.05)。结论 CEUS、CECT在FNH与SHCC早期鉴别诊断中具有确切作用,二者联合应用诊断价值更佳。
- 董振宇
- 关键词: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小肝细胞癌超声造影增强CT扫描
- 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小肝细胞癌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2023年
- 探讨在针对小肝细胞癌实施诊断和鉴别诊断时,运用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所具有的价值。方法 对疑似小肝细胞癌患者共计50例予以抽取,均为我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收治,均应用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实施检查,并就检查结果与病理检验结果对照,同时,以病理检验结果为金标准,就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诊断灵敏度、准确度、特异度予以计算。同时,对比小肝细胞癌与良性病变组在 CT灌注成像值方面的差异。结果 本次共计抽取疑似小肝细胞癌的患者共计50例,开展病理检查,检出41例,占比为82.00%,其余9例为良性病变,占比为18.00%,采用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检查,检出肝小细胞癌40例,占比为80.00%,其余10例为良性病变。以病理检测为金标准,得出采用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对小肝细胞癌实施诊断,其灵敏度为97.56%,特异度为100.00%,准确度为58.00%。确诊断小肝细胞癌的患者,经对其HAF指标、BF指标、MTT指标、BV指标实施检测,均高于良性病变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临床收治的小肝细胞癌,采用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进行诊断,在较高的诊断效能,也可依据CT灌注成像值,为临床诊断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价值十分突出。
- 周璟逸
- 关键词:小肝细胞癌诊断和鉴别诊断
- 肝脏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中恶性辅助征象对小肝细胞癌的分类及诊断效能的影响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探究基于钆塞酸二钠增强MRI(Gd-EOB-MRI)2018版肝脏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LI-RADS v2018)恶性辅助征象对<20 mm的小肝细胞癌(HCC)分类及诊断效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未经治疗且经病理证实为HCC、再生结节(RN)、高级别异型增生结节(HGDN)、低级别DN(LGDN)109例病人,共纳入<20 mm病灶130个。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比较各组病灶的主要和辅助征象并筛选HCC特异性辅助征象。按以下方法将病灶分类:(1)主要征象分类法;(2)主要+辅助征象分类法,即先依据主要征象分类,再由辅助征象调整;(3)添加主要征象分类法,即将HCC特异性辅助征象添加为主要征象,再按方法2分类。分别计算3种分类方法中LR-5和LR-(4+5)对HCC的诊断效能,并采用McNemar’s检验比较其差异。结果移行期(TP)及肝胆期(HBP)低信号为HCC特异性辅助征象(均P<0.05),被添加为主要征象。主要征象分类和主要+辅助征象分类下LR-5对HCC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相同(67.0%、75.8%、74.6%),与添加主要征象分类法(74.2%、78.8%、70.0%)比较,仅诊断敏感度降低(P<0.05),而特异度及准确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辅助征象分类和添加主要征象分类下LR-(4+5)对HCC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相同(88.7%、75.4%、36.4%),与仅依据主要征象分类法(83.5%、78.5%、63.6%)比较,其敏感度及准确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特异度降低(P<0.05)。结论经辅助征象调整后的分类不能改变LR-5对小HCC的诊断效能,却降低了LR-(4+5)诊断HCC的特异度。将TP/HBP低信号作为新的HCC主要征象重新分类,可以提高LR-5诊断HCC的敏感度,但特异度和准确度不降低。
- 胡维娟王迪周宣合吕蓉
- 关键词:肝细胞癌再生结节磁共振成像
- HBV相关小肝细胞癌患者射频消融、肝切除术后病毒再激活情况分析
- 2022年
- 目的:比较HBV相关小肝细胞癌(SHCC)患者射频消融(RFA)、肝切除术后病毒再激活情况.方法:2016年1月~2021年6月收治SHCC患者109例,其中男97例,女12例,50(25,82)岁.比较施行RFA、肝切除术及抗病毒治疗、未抗病毒治疗SHCC患者病毒再激活情况.结果:施行RFA、肝切除术SHCC患者分别为63例、46例.比较资料可知,RFA[54(28,82)岁]年龄显著高于肝切除术患者[45(25,67)岁];RFA患者WBC、PLT、Alb及肿瘤直径显著低于肝切除术患者;RFA患者AFP>400ng/mL、<400ng/mL为12例(19.0%)、51例(89.0%),肝切除术患者AFP>400ng/mL、<400ng/mL为18例(39.1%)、28例(6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FA患者Child-PughA、B级为54例(85.7%)、9例(14.3%),肝切除术患者Child-PughA、B级为45例(97.8%)、1例(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再激活、未激活SHCC患者分别为11例、98例.比较资料可知,再激活、未激活患者抗病毒治疗1例(9.1%)、40例(4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再激活患者施行RFA、肝切除术为3例(27.3%)、8例(72.7%),未激活患者施行RFA、肝切除术为59例(60.2%)、39例(39.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施行RFA再激活患者抗病毒治疗、未抗病毒治疗0(0)、4例(100%),施行RFA未激活患者抗病毒治疗、未抗病毒治疗30例(51.7%)、29例(4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肝切除术相比,RFA后HBV相关SHCC患者病毒再激活发生率较低.对于需要施行手术的SHCC患者,接受系统抗病毒治疗能进一步有效降低病毒再激活.
- 孟云张军辉汪洋沈宏财
- 关键词:小肝细胞癌射频消融肝切除术
- 基于Gd-EOB-DTPA增强MRI对肝硬化结节和小肝细胞癌的定量分析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I表观扩散系数(ADC)、对比增强比(CER)及T1的下降百分比(T1d%)对肝硬化结节和小肝细胞癌(sHCC)的定量评估价值与鉴别诊断效能。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6月—2020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Gd-EOB-DTPA腹部增强MRI检查,具有肝硬化背景且经病理或随访证实的30例肝硬化结节和36例sHCC的影像资料。测量两组病灶的ADC值、CER值及T1d%,并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定量参数对肝硬化结节和sHCC的鉴别诊断效能,Logistic回归建立3个定量参数联合诊断模型,采用Delong检验比较单一参数与联合参数诊断效能的差异。结果纳入66个病例共77个病灶,其中肝硬化结节组39个病灶,sHCC组38个病灶。肝硬化结节组的平均ADC值、CER值及T1d%分别为(1391.05±160.25)×10^(−3)mm^(2)/s、(97.47±48.37)%、(62.61±13.40)%,sHCC组的平均ADC值、CER值及T1d%分别为(1081.60±282.12)×10^(−3)mm^(2)/s、(51.10±18.98)%、(47.87±11.86)%,两组以上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898、5.563、5.105,P均<0.001)。3个参数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1、0.791、0.789,鉴别诊断的最佳阈值分别为1242.70×10^(−3)mm^(2)/s、68.83%、59.24%。联合参数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3,高于单一参数的诊断效能(P均<0.05)。结论ADC值、CER值及T1d%对鉴别肝硬化结节和sHCC均有价值,定量参数联合诊断优于单一参数。
- 杨泽铖曾蒙苏单飞张澍杰施楠楠刘锴
- 单发小肝细胞癌根治术后行预防性TACE的生存及早期复发影响因素分析
- 2022年
- 目的探讨预防性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对单发小肝细胞癌(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C)病人术后的生存影响,并分析影响单发SHCC术后早期复发和总体生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2014年2月至2016年3月经术前影像学及多学科诊断为可切除的单发SHCC病人95例,按治疗方式分为预防组(37例)和对照组(58例),预防组先行肝切除术再行预防性TACE治疗,比较两组间的复发及生存差异。对术后2年内的复发和未复发病人进行比较,并对影响早期复发和总体生存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后有显著性差异的指标纳入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预防组1、3、5年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期分别为94.6%、72.3%、51.5%和52.0个月,对照组分别为96.6%、75.5%、49.2%和52.3个月;预防组1、3、5年无复发生存率和中位无复发生存期分别为91.9%、54.1%、40.5%和42.0个月,对照组分别为84.5%、56.9%、37.9%和39.1个月;两组中位生存期和中位无复发生存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400μg/L、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分化程度较低、切缘≤1 cm、无完整包膜是单发SHCC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AFP>400μg/L、MVI、非解剖性肝切除、分化程度较低、切缘≤1 cm、无完整包膜、早期复发是影响单发SHCC总体生存情况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AFP>400μg/L、MVI是单发SHCC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4.451、11.309,均P<0.05),MVI、分化程度较低、切缘≤1 cm、无完整包膜、早期复发是单发SHCC总体生存情况的独立危险因素(HR分别为0.366、8.362、3.532、6.688、0.261,均P<0.05)。结论应避免对单发SHCC病人不加选择地行预防性TACE,但对于AFP>400μg/L、MVI的单发SHCC,可考虑行预防性TACE联合免疫及靶向治疗来预防其早期�
- 张勇张瑜丁兵凌俊万文武蒋辉
- 关键词:肝细胞癌复发
- 超声造影联合免疫组织化学诊断小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两个医院的回顾性研究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CEUS)联合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在术前诊断小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日本横滨市立大学附属市民综合医疗中心和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42例HCC患者的资料,包括177个新发的、最大直径不超过3 cm的HCC病灶。根据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学诊断分为MVI(+)组(n=37)和MVI(-)组(n=140)。在术前CEUS动脉期(arterial phase,AP)和血管后期(post‐vascular phase,PVP)图像上分别观察病灶周边有无高灌注、低灌注;采用IHC检测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HSP70)、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 3,GPC3)在术前穿刺活检标本中的表达。结果CEUS指标(AP、PVP)和IHC指标(GPC3、HSP70)单独诊断MVI时,PVP的诊断效率最高,准确率为91.0%,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93。GPC3+HSP70联合诊断的效能(准确率为79.8%,AUC为0.790)优于单独GPC3(准确率为69.5%,AUC为0.752)或单独HSP70(准确率为60.7%,AUC为0.701)诊断,其中PVP+GPC3+HSP70联合诊断的效能最优,特异度为98.5%,准确率为92.5%,AUC为0.840。结论观察CEUS的PVP并使用IHC检测GPC3、HSP70的表达情况可在术前较好地诊断小HCC的MVI。
- 王斐倩沼田和司阮骊韬阮骊韬白晓旭刘钰鑫曲凯
- 关键词:肝细胞癌超声造影免疫组织化学
- 小肝细胞癌钆塞酸二钠增强MRI AI筛查模型的构建及应用初探
- 目的:旨在基于Gd-EOB-DTPA增强MRI构建卷积神经网络的AI模型检测和分割小肝细胞癌。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71例sHCC患者共71个病灶及38例non-sHCC乙肝肝硬化患者。71例sHCC患...
- 朱袁慧
- 二维超声、超声造影及增强多层螺旋CT对小肝细胞癌的早期临床诊断价值被引量:9
- 2021年
-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超声造影和增强多层螺旋CT(MSCT)对小肝细胞癌(SHCC)的早期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85例SHCC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二维超声、超声造影和增强MSCT检查对SHCC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二维超声、超声造影、MSCT检查对SHCC的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维超声检查结果显示,85例SHCC患者中,71例患者的病灶呈弱回声,14例患者的病灶呈强回声,病灶包膜完整,边缘清晰。11例患者的病灶存在暗晕。注射造影剂后,62例SHCC患者表现为“高-低-低”的快出快进模式;23例SHCC患者表现为快进慢出模式。增强MSCT扫描结果显示,85例SHCC患者中,35例患者的病灶可见典型“晕车轮征”。二维超声对SHCC的诊断符合率低于MS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超声可作为高危人群的定期筛查手段,但超声造影和增强MSCT对SHCC的诊断效能较常规超声高,对某些非典型特殊的SHCC患者,可通过采取联合检查的方式提高检出率。
- 马敏涛谢晴王文利郑小叶
- 关键词:二维超声超声造影多层螺旋CT小肝细胞癌
相关作者
- 许达生

- 作品数:98被引量:1,102H指数:15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CT 螺旋CT CT诊断 肝细胞癌 CT表现
- 周康荣

- 作品数:472被引量:5,798H指数:40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研究主题:CT 磁共振成像 肝肿瘤 螺旋CT CT诊断
- 郑可国

- 作品数:83被引量:481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CT 螺旋CT CT诊断 胃癌 多层螺旋CT
- 王滨

- 作品数:488被引量:1,858H指数:18
- 供职机构: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肝细胞癌 CT X线计算机 MRI
- 丛文铭

- 作品数:297被引量:2,614H指数:25
-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
- 研究主题:肝细胞癌 肝肿瘤 病理学 肝癌 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