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834 篇“ 实性 “的相关文章
胰腺实 性 假乳头状肿瘤的临床特征 2024年 目的:胰腺实 性 假乳头状肿瘤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 肿瘤,无典型的症状和体征,术前诊断较困难。本研究总结胰腺实 性 假乳头状肿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方式及治疗原则。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23年5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学证实 为胰腺实 性 假乳头状肿瘤的42例患者。回顾性 分析其人口学、影像学、病理学特征及治疗方式。结果:42例患者中男12例,女30例,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症状。术前诊断为胰腺实 性 假乳头状肿瘤22例,胰腺癌1例,黏液性 囊腺瘤3例,肉瘤1例,无功能胰岛细胞瘤1例,神经内分泌瘤2例,余诊断不明确。术前的影像学检查中CT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诊断正确率显著高于二维超声检查。肿瘤标志物中以神经元特异性 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升高最常见(8例),可能对胰腺实 性 假乳头状肿瘤有诊断价值。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示:β连环素、波形蛋白(Vimentin)、α1-抗胰蛋白酶(α1-antitrypsin,AAT)、分化簇10(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10,CD10)、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NSE的阳性 率分别为100%、93%、86%、82%、78%、66%。42例患者均随访,其中6例失访,余36例随访49.83(25.00~104.53)个月(包括1例术后4年肿瘤复发转移,2个月后死亡;1例术后2年复发,目前正接受化学治疗;余34例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均存活)。结论:胰腺实 性 假乳头状肿瘤好发于女性 ,主要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CT及MRI诊断正确率高,明确诊断需结合镜下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闫凯峰 刘宏关键词:胰腺肿瘤 实性假乳头状肿瘤 嗜酸性 实 性 和囊性 肾细胞癌一例 2024年 嗜酸性 实 性 和囊性 肾细胞癌(ESC-RCC)是2022年第五版WHO泌尿及男性 生殖器官肿瘤分类法新增的一种罕见的肾细胞癌亚型。本文报道了我院一例65岁女性 散发性 ESC-RCC病例。病灶CT平扫表现为左肾下极前缘边缘光整外突的等密度小肿块,增强扫描皮髓质期病灶呈囊实 性 不均匀强化,病灶内前缘实 性 部分中度强化,强化程度低于肾皮质;实 质期实 性 强化部分快进快出;延迟期实 性 部分持续强化,病灶内囊性 部分始终未见强化,病灶内可见厚薄不均分隔强化,外壁未见强化,未见包膜。病理表现为囊实 性 混合生长、嗜酸性 细胞为主的肿块,囊内壁衬覆靴钉样突起的肿瘤细胞,伴间质内少量组织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免疫表型主要表现为CK20(部分+)、SDHB(+)、CK7(-)、CD117(-),病理结果为ESC-RCC。 钱旭东 孙娇娇 尹亮 申华峰 屠逸之 汪禾青关键词:肾细胞癌 嗜酸性 囊实性肿瘤 MSCT在胰腺实 性 假乳头状瘤和囊实 性 胰腺癌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2024年 目的 探索多层螺旋CT(MSCT)在胰腺实 性 假乳头状瘤(SPN)与囊实 性 胰腺癌(PC)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 分析经病理诊断证实 的32例SPN和14例囊实 性 P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 别、病灶长径、位置、形状、边界、质地、强化方式、“浮云征”、钙化、胰管扩张、胰腺萎缩、侵犯或转移情况的发生率,测量计算病灶CT平扫及增强扫描各期CT值和比值比采用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建立诊断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诊断模型在SPN和囊实 性 PC鉴别诊断中的效能。结果 SPN组患者平均年龄为32岁,囊实 性 PC组患者平均年龄为64岁,两组患者年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SPN组病灶平均长径大于囊实 性 P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41 cm vs. 3.90 cm,P=0.017);SPN组“浮云征”的发生率高于囊实 性 PC组(84.4%vs. 4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囊实 性 PC较SPN发生侵犯或转移的概率更高(42.9%vs. 6.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6)。患者性 别、病灶位置、边界、形状、质地、钙化、胰腺萎缩、胰管扩张、强化方式及各期CT值和增强CT比值比在两组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提示“浮云征”、“侵犯或转移”是鉴别SPN和囊实 性 PC有统计学价值的预测因素。联合上述指标建模后行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AUC)为0.853(95%CI:0.714~0.991),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78.6%、90.6%和86.9%。结论 SPN多见于年轻患者,且病灶多边界清晰,很少出现转移或侵犯,“浮云征”为其增强后的特异性 征象;而囊实 性 PC多边界模糊,“浮云征”少见,发生转移或侵犯的概率较高;相较于SPN,囊实 性 PC的病灶往往更小。 吕晓静 曹营营 钱丽超 魏昪 孙亚琳 王中秋 任帅关键词: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 多层螺旋CT CT定量特征在鉴别胰腺实 性 假乳头状瘤与乏血供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定量特征对胰腺实 性 假乳头状瘤(pSPN)与乏血供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hypo-pNEN)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 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22年10月经手术病理证实 的96例pSPN和52例hypo-pNEN患者的临床信息、病理结果及影像学检查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定性 参数(性 别、部位、形态等),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定量参数(年龄、长径、动脉比等)。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pSPN和hypo-pNEN的独立预测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MSCT特征鉴别pSPN和hypo-pNEN的诊断效能。结果pSPN患者与hypo-pNEN患者相比,多为女性 (80.2%vs.59.6%),年龄较小[(27.7±12.7)岁vs.(43.8±13.9)岁],发病中位时间短[(80.1±183.4)天vs.(407.6±869.7)天]、无临床症状(55.2%vs.9.6%),肿瘤多呈类圆形或椭圆形(84.4%vs.61.5%)、边界清楚(83.3%vs.63.5%),有钙化、有“浮云征”、密度不均匀、无转移或侵犯(51.0%vs.13.5%、54.2%vs.17.3%、80.2%vs.44.2%、94.8%vs.78.8%),肿瘤长径较大[(6.8±3.5)cm vs.(4.9±2.9)cm],动脉比、静脉比、动脉强化率、静脉强化率较大[(50.6±15.3)%vs.(65.2±21.6)%,(68.3±24.7)%vs.(81.9±39.2)%,(66.4±51.4)%vs.(83.2±38.2)%,(69.4±37.9)%vs.(84.7±4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诊断pSPN和hypo-pNEN的独立预测因素包括动脉强化率、静脉比、“浮云征”、钙化。当联合动脉强化率、静脉比、“浮云征”、钙化等指标进行ROC曲线分析时,其曲线下面积(AUC)为0.872,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100.0%、80.8%。各独立预测因素和联合诊断模型的ROC分析结果显示,动脉强化率、静脉比、“浮云征”、钙化和联合诊断模型的AUC分别为0.633、0.623、0.684、0.688、0.872,联合诊断模型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P<0.001)。结论动脉强化率、静脉比、“浮云征”、钙化等MSCT特征可� 张艺凡 万娅敏 陈云锦 师佳佳关键词:胰腺肿瘤 实性假乳头状肿瘤 嗜酸性 实 性 和囊性 肾细胞癌4例临床病理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嗜酸性 实 性 和囊性 肾细胞癌(ESC R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通过收集4例ESC RCC的临床资料,完成HE染色及免疫组化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 2例,女性 2例,发病年龄54~62岁,左右肾发病率均等。4例均因腰部不适入院,2例伴有肉眼血尿、尿痛,均手术切除治疗,随访6~33个月,1例死亡,3例未见复发及转移。肿瘤肉眼大小约1.8~4.5 cm,呈灰褐色质软囊壁样或突出型肿块。镜下肿瘤细胞以囊性 、乳头状排列为主,胞质含嗜碱或嗜酸性 颗粒物,细胞核圆形染色深,核仁明显,见多核或巨核细胞。免疫组化均表达CK20、CKL、PAX-8等,CK7均为阴性 。结论ESC RCC是一种整体生物学行为惰性 、预后较好的新型肾脏肿瘤,需充分掌握其病理特点,鉴别其他恶性 肾肿瘤对临床治疗有积极意义。 黄莹 王天云 奎翔 李汝懿 孙成鹏 华结 王燕关键词:结节性硬化症 临床病理 单纯切除胰腺实 性 假乳头状瘤的临床价值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单纯切除治疗胰腺实 性 假乳头状瘤(SP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 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胰腺囊性 肿瘤数据库中2015年1月至2022年12月接受单纯切除与常规胰腺切除术的SPT病人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共纳入87例SPT病人,其中单纯切除组14例,常规切除组73例。平均年龄(36.2±11.7)岁,女性 占87.4%。结果:术前影像学诊断准确率可达88.5%。单纯切除在手术时间上相对常规切除具有显著优势[(138.3±56.4) min比(241.2±89.2) min,P<0.05]。单纯切除组常见术后并发症发生方面不劣于常规切除组。87例中仅3例常规切除组病人术后出现复发转移,复发病人目前仍均生存。单纯切除组相对常规切除组在术后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全及生活质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纯切除治疗SPT具有合理性 和可行性 ,但实 际临床工作中的风险性 仍不容忽视。因此,选择性 地对SPT行单纯切除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郭宇杰 唐颖 顾季春 杨峰 杨峰 金忱 傅德良 金忱关键词: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 术后并发症 胰腺实 性 假乳头状瘤合并胰体尾缺如一例 2024年 胰腺实 性 假乳头状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neoplasm of the pancreas,SPN)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胰腺肿瘤,好发于20~30岁的年轻女性 ,罕见于男性 ,也被俗称“女儿瘤”。SPN多为良性 或低度恶性 肿瘤,预后较好,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式。合并胰体尾缺如者较罕见,病因目前仍不明确。 姜钢 蒋桂星 陈舍黄 黄高石 陈诗磊关键词: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 腹腔镜手术 胰腺实 性 假乳头状肿瘤伴高级别转化1例 2024年 患者女性 ,58岁,左侧腰腹部疼痛。体检发现左侧腹膜后肿瘤,无尿频、尿急、尿痛、肉眼血尿等症状。CT示胸12-腰3椎体水平左侧前方腹腔内见一不规则低密度影,其内密度不均,可见钙化影,大小10.1 cm×6.6 cm,增强扫描示不规则强化,侵犯左侧肾门、胰腺体尾部、左侧肾动静脉,紧邻左侧肾和腹主动脉;腹膜后淋巴结增大,邻近肠系膜上动脉受压,左侧肾上腺显示不清。双侧肾上腺与周围结构分界清楚。 高宇慧 吴建锋关键词: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 病例报道 CT磁共振诊断及鉴别诊断胰腺实 性 假乳头状肿瘤的作用分析 2024年 探讨对胰腺实 性 假乳头状肿瘤患者实 施CT磁共振鉴别诊断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 此次研究的研究对象为胰腺实 性 假乳头状肿瘤患者;样本例数共计60例;样本选择时间为2019年2月~2022年7月;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分别展开MRI检查工作以及CT检查工作;金标准主要选择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完成诊断后,对比各种方法的检查结果差异。结果 临床对患者展开病理检查后,疾病均获得明确诊断。此外,以CT诊断方式完成病情诊断后,57例最终确诊;以MRI诊断方式完成病情诊断后,58例最终确诊;在胰腺实 性 假乳头状肿瘤疾病准确率方面,两种检查方法之间未呈现出任何差异(P>0.05)。结论 临床对胰腺实 性 假乳头状肿瘤患者在开展诊断工作期间,不论CT诊断方法或者MRI诊断方法,均获得广泛应用。其能够充分明确患者具体的病情状况。在此种情形下,医生可具有参考资料研究针对性 的治疗方案,最终促进胰腺实 性 假乳头状肿瘤患者诊断结果的显著提升。 郭巍巍 谢显孝 韩海鹏关键词:CT 磁共振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 腹腔镜下男性 胰体尾实 性 假乳头状瘤完整切除1例报道 2024年 目的:报道1例腹腔镜下男性 胰体尾实 性 假乳头状瘤(SPN)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为该病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 分析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1例男性 SPN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在查体中发现胰腺占位,通过上腹部CT及磁共振成像(MRI),术前被怀疑患有SPN,通过微创手术成功地将肿瘤完整切除,术后病理诊断确诊为SPN。结果: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无明显并发症,无术后出血及胰瘘的情况,术后胃肠道功能顺利恢复,最后康复出院。结论:对于SPN,手术切除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中应彻底切除肿瘤,以避免复发。此外,胰腺肿瘤复杂多变,术前需结合CT及MRI检查,明确诊断,术后病理证实 。 王荣飞 魏娟关键词: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
相关作者
彭承宏 作品数:705 被引量:3,158 H指数:22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研究主题:肝移植 胰腺肿瘤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肝移植术后 胰腺癌 袁毓林 作品数:216 被引量:3,637 H指数:34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 研究主题:汉语 现代汉语 语义 实性 论元结构 宁春平 作品数:102 被引量:411 H指数:13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 研究主题:超声检查 弹性成像 弹性成像技术 甲状腺 甲状腺肿块 田家玮 作品数:640 被引量:1,607 H指数:19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研究主题:超声 超声心动描记术 超声诊断 超声检查 心室功能 刘士远 作品数:632 被引量:4,834 H指数:32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 研究主题:肺癌 CT 磁共振成像 X线计算机 肺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