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28篇“ 学术生涯“的相关文章
- 从本体论研究到跨学科研究——金柄珉的学术生涯与学术心得
- 2024年
- 金柄珉的学术研究大致经历了从文学史本体论研究到比较文学的研究、从跨界叙事研究到中韩文学交流史的研究、从文献资料的发掘与整理到构建国际创新科研团队三个阶段。本体论研究坚持中国的学术视角和价值观,从中发现了比较文学的新课题,要做到本体论研究与比较文学研究互动、互证,以及互补。跨界叙事的研究是中韩文学交流史研究的基础,由此发现东亚文学的现代转型与价值重建,发现中韩共同话语与相互认知为基础的中韩合作的现代东亚的精神价值。大型文献资料的发掘、整理与研究,需要建立国际创新科研团队,协同创新是产出重大学术成果的基本保证。坚守知识人的良心与良知是实现人格独立、学术自律的根本前提;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实现西方理论的本土化和方法论的创新;非通用语文学的研究,要耐得住寂寞和孤独,主动与主流学界对话,还需要小题大做、宏观细作,追求独特价值和普遍价值的统一。
- 金柄珉
- 关键词:本体论研究比较文学研究学术自律
- 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学术生涯合作伙伴关系特征分析
- 2024年
- [目的/意义]诺贝尔奖得主在培养研究团队的合作能力方面具有丰富经验,通过深入研究诺贝尔奖得主的合作行为,可以为促进科研人员的合作效率、优化科研合作策略提供可靠依据。[方法/过程]以诺贝尔医学奖得主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发表获奖论文以及获得诺贝尔奖两个重要节点前后,合作时长、合作强度、合作持续性与合作稳定性四个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结论]在发表获奖论文前后,合作持续时长、合作强度、合作持续性与合作稳定性四个指标均有显著提升;在获得诺贝尔奖后,除了合作强度指标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外,其他指标波动较大,并无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
- 时慧敏李杰谢靖
- 关键词:诺贝尔奖
- “Neo-Confucian(ism)”概念的翻译、流传与阐发——以冯友兰的学术生涯为中心
- 2024年
- 冯友兰在美国留学期间(1920-1923)使用并阐发了西方创造的“Neo-Confucian(ism)”概念,回国后(1924-1926)首次将其翻译为中文“新儒家(学)”概念。其后由于建构宋明儒学史的需要,加上“新儒学”概念意义的不确定性,1932年底以后,冯友兰在其中论著中转而使用包括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内的传统“道学”概念来指称宋明新儒学。但李石岑(1926)、谢扶雅(1928)、陈寅恪(1934)等人都在冯友兰的影响下使用了这一概念。20世纪40年代以后,“新儒家(学)”概念又被用来指称现当代等其他时代的新儒家(学),标志着这一概念在当时国内学术界通行起来。20世纪50年代前后,卜德翻译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等论著的流行,又促进了“Neo-Confucian(ism)”概念的普及。在“Neo-Confucian(ism)”概念的传播及阐发过程中,继承宋明新儒学并倡导返本开新的海内外现代新儒家(以冯友兰、狄百瑞为代表)起到了关键作用。
- 连凡
- 关键词:道学冯友兰
- 研究生学术生涯导航
- 本书是作者在给清华大学研究生新生做读研生涯报告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涉及研究生需要达到的标准、读研前的准备、如何做研究、学位论文写作、学术交流与交道、如何面对读研的各个阶段,以及如何更开心地读研等七个主题,探讨了研究生级别...
- 吴子牛作
- 学术不端事件对学者学术生涯的影响——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发文情况为例被引量:2
- 2023年
- 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术不端事件的涉事学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事件披露前后5年的发文量和个人相对生产率(IRP)的变化,旨在量化研究学术不端事件对学者学术生涯的影响程度。通过各类网站查找2017年前披露的学术不端事件涉事学者,选取事件发生后仍在从事科研工作的学者的发文量进行研究,并对IRP进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学者在学术不端事件后5年的发文量约是前5年发文量的1/2~1/3,事件后5年的年均IRP约为事件前5年的1/5;事件年是影响产生的过渡期,事件年发文量和IRP均居于事件前后5年的中间值;所属机构对涉事学者的处罚和媒体的关注,均对学者的学术声誉和心理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且惩罚机制在事件后5年仍具有一定的惩戒作用。
- 杨珠
- 关键词:学者学术生涯
- 从学术信任到绩效导向的自主——北欧国家大学学术生涯系统的变革逻辑被引量:1
- 2023年
- 近年来,随着“远距离监督”模式和竞争性经费资助体制的引入,北欧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朝着更注重卓越、效率和问责的方向发展,产出导向的资助以及强化的绩效评估均对传统上强调学术信任的职业生涯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当前,北欧四国的学术职业在保留其独特性的同时,呈现出生涯路径标准化、学术聘任临时化、学术锦标赛泛化等发展趋势。这充分表明,即便在重视平等和福利保障的北欧语境下,建立在国家、大学与学术人员相互信任基础上的传统契约也在悄然瓦解,并逐步被一种基于预先设定的投入与产出指标的新型权力关系所取代。当前,竞争和问责已经取代平等与信任,成为北欧国家学术生涯系统的关键特征,传统上由学术共同体无条件享有的专业自主向高度分化的、有条件的、基于绩效的自主转变,学术人员是否拥有自主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学术生产力和达成组织目标的能力。
- 王思懿姚荣
- 关键词:绩效
- 女性学者的学术生涯障碍成因探究——读《学术部落及其领地:知识探索与学科文化》
- 2023年
- 本文意在通过综述托尼比彻在《学术部落及其领地:知识探索与学科文化》关于女性学者学术生涯的阐述、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挖掘出影响女性学者学术生涯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女性个人、婚姻家庭以及男权社会,从而为更好解决问题提供支撑与可能。
- 蒲实
- 关键词:男权社会学术生涯
- 漫谈研究生学术生涯规划
- 2023年
- 《礼记·中庸》有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私以为,此言对研究生朋友们思考和展开研究生学术生涯,是非常重要的。不论是三年制或两年制的硕士研究生,亦或是四年制的博士研究生,当你收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学术生涯规划就应该提上日程,对于部分有志于学术事业的本科生而言,更早的规划也是必要的。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仅以我自己的经历,与研究生朋友们分享我对研究生学术生涯规划的理解。
- 吴迪
- 关键词:博士研究生两年制学术事业本科生
- 李玉院士及其学术生涯概略
- 2023年
- 值此李玉院士八旬华诞之际,我们归纳总结了李玉院士的学术生涯,谨以此文祝贺李玉院士取得的杰出成就,同时奉献给读者分享、领悟、传承。李玉,日本筑波大学农学博士,菌物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作为我国食用菌领域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从事菌物科学和工程产业化研究,被人民亲切地称为“蘑菇院士”。
- 李长田李畅
- 关键词:中国工程院院士学术生涯
- 《八十述怀:我的学术生涯》
- 2023年
- 本书是著名学者钟少华的回忆录。钟少华是我国民俗泰斗钟敬文的长子,数十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口述历史、中国近代文化、词语、工具书等方面的研究,因为机缘陆续结识了茅以升、姜椿芳、启功等学术大家,得遂心愿,在学习、求知和认知的过程中,逐渐看清了自己的学术目标。1980年,我的老同学柳树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做一份新杂志《潜科学》的主编,杂志社需要一个编辑,于是他找到了我。我当时在一所中学任高中物理教师,他对我说:“现在形势好了,你又不是专业出身,教什么书?出来跟我编杂志吧。”我点了点头,就被调出来了。“潜科学”,顾名思义就是潜在的可能是科学的东西,需要人们去思辨、探索、认知和不断地碰钉子。由此,我开始学习如何做文字编辑和组稿,当时鼓噪于新闻界的“耳朵听字”的文章就是我去约来的。
- 关键词:学术目标潜科学茅以升姜椿芳
相关作者
- 方李莉

- 作品数:158被引量:1,513H指数:23
- 供职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
- 研究主题:艺术人类学 艺术 人文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自觉
- 雷江华

- 作品数:247被引量:1,053H指数:18
-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 研究主题:唇读 特殊教育 融合教育 听障儿童 听障学生
- 张春博

- 作品数:50被引量:561H指数:14
- 供职机构:大连理工大学
- 研究主题:知识图谱 科学计量学 引文 信息可视化 可视化分析
- 陈明哲

- 作品数:12被引量:46H指数:4
- 供职机构:弗吉尼亚大学
- 研究主题:学术创业 学术生涯 文化 企业家 不懂
- 邓伟志

- 作品数:356被引量:775H指数:15
- 供职机构:上海大学
- 研究主题:和谐社会 社会 社会建设 社会学 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