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21篇“ 季风爆发“的相关文章
南海夏季风爆发与西北太平洋台风的关系研究
陈彦颖
印-太暖池高温暖水的移位与南海夏季风爆发
2024年
为了揭示高温暖水在中国南海(文中简称南海)夏季风爆发中所起的作用,依据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发布的第5代全球大气海洋再分析资料,发现气候平均意义下印度洋—太平洋暖池中30℃以上高温暖水会在5月出现移位:5月上旬高温暖水出现在孟加拉湾中部,而到下旬消退并移位到南海南部。通过分析局地天气尺度的海洋-大气相互作用过程,揭示了上述高温暖水月内移位的物理机制:在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后,逐渐增强的潜热释放和减少的短波辐射会导致孟加拉湾高温暖水的面积逐渐缩小;与此同时,在副热带高压影响下,南海菲律宾岛西南高温暖水出现,并因其面积逐渐增大,并与泰国湾的高温暖水共同构成了南海南部的高温暖水。研究发现南海季风爆发几乎都出现在上述高温暖水移位之后,因此孟加拉湾中部和南海南部海表温度的差由正转负可以作为南海季风爆发的先兆。
刘秦玉宋子涵郑小童解晗
关键词:夏季风爆发孟加拉湾
春季对流层上层经向热力差与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关系
2024年
利用1970—2023年ERA5逐日再分析资料,采用统计方法研究春季对流层上层经向热力差与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关系,构建经向热力差指数和爆发指数。研究发现春季对流层上层热力差由负转正时间位于3月下旬至5月上旬,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集中在5月中下旬,两者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0.67)。夏季风偏早,年季风环流偏强;夏季风偏晚,年季风环流则偏弱。分析其原因可能是青藏高原热源强度偏弱,导致高原上反气旋环流建立推迟,从而抑制了低空西南季风气流北上,最终影响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
崔影罗小青
基于不同再分析资料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气候特征和年际变率
2024年
南海夏季风爆发标志着东亚夏季风的全面建立,其对我国主汛期雨带分布具有重要指示意义。本文对比了日本气象厅JRA-55、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ERA5、中国气象局CRA-40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1四套再分析资料中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气候特征和年际变率。结果表明,在四套再分析资料中,南海夏季风爆发期间大气环流和降水场突变的气候特征基本一致,但CRA-40资料的高空暖中心和降水均明显强于JRA-55、ERA5和NCEP1资料。同时,本文分别采用850 hPa纬向西风(U850)盛行、对流层中上部平均经向温度梯度(MTG)反转和南海地区对流建立来定义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基于不同的定义指标,四套再分析资料所确定的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在大多数年份一致,表现为高、低空环流的调整伴随着南海季风对流的建立,环流和降水场完全耦合,且U850定义指标对资料的敏感度高于MTG定义指标。但在个别年份,三种指标所确定的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差异明显,这时高、低空环流和降水场的耦合关系不明确。当U850、MTG和OLR所定义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的年际变率一致时,4~5月海温异常场呈现典型的ENSO型分布特征,说明这些年份南海夏季风爆发可能受热带海—气相互作用影响,其中5月孟加拉湾的海温异常可能是ENSO影响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的关键。而当三种定义方式所得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的年际变率不一致时,最明显的海温异常信号出现在北太平洋加州沿岸,说明中纬度海—气相互作用对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也存在潜在调制作用。
段亚楠刘伯奇
关键词:气候特征年际变率
近20年季风爆发前后珠江三角洲前汛期短时强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与成因
2024年
相较于暴雨这种日尺度强降水,短时强降水(≥20 mm h^(−1))是造成山洪滑坡与城市内涝等灾害更为直接的因素。本文利用地面气象观测站和ERA5再分析数据,重点研究南海季风爆发前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简称珠三角)短时强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探索了短时强降水在季风爆发前后特征差异的可能成因。研究表明:(1)相较于季风爆发前,珠三角地区季风爆发后的降水明显增多,其中短时强降水贡献的比例显著增加。对短时强降水本身而言,区域平均强度以及极端性在季风爆发前后差异总体较小,但短时强降水频率在季风爆发后增加70%。(2)短时强降水高发区主要集中在珠三角东北部和珠江口西侧沿海,季风爆发后上述两个地区的频次增多最明显。短时强降水频率由季风爆发前的单峰型(下午)转为季风爆发后的双峰型(早晨与下午)。(3)短时强降水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变化特征,短时强降水在季风爆发后的平均雨强和极端性在珠江口西侧沿海较内陆地区明显增强,其频次峰值时间在沿海地区从季风爆发前的午后转为季风爆发后的早晨,内陆地区在季风爆发前后均集中在下午。(4)季风爆发后,短时强降水期间的低层环境水汽超过同期气候态水平的16%。充沛的水汽在夜间在季风加速作用下被输送至沿海,并与陆风作用增强了辐合,这解释了沿海短时强降水的在季风爆发前后频次峰值时间转换现象。(5)相较于季风爆发前,季风爆发后珠三角短时强降水频率与低层水汽通量的相关性明显升高。珠三角沿海地区夜间—早晨短时强降水的增多与中低层风场结构改变造成的动力强迫有关。内陆地区季风爆发前后短时强降水与环境热力和不稳定条件关系更大。这些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珠三角地区在季风爆发前后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理解其产生机制。
江帆王东海曾智琳
关键词:短时强降水
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的年代际变化及其影响
吴慈煌
2021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偏迟原因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通常La Nina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但是2021年La Nina背景下南海夏季风于5月第6候爆发,较常年偏迟。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从热带海温异常(SSTA)和季节内振荡(ISO)北传的角度来分析2021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偏迟的原因。结果表明La Nina确实使春季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西太副高)减弱,特别是4月之前;但是由于热带印度洋海温在冬春季持续偏暖的背景下抵消了La Nina的影响,特别是在5月,La Nina的影响小于热带印度洋的作用,导致5月西太副高偏强,南海夏季风爆发偏迟。此外,受La Nina影响,4月西太副高偏弱,南海地区背景正压南风偏弱,不利于南海地区赤道ISO的北传,这与气候态正好相反;随着热带印度洋SSTA的影响越来越显著,西太副高逐渐加强,直到5月下旬,背景正压经向南风才扩展到10°N以南地区,导致2021年南海地区赤道ISO北传偏迟,这也是2021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偏迟的一个重要原因。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SSTA通过“竞争”共同对南海夏季风爆发产生影响,因此关注二者在冬春季的发展非常重要。
郑彬谷德军林爱兰陈静屈静玄朱泳
关键词:夏季风海表温度
南海夏季风爆发对广西6月暴雨的影响被引量:5
2023年
利用1961—2020年广西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南海夏季风爆发对广西6月暴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时,东亚大槽显著偏强,中高纬度地区经向环流增强;华南沿海西南风显著偏强,配合中高纬度偏强的经向型环流引导北风南下,南北风在广西上空交汇;印度洋到海洋性大陆热带季节内振荡(MJO)处于对流活跃位相,且向东移动明显,低频对流带在西南季风引导下向广西输送;广西上升气流显著偏强,暴雨日数偏多。反之,暴雨日数偏少。
覃卫坚蔡悦幸罗小莉
关键词:暴雨
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华南地区云的垂直结构特征
2023年
以南海夏季风爆发月份的统计结果为时间划分依据,基于CloudSat卫星资料对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华南地区云的平均垂直结构特征及爆发早晚对云垂直结构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华南地区云的垂直结构特征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变化显著,主要体现在云出现的频率、云高及云中的粒子尺度。南海夏季风爆发后华南地区上空云出现的频率有所增大,爆发后云的高度抬升了约3km,云中粒子尺度明显增大,液相大粒子比重明显增大,云的雷达反射率因子跨度由爆发前的-30至-10dBZe增大到爆发后的-30至16dBZe。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早晚主要影响爆发月份华南地区低层云中粒子的尺度,早爆发使低层云中粒子增长的程度比晚爆发大,早爆发月份低层云的雷达反射率因子从-30至-10 dBZe显著增大到-30至10dBZe,云高受到的影响则不明显。
黄洁林健玲任晓炜李晓君韦销蔚阮俊淞
关键词:CLOUDSAT
硫酸盐和黑碳气溶胶影响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数值模拟研究
2023年
硫酸盐气溶胶(SO_4^(2-))和黑碳气溶胶(BC)可以通过散射或吸收太阳辐射改变地气系统能量收支,进而引起局地热力和云过程变化乃至大气环流的调整而影响气候系统。南海夏季风(SCSSM)作为东亚夏季风的子系统之一,与东亚大气环流和降水有着重要的相互影响。前人对SO_4^(2-)和BC对东亚副热带季风已有详细研究,但对SO_4^(2-)和BC影响南海夏季风的机制研究较少。本研究利用CESM(The 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模式CAM5.1模块模拟研究了SO_4^(2-)和BC对南海—华南经向海陆热力差异、中南半岛对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副高)断裂以及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重点探讨了气溶胶影响SCSSM爆发的动力和热力机制。模拟试验结果表明,SO_4^(2-)和BC均有利于中南半岛对流层整层大气稳定性增强,引发了中南半岛上空的下沉气流异常,动力上抑制了中南半岛对流,分别使得春末夏初时副高带断裂时间推迟了2候和1候。同时,热力上SO_4^(2-)(BC)又推迟(提前)了春季经向海陆温差逆转时间。综合而言,SO_4^(2-)一致的动力和热力效应使得SCSSM爆发推迟了1候。而BC对SCSSM爆发基本无影响,可能是由于BC相反的动力和热力效应。
吴昊宸朱彬房宸蔚周顺武曾刚章炎麟廖宏
关键词:硫酸盐气溶胶黑碳气溶胶季风爆发

相关作者

吴国雄
作品数:257被引量:4,912H指数:4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副热带高压 夏季 大气环流 位涡
丁一汇
作品数:431被引量:12,561H指数:67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研究主题:气候变化 降水 季风 夏季 气候模式
张立凤
作品数:195被引量:679H指数:15
供职机构:解放军理工大学
研究主题:暴雨 暴雨预报 增长模繁殖法 数值模拟 集合预报试验
温之平
作品数:92被引量:648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季风与环境研究中心
研究主题:南海夏季风爆发 海温异常 热带气旋 年际变化 低频振荡
钱永甫
作品数:302被引量:3,076H指数:32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数值模拟 青藏高原 极端降水 降水 江淮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