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69篇“ 季变化“的相关文章
一种林区跨变化检测方法、系统及计算机程序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林区跨变化检测方法、系统及计算机程序,所述方法包括:获取林区遥感时间序列数据和多时相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和时间注意力机制构建林区物候及环境扰动检测模型;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和多任务学习...
郭颖杨宇迪田昕刘清旺柴国奇徐恩恩郭宇娟
1961~2018年中国生长变化被引量:8
2021年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区域生长发生了改变,但以往研究时段偏短、数据分辨率低且空间覆盖相对有限。本文利用0.25°×0.25°高水平分辨率日平均气温资料CN05.1,研究了1961~2018年中国生长开始日、结束日和长度的气候态特征、变化趋势及其与节平均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961~2018年中国平均生长开始日和结束日分别为3月31日和10月29日,长度为212 d。空间上,开始日由东南向西北逐渐推迟,结束日呈反向变化,长度由东南向西北缩短。整体而言,1961~2018年中国平均生长开始日提前、结束日推迟、长度延长,其速率分别为-1.3 d(10 a)^(-1)、0.9 d(10 a)^(-1)、2.2 d(10 a)^(-1),其中开始日提前对长度延长的影响更大。此外,中国平均生长开始日提前和长度增加主要源于春升温,而结束日推迟则与秋变暖有关。
吴蓓蕾姜大膀王晓欣
关键词:生长季气候态
武汉市鸟类多样性及年、变化动态被引量:5
2021年
鸟类是生物多样性中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区域鸟类多样性及变化格局可为该区域鸟类保护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以已发表的2016~2020年武汉鸟类监测年报数据为基础,通过数据分析,研究武汉市鸟类多样性及年、变化动态。结果表明:①2016~2020年武汉市共观测到鸟类18目63科392种,观测到鸟类种数占武汉所记载鸟类物种总数93.56%,且观测到的鸟类以候鸟和旅鸟为主,二者种数占所观测到鸟类总种数的71.30%。②从年际变化动态看,武汉市每年均有新增观测的鸟类,相较2016年,2017~2020年4年共新增观测到鸟类达86种。③武汉市观测到鸟类种数及居留型变化格局明显,每年的4月和10月所观测到的鸟类种类最多;6月和7月份所观测到鸟类种类最少。除留鸟外,11月~次年2月观测到的鸟类主要为冬候鸟;6~8月主要为夏候鸟,3~5月和8~10月主要为旅鸟。本研究建议需进一步研究武汉市鸟类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武汉市鸟类多样性保护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李紫琦
关键词:鸟类多样性
长江口超微型蓝细菌群落及其噬菌体分离株组成的冬夏变化
超微型蓝细菌是水生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的重要贡献者。蓝细菌噬菌体的侵染作用控制着超微型蓝细菌的丰度和群落结构组成和代谢活动。目前关于超微型蓝细菌及其噬菌体生态学的研究,大多关注在海洋生态系统中,人们对河口环境中的超微型蓝...
孟雪
关键词:噬菌体
文献传递
河南省生长变化趋势特征分析
2019年
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生长长度的变化关系着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进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因此研究河南省生长变化特征具有重要作用。本论文基于河南省111个气象站点52年(1961~2012)的气象数据,用线性回归法和Mann-Kendall趋势性检验法分析了0℃、5℃和10℃三个温度阈值条件下河南省豫北、豫东、豫南、豫西、豫西南和豫中六个地区生长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和生长长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2年河南省六个区域生长开始时间都呈提前趋势,生长结束时间都呈延后趋势,生长长度都呈增加趋势,而且各温度各区域中一般是开始时间总提前量大于结束时间总延后量。从温度上综合来讲,0℃条件下的生长开始时间提前最多(最高约提前22天),生长长度增加最多(最高约增加26天)。从区域上综合来讲,豫北和豫西两地区生长变化最明显。M-K检验图显示,各温度条件下生长长度增加的突变点一般在七十年代上下,这之后其增加趋势多不是很显著。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生长长度与纬度的相关性最强,呈负相关,与经度、海拔高度的相关性很弱。
张森
关键词:生长季
1960~2017年华北地区气候生长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被引量:12
2019年
基于华北地区1960~2017年逐日气温数据,运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Morlet小波分析和R/S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华北地区气候生长指标生长开始(GSS)、生长结束(GSE)、生长长度(GSL)、生长内≥10℃活动积温(AT10)及其对应的天数(DT10)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华北地区GSS呈显著的提前趋势,变化速率为−2.43 d/10a,GSL呈现出明显延长,AT10和DT10表现为显著增加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2.95 d/10 a、67.14℃/10a和2.31 d/10a,GSE变化趋势不明显。近60 a来华北地区GSL的延长主要归因于GSS的明显提前。②生长指标变化趋势在空间上存在明显差异,其中GSS与GSL,AT10与DT10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格局较为相似。③生长指标普遍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生了明显的突变,GSS、GSE和GSL的突变年份为1994~1995年,AT10和DT10的突变年份为1997~1998年。④近60 a来华北地区生长指标变化存在着2~3 a、5~6 a的主周期。生长指标Hurst指数都大于0.7,表现为较强的持续性,其过去变化趋势将在未来继续延续。⑤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指数(AMO)是影响近60 a来华北地区生长指标(GSS、GSE与AT10)变化的主要大气环流因子。
董满宇李洁敏王磊鑫刘佩佩江源江源
长春市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冬夏变化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观察长春市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冬夏变化。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8年9月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长春市2型糖尿病患者,且病程5年以内、病情稳定者共650人为研究对象,观察其冬(12月至次年2月)及夏(7月至9月)的HbA1c值。所有观察对象按冬、夏分为两组,探究糖化血红蛋白与节是否具有相关性,同时探究所有观察对象的一般情况及相关代谢指标是否也受变化的影响。结果糖化血红蛋白(HbA1c)存在冬高、夏低的统计学差别[(9.71±1.84)%比(7.85±1.34)%,P<0.05],且年龄、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UA)也具有节变异性:冬TC、LDL-C均高于夏,而冬年龄、UA均低于夏(P<0.05)。节是HbA1c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长春地区HbA1c存在冬高、夏低的变化特点。
徐宁卢元帅赵岩
关键词:2型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
黄河源区水库二氧化碳逸出暖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刘家峡水库为例被引量:5
2018年
河流上修建水库改变了自然状态下的水流运动,而且深刻影响着物质传输和交换过程.本文以黄河源区12级梯级水库群末端的刘家峡水库为例,在2016年4、8月和2017年5月进行了3次野外试验,采用Li-7000静态箱法监测了刘家峡水库入库前、库中和出库河道内的二氧化碳分压(p(CO2))、二氧化碳逸出量(F(CO2)),并测定了相关水化学因素,包括pH、溶解氧(DO)和水温(T),综合分析了水库碳逸出的暖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河流流向上,刘家峡水库库区内的p(CO2)和F(CO2)(601.6μatm和85 g·m-2·a-1,以C计,下同)均低于入库前水体(670μatm和328 g·m-2·a-1)和出库后水体(680.5μatm和372 g·m-2·a-1),水体的pH变化范围为7.90~8.80,DO变化范围为102%~145%;垂向上,pH为7.81~8.65,DO为82%~140%,从水面至水库库底p(CO2)的变化范围为617~1087μatm,p(CO2)、pH和DO均随水深增加而降低,且8月变化强于4月和5月;水温在垂向上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温度范围为5~25℃.库区内的光合作用降低了水体溶解CO2的含量,出库水体由于水流波动较大,F(CO2)明显增加,8月水体的F(CO2)均低于5月,可能是由于水库中的热分层现象更加显著,进一步促进了浮游植物的生长,对溶解性CO2的利用增加.通过对世界范围内不同纬度和海拔高度的水库F(CO2)的统计发现,刘家峡水库的F(CO2)在温带地区水库的F(CO2)中呈较低水平,其高海拔的地理位置及梯级水库的拦截作用是重要原因.本研究可为高寒高海拔地区水库的F(CO2)评估和全球水库碳排放评价提供依据.
宫辰杨现坤田明扬苏元戎李凌宇冉立山刘少达于瑞宏胡海珠吕喜玺
关键词:水库
黄土丘陵区退耕草地土壤稳定入渗率生长变化被引量:4
2017年
运用双环法,探讨了黄土丘陵区退耕草地土壤稳定入渗率生长变化。结果表明:(1)赖草地土壤稳定入渗率在生长内呈现出"W"型显著的变化趋势(P<0.05),紫花苜蓿地土壤稳定入渗率则无显著的生长变化(P>0.05)。在草地生长,赖草地土壤稳定入渗率值的变化范围为1.61~4.53 mm·min^(-1),平均值为2.89 mm·min^(-1)。赖草地土壤稳定入渗率最小值出现在抽穗期(1.61 mm·min^(-1)),最大值出现在种子成熟期(4.53 mm·min^(-1))。紫花苜蓿地土壤稳定入渗率值的变化范围为2.12~2.3 mm·min^(-1),平均值为2.23 mm·min^(-1)。紫花苜蓿地土壤稳定入渗率最小值出现在种子成熟初期,在旁枝形成期、开花期和种子成熟末期出现最大值2.3mm·min^(-1)。(2)赖草地与裸地的土壤稳定入渗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紫花苜蓿地与裸地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赖草地的平均土壤稳定入渗率最大(2.89±1.03 mm·min^(-1)),其次是紫花苜蓿地(2.23±0.09 mm·min^(-1));(3)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等土壤属性生长变化是影响黄土丘陵区退耕草地土壤稳定入渗率生长变化的主要因素;(4)利用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等参数可以很好地模拟黄土丘陵区退耕草地土壤稳定入渗率生长变化(R2>0.86,NSE>0.86)。
王长燕郁耀闯
关键词:退耕草地土壤物理性质黄土丘陵区
1961-2013年华北晋冀山地和黄土高原区树木生长变化趋势被引量:2
2016年
为预测气候变化下的森林植被生长特征变化,本文基于华北晋冀山地区和黄土高原区两个区域44个气象站1961-2013年日气温数据,分析了华北湿润半湿润地区两个区域树木生长特征的变化趋势。定义生长开始时间为当连续5天日平均温度≥5℃,选第5天作为生长开始时间;生长结束时间为当秋连续5天日平均温度<5℃,选第5天作为生长结束时间。结果表明:(1)1961-2013年晋冀山地区和黄土高原区以及两个区域整体树木生长开始时间呈现显著提前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1.7d/10a、-2.1d/10a和-1.9d/10a;树木生长结束时间均呈现显著延后趋势(p<0.05),变化速率分别为0.9d/10a、1.1d/10a和1.0d/10a;研究区树木生长长度表现出明显的延长趋势,晋冀山地区和黄土高原区以及两个区域整体的树木生长长度时间变化速率分别为2.6d/10a、3.2d/10a和2.9d/10a,树木生长长度分别延长13.3d、16.4d和14.8d;(2)1961-2013年,海拔对树木生长指标的影响,除了对晋冀山地区的树木生长开始影响不大以外,对于两个研究区的其他树木生长指标均有显著影响;研究区树木生长指标(生长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和生长长度)与春和秋气温都显著相关;(3)1961-2013年,树木生长开始时间变化趋势在整个研究区空间上大部分呈提前趋势,树木生长结束时间大部分呈延后趋势和树木生长长度的变化趋势在空间上则大部分呈延长趋势。
郭媛媛江源董满宇文岩王明昌焦亮
关键词:黄土高原区海拔温度

相关作者

王跃思
作品数:467被引量:7,574H指数:5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PM2.5 大气污染 日变化 PM 大气颗粒物
王明星
作品数:151被引量:2,964H指数:34
供职机构: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甲烷 稻田 温室气体 气溶胶 CH
孙扬
作品数:96被引量:1,874H指数:2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臭氧 气中 大气细颗粒物 日变化 大气污染物
田育庶
作品数:17被引量:21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
研究主题:日变化 传播时延 天波传播 电波传播 季变化
刘广仁
作品数:85被引量:1,040H指数:2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温室气体 气溶胶 臭氧 日变化 紫外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