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19篇“ 子午流注纳甲法“的相关文章
- 子午流注纳甲法联合揿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观察
- 2025年
- 目的探讨子午流注纳甲法联合揿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F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张家港市第五人民医院针灸理疗科收治的IFP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2)、治疗A组(n=32)和治疗B组(n=32)。对照组采用常规辨证取穴治疗,治疗A组采用常规辨证取穴与子午流注纳甲法取穴治疗,治疗B组采用常规辨证取穴与子午流注纳甲法取穴配合揿针治疗,3组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3组临床疗效、中医症候积分、神经功能[采用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量表和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系统评估]、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NG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阻力指数(RI)]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B组总有效率高于治疗A组和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B组的中医症候积分(口眼斜、面部僵硬麻木、眼睑下垂或闭合不全)低于治疗A组和对照组(P<0.05);治疗B组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FDIP)评分、面部残疾指数-社会功能(FDIS)评分和Sunnybrook评分高于治疗A组和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B组血清NGF、GDNF水平高于治疗A组和对照组(P<0.05);治疗B组PSV水平高于治疗A组和对照组(P<0.05),RI水平低于治疗A组和对照组(P<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午流注纳甲法联合揿针治疗IFP患者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神经功能,促进NGF、GDNF表达,改善面部血流动力学。
- 肖云蒋胜利顾焱周思源岳露露陆少武
- 关键词: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子午流注纳甲法揿针神经功能神经营养因子
- 补阳还五汤、子午流注纳甲法针刺联合西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分析
- 2025年
- 目的探讨对于中风后遗症患者,予以子午流注纳甲法针刺、西药、补阳还五汤联合干预后取得的成效。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淄博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2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划分成对照组(n=60,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n=60,补阳还五汤、子午流注纳甲法针刺治疗),疗程结束后,对比分析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肢体运动功能、中医证候积分,观察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干预后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73.33%)(χ^(2)=12.811,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子午流注纳甲法针刺联合西药治疗应用于中风后遗症患者干预中的效果确切,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中医证候积分,提升疗效和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
- 王玖
- 关键词:中风后遗症补阳还五汤西药疗效评估
- 子午流注纳甲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 2024年
- 目的:探讨子午流注纳甲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AI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参照徐凤子午流注纳甲法逐日按时取穴,根据天干划分经络敏感时限、就诊时辰,以流注时穴配病穴进行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凝血指标的综合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29/30),优于对照组[80.00%(24/30)](P<0.05);治疗组治疗后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NIHSS评分、凝血主要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子午流注纳甲法治疗AIS临床疗效显著,可能与子午流注纳甲法按时针刺增加大脑侧支血流灌注,稳定血脑屏障、调节凝血功能和纤维蛋白原有关。
- 陈雪芹张娴魏玉艳左政
- 关键词:针刺子午流注纳甲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 子午流注纳甲法点刺放血配合透刺治疗面瘫恢复期的疗效研究
- 2024年
- 目的:本课题探讨基于子午流注纳甲法点刺放血配合透刺治疗面瘫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来自永嘉县中医医院的66例面瘫恢复期的患者,常规透刺组取患侧阳白、地仓、下关、丝竹空进行透刺,双侧合谷穴进行直刺;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再根据子午流注纳甲法择时取穴点刺放血,通过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Portmann简易评分量表、House Brackmann(H-B)量表、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DI),观察评价两组疗效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试验组的Portmann评分在皱眉动作与总分上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H-B分级均较治疗前得到改善(P<0.05),FDI评分中两组总有效率均高于9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午流注纳甲法点刺放血配合透刺法与常规透刺法均能有效的缓解面瘫恢复期患者的症状,且在改善皱眉方面子午流注纳甲法点刺放血配合透刺有优势。
- 周思蓓余连年陈豪峥
- 关键词:子午流注透刺法点刺放血
- 基于脑肠轴理论运用时空针灸子午流注纳甲法治疗急性脑梗死思路探讨
- 急性脑梗死是脑供血急骤中断,进而引起神经细胞变形、坏死,引起临床神经功能缺损为主的症状。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现代医学研究提出脑肠轴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体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急性脑梗死属中医中风病范...
- 陈雪芹李树斌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脑肠轴子午流注纳甲法
- 子午流注纳甲法结合苍龟探穴手法治疗脾胃湿热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观察子午流注纳甲法结合苍龟探穴手法治疗脾胃湿热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脾胃湿热型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标准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手法治疗,观察组采用子午流注纳甲法结合苍龟探穴手法治疗,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消化功能评分,并评估两组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43%(32/3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57%(24/3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消化功能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不良事件。结论:子午流注纳甲法结合苍龟探穴手法治疗脾胃湿热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优于普通针刺治疗,且安全有效。
- 王旭玺尚艳杰钱雨彤
- 关键词:子午流注纳甲法苍龟探穴脾胃湿热功能性消化不良痞满
- 介绍日干子午流注纳甲法的一种实操方法
- 2023年
- 本文依据十二经脉虚实病证基础和补虚泻实原则,将《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脏腑日干病证方法与《子午流注针经》按十二经脉和络脉浅深使用的补生泻成方法结合运用,阐析一种实用和新的日干子午流注纳甲法的实操方法,并就《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病变经脉五行与日干五行间的病情预后可能关系,综合简述了日干子午流注方法治疗时的运用方法。
- 罗本华刘晓伟
- 关键词:纳甲法
- 子午流注纳甲法针刺治疗功能性便秘(气滞型)的临床观察
- 目的:通过观察应用子午流注纳甲法针刺疗法与常规针刺疗法治疗功能性便秘(气滞型)的临床疗效,比较纳甲针刺法与常规针刺疗法的临床疗效差异,从而为针灸治疗气滞型便秘提供新的方法和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3例功能...
- 宋新民
- 关键词:子午流注纳甲法功能性便秘气滞型
- 运用子午流注纳甲法治疗肾精亏损型耳鸣的临床研究
- 目的:通过对比运用子午流注纳甲法治疗肾精亏损型耳鸣和运用常规辨证取穴疗法治疗肾精亏损型耳鸣的疗效,来评价子午流注纳甲法治疗肾精亏损型耳鸣的临床疗效,从而为临床上肾精亏损型耳鸣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本...
- 叶兹文
- 关键词:子午流注纳甲法耳鸣针刺
- 补阳还五汤联合子午流注纳甲法针刺辅治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型临床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联合子午流注纳甲法针刺辅治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方法:44例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2例。两组均给予对症基础治疗,配合补阳还五汤口服,观察组加用子午流注纳甲法针刺。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Fugl-Meyel的评分和Bathel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子午流注纳甲法针刺辅治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型效果较好。
- 弓永莉
- 关键词: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型补阳还五汤
相关作者
- 方晓丽

- 作品数:130被引量:683H指数:18
- 供职机构:甘肃中医药大学
- 研究主题:温通针法 针法治疗 郑氏 热补针法 针法
- 姜华

- 作品数:39被引量:283H指数:11
-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 研究主题:中医药疗法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子午流注纳甲法 子午流注 头穴透刺
- 李志东

- 作品数:20被引量:79H指数:6
-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 研究主题: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子午流注纳甲法 子午流注 血栓素B2 缺血性脑血管病
- 王满侠

- 作品数:116被引量:501H指数:11
-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 研究主题:多发性硬化 META分析 脑脊液 结核性脑膜炎 重症肌无力
- 郭健

- 作品数:15被引量:109H指数:6
-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 研究主题:子午流注纳甲法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IL-6 血栓素B2 缺血性脑血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