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51篇“ 婚姻市场“的相关文章
- 婚姻市场性别结构对女性婚姻流动距离的影响及异质性分析
- 2024年
- 在关于婚姻流动距离的研究中,个体对于经济社会资源等方面的偏好因素的影响已经被广泛认同。然而地区性别结构因素作为地区婚姻市场的一种重要的宏观因素,关于其对于婚姻流动距离的影响还值得深入探讨。基于婚姻搜寻理论,利用多层模型证实了地区婚姻市场性别结构对中国女性婚姻流出距离的影响。研究发现:(1)总的来看,未婚人口性别比高的地区,女性婚姻流出距离相对更短,当地女性更可能在较近的地区结婚。(2)性别结构的影响在不同收入水平、城乡之间和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女性之间存在异质性,户籍地为低收入地区、乡村地区或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女性婚姻流动距离受到婚姻市场性别结构的影响较大。
- 林文辉石人炳
- 关键词:性别失衡
- 中国婚姻市场的教育匹配模式及收益测度被引量:1
- 2024年
- 婚姻匹配是择偶双方追求婚姻收益最大化的结果,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促使婚姻市场的教育匹配模式出现相应调整,映射出不同教育匹配模式下婚姻收益以及收益差距的双重转变。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婚姻教育匹配带来的经济与社会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教育及教育匹配模式在微观个体层面对婚姻收益产生的影响,以及由婚姻收益反映出的教育匹配模式的特征和变化。从婚姻收益的角度验证中国婚姻市场中个体搜寻潜在配偶的选择依据,并对过去、当前和未来教育匹配模式的特征差异和发展趋势进行经济解释已成为婚姻匹配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深层次问题。因此,本文基于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微观数据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长表数据资料分析中国婚姻市场的受教育现状、教育匹配现状及变化特征,同时通过微观数据构建婚姻匹配数据库,使用CS模型对婚姻收益进行测算,考察各受教育水平人口在不同教育匹配模式下的婚姻收益和收益差距,从而解读中国婚姻市场在教育及教育匹配模式层面呈现出的新特征和新趋势。研究发现:第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程度不断加深,适婚年龄人口在高等教育获得方面的性别差异逐渐缩小,近10年来已出现教育性别差异逆转现象。第二,在高等教育事业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中国婚姻市场的教育匹配模式也出现相应变化,在教育同质匹配保持主导地位的同时,“男高女低”教育匹配模式的比例下降,“女高男低”的教育匹配模式成为婚姻教育匹配的新趋势。第三,婚姻收益测算结果表明整体上女性婚姻收益高于男性。分受教育水平来看,在低、中学历人口中,女性婚姻收益高于男性;在高学历人口中,男性婚姻收益高于女性。在低、高学历人口中,与配偶的受教育水平差异越大,婚姻收益越低。第四,教育同质匹配模�
- 程时雄金美玲
- 关键词:婚姻市场
- 农村大龄男青年婚配困境的综合成因及对策建议——基于婚姻市场假设理论视角
- 2024年
- 农村大龄男青年娶妻难问题既是个人家庭问题,更是宏观社会结构问题,涉及多层次的经济社会成因,并对经济社会产生复合的衍生影响,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需要整体研究和系统解决。文章基于婚姻市场假设理论,借鉴劳动力市场中的失业理论,对农村大龄青年婚配困境进行分析发现,在婚姻市场中同样存在“周期性失婚”“结构性失婚”“摩擦性失婚”等不同情形,婚姻市场的周期性、结构性、摩擦性因素是造成农村大龄青年婚配困境的宏观、中观和微观性成因,而多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强化又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研究发现,目前对该问题的治理体系和治理方式存在“社会失灵”“市场失灵”“政策失灵”等不足,亟须通过经济、社会、文化、基层治理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治理,推动系统解决。
- 周京
- 关键词:婚姻市场失业理论
- 县域婚姻市场与农村青年的相亲实践被引量:3
- 2023年
- 县域婚姻市场是当地婚姻资源分配与协调的重要平台。社会分层导致婚姻市场分化,建立在个人能力和家庭背景基础上的婚姻梯度序列日渐形成,婚恋机会向上层聚集,中层婚姻竞争激烈,下层则婚恋机会渺茫。基于对农村青年春节期间相亲实践的研究表明,现代相亲模式是农村青年应对婚姻困境的策略性实践,“自由恋爱”融进传统相亲制度,以情感体验为核心的婚恋自主权正在增强。在相亲场域,择偶秩序的理性化和体制身份的壁垒化建构了层级化的“相亲圈”,体制内外农村青年的婚恋选择权及范围呈现出显著差异。在城市情境和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农村青年的相亲约会同物质消费挂钩,经济条件既是男青年参与婚姻市场角逐的重要条件,也是衡量其男性气概的最终标准。相亲男女互动交往多遵从传统性别脚本,存在“男财女貌”的文化偏好。农村青年的婚姻嫁娶具有强烈的城市化倾向,县城里的婚房不仅是相亲市场的基本砝码,也是实现个体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 胡静凝
- 关键词:农村青年相亲
- “凤凰男”的婚姻市场地位研究——家庭背景、教育和性别对婚配分层的影响被引量:7
- 2022年
- 本文使用2003年至2015年九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从初婚年龄和婚姻匹配两个角度分析了"凤凰男"的婚姻市场地位。研究发现,与同样受过高等教育但家庭出身较好的男性相比,"凤凰男"的初婚年龄并未推迟,但他们更可能与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结婚。对"凤凰女"的研究同样发现,她们在教育匹配方面也存在低就现象,但低就的可能性大大低于"凤凰男"。跨世代的比较研究发现,"凤凰男"和"凤凰女"在婚姻市场的不利地位并未随时间的推移有所改善。因此,现代化理论所预言的家庭背景对婚姻的影响逐渐削弱的景象与中国实际并不相符。这些发现拓展了以往对婚姻分层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婚姻市场上的社会不平等。
- 许琪
- 关键词:家庭背景教育初婚年龄性别差异
- 婚姻市场转型与农民家庭的婚姻策略被引量:6
- 2021年
- 本地女性资源的向外流动,引发了本地婚姻市场向全国婚姻市场的转型。基于鲁西南的田野调查,发现当地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分化形成了婚姻市场的高地与洼地,这与女性资源流动形成的区域间婚姻市场发生叠加效应,造成了农民在婚姻缔结中的多重挤压。在竞争更为激烈的婚姻市场洼地,农民的婚姻缔结往往陷入婚姻挤压的中下层空间;而婚姻综合竞争能力的差异使得农民家庭形成了“关系化”和“市场化”两种不同趋向的婚姻策略来突破婚姻挤压,前者利用嵌入关系网寻找本地媳妇,后者通过市场化中介缔结跨国婚姻;二者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婚姻与家庭面貌。相较于本地女性婚后身份的成功转型与婚姻稳定,外国媳妇的角色转型与社会融入往往较为困难;跨国婚姻作为一项家庭应对策略,表面上解决了农民的婚姻难题,却存在着促使农民家庭边缘化进一步加深的潜在风险。
- 邱婷
- 教育、社会流动与婚姻市场
- 王录安
- 教育程度越高,结婚就越晚吗?婚姻市场上本地户口的调节作用被引量:8
- 2021年
- 基于“上海都市社区调查”的数据,本文探究了本地户口如何调节教育对婚姻的推迟效应,以及该调节作用的性别差异。研究表明,教育程度越高的人,结婚越晚,女性在这一方面更明显。相比于拥有本地户口的人,教育对婚姻的推迟作用在未获得上海户口的人中更为突出。为呈现户口调节作用的时期变化,本文将改革分成四个时段。研究发现,本地户口的调节效应在改革初期并不明显,但随着改革的推进,教育对婚姻的推迟效应在没有上海户口的移民中日益显现。与外地移民相比,自2008年上海房价大幅度上涨之后,具有上海户口的高教育程度的男性非但婚姻不会推迟,反而会更早。可见,本地户口在形塑大城市男女的结婚时间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 贺光烨张瑶吴晓刚
- 关键词:教育
- 青年婚姻市场与婚姻匹配中的不利因素
- 2020年
- 新世纪以来,经济和社会结构的重组,也引起了一些新兴的家庭与婚姻问题。在婚姻关系中,婚姻双方的同质性对婚姻关系的建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问题特别是在新时代青年的婚姻关系中有所体现。通过对户口、学历、家庭背景等因素对青年婚姻关系产生的不利因素进行探讨,强调婚姻匹配对婚姻关系的重要影响。
- 王蕾陈家庚
- 农村高价彩礼实践逻辑的文献回顾与治理前瞻——在“婚姻市场”和“礼物秩序”框架下
- 2020年
- 近年来,农村结婚的彩礼居高不下,甚至使许多农村家庭因婚致贫返贫。对此,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婚姻市场"和"礼物秩序"两个框架下,追溯现有文献,有四个方面值得反思:其一,"婚姻市场"的研究进路层层推进,但未将不同地域文化作为变量考量,对不同区域的婚俗研究缺乏解释力;其二,相关实证研究较多、质性研究较少,易忽视其背后的内在诱因、观念塑造及其意义的文化认知;其三,在"婚姻市场"的框架下,如何将西方的理论与我国农村彩礼的现状、变迁与形成机制相结合;其四,"礼物秩序"和"婚姻市场"的研究进路分别源于文化和市场逻辑,因此,剖析其逻辑耦合背后隐藏的实践逻辑更为重要。也只有基于此,才能找到有针对性的治理路径。
- 徐佳兰海亚
- 关键词:婚姻市场
相关作者
- 陶自祥

- 作品数:27被引量:286H指数:8
- 供职机构: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
- 研究主题:家庭 农村 农村家庭 婚姻市场 婚姻挤压
- 叶文振

- 作品数:148被引量:1,515H指数:23
-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
- 研究主题:影响因素 流动人口 女性学 女大学生 人口政策
- 李树茁

- 作品数:311被引量:4,971H指数:41
-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 研究主题:性别失衡 农民工 农村 农村老年人 大龄未婚男性
- 栗志强

- 作品数:19被引量:81H指数:6
- 供职机构:郑州轻工业学院
- 研究主题:婚姻市场 流动人口 都市村庄 性别比失衡 婚姻支付
- 程时雄

- 作品数:35被引量:217H指数:8
- 供职机构:湖北大学商学院
- 研究主题:婚姻 婚姻市场 中国工业行业 R&D投入 波特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