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97篇“ 夹脊电针“的相关文章
- 针刺手三阳输穴联合夹脊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
- 2024年
- 目的:分析针刺手三阳输穴联合夹脊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3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观察组给予针刺手三阳输穴联合夹脊电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功能恢复、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降低,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升高,观察组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生理功能、总体健康、社会功能、活力、躯体疼痛、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针刺手三阳输穴+夹脊电针治疗效果确切,有利于促进功能恢复,减轻疼痛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吴青青晏上海杨桂华
- 关键词:夹脊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 夹脊电针通过抑制Xc^(-)/GPX4通路促进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被引量:2
- 2024年
- 目的:探讨夹脊电针对脊髓损伤大鼠铁死亡的影响,明确电针促进脊髓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72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SCI)、夹脊电针组(EA)和抑制剂组(Fer-1)4组,每组18只,再将每组按照不同的治疗时间分为3 d组、7 d组与14 d组3个亚组,每亚组各6只。分别治疗3 d、7 d与14 d进行BBB评分、斜板实验,之后对损伤节段脊髓组织进行HE染色、尼氏染色、Western Blot和Elisa检测,观察铁死亡通路相关因子GSH、GPX4的表达情况及神经元数量。结果:与Sham组比较,SCI组3 d、7 d与14 d的BBB评分与斜板角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脊髓前角神经元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SH、GPX4表达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SCI组比较,EA组3 d、7 d与14 d的BBB评分与斜板角度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前角神经元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SH表达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PX4表达在7 d、14 d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SCI组比较,Fer-1组3 d、7 d与14 d的BBB评分与斜板角度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前角神经元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SH、GPX4表达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Fer-1组比较,EA组BBB评分与斜板角度在14 d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前角神经元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SH、GPX4表达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铁死亡加剧,电针治疗能够有效抑制Xc^(-)/GPX4通路促进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
- 栾逸先尹洪娜朱荟一田洪昭张文钊应雨校李禹洋李全
- 关键词:夹脊电针脊髓损伤
- 夹脊电针和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肌内效贴在ISCI患者中的应用
- 2024年
- 目的探讨夹脊电针和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肌内效贴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in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ISCI)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陕西省康复医院运动疗法科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收治的ISCI患者104例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2例,实施常规步态康复联合肌内效贴治疗)和联合组(52例,实施夹脊电针和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肌内效贴治疗)。治疗周期12周。对照组男30例、女22例,年龄(41.29±9.19)岁,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C级24例、D级28例;联合组男28例、女24例,年龄(42.40±8.29)岁,ASIA分级:C级26例、D级26例。比较两组患者步态参数(跨步长、步频、舒适步速)、步行功能[Holden步行功能评定(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Scale,FAC)]、下肢肌力(股四头肌、臀大肌、腘绳肌、胫前肌、腓肠肌)、下肢痉挛状态[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下肢功能[美国脊髓损伤协会下肢肌功能(ASIA-Lower Extremity Muscle Function Scale,ASIA-LEMS)评分]、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步长[(0.49±0.13)m比(0.43±0.11)m]、步速[(0.37±0.07)m/s比(0.29±0.06)m/s]、步频[(1.04±0.34)步/s比(0.86±0.22)步/s],股四头肌[(3.05±0.75)分比(2.44±0.59)分]、臀大肌[(3.09±0.81)分比(2.64±0.58)分]、腘绳肌[(1.79±0.48)分比(1.41±0.34)分]、胫前肌[(1.37±0.24)分比(1.26±0.22)分]、腓肠肌肌力评分[(0.42±0.07)分比(0.38±0.07)分],FAC[(3.78±0.48)分比(2.42±0.51)分]、ASIA-LEMS[(37.95±9.22)分比(29.13±8.90)分]、BBS[(35.22±5.46)分比(28.43±7.08)分]、BI评分[(88.20±2.65)分比(74.34±5.48)分]均高于对照组,MAS评分[(1.49±0.52)分比(1.97±0.73)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夹脊电针和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肌内效贴能有效改善ISCI患者的步态参数、下肢肌力、
- 李超张楠楠范晓艳季迎新雷岩
- 关键词: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夹脊电针下肢康复机器人下肢痉挛
- 颈部夹脊电针联合恢刺法治疗枕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 李宗格
- 夹脊电针通过miR-128-3p/ATG12轴干预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机制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分析夹脊电针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夹脊电针组以及夹脊电针+anta-miR-128-3p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与模型组不做处理,夹脊电针组给予电针干预(每日1次,每次20 min,连续2周),夹脊电针+anta-miR-128-3p组在末次电针刺激后,尾静脉注射anta-miR-128-3p。干预结束后通过行为学(Basso Beattie Bresnahan,BBB)评分评估大鼠运动功能;苏木素-伊红染色与原位末端标记法染色观察大鼠脊髓病理改变以及凋亡情况;免疫荧光法测定脊髓组织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ron-specific nuclear protein,NeuN)阳性表达;qRT-PCR法检测脊髓组织miR-128-3p、自噬相关蛋白12(autophagy-related protein 12,ATG12)mRNA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ATG12蛋白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miR-128-3p与ATG12关系。结果假手术组脊髓结构完整,排列整齐;模型组大鼠脊髓结构紊乱,神经元数量减少,存在大量炎性浸润;夹脊电针组脊髓结构紊乱现象有所减轻,炎性浸润减少;与夹脊电针组比较,夹脊电针+anta-miR-128-3p组脊髓损伤加剧;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BBB评分、miR-128-3p水平、NeuN阳性神经元数量降低(P<0.05),凋亡率、ATG12 mRNA水平与ATG12蛋白表达升高(P<0.05);夹脊电针组大鼠BBB评分、miR-128-3p水平、NeuN阳性神经元数量高于模型组(P<0.05),凋亡率、ATG12 mRNA水平与ATG12蛋白表达低于模型组(P<0.05);与夹脊电针组比较,夹脊电针+anta-miR-128-3p组大鼠BBB评分、miR-128-3p水平、NeuN阳性神经元数量降低(P<0.05),凋亡率、ATG12 mRNA水平与ATG12蛋白表达升高(P<0.05);miR-128-3p与ATG12靶向结合。结论夹脊电针可能通过调控miR-128-3p/ATG12轴,改善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损伤。
- 吴海波钟前波邓寒冰冯伦冬
- 关键词:电针脊髓损伤神经功能
- 夹脊电针结合跑台训练对坐骨神经离断损伤大鼠胫骨重建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观察夹脊电针结合跑台训练对大鼠坐骨神经离断损伤后的胫骨骨密度、血管体积和数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为夹脊电针结合跑台训练促进坐骨神经离断损伤大鼠胫骨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1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夹脊电针组、跑台组、夹脊电针+跑台组(以下简称结合组),每组36只;再按术后干预2、4、8周分为3个亚组,每个亚组12只。行坐骨神经离断损伤缝合术进行造模。正常对照组无任何干预;模型对照组造模后无干预;夹脊电针组、跑台组和结合组于术后第3天分别开始进行夹脊电针、跑台训练以及二者结合治疗。采用Micro-CT扫描并分析胫骨骨密度;血管造影分析胫骨近端血管的数量和体积;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胫骨VEGF m RNA和蛋白的表达;ELISA测定胫骨骨髓中VEGF浓度。结果:在干预2、4、8周后,模型对照组大鼠的胫骨骨密度、近端血管体积和数量、骨组织VEGF mRNA和蛋白表达以及骨髓中VEGF浓度均低于同一时间点的正常对照组(P<0.05)。而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夹脊电针组、跑台组和结合组大鼠的胫骨骨密度、近端血管体积和数量、骨组织VEGF mRNA及蛋白表达和骨髓中VEGF浓度均显著高于同一时间点的模型对照组(P<0.05),且在各时间点以结合组表达更优(P<0.05)。结论:夹脊电针结合跑台训练可能通过上调胫骨及骨髓中VEGF的表达,改善胫骨骨密度。
- 王艳支金草赵乐乐裴飞赵彬陈慧杰赵明月张雪薇吴珊红
- 关键词:夹脊电针跑台训练周围神经损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夹脊电针抑制P2X4/NLRP3炎性小体通路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大鼠的保护作用
- 2024年
- 目的 从嘌呤能受体家族P2核苷酸受体(P2)X4/NOD样受体家族蛋白(NLRP)3炎性小体通路,探究夹脊电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NRCS)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取SD大鼠50只,建立NRCS模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模型组、夹脊电针组、P2X4基因过表达(ad-P2X4)组(尾静脉注射含P2X4过表达序列的腺病毒溶液),夹脊电针+ad-P2X4组,P2X4基因过表达阴性对照(ad-NC)组(尾静脉注射含P2X4基因过表达阴性对照序列的腺病毒溶液),每组10只,另取10只为假手术组。观察大鼠行为变化并对步态障碍症状进行评分;检测机械痛阈值,以评估疼痛症状;取神经根组织,苏木素-伊红(HE)及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染色观察神经元损伤及凋亡;免疫组化法测活化小胶质细胞数目;免疫荧光共定位法检测P2X4与活化小胶质细胞共表达数目;Western印迹法测P2X4、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凋亡靶蛋白-半胱氨酸天冬氨酸酶(Caspase)-1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P2X4、NLRP3 mRNA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大鼠出现撕叫及跛行行为,神经根组织水肿、空泡样变性及坏死严重,显著增加疼痛时步态障碍评分、机械痛阈值、小胶质细胞活化数目、神经元凋亡率、P2X4/NLRP3通路及相关蛋白表达(P<0.05)。夹脊电针组撕叫及跛行行为减少,神经根组织水肿、空泡样变性及坏死缓解,显著降低疼痛时步态障碍评分、机械痛阈值、小胶质细胞活化数目、神经元凋亡率、P2X4/NLRP3通路相关蛋白表达(P<0.05)。上调P2X4表达可明显阻断夹脊电针的上述作用(P<0.05)。结论 夹脊电针可能通过抑制P2X4/NLRP3通路活化,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介导的神经炎性反应,改善NRCS大鼠神经炎性损伤及病理性疼痛症状。
- 吴海波钟前波邓寒冰冯伦冬
- 关键词:夹脊电针神经根型颈椎病
- 夹脊电针结合感觉训练对坐骨神经损伤后大鼠轴突再生及Epac、Rap1A、RhoA的影响
- 马铭
- 基于TWEAK/Fn14-NF-kB信号通路探讨夹脊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对兔坐骨神经损伤腓肠肌萎缩的调控机制
- 张紫微
- 夹脊电针结合感觉训练对坐骨神经离断损伤大鼠感觉轴突再生及STAT3、p-STAT3、SOCS3表达的影响
- 王媛
相关作者
- 李晓宁

- 作品数:155被引量:831H指数:16
- 供职机构: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 研究主题:脊髓损伤 夹脊电针 针刺 电针 针刺治疗
- 孙忠人

- 作品数:627被引量:4,616H指数:30
- 供职机构: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 研究主题:针刺 电针 针灸 针刺治疗 针灸治疗
- 高维滨

- 作品数:142被引量:1,134H指数:18
- 供职机构: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 研究主题:电针 电针治疗 针刺 电项针 项针
- 邹璟

- 作品数:38被引量:100H指数:7
- 供职机构:武汉市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腰椎间盘退变 电针 夹脊穴 夹脊电针 退变椎间盘
- 黄国付

- 作品数:180被引量:1,057H指数:17
- 供职机构:湖北中医药大学
- 研究主题:电针 夹脊穴 带状疱疹 夹脊 电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