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40篇“ 天人感应“的相关文章
- 自然灾害、天人感应与吐蕃上层的政教之争
- 2024年
- 青藏高原地区多发的自然灾害,在吐蕃时期成为反复被利用的斗争工具,特别是在信佛大臣和奉苯大臣的争权夺利之中,更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依据《韦协》、新旧《唐书》等藏汉文资料,对相关史实加以梳理,指出佛苯两教利用自然灾害攻击政敌的重要事实,认为其与先秦诸子中“天人感应”学说存在密切的关系,是通过内地与西藏地方的思想文化交流,特别是吐蕃贵族学习并直接翻译借鉴儒家经典(如《尚书》《春秋》等)得以实现的。苯教、佛教双方共同接受这一思想,使“天人感应”学说在吐蕃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 张云
- 关键词:自然灾害天人感应
- 西汉末年“天人感应”的两种趋向——以严遵、扬雄为例
- 2024年
- “天人感应”思想是盛行于汉代的重要学术思潮,两种不同的学派趋向于汉末形成。以严遵为代表,趋向道家的“天人感应”观认为,人要顺乎自然之天,天没有自己的意志;以扬雄为代表,趋向儒家的“天人感应”观认为,天人之间能够相互感应,神圣之天具有自己的意志,能够影响人。西汉末年的“天人感应”思想呈现出儒道混融的局面,在人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又进一步强调人与上天的连接。从本质上看,“儒道混融”的天人感应观是对于汉末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
- 李梓亭
- 关键词:天人感应儒道神圣扬雄
- 从“天人相应”到“天人感应”——董仲舒“大一统”思想发微
- 2023年
- 在行政制度层面,汉承秦制,“郡县制”于武帝之初已日益稳固。但与此同时,汉初高祖所确立的宗亲分封制,又以“藩国”的形式拉扯并撕裂着中央政府对地方郡县的管辖关系。因此,武帝亟需一种既可以让地方人才经由藩国与郡县推荐以备中央选用,又可以让宗亲集团完全听命于中央政府与天子的政治体制。值此背景下,董仲舒在与武帝三番策对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种基于“父子兄弟”观念而来的具有“君臣上下”效果的政治官僚制度。本质上,董仲舒的这种“大一统”理论就是“天”与“人”价值源头的统一,“教化”与“政治”互为表里的统一,以及“天子”与“众人”本质差别的统一,“父子兄弟”与“君臣之谊”人伦与政治的统一。而这所有的“统一”都是为了保障“皇权”的至高性与唯一性,以及官吏选拔体系具有历史合法性与现实时效性。从理论构架来看,董仲舒“大一统”所依赖的“天人感应”实际上是由改造荀子“天人相应”的秩序理论而来,董仲舒通过对荀子“性”概念的变革实现了武帝新制所需要的所有理论论证。当然,董仲舒的这种“大一统”秩序模式也因为价值根源的两分而导致荀子所设想的自下而上良性更迭秩序模式的不彻底,使得先秦儒家政治理论在后世只能成为一种皇权约束社会其他众人的工具,而不能作为皇权自我约束的内在律令。
- 方达
- 关键词:大一统天人相应天人感应
- 相感与相分的中和:司马光对董仲舒天人感应论的吸收与转化
- 2023年
- 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北宋儒者对董仲舒思想的吸收与转化乃是董学史非常重要的一页。司马光身处北宋中期的社会大变革之中,他通过对荀子天人相分思想的借重和中和思想的介入,有效实现了对董仲舒天人感应论的时代性转化,在协调天命与人事的关系上深度体现了对天和人双重有限性的认知,和对天人感应的盲目崇拜与对天人相分的过分笃信,确立了以真正理性的态度审视天命与人事关系问题的典范。同时亦形成了在现实问题上对王安石变法理论基础的撼动。推动中国天人关系理论向着‚天人共济‛的方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魏涛
- 关键词:司马光天人相分天人感应
- 董仲舒“天人感应”美学思想研究
- 董仲舒是汉代著名的儒学家,也是中国儒学发展史上十分重要的历史人物。董仲舒在先秦儒家天人观的基础上吸收融入阴阳家、墨家、道家等各家思想,系统阐释了“天人感应”理论。与此同时,他也在“天人感应”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
- 马玉娇
- 关键词:天人感应艺术理论自然观念美学思想
- 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逻辑层次探析
- 2023年
-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借助天的至上性和权威性,来印证道德的合理性,使儒学易于被当时的统治者和百姓所接受。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有着严密的逻辑层次,它包含三个层面,即“天人感应”思想的逻辑起点——“天”具备人格内涵,“天人感应”思想的逻辑内涵——人要顺应“天”的秩序行事,“天人感应”思想的逻辑要求——人应按照“天”的精神提升修为。
- 吴恺
- 关键词:天人感应三纲五常逻辑
- 金代天人感应思想及政治功能研究
- 自汉武帝以来,董仲舒所重构的天人感应思想在历朝历代都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发挥指导作用。金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为了取得正统地位积极学习中原制度,对于中原王朝历代相沿的天人感应思想也全盘接收。在此基础上,金代君臣关注并警惕...
- 兰世林
- 关键词:金代天人感应政治功能
- 细探晚清宇宙观的重构——《祛魅:天人感应、近代科学与晚清宇宙观念的嬗变》评介
- 2023年
- 张洪彬先生在《祛魅:天人感应、近代科学与晚清宇宙观念的嬗变》一书中主要介绍了近代科学知识给中国传统思想带来巨大冲击,“天人感应”的人与自然关系不再为人们信服。在古代,人们坚信宇宙包含万物,不受具体的人格神统领。宇宙观的变动使得晚清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急于寻找一个相契合的思想坐镇。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应运而生,促成了晚清世界观的重塑。该书角度新颖,从自然观看晚清思想的变动,且论述细致,以小见大,结论令人信服。
- 薛淼丹
- 关键词:《天演论》
- 浅析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
- 2023年
- 想要读懂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就必须从儒家天人思想的传统说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自然灾害频发,人类无法解释其中科学道理,于是惊恐地认为自己触怒了上天。灾害频发是上天对人类的惩罚。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人天互通的孕育而生,相关理论集中在《易》。早在殷商时期人们就相信天上存在最高神灵“帝”,认为占卜可以通过吉凶祸福得知天意,产生了最早的天人相通思想。在此阶段,天人相互独立,且天对人有明显的支配作用。
- 蒋亦楠
- 析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被引量:2
- 2022年
- 中国哲学以天人合一思想为主体。关于天人之际的关系,《易传》提出“天人合德”的思想,之后子思、孟子、荀子都做了进一步的发展,到宋代的张载,则将其发挥成为“天人合一”的本体宇宙论,这是中国哲学的主流。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有其历史的根源,也反映出早期中国的民间信仰,但并不能代表中国哲学的主流。
- 成中英
- 关键词:天人感应天人合德天人合一天人相分
相关作者
- 汪高鑫

- 作品数:132被引量:306H指数:8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 研究主题:史学 史学思想 司马迁 传统史学 汉代
- 李宗桂

- 作品数:154被引量:1,005H指数:15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哲学系
- 研究主题:中国文化 文化发展 现代新儒家 文化建设 文化批判
- 赵世超

- 作品数:64被引量:284H指数:9
-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研究主题:高等教育 人文教育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科学教育 天主
- 成中英

- 作品数:194被引量:521H指数:12
- 供职机构:美国夏威夷大学
- 研究主题:儒学 中国哲学 儒家 本体诠释学 本体
- 付林鹏

- 作品数:43被引量:71H指数:4
-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周代 先秦 乐官 雅乐 四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