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45篇“ 多焦视网膜电图“的相关文章
视网膜电图视网膜静脉阻塞诊疗评估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2024年
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RVO-ME)是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RVO患者视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临床上常以形态学检查评估黄斑水肿的程度,但RVO患者黄斑区结构变化与视力变化并不总是完全同步,因此视网膜电图(mf-ERG)作为重要的视功能检查,近些年也普遍应用于临床RVO的诊疗及预后评估,其具有无创、准确、快速、客观、定量的特点,可以呈现出不同状态下的RVO视功能特点,并能够与传统形态学检查相互补充,为RVO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诊疗依据。本文围绕mf-ERG在RVO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赵慧攀孙洪岩杨明明周兰
关键词:多焦视网膜电图视网膜静脉阻塞形态学检查微视野
阿柏西普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视网膜电图明视负反应变化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观察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患者接受阿柏西普治疗前后视网膜电图(mf-ERG)明视负反应(PhNR)的变化。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9-05/2022-06在武汉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武汉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DME患者37例37眼,每月注射阿柏西普0.05mL,连续注射3mo。并选取排除相关眼部疾病的体检正常者20例20眼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参与研究者治疗前后mf-ERG的PhNR振幅,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中央视网膜厚度(CRT)、黄斑区毛细血管丛血管密度(CPVD)。结果:治疗前DME患者mf-ERG PhNR振幅(201.69±80.92nV)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398.87±77.92nV)(P<0.01)。治疗后6mo DME患者mf-ERG的PhNR平均振幅与治疗前明显升高(P=0.036),但在治疗后6mo时仍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31)。治疗后6mo DME患者BCVA(LogMAR)从0.64±1.33提高到0.37±1.39(P=0.021),CPVD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29)。治疗后6mo DME患者mf-ERG PhNR振幅与治疗后6mo的CPVD正相关性(r=0.448,P=0.043)、与BCVA(LogMAR)和CRT负相关(r=-0.647,P=0.011;r=-0.337,P=0.032)。结论:DME患者的mf-ERG PhNR平均振幅在接受阿柏西普治疗后可以出现明显升高,mf-ERG PhNR振幅可以用来观察及评估DME患者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功能变化。
徐冲冯超吴建华
关键词:明视负波反应多焦视网膜电图
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后的视网膜电图特征及其与视力的相关性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观察治疗后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眼的视网膜电图(mfERG)特征并分析其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将2021年12月至2022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确诊为PDR,并治疗后稳定3个月的患者29例(39眼)作为PDR组,同时选取年龄匹配且无明显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表现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33例(53眼)作为T2DM组纳入研究。受检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mfERG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观察两组对象mfERG的P1波、N1波振幅密度与潜伏期、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pRNFL)厚度,分析各个指标与视力的相关性。结果与T2DM组比较,PDR组1~6环P1波及N1波振幅密度均降低(P<0.05),2~6环的P1波潜伏期和5~6环N1波潜伏期均延长(P<0.05),而1环P1波及1~4环N1波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R组各个象限P1波振幅密度均下降以及潜伏期均延长(P<0.05),并且颞上、颞下和鼻下方的N1波潜伏期均延长(P<0.05),而各个象限N1波振幅密度和鼻上方N1波潜伏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DR组pRNFL颞侧厚度较T2DM组增加(P<0.05),pRNFL上方、鼻侧、下方及平均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DR组BCVA与4个象限N1波振幅密度均成负相关关系(|r|值均>0.4,P<0.05),其中鼻下方N1波振幅密度与BCVA的相关性最强(r=-0.597,P<0.05),BCVA与年龄成正相关(r=0.322,P<0.05)。结论不同离心度潜伏期的变化及不同象限N1波振幅密度的变化可能对定量评估PDR术后视功能更有价值。mfERG可敏感反映PDR治疗后的视网膜功能特征,其中N1波振幅密度可用于定量评估治疗后的BCVA,为PDR的康复随访提供一定的指导。
罗莎王月封利霞
关键词: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多焦视网膜电图最佳矫正视力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
视网膜电图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进展
2022年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引起的眼科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常致盲。视网膜电图(mf-ERG)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准确、客观、定量的检测视网膜各区域功能,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同阶段视功能的监测和疗效评估有重要作用,在DR预测模型构建中也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围绕mf-ERG技术在DR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左文陈婷艾明
关键词:多焦视网膜电图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电图观察特发性黄斑孔手术效果的临床研究
2022年
目的评价以视网膜电图(mfERG)观察特发性黄斑孔(IMH)手术效果。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山西省眼科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单眼IMH患者25例(25眼),患眼均行玻璃体切除术、内界膜剥除联合气体或硅油充填术为IMH组。同时纳入患者对侧眼25例为对侧眼组,正常人群中随机选取30例为正常眼组。测量三组患者术前、术后mfERG的参数,评估黄斑区的视网膜功能;并比较黄斑孔直径大小与视网膜功能恢复的关系以及视力与mfERG的相关性。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与正常组相比,IMH组的延迟时间(第一环除外)较长,所有环的振幅密度均降低(均P<0.05)。术后1、3及6个月,IMH组的第2环和第5环延迟时间均较术前明显缩短(均P<0.05),第1、3、4及5环的振幅密度均显著增加。术后6个月mfERG的平均延迟时间与logMAR视力呈负相关性(r=-0.89,P=0.043)。黄斑孔术前mfERG的第二、三环及第四环的延迟时间(r=0.46,-0.61,0.47;P=0.043,0.004,0.037)及术后6个月第三环的延迟时间与黄斑孔大小具有相关性(r=-0.50,P=0.029)。结论特发性黄斑孔术后,患眼mfERG的振幅密度及延迟时间改变表明视网膜功能不同程度的恢复。对侧眼所有环的延迟时间都显著延迟。
李静王文娟孙斌张潇丹崔彤周国宏
视网膜电图对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评估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运用视网膜电流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评估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各分期相应的视网膜功能的变化情况,以更及时地发现早期的DR,控制DR患者的病情发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6年7月来该院就诊的29例(56眼)单纯型DR患者的临床资料,经眼底血管荧光造影分期,把患眼分为Ⅰ期DR 21眼、Ⅱ期DR 16眼、Ⅲ期DR 19眼;同期选取健康人10名(20眼),纳入正常对照组。采用由德国Roland公司生产的RETIscan视觉电生理仪,记录正常人20眼及单纯型DR 56眼的mfERG P1波的反应振幅密度和P1波、N1波潜伏期在各环的表现。结果随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情的进展,mfERG P1波的反应振幅密度呈现下降的趋势,P1波、N1波的潜伏期呈现出延长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1波反应的振幅密度是DR的敏感指数,mfERG能判断病变的位置,范围及严重程度,对评估不同时期DR的视网膜功能有着重要作用。
王晓东叶瑞珍吴晓玉
关键词:多焦视网膜电图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功能
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厚度和视网膜电图的改变及相关性研究
2022年
目的利用视网膜电图(mfERG)与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分析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mfERG和黄斑厚度的改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确诊为NPDR的40例患者(60只眼)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正常人21例(31只眼)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参考早期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ETDRS)中糖尿病黄斑水肿的定义分为黄斑水肿组21例(34只眼)和无黄斑水肿组19例(26只眼)。行SD-OCT、mfERG检查,观察黄斑厚度和mfERG的改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黄斑水肿组、无黄斑水肿组、对照组患者的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CST)分别为(324.29±48.57)、(261.00±18.61)、(249.87±13.58)μm。无黄斑水肿组和黄斑水肿组的CST厚于对照组(P<0.05),且黄斑水肿组CST厚于无黄斑水肿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无黄斑水肿组的1、2、4、5环P1波潜伏期延长(P<0.05);与对照组相比,黄斑水肿组的1~5环P1波潜伏期延长(P<0.05);黄斑水肿组的1环P1波潜伏期长于无黄斑水肿组(P<0.05)。无黄斑水肿组的1、2、4环P1波振幅密度低于对照组(P<0.05),黄斑水肿组的1~5环P1波振幅密度低于对照组(P<0.05);黄斑水肿组1、2、3环P1波振幅密度低于无黄斑水肿组(P<0.05)。黄斑水肿组1环P1波振幅密度与CST呈负相关;1环P1波潜伏期与CST呈正相关。结论随着DR程度的进展、糖尿病黄斑水肿的出现,黄斑逐渐增厚,mfERG的潜伏期延长、振幅密度降低,CST与mfERG的潜伏期和振幅密度有相关性。
徐鑫鑫张凤妍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多焦视网膜电图
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视网膜电图特点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研究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RVO-ME)视网膜电图(mfERG)的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筛选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患者39例(39只眼),采用视网膜电图评估患者视功能(P1波振幅密度、P1波峰时、环反应比值),采用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及OCTA检测视网膜结构(视网膜厚度、椭圆体带的连续性、有无黄斑前膜等)、黄斑区血管成像(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分析视功能的特点。结果P1波振幅密度与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正相关(P<0.05),椭圆体带连续则P1波振幅密度更高(P<0.05),黄斑前膜存在则黄斑中心凹的P1波振幅密度更低(P=0.036);黄斑中心凹的P1波峰时与浅层FAZ负相关(P=0.030)、与浅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正相关(P=0.002);环反应比值与神经上皮层下液高度负相关(P<0.05)。结论除视锥细胞外,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患者的浅层视网膜结构也可能参与视网膜电图P1波起源;神经上皮层下液越,黄斑中心凹视功能越差。
王逸之林斌武庞龙
关键词: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多焦视网膜电图
斜视性弱视伴偏中心注视眼的视网膜电图表现
2021年
目的:探究斜视性弱视伴偏中心注视眼的视网膜电图(mfERG)特征性变化。方法:收集2018-01/2020-12在我院就诊的斜视性弱视伴偏中心注视患者20例作为研究组(4例为外斜视,16例为内斜视),同时收集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散瞳状态下检查mfERG,记录P1波的振幅密度和潜伏期。结果:斜视组弱视眼视网膜电图P1波振幅密度与対侧眼相比第一环(P=0.001),第二环(P<0.001),第三环(P=0.001),第四环(P=0.009),第五环(P=0.026)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第一环(P=0.033),第二环(P=0.002),第三环(P<0.001),第四环(P=0.014)明显降低;斜视组弱视眼潜伏期与対侧眼相比第一环(P=0.017)、第二环(P=0.001)有明显缩短,与对照组相比第二环(P=0.007)明显缩短。结论:斜视性弱视伴偏中心注视眼的视网膜电图P1波振幅密度越靠近黄斑中心凹下降越,且与屈光不正性弱视眼相比下降更
任洪杏程静秦爱姣石明华
关键词:斜视弱视多焦视网膜电图
视网膜电图联合OCT对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DME疗效的评估
目的:通过视网膜电图(mf-ERG)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评估连续3次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后,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患者的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并了解中央视网膜的功能与形态结构的相关性,探讨mf-ERG...
陈沁芸
关键词:多焦视网膜电图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糖尿病黄斑水肿
文献传递

相关作者

江福钿
作品数:70被引量:229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研究主题:多焦视网膜电图 正常人 视网膜电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黄斑病变
黄时洲
作品数:137被引量:430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研究主题:多焦视网膜电图 黄斑变性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视网膜电图
吴德正
作品数:201被引量:658H指数:13
供职机构:爱尔眼科医院
研究主题:黄斑变性 多焦视网膜电图 视网膜电图 老年黄斑变性 色觉
段俊国
作品数:310被引量:1,406H指数:17
供职机构:成都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 多焦视网膜电图 青光眼 中医
罗光伟
作品数:74被引量:195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研究主题:多焦视网膜电图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脉络膜疾病 脉络膜